北境夏收。
戰事停!
最新式農具制作了出來,立馬獲得了推廣。
宋朝發明的推鐮,因爲發明的時間晚,還沒有來得及推廣就亡國了,最後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裏。
隻在元前期,漢先民留下了文字記載。
中華重工通過些許的文字記載,重新把推鐮車制作了出來,并且進行了改進。
大甯南部。
衛所集中開墾出來的麥田,平原上的軍戶們,用口令驅勢耕牛。
耕牛在推鐮車的後面。
推鐮車的車柄,和牛頸的曲木固定起來,靠着耕牛的力氣推動推鐮車。
推鐮車的前面,是九尺長的一段橫木,裝有鋒利的平擴鐮刀。
快速的推進下,成片的麥田被收割,切斷的麥穗倒向木杖,進入了兩旁懸挂的車箱裏。
因爲方向和切口的原因,靠着慣性倒入一個方向,等車廂裏的麥穗裝滿後,百姓可以直接一捆捆的綁起來。
一戶人家靠着一頭耕牛和一輛推鐮車,一天可以收割收割麥穗十畝以上。
這是技術司制作出古人的三腳耧車,優化成七腳耧車的技術人員,又一項複古的技術。
而西方要在十九世紀才發明出收割的機器,中國比西方提早發明了整整七個世紀。
技術報。
“夏商石鐮、蚌鐮、銅鐮、石鏟、骨鏟、石鋤等。”
“春秋鐵鐮、銅錘、銅鐮、鐵鏟、鐵鋤、鐵锸、鐵钁等。”
“秦漢鐮刀、鐵钁、鐵锸、鐵鏟、扇車、水碓等。”
“唐宋四齒鐵杷、鐵鋤、長鐮,麥钐、麥綽、麥籠、耧車、推鐮、打麥車、脫谷車、曲柄風扇車等。”
“我之先民一代接一代的奮進發展,正是我大中華文明之光,屹立于世界中央。”
“我大明解救中華,聚萬民之心,複唐宋文明,先後重現耧車,推鐮,打麥車,脫谷車等各式先進農具機器。”
“爲工業化社會發展道路,提供了技術保障,減輕了百姓們種地之苦,十倍提升農業生産效率。”
“壯哉!”
“我大中華!”
“何其有幸,生于華夏,見證先民之光,願我山河無恙,大明繁榮昌盛!”
社會報。
“宋亡以後,不過百年也,吾等後人已淪爲采用原始的舂米加石臼來去谷殼。”
“幾年前,猶還記得家家婦孺皺眉,家家小兒痛哭,爲了這又艱苦又費時費力的農活而害怕。”
“卻不知我先民早已用上扇車,采用水利的水碓等等先進的農具機器。”
“幸有我大中華重工,幸有我大明,這些先民之技術重現天日,萬民之幸也。”
朱高熾看着手裏的報紙,心中也很感歎。
印象裏還記得八九十年代。
不少的農村地區,仍然還停留在采用人工鐮刀的方式,而古代就有了推鐮車,可以使用機器收割稻谷。
遊牧文明征服中華文明,造成的中華文明的倒退,實在是文字無法全部描述。
當下各類的機器,朱高熾并沒有親自參與,因爲他不懂運用技術知識。
但是古代早就儲備了足夠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的技術,各方面都要碾壓英國,無論是思想還是技術。
如果不是有個夾在兩個落後文明中間的明朝,真不知中華文明要滑入到何種地步。
别說鳥铳,恐怕火門槍都會消失,不見于文字。
儒家落後。
真落後嗎?
是真落後。
在清朝近三百年的閹割下,落後的不能再落後,辮子精神根深蒂固,百年時光都難以根除。
而日本學習西方技術,保留武士道精神内核,最後打敗了俄國,打敗了大清,鲸吞東亞。
那是清朝以前的儒家落後,還是日本的武士道更落後呢?
總不能日本的武士道比清朝以前的儒家更先進吧。
日本文化可是學習的唐宋。
更有明亡後,大量的儒者逃入了日本,帶去了明儒學在日本的全面興盛。
見仁見智的問題。
如果用後世的眼光看古代,而不是同比的眼光,得出的結論肯定也是不一樣的。
“從古至今,各個方面,中華都在不停的發展,從種植的糧食種類,到各類技術上和思想以及知識上,都可以看到古人不斷的進步。”
技術司的豐功偉績。
朱高熾親自接見了最近成果優異的技術人員們,在全體技術人員技術大議上,朱高熾講話。
“我們要做的就是學習先民的精神,永遠保持發展和進步,隻有不斷的學習先民精神,不忘記先民的奮鬥,才能成爲真正的天朝上國!”
“先民是我們民族的驕傲,而你們則是後人的驕傲,希望你們再接再厲,繼續發揚奮鬥精神,爲民族創造更多優秀的技術!”
“嘩啦啦。”
數百位技術人員熱烈的鼓掌。
發展了六年,從北平開始,逐漸到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然後是南方江淮,湖廣,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地,中華重工聘請了大量的工匠。
靠着自身的優勢和體量,大量的匠戶來到北平,加入了中華重工。
乃至發展至今,中華重工七級和以上的匠戶,有了高達四百餘人的豐盛成果。
眼前的四百餘人,在北平可是有政治特權的,受到法律的保護,哪怕是犯法也不會由地方衙門直接處理,而是由長史府派人全程監督。
“在未來的發展過程,對于技術人員的支持和扶持,乃至社會全方面的待遇,将會堅定不移的下去,并且最終定爲祖制,萬世不變也。”
朱高熾大聲的說道。
觀衆席上,數百位技術人員更熱烈的鼓掌起來。
當朱高熾講完話後,二十位獲獎的技術人員上台,由暫代管北平布政司的墨麟登台,由布政使出面頒發獎章。
這是朱高熾要求的。
以前是王府出面,以後不光王府出面,三司都要出面,形成官方上固定的風氣。
在戰場期,這些來自各地各工廠各司的技術人員,在散會後很快返回。
工匠是很聰明的群體,隻是整體上比較沉默。
真正接觸過工匠群體,會發現這個群體有點大智若愚的智慧,秦漢唐宋明,工匠都是比普通百姓生活要高一些的層次。
所以他們知道做什麽對自己是最有利的,看得要長遠些。
這部分群體聲音并不大,但是他們默默的做着更多的事情,這是他們對北平最大的支持。
例如氨水和農藥。
“第一家真正的化肥廠,設立于天津吧。”
朱高熾回應道。
化工是污染型工廠,現在可沒有環保設備,天津靠海,更有利于保護環境。
往大海排污,是世界都在做的事情。
朱高熾可沒有這麽高的奉獻精神。
等大明排污個數百年,再向世界主動提倡環保,多麽好的理由,讓落後國家采取環保的生産方式。
“有了這家不受限的化肥廠和農藥廠,以後田畝的産量不知道會增加多少呀。”
李友直高興的笑道。
氨水的産量來自于焦炭煉制廠,焦炭煉制廠生産中的廢水,也就是氨水被收入,最後制作成顆粒化肥。
雖然焦炭煉制廠的産能增加了許多倍,但是氨水的生産始終受限于此。
如果要讓更多的百姓使用上廉價的化肥,需要有專門的生産提煉技術,突破這個瓶頸。
對焦炭生産誕生的氨水過程,經過幾年的研究,終于有了新的提煉生産技術。
農藥則是曆史上明朝的技術,未來的天工開物裏的記載,不過現在提前問世了。
以砒霜拌種,加上其餘的輔助材料。
砒霜又叫砒石或信石,是含砷化合物,主要成分是三氧化砷,可以用于農業上拌種拌秧,以防病蟲鼠害。
屬于無機殺蟲劑,優點是制作工藝簡單,缺點是高毒,人飲用後死亡率高,因此已經被禁,有了更好的替代物。
但這可是大明。
化肥和農藥都屬于神器一樣的存在。
前者讓農作物增産,後者避免農作物減産,雙管齊下就是史無前例的大豐收。
“農業的病害蟲一直是大問題,農民要在田地裏一個個的抓蟲去病秧,可以說極爲的辛苦,大大影響百姓的身體健康。”
“發展農業技術,就是爲了讓老百姓們能種更多的田畝的同時,還要省力輕松,減輕種地的勞苦,并且大大提高田畝的産量,讓老百姓的生産環境和工人一樣提升起來。”
“北平的糧食穩,那麽北境的糧食就穩,随着時間堅持的越久,北平的發展将會越快,潛力也會越大!”
朱高熾信心十足的說道。
“優勢在我!”
社會報上,刊登了小王爺的話,四個大字成爲标題。
“慶祝北平農業大豐收!”
“在天時些許不如往年的局面下,北平諸地的田畝産量不但沒有減産,反而迎來了巨大的增産!”
“上下一心,齊力奮鬥,團結對外,人定勝天!”
“咚咚锵。”
“咚咚锵。”
夏收完後,北平的鄉間鑼鼓喧天,歡慶熱鬧。
今年的北平,總體的畝産增加了五成。
夏麥秋粟。
一年的産量有望增至三石。
這可是北方,雖然不如南方一年有些地區的四石,但已經是史無前例的大豐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