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來彙報商館的事宜,朱高熾把自己的長随張全派去了。
蜂窩煤商館要往外行商,會遇到地方官面的勢力,張全是朱高熾的身邊人。
他出面和官方打交道正合适,告訴人們商館的跟腳,避免有人打主意和阻撓。
剩下的就是生意上的事,八家正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朱高熾就管不上了。
他們有熟練的工人,成熟的技術,豐富的資本,這樣都不能站穩市場,被後起之秀打敗,那商館要吸納的就是後起之秀了。
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商業拼的就是這些東西,如果有人要使陰招拼背景,那商館更是在北平橫着走。
朱高熾來到了焦炭煉制廠。
無論是石膏還是青礬,在古代都是常物。
例如青礬礦石,在唐代就入了中藥,加熱融化,倒入米醋之中,拌透焙幹,取出放涼入藥者。
桶子裏裝有綠色的晶瑩不規則半透明礦石,正是小九他們準備的青礬。
“青礬要做什麽用?”小九神經大條,不怕朱高熾,上前好奇的問道。
人們習慣了小九的作風,沒人敢學他。
“等等你就知道了。”
高爐旁,有工人有長條鐵釺子往裏面不停的捅來捅去,試探裏面的溫度。
“前日用大水潑過。”王本在一旁向小王爺介紹。
“潑完了大火,用了半日的功夫找小火,不能漏過一處,否則漏了哪一處,那一處的煤礦,出焦慮就會低,甚至煉焦失敗。”
“隔了一天冷卻,今天就可以起焦了。”
“起焦。”
……
随着王本的話音剛落,遠處的班頭檢查完諸事,确認沒有問題,随後一聲大喊。
工人們推着二輪車上前,二輪車上有空的籮筐,等會用來裝焦炭使用。
他們停在焦窯的上風處。
班頭和兩名工人,打開風道,打開窯門。
小九好奇的竄了過去,他要看看裏面的積水環境,還有土壤是否如小王爺所言,會比旁的地面要肥沃。
前日小王爺說的一些話,讓他挂念了整整三天。
“快出來。”
李二立刻大喝,吓了朱高熾一跳。
小九下意識的停住腳步,不明所以的看向李二。
“我不會踩到焦煤的。”
小九以爲李二是擔心他踩壞了焦煤,臉上笑道:“萬一有的焦煤裏頭還有殘溫,豈不是會燙傷我。”
“誰讓你進去的,懂不懂規矩?你師傅沒教過伱嗎。”李二毫不客氣的罵道。
小九臉色通紅。
“對不住,我忘了,師傅說不能随便進别人的作坊。”
“裏面有毒氣。”
李二就是這個性格,對學徒嚴厲,動則打罵。
所以在工廠,王本不但技術強過他,在人心上,也比他得人心。
王本雖然也罵人,但不輕易打人。
朱高熾看了眼小九,又看了眼李二,嘴角動了動,最後還是忍住了,人家有脾氣怎麽了。
誰讓小九在别人的地盤上犯了錯呢。
朱高熾也才想起。
氨氣有毒。
不過焦爐剛剛煉完焦,就算沒有毒氣,裏面的空氣也難聞,誰沒事進去聞。
也隻有小九好奇心重,換做普通人,都不會進去裏面。
不過氨氣揮發的快,焦爐通風後,很快就在空氣中散發幹淨,剩下的就是灰塵。
隔了小半個時辰。
班頭進去望了望,然後才揮手,工人們鼻子上系了一塊布片,推着二輪車上前,進去用籮筐開始起焦。
人雖然多,卻不雜亂。
人們手裏有釺子,用來試探焦炭,确認沒有危險,會把釺子整齊的放好。
以免釺子倒下,把大塊的焦炭弄碎了。
起焦的順序,并不是先外後裏,而是先上而下,确保起焦過程的安全。
“系了白布的籮筐,裝大号的焦炭。”
“系了藍布的籮筐,裝中号的焦炭。”
“沒有系布的籮筐,裝殘積的煉焦失敗的煤。”
王本在貴人面前,語氣輕微,跟剛才變了個人似的。
小九看着李二,李二點點頭,小九才又進去焦爐,仿佛忘了剛才李二才罵了他。
“咱可以進去看看嗎?”
朱高熾問道。
王本猶豫了下,最後同意了小王爺的要求。
王本和李二走到前面,朱高熾進去後,看到了小九,小九正用木瓢搖出焦爐裏的積水,裝入木桶中。
焦爐中悶熱潮濕,地面積水多。
這是因爲煉制過程中,不時加入清水導緻。
後世千禧年前的工藝,早先用水噴淋,後來爲了降低成本,改用焦化廢水噴淋。
緻使焦化廢水中的酚、氰和多環芳烴等有毒有害物質釋放到空氣中,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
當下的煉焦爐可沒有廢水回收系統,自然使用的是清水,環境污染和毒氣相比較不大。
不過用清水澆淋,雖然在當今時代,是先進的煉焦技術,可濕熄焦過程也伴随着熱量的大量散失,且獲得的焦炭質量不高。
所以焦炭煉制廠的出焦慮隻有六成。
不過後世在千禧年後,随着技術的發展,又有了更先進的技術,采用了幹熄焦方式。
是後世鋼鐵企業焦爐廣泛應用且成熟的熄焦技術,用冷惰性氣體對赤熱焦炭進行冷卻。
不過朱高熾知道歸知道,這套技術,自己可搞不出來。
剛出爐的焦炭濕份很大。
後世有一道烘幹工藝,如今沒有大型烘幹技術,需要借助陽光,隻此道工藝,後世能節省幾天的時間和大量的人力成本。
三萬斤煤,大概出焦一萬八千斤,加上剩餘的殘渣,煤塊,大概要六百筐。
而且因爲起焦的過程,要從上到下,沒有就近的方便,以及各種注意事項,不是一兩日能完成的。
工人們按照自己的工種,忙碌的顧不上别人。
朱高熾見狀不再打擾,帶着管事們離開了焦爐,主要裏面的灰塵可不小。
雖然有遮鼻的布蓋住口鼻,時間長了呼吸也沉悶。
到了空地上,取下布罩,呼吸着新鮮空氣,朱高熾才覺得人清氣爽,感歎道:“車間的環境,還需要改善啊。”
“已經改善過了。”
李二上前笑道:“以前的焦窯小,在地上挖坑,煉制過程中,雖然也會有積水,但積水不多。”
“如今的焦窯大,積水就多了,王師傅想出了在地下鋪設一層地室,讓積水流淌到地室中。”
朱高熾詫異的看了眼李二,内心有些明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李二主動開口,爲王本請功。
以前兩人雖然有矛盾,但是技術爲王,達者爲先,看來李二服氣了,也算是變相的向王本服軟。
“王師傅有功啊。”
“小事而已,不足挂齒,工匠中也有類似的想法,不能全算我的頭上。”王本謙虛道。
這句話朱高熾是認可的。
從小作坊到大工廠,生産中肯定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例如積水問題。
從王本想到的建立地室,本不算異想天開,并且是遲早發被工廠想到的技術。
滿足了技術的進步所需要的需求。
有了需求,就有了進步。
正如英國學者感歎,每當生産中,工廠遇到各種困難的時候,就會有聰明的工匠想出解決方法。
從小作坊到大工廠,積水問題擺上了台面,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人們就會想到建立地室。
無數的這種小突破,也就是技術革命,也屬于工業革命。
但是呢。
有些技術跨越幅度太大,不是幾年,十幾年就能摸索出來的。
朱高熾看着小九提着木桶裝上一輛馬車,桶中裝的無色透明的水,和正常的水沒有兩樣。
這些水已經不是普通的水了。
是煉焦過程中,把清水灑入焦爐降溫,和焦爐燃燒後得到的氣體,也就是氨氣。
氨氣易溶于水,與清水結合,沉積下來流入到地室,形成了氨水。
王本不懂氨水,以爲小王爺是好奇,所以解釋道:“用清水降焦爐的溫度,可以加快焦煤的形成,還可以防止焦爐裂開。”
朱高熾點點頭。
古人不懂具體的化學成分,但是積累了經驗,随着知識的進步,人們分析這些現象。
焦爐裂開,就是氨氣的原因。
氨氣不易燃燒,也不易爆炸。
但是在液氨狀态下,高壓環境中,滿足了需要的條件,就會産生爆炸。
氨氣本身不會爆炸,但焦爐中誕生的氣體,會撐爆焦爐。
焦爐是土窯,在極端的環境下,會被氨氣撐裂開,導緻焦爐的損壞,讓煉焦失敗。
所以古人發現了這個現象。
氨氣和空氣的成分比例達到六比一,遇到明火即容易引燃,在密封的環境下,還會形成爆炸。
可這是焦爐,煉焦過程中,焦爐中的空氣含量,滿足不了這個條件。
而且在生産的過程中,不知道是哪位先民,想到了加入清水降溫,不但優化了煉焦技術,也意外對氨氣起到了稀釋作用。
以及在焦窯壁開了風口,因爲密度的原因,煙霧會從焦窯正上方的煙囪冒出,而氨氣則會從側方的風口排除。
後人遵守這些先民的經驗,解決了生産的問題。
就跟發現氨水施肥一樣的道理。
氨水有肥效,可以直接施肥。
人們把這些廢水倒入田地中,長久累月發現了土地肥沃,然後開始試着把氨水用來施肥農田。
随着氨水的濃度變化,又會發現要稀釋使用,開始摸索加入多少水的效果最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