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城見怪不怪。
反倒是朱高熾看的于心不忍。
太悲苦了。
經濟基礎決定人類的道德。
隻有百姓們富裕了,社會才能安居樂業。
明初社會安定嗎?
同比起來算得上安甯。
但是還可以更好。
朱高熾看向衆人,聲音清脆溫和,“你們幹一天活,能拿到多少工錢?”
同樣的年歲,他穿着華貴的衣裳,而前方的二三十名小孩子,大多光着屁股。
幹淨和污垢,形成鮮明的對比。
礦工們畏畏縮縮不敢說話,小孩子們膽子大些,其中一名十三四歲,比朱高熾還要小點的少年,鼓足勇氣上前一步。
工頭小聲的呵斥。
“走這麽近幹什麽,髒了貴人的衣裳,看你怎麽吃罪的起。”
礦工們露出理所應當的神情,工頭說得對,小孩子們不懂規矩,不長點記性,遲早吃苦頭。
朱高熾擺了擺手,制止了工頭。
“不要亂罵人,咱祖上也是農民,皇帝都是老百姓出身呢,大家都是一家人,不要生疏。”
雖然知道貴人身份不同,但是貴人能說出這種話,礦工們露出感動的眼神。
葛城暗自點點頭。
大公子越來越出息。
礦工自古以來是精兵的苗子。
如果不是上位制定了軍戶的國策,不然很多軍隊都會從礦工中招收新兵。
一句華而不實的話,就能拉攏礦工們的人心。
通過礦工們的神情,葛誠認爲自己應該不要以老眼光來看待大公子。
大公子長大了。
“你靠前說話,伱家在哪裏?家裏幾口人,你怎麽到礦上來幹活了。”朱高熾笑着問道。
“晚們家在良鄉。”
一口濃重的本地口音。
晚們是本地漢人說我們的口音,遼東漢人說我們,則說成姆們。
至于姆們有争議,說不是遼東漢人傳統口音。
對于這種沒有依據的空口白話,朱高熾是無所謂的,也懶得理會。
先不說是不是,隻說漢人自古以來就是融會貫通。
幾千年前就搞胡服騎射。
真要是對自家有利的,拿來吸收便是。
不過幾千年來,周邊部落值得漢人拿的東西真不多,反倒是往周邊輻射文明。
連尋常布匹鹽巴都是搶手貨。
古代的朝鮮,日本,割據自立的安南等國,都以中華文明爲榮,争先學習。
“你做一天活,能拿到多少工錢?”
“大多都是一分錢。”
一分錢,一個月就是三錢銀子。
這也太少了吧。
朱高熾雖然不懂柴米油鹽,但是他知道,明朝尋常的屠戶,一年掙三十兩上下。
屠夫的收入不是普通百姓能比,但一年不到四兩的銀子,低了七倍,雖然是童工,也有點過分。
現在是明初。
百姓的收入高,可不是明末。
明末時期,封建王朝弊端,不但導緻百姓的收入降低,物價反而高漲。
工頭連忙解釋,“東家看他們小可憐,又做不了體力活,所以才派了攪繩索的輕松活,不用下礦井。”
“礦工的工錢可不少,大公子不信,盡可以問問他們。”
工頭說完又指了指礦工們。
大公子主動關心民事,身後的葛誠樂意至極,于是一言不發觀察大公子的行爲。
有礦工主動開口。
“咱們下礦,做熟了的人,最高的時候,一天可以拿到五分,一個月能掙一二兩銀子呢。”
年收入二十兩上下,這才符合朱高熾的認知。
一名礦工每個月能掙一兩銀子,才可以養活家人,還有油鹽醬醋針線等生活品必不可少。
經濟發展違背不了市場。
能培育出優質商品的大明朝,可以做到暢銷全世界,必然有優越的市場。
在西方大航海貿易未興起,而傳統中間商阿拉伯受戰争影響貿易中斷,世界貿易終止的明中前期。
明朝是靠着本土的市場,才發展出含量高的商品,高價的絲綢錦緞,廉價而又大量的棉布麻布等。
例如英國的工業革命。
他本土自身的市場,是滿足不了工業革命的産能的,也競争不過大明的紡織業。
而正是因爲明清交替,導緻中國紡織業的中斷,全球市場出現了巨大的缺口。
才有了英國在印度種植棉花,用棉布取代了中國的布匹,掌握了全球的市場。
通過市場的需求,時代的發展有了先進的技術,才爲工業革命創造了基本條件。
大明是有市場需求的。
第一條已經滿足。
唯獨技術的發展,需要朱高熾提前幾百年,加速技術的積累。
當滿足了第二條,工業革命則應運而生。
而且市場也是可以創造的。
朱高熾看了看礦井。
地下水已經解決,而采礦量還需要提高。
英國工業革命後,礦工的收入大幅上升,因爲一個礦工的産量,比傳統的手段,提高十倍不止。
“等你們東家回來,讓他去燕王府,咱和他有事協商。”
“誠叔,咱們走吧。”
離開了礦場。
“你找那商人有什麽事?方便告訴我嗎。”
葛誠語氣和善的說道。
治理天下比打天下要難。
大明國力蒸蒸日上,才能令百姓們安穩,人心歸服。
朱高熾雖然軍事不如朱高煦,但是葛誠更看重大公子内政的能力。
不過大公子的手段,有些超乎尋常,讓人看不懂。
到底結果如何,葛誠無法斷定。
“采礦的手段太古老,咱有個法子,可以提高礦工們采礦的速度,還能爲礦工們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
朱高熾脫口而出。
經曆幾件事,葛誠已不再疑慮大公子。
隻是作爲燕王府長史,葛誠的眼光看的很遠,提出了他的憂慮。
“一台蒸汽機三百兩銀子,十台就是三千兩銀子,大公子所謂的新法子,方便是方便,卻提高了成本。”
葛誠慢悠悠的語氣,盡量放緩姿态,免得大公子誤會自己在質問他。
“按照大公子所言,多出十倍的産量,這許多的煤,商人能賣去哪裏呢,豈不是堆放在空地上浪費。”
冶鐵所用的木炭,百姓燒火用的木柴。
用煤炭的是少數。
煤炭價格也不便宜。
“那就讓冶鐵所燒煤煉鐵,百姓們燒火也用煤。”
朱高熾自信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