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于這樣的比試,那些剛投降項羽的羌人叛軍自然是比較歡迎的,因爲這讓他們有機會去證明自己并且在軍中站穩腳跟,但是有些跟随項羽一路殺過來的士兵和将領可能就會心生不滿。
項羽也不得不考慮這方面的因素,因此最後項羽決定對挑戰和比試的規則進行一些優化,讓投降自己的羌人與原本自己率領的部隊之間先分開進行比試,最後再安排他們各自挑戰中的佼佼者來進行一些進階對決,而項羽自己則會成爲這場比試的終極對決目标。
不過雖然初步的比試方案已經确定了下來,但是要實際開始去進行這場比試還需要一些時間,事實上項羽并不急于真正的開展這場比試,他将這個方案說出來的最重要目的其實是爲自己手下的将士設定一個中短期的目标,因爲項羽現在暫時控制了武威這個河西走廊上通往西域地區的最關鍵要害處。
所以項羽便可以依靠這裏的地理優勢去做文章,然而此時的局勢并不清晰,特别是根據探子來報,孫堅和董卓進攻允吾城已經多日,但是雙方始終都處于僵持狀态,另外之前北宮伯玉的手下将士雖然投降了自己,但是他們與自己原本所帶領的東漢王朝的士兵之間必然存在很大的沖突和矛盾。
自己強行将他們打亂進行混編,也可能導緻一些矛盾的升級,但是如果不把他們混編,又會導緻軍隊内部出現派系對立的局面,同樣也不利于自己的管理。
另外項羽準備擁兵自立,而對于他的這種做法,投降自己的叛軍當然是會很支持的,而那些原本跟随自己一路征戰而來的東漢朝廷軍,他們就可能并不願意了,雖然表面上可能不好忤逆項羽,但是實際上下邊是不是會搞一些花花腸子就不好說了,真實的忠誠度是很成問題的。
面對這種複雜的局面,項羽也不可能一個一個人的去甄别他們的忠誠度是多少,于是他就想出來這樣一個比試大會,它的順利實行能夠幫助項羽達成好幾個目的。
首先這個比試大會能夠迅速的吸引他手下所有将士的注意力,最近一段時間項羽是準備要按兵不動的,等到他完成對于軍隊内部的徹底整頓與改編之後,才會考慮進一步的動作,到底是先将目标定在攻伐武威以西的地方,開拓後方根據地,還是說先将目标定在與東漢朝廷進行戰鬥上。
這個問題也還要看韓遂與孫堅和董卓之間的戰鬥結果,如果韓遂被孫堅與董卓擊敗的話,那麽項羽就可以直接取代韓遂成爲新的西涼地區的叛軍首領,因爲北宮伯玉也被自己殺死了,邊章被俘,韓遂若是也被殺或者被俘,那麽西涼地區的叛軍就群龍無首,自己這個時候再去想辦法收編這些西涼地區的叛軍加入自己,就會容易很多,甚至很多被這些叛軍所控制的地方也會選擇無條件加入。
在這段等待的時間裏邊,項羽手下的部隊找不到事情幹,本身内部又存在矛盾的情況下,就很有可能會出現内部的叛亂或者是出現各種事端,這一點其實是難以避免的。
但項羽若是給他們設置一個中短期的目标,讓他們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這個比試大會上,雖然這個過程之中自己所提出的一些方案可能并不一定能夠完美的去實施下去,卻依然還是能夠讓手下兩方的将士更多的投入到訓練和提升自我上去。
隻要項羽秉持公正的實施這個比試,讓一些确實有實力的人有這麽一個舞台和機會去讓自己獲得晉升和表現自己的機會,同時也讓一些中高級将領産生一定的位置危機感,不敢完全的躺在自己的功勞上躺平,讓手下的各種位置上的将士都動起來,這樣項羽的基本目的就達到了。
同時通過這個過程項羽手下的将士必然也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優化與提升,那些經過這樣一場比試脫穎而出的将領與普通士兵,他們勢必會對項羽這個提出和主持這場比試的人心存感激,項羽到時候将這樣一些人安排在比較重要的職位之上,就能夠起到大換血的作用,讓一些原本可能反對自己的将士被另外一些對自己心存感激的将士所替代下來。
一方面這些将士通過公開公正的比試展現了自己的實力,他們的晉升也是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拼出來的,這樣他們獲得晉升之後也比較容易服衆,能夠更好的管理軍隊,而項羽隻要牢牢的管理好這樣一批真正有能力的将士,那麽對于整個軍隊的控制力都會大大的提高。
而盡管原本的西涼叛軍與東漢朝廷軍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但是這個比試的過程也能夠讓他們相互之間有機會進行切磋與比試,将内心的不滿直接就通過這樣一種形式宣洩和表達出來了,這比讓他們内心深處一直憋着可是要好很多很多的。
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就是要讓他們相互之間好好的打一打,說不定反而能夠促進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友誼,不管最後的結果是哪邊占優,至少這樣的比試都能夠讓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閉嘴,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而不僅僅是靠嘴炮,這顯然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在軍隊之中從來都是崇尚強者的,隻有自己擁有足夠強大的實力,方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尊重和認可,所以項羽的這個比試大會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那些忠誠度不夠的人知道在這裏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強者,如果大部分的強者都支持項羽,那麽剩下的那些人自然也就不敢有所反心了。
從這一次的比試大會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得出來如今的項羽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或許這一世的他真的能夠成爲一個文武雙全的真正天下霸主吧!
讓我們對他的未來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