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王被二十萬大軍圍堵在南京之後,他突然摸出了一個太先皇秘诏,并昭告天下。
秘诏中,太先皇言:誠王和齊王二人兄友弟恭,理應共擔國事。
所以,根據密诏内容,齊王,也就是先皇李坤駕崩後,應該由哥哥誠王李坦登基爲皇。
誠王這次用密诏直接否定了皇帝的合法性,至于密诏是真是假,并不那麽重要了。
十月中旬,誠王李坦在南京登基,年号順平。
此消息一傳出,天下嘩然。
……
“卧槽,誠王瘋了吧。”黃小石在得知誠王登基之後,震驚的不知所謂,随即,他反應過來了,“狗日的老瘋子,你好狠的心啊!”
黃小石一下明白誠王的意圖是什麽了。
難道誠王不知道,自己随便拿個密诏,然後自顧自的登基,天下人就會過來納頭便拜嗎?
怎麽可能。
反而誠王這麽一搞,他還失去了自己舉旗以來一直擁有的大義。
之前,誠王雖說造反了,但是他打出來的旗号是清君側,也就是說,他名義上是認同皇帝的,隻不過是不滿皇帝身邊的奸臣陳崇英禍亂朝綱,所以不得不起兵撥亂反正。
不管誠王這個理由多麽鬼扯,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在造反,但是在明面上,這還是屬于是國朝的“内部矛盾”。
現在,在重兵圍困之下,誠王在南京登基稱帝,南京城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必然要對他磕頭作禮,高呼萬歲。
這樣一來,整個南京城裏再也沒有什麽不知情之衆,皆是參與謀反之徒。
謀反稱帝者,依律,主犯押送進京淩遲處死,從犯皆斬立決。
根據這條鐵律,官兵一旦攻破南京,必然,也是不得不要展開屠城。
誠王現在手裏并沒有多少人馬,但是南京城有百萬民衆,這些民衆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勞力與兵源,甚至還是儲備的口糧,這就是所謂的“兩腳羊”。
爲了防止兩腳羊投靠官兵,誠王搶先稱帝,堵死了所有人投降這條生路。
雖然黃小石已經知道想造反的人心會狠到什麽程度,但是想通了誠王的妙計之後,他依然是不寒而栗。
誠王雖然被圍南京,但是勝負尚未分。
采石矶大戰,被朝廷滅掉的僅僅是水軍,誠王在南昌的十多萬軍隊毫發無損。
現在,誠王以身做餌,将朝廷大軍釘死在南京,一旦南昌的大軍反撲,在久攻不下帶來的傷亡和士氣打擊之下,朝廷大軍再受兩面夾擊,說不定就會慘敗。
這二十萬大軍,是朝廷将能動用和不能動用的軍隊全部集中起來硬湊出來的。
整個中原的可用兵力已經抽幹了,就算是現在各地也在征召士兵,但是這終歸需要一個時間過程。
誠王要是能大敗朝廷之軍,說不定就可以利用這個兵力空窗期打個反擊,弄好了就像是開國之戰那樣,一鼓作氣,攻下京城。
就在大家的目光都被南京之戰吸引過去時,突然朝廷發布了一個十萬火急的勤王令,要求天下的各地兵馬,不分官義勇民,全部前去京城勤王。
啥情況,現在不是誠王在要求勤王嗎,怎麽突然是朝廷在發報告了。
随後,勤王令的消息讓天下人俱驚,數萬倭寇攻下了山海關,現在一路燒殺搶掠,正在朝着京城殺去。
誠王麾下的首席謀士白久池,他在生前爲誠王做的最後一次謀畫,終于見效了。
……
這說到底,還是皇帝自己埋下的禍根。
之前,在皇帝的策劃下,他将無面派往倭國,讓無面煽動倭人以傾國之力進攻高麗。
将倭國拉空了後,皇帝又以高麗求援爲由,發兵進攻倭國。
此時的倭國已經是手中無兵,再加上倭島内部的失勢大名在得到朝廷武裝後卷土重來,很快就推翻了關白的統治。
随後,倭國對中原朝廷請降,高麗也被倭人大軍滅國。
可以說,皇帝用最小的成本侵吞了倭國,所有的代價全部是高麗默默承受了。
但是,在倭國請降、高麗滅國後,皇帝對滞留在高麗的數萬倭人精銳部隊采取的是任其自生自滅的策略。
反正高麗三面環水,隻要把北面的口子紮緊了,再讓朝廷水軍封鎖好海域,再過個十來年,這幾萬倭國精銳不就退化成猴子了麽。
皇帝的想法很好,但是這次爲了一舉擊潰誠王,他将兵力集中到了什麽程度呢,山海關他隻留了一千人馬。
山海關是天下第一雄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按理說這一千人馬守關,也應該夠了。
但是皇帝考慮漏了一個問題,山海關對遊牧部族的防禦極爲有效,那是因爲遊牧部族皆爲騎兵。
這次,滞留在高麗的倭人全是步卒,而且其中不乏能夠輕松飛檐走壁的武士高手。
在白久池的精心策劃下,誠王起兵的同時,倭人大軍也從高麗南下。
隻不過因爲倭人大軍的動員、開拔和行軍速度非常拖沓,這才剛好趕在朝廷大軍和誠王打作一團時攻破了山海關。
不知道這是緻命的巧合,還是白久池的遠見卓識,現在的情況是,在南京的朝廷大軍,現在沒辦法回撤。
它一旦試圖掉頭,必然遭到誠王的尾随攻擊。
其次,也沒辦法從這二十萬大軍中分一部分撤回江北前去勤王。
因爲誠王手中還有十來萬軍隊,這二十萬大軍一方面要攻城,一方面還要防禦誠王軍隊的進攻,原本就已經是兩線作戰了,人手極爲緊張。
這時候抽兵,等于說就是把剩下的兵丢在這裏不要了。
所以,這二十萬大軍分毫不能動。
那麽,朝廷還有其他兵力去對付這支數萬之衆的倭人精銳嗎?
沒有了。
皇帝手裏空了。
用一個更形象的說法,皇帝的資金鏈斷了。
資金鏈斷裂,對于企業來講就是心髒驟停,簡單地說,規模越大的企業,一旦遇到資金鏈斷裂,死得越是華麗。
雄心萬丈的皇帝,在準備一舉解決誠王之亂時,躲在旁邊不顯山不顯水的倭人偷偷走到他身後,給了皇帝一悶棍。
原本誠王叛亂,四地早已是人心惶惶,這勤王令一出,天下立刻大亂了起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