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瑤族長隻覺得,賣完後,腳步比剛上岸的那會兒還發飄。
甚至懷疑起,他之前磕的減壓藥是不是沒了藥效。
比他病情還嚴重的是一同來送紅珊瑚和海味的其他族人們,今次帶來的與昨兒來的不是同一批。
他們從見城門的那一刻起,就沒有吭過聲。
眼中的瞳孔一直處于放大狀。
能自動稱、重并計算出分值的電子秤,沒見過!
可以将公分值塞進去的透明手環,太神奇了!
直到走出收購中心的大門,巴瑤族被帶來見世面的年輕人們才敢吱聲:
“阿爹,這個公分放在這根繩子裏會不會掉?真的和南邊城邦的金币一樣好用麽?”
族長拍了兒子的腦袋瓜子一巴掌:
“掉不了,這個手環登記的是你阿爹我的名字,别人就是撿去了也沒法用它!仙家的手段豈是南邊的那些金币可以比的!”
“族長叔,這五十萬公分到底是多少?夠買些甚?”
族長:“你阿爹教你數數的時候你都做甚去了,五十萬公分夠咱們部落吃上一年的馍馍了!”
“嘿嘿!族長叔,這些公分那麽耐用啊?聽說前面還有專門吃烤肉的鋪子,要不,咱們先去吃一頓飽肉再說其它?”
一群小子摸着咕咕叫的肚子直叫喚:“是啊,是啊!上午都抓魚去了,肚子都已經餓扁啦!”
氣得族長破口大罵:“你們,你們就知道吃,就知道吃!”
罵歸罵,自家的子侄自家疼。
十六個成年男人在烤肉店吃到扶牆出,才花了兩千個公分!
太經花了有木有!
到了百貨超市後,一群人又買上了瘾。
糧、油、鹽類買得最狠。
可能是之前的稻米長期供應不足,對囤糧很是執着。
第二買得多的就是細麻布。
仙居城送給族長等人的裙子,已經成爲了部落裏最時尚的款式。
腕表他們看了又看,商量了半晌也就買了五支。
見過内城山上的院子,他們對外城一夜之間冒出來的建築倒是接受度良好。
房屋管理中心的公務員小夥子,很是熱情的領着他們去了最近的一個院子裏看了看。
聽說這些院子是首付款,就有他們爲海達雅克部落做了一部分貢獻後,巴瑤族族長的神情很是憋屈。
當天回去就發了狠,以至于部落裏一日更比一日抓的魚獲多
龍國。
芒種時節。
西南五省正準備插秧。
而東北三省的黑土地上,正在翻地起攏,準備播種夏玉米。
古話說得好,要得莊稼好,深耕上肥多鋤草!
肥料,就是農人眼中寶。
大夥兒慣用的除了農家肥,就是化肥。
農家肥好說,它包括但不限于人糞尿、堆肥、廄肥、綠肥、泥肥、草木灰、餅肥(如菜籽餅、棉籽餅等)等等。
它的特點是養分含量低,而肥效慢、持續時間長。
化肥,則是用化學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種或幾種,農作物生長需要的營養元素的肥料。
它的特點是,成分單純,養分含量高,肥效快,肥勁猛。
想要糧食大豐收,見效快的化肥,就是最好的選擇。
龍國建國後的十年時間内,三分之二的化肥進口都來自于西歐和某島國。
而進口化肥的品種,主要就是氮肥。
在氮肥大類中,主要又分爲合成氨(液體)和顆粒狀尿素兩種。
顆粒狀的尿素,在同等體積和重量下,能儲存更多當量的氮元素。
而且對鐵路運輸、倉儲、公路轉運等方面的要求也大大降低,就成爲了進口化肥的首選。
龍國在進口顆粒狀的尿素的同時,也一直陸陸續續與某島國談引進成套尿素生産設備。
由于這筆交易,需要某島國進出口銀行批準對龍國的長期貸款擔保,因此一直懸而未決。
到了六零年九月,西方與某島國妄圖搞壟斷,尿素和其設備的進口被迫中斷。
研發國産氮肥設備,就成爲了相關部門的重要任務。
但在制造關鍵設備遇到困難的同時,又發現了生産技術成本也極爲高昂。
氮肥生産的技術主要有兩種,即煤炭制氮肥和天然氣制氮肥。
用天然氣,每生産一噸合成氨,需燃燒411.24立方米的天然氣供熱。
如果用煤炭,每噸合成氨需消耗焦炭1.8噸~2噸。
要是沒有愛國者捐贈的生物有機肥生産線設計圖,龍國還在繼續與西方列國周旋。
這份新年禮物,還真是送到了農業部的心坎上。
過年期間,不少專家們都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投入到了生産線的打造。
如今總算是,将生物有機肥的生産線所有設備造出來了。
其中,破碎機、混合機轉鼓發酵機、制粒機、包裝機等設備,還被專家們做了無數個型号,可用不同的行業和領域。
不得不說,龍國複制和超越的能力一流。
首批設備裝配完成後,專家們迫不及待的生産微生物有機化肥。
再然後,當然得經過一系列的肥力測試。
經測算,專家們發現,通過一系列消殺發酵合成後的微生物有機肥,完全消除了原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質。
并且,這些顆粒微生物有機肥中富含了大量有益物質,包括:多種有機酸、肽類以及包括氮、磷、鉀在内的營養元素。
不僅能爲農作物提供全面營養,而且肥效長,還能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機質,促進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
總而言之,不低于化肥的肥力,又不傷土壤,可以廣泛運用于各糧食作物、蔬菜瓜果的底肥和追肥上。
比起傳統農家肥生産周期的兩到三個月,生産生物有機肥最長的周期隻用十天。
最最重要的是取材方便,成本低。
僅需,畜禽糞污、稭稈、塘泥、沼渣、介質等物就行。
所有的生産過程,在電力環境中進行即可。
再然後,全國各家大型農業機械加工廠就被訂單砸懵了。
大領導指示道:清明錯過了,可不要再錯過芒種!
緊趕慢趕,終于是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