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後。
嵇恒再次走向那間小屋。
胡亥早已等候多時,隻是面色有些尴尬。
屋中有兩大案。
其中一案上擺着兩壺酒。
嵇恒淡淡的掃了一眼,席地坐下,搖了搖酒壺。
分量很足。
“我還不至于在這方面弄虛作假。”胡亥尴尬的笑了笑,瞟了眼一處牆壁,随即轉移了話題,道:“今日,準備講什麽?”
嵇恒沉思片刻,緩緩道:“講一下改革吧。”
“這是天下形勢中最後一部分。”
“也是最切實的部分。”
“春秋戰國開始,天下徹底進入戰亂,在群雄争霸途中,大量諸侯國覆滅,最終形成七國鼎力。”
“七國能脫穎而出,都有其自身原因。”
“關鍵就在于求變!”
嵇恒面色如常。
在看到兩壺酒時,他就知道,這季公子是已查明,隔牆是真有耳了。
隻是他并沒有點破。
也無心點破。
他講的都是形而上的東西。
能理解的人,自然能理解,若理解不了,就算全聽完,也依舊是懵懵懂懂。
因爲他講的是周秦大變局之綱要!
誠然。
他可以講一些形而下的東西。
比如講怎樣提高生産力,或者改良耕作方式,以及讓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等提前問世,但最終并不會改變什麽。
在天下集權的形勢下,趨穩保守會是未來主流,隻要風氣不變,就算讓再多東西問世,最終都會泯然天下。
亦如後世。
火藥被用于制造煙花。
指南針被用在風水上。
造紙術、印刷術的問世,并不會促進社會進步,隻會讓底層受到的壓制更狠,也會加速上層對知識的壟斷,讓天下的愚民、疲民政策,執行的更加徹底。
百家的興盛,源自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随着天下一統,思想一統已成共識,現在民間尚還有藏書,底層人還能求學,等到這些東西問世,朝廷這個暴力武器,将會得到進一步強化,底層也會越發失去話語權。
以至成爲真正的愚民。
這非天下之幸。
也是嵇恒不願見到的。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世人知曉,這場變局并未結束。
而想真正結束,需要諸事皆變。
眼下隻是剛剛開始。
“求變?”胡亥低語一聲,興趣不是很高。
隔牆。
扶蘇卻心頭微動。
“變?”
“這就是你之前說的變法?”
“變國家,變治道,變生計,變民衆。”
“變天下文明之蘊涵!”
“隻是你想變的未免太多了,大秦這番改變,已讓天下沸反盈天,而你想變的更多。”
“不過我也想聽聽,伱對變是如何看的!”
嵇恒收回目光,微眯着眼,一手持酒壺,一手拍着大案,開口道:“周易裏面講過:‘易,窮者變,變則通,通則達’。”
“世上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你我同樣在随時變化。”
“人如此。”
“國家同樣如此。”
“周分天下,諸侯豈止百數,但不過五百年,天下諸侯就隻剩數十,等到戰國時,更是隻餘下十幾,究其根本,便是這些諸侯國少了變化。”
“窮而不思變,自會爲天下抛棄。”
“秦未變之時,積貧積弱,幾被天下瓜分。”
“等到孝公跟商君變法,深徹盤整秦國二十餘年,讓秦國如同再造,由一個備受欺侮的窮弱之邦,一舉崛起成爲了虎狼大國。”
聞言。
胡亥端然正坐。
目光十分的莊重嚴肅。
嵇恒淡淡的掃了一眼,并沒有放在心上,繼續道:“秦在孝公商君的變法之下,徹底崛起,一舉奠定虎狼之基,而春秋之時,曾顯赫一時的鄭、吳、越等國,卻漸漸泯然天下。”
“何以?”
“就在困于守舊,不思變通,最終爲時代摒棄。”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天下必須要變。”
“若是一成不變,天下就會出事。”
“因而春秋戰國以來,各國都在積極變法。”
“各國主動求變的根由,就在于朝廷想控制這邊變數。”
“唯如此。”
“才能讓朝廷權勢不旁落。”
“我并不會講太多,主講的還是七國。”
“七國在曆史上都有變。”
“或許七國變法的目的都隻有一個。”
“便是圖強。”
“圖強之下,則因俗而治,因地而治。”
“通過解決各國内部最棘手的問題,繼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實力。”
“其中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齊國有鄒忌改革,韓國有申不害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燕國有樂毅變法。”
“戰國七國都有變法變革。”
“從各國的變法中,也不難看出,各國的側重不同,輕重也不同,因而改革結果也不盡相同,正因爲此,才出現了法令異制,各地風俗大爲不同的情況。”
“也正因各國不同的變法方向,所以導緻了天下諸事皆異。”
“大秦受命于天,一統華夏,但因各地風俗迥異,想實現真正的大一統很難。”
“而今大秦靠施壓推行,自然是不得民心,也是備受阻攔。”
“固想減少助力,最大限度減少内耗,降低大一統的難度,唯有因地制宜,從各國的變法中,尋找到突破的契機,唯如此,才能将‘文化體制’順利的推行下去。”
“而這就是我今日所講。”
“變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隻有知道關東‘異’在何處,才能真正實現對症下藥。”
“不然就如現在秦廷一樣,一股腦推行下去,民衆反抗情緒激烈,畢竟關東貴族尚在,各地風俗本就迥異不同,想讓他們移風易俗,又豈能輕易成功?”
聞言。
胡亥點了點頭。
他而今也感覺朝廷太急了。
隔牆。
扶蘇若有所思,低語道:“通過借鑒六國的變法,尋求到各地的問題,進而抓住這個漏洞,将大秦推行的文化體制,進行一定程度的側重區分,借着這些突破口滲透,最終讓各地接受秦制秦政。”
“以點帶面,以點破面。”
“這個辦法的确最穩妥,也最容易爲關東各地接受。”
“嵇恒當真是大才之人!”
扶蘇滿心欽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