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藩王甚至有蠢蠢欲動的迹象。
似乎隻要他一立皇太女。
就能直接起兵靖難。
絕大多數的官員勳貴,士紳,乃至于宗室藩王,都不願意見到女帝誕生。
連篡位的女帝都不願意見到。
更别說正統繼承而來的女帝了。
這一旦讓景安帝做成,無疑意味着從此後将會有法可依,後世有野心的公主,必然也會加入未來的皇位争奪中。
現在奪嫡就已經很殘酷了,要是再把公主加上,未來得殘酷到什麽程度?
緊接着是不是還會出現女子科舉。
甚至于女縣令,女相之類?
天下權力是有限的,一旦有女子争權奪利,未來有所損失的必然是他們這些男人,此事的影響肯定會極其深遠。
所以他們必須阻止。
總而言之就是,景安帝還沒有說自己想要立皇太女,僅僅隻是被那些官員勳貴們察覺出意圖,便已經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對和抗争,就連他一手提拔上來的那些官員都有很大一部分反對。
爲數不多,雖然沒有表面支持,但也暗地裏表達了支持态度的,主要是後宮妃嫔,那幾個公主的舅家,畢竟當一個公主的舅家和當一個女帝的舅家,絕對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天壤之别。
可即便是他們,也不敢光明正大的表示支持,最多隻能默然不言,不去反對,或者私下給予些其他方面的支持。
畢竟他們也怕失敗,回頭被清算。
除此之外,倒也不乏有人打上了皇夫的主意,以前做驸馬可能有那麽點入贅的含義,很多人家并不願意自家有出息的子孫去做驸馬,可如果驸馬能夠變成皇夫的話,那可就相當值得争取了。
搏一搏,說不定能把擁有自家血脈的孩子推上皇位,即便肯定會改姓,那也不妨礙皇子血脈源自于自家兒子啊!
當然了,這一類人終究是少數。
甚至可以說是極少數。
更多的還是反對,辭官反對,朝堂上撞柱反對,哭太廟反對,哭太祖太宗皇陵反對,無數士子跪孔廟反對等等!
鬧的那叫一個沸沸揚揚。
一時間景安帝竟然有一種舉目皆敵的感覺,内心也不由生出了些許退意。
這時候,他總算體會到唐中宗李顯妄圖立他女兒安樂公主爲皇太女時,所遭受到的恐怖阻力了,要知道,在李顯登基之前,可是才剛出了位治世幾十年的女帝,理論上來講,那段時間其實應該是最有可能接受出個皇太女的階段。
但最後結果卻是有人起兵逼宮。
唐中宗,韋後,安樂公主皆死。
雖然景安帝覺得,自己這些年皇帝做的不錯,對皇宮内廷把握的也還算可以,但他還真不敢保證,就絕對沒有人能夠害死他,或者說,萬一有大臣武将聯合藩王之類逼宮,他就絕對能扛住。
而且最近這段時間,據他了解。
他那兩個女兒已經遭遇到了不下于百次各種暗殺謀害了,要不是真武大帝庇護着,估計早就死的連渣都不剩了。
所以實在忐忑不已的他,最終是特地前往密室,在曲潔的雕像面前焚香禱告,問策的同時提出自身擔憂,并且直到得到曲潔許諾,肯定會保住他一家性命,必要時刻她甚至還可以顯聖幫忙。
這才如同吃了顆定心丸,不但徹底放心,本身也變得鬥志昂揚起來,決定要利用自己的餘生爲女兒鋪路,得盡可能的替女兒清除大部分阻礙以及反對。
免得女兒接手一個爛攤子。
得到曲潔許諾,有了足夠底氣的景安帝,很快便不顧百官群臣阻撓的,修改了公主待遇,将公主的待遇直接拔高到與親王同等,郡主的待遇也是一樣拔高到與郡王同等,甚至還特地降旨,将皇室中因爲無子除爵,但是目前還能找到女兒或者孫女,外孫女的族人找回。
允許她們繼承祖輩的爵位。
就是外孫女需要改姓,改成皇姓。
但相比較于爵位,改姓算啥?
這隻是開始,緊接着便是勳貴圈也是一樣如此,無子的,可以由女兒孫女或者外孫,外孫女繼承爵位,之後便是繼續往外擴散,徹底明确女兒和兒子享有同等繼承權,并寫入大旻律法當中。
至此,隻要稍微懂點事的,基本都能明白景安帝的最終目的,不過因爲景安帝沒想好到底讓哪個女兒繼承皇位。
所以一直沒有立皇太女。
當然了,在此期間那些反對者也不是啥事都沒做,針對大公主與二公主的刺殺變得越來越多,甚至已經出現了千人襲殺,皇宮裏也多出了許多毒物,還有不少太監宮女被人收買,謀害年紀還小的公主,甚至妄圖弑君,畢竟隻要景安帝死了,這事自然能逐漸消停下去。
然後宗室再推舉個皇帝出來就是。
好在曲潔特地調動了不少粒子機器人,一直監視着整個京城,所以一切都逃不出她的掌握,劉太羽則是在曲潔的教導下,十分積極的充當景安帝的刀。
把那些妄圖謀逆弑君的幕後兇手逐一抓出來,抄家滅族,雖然名聲差了不少,但在景安帝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景安帝甚至許諾,隻要他成功,死前肯定會将他家的爵位變成世襲罔替。
除此之外,景安帝自己其實也拉攏了不少其他勳貴,特别是那些本來該無子除爵的勳貴,更是積極靠攏,同時兩位公主在民間也沒少争取同盟,甚至于将一些才女納入麾下,雖然明面上,她們隻是公主府内的女官,但所有人都清楚,一旦某位公主登基,那麽她們其實都能位同于太子東宮裏面的那些輔官。
成爲真正的,朝堂之上的官員。
但不管怎麽說,隻要景安帝一日不死,并且一日沒有正式立皇太女,就沒人有理由光明正大的造反,所以雖然各種暗算不絕,但是并不至于天下皆反。
整體局面依舊趨向于穩定。
而景安帝和兩位公主的勢力,則是一步一步的不斷膨脹着,再加上報紙等輿論宣傳利器,也在曲潔的引導下逐漸出現,整體民間輿論都在緩和,至少就普通百姓而言,對此基本沒什麽意見。
很多才女的加入和利用報刊發聲。
更是進一步壓下了士紳的不滿聲。
……
五年後,兩位公主巡視完畢回京。
景安帝特地招她們進宮,與她們商量立皇太女的事,過程詢問了她們許多問題,甚至曲潔還充當了番參謀等等。
最終景安帝更屬意長女。
二公主識趣退讓了一步。
次日景安帝便正式在朝堂冊封大公主爲皇太女,二公主爲鎮國平陽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