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喜歡聽奉承話,雖然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不是誰都受得了的,尤其是一個不會講話的臣子,整天嗡嗡的在身邊唠叨,結果可想而知了。魏征是直臣不假,可是從來很少人注意到魏征是如何勸說唐太宗李世民的,就算李世民大度容忍,換成羅隐這樣的臣子恐怕也會被貶官。
不僅是程菁菁向李烨推薦羅隐,很快敬翔也向李烨推薦了一批文人,其中頭一個就是羅隐,可是當敬翔知道李烨在羅隐那裏已經碰壁了,也對羅隐的态度産生了厭惡。
李烨自我安慰道:“敬兄,還是某的名聲不夠,現在還沒有到招攬羅隐這樣人才的時候,既然羅隐沒有留下來輔佐某的意思,你也就不要強求他了,你看不是還有不少人願意留下來嗎?千金買骨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總會有一天天下的人才都會聚集到某的麾下”。
這點李烨比敬翔想的要開,天下可是有很多能人異士,但是并不都适合在自己手下做事情,既然留不住羅隐,爲什麽就不能禮遇羅隐,至少給自己博得一個胸懷若谷的好名聲。
這幾年已經有一些文人開始選擇投靠李烨了,雖然都不是什麽大才,但是李烨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聲還是傳了出去,不然這幾年遼東半島的文人真是屈指可數。
“郡王殿下,那這些招攬的文人如何處理。”
遼東半島的管理模式已經跟大唐的行政工作有很大的區别,首先這些招攬的文人就不會看統計報表,其次遼東半島的管理工作都是複雜的數據,這些新來的文人不能不用,也不能大用,這可傷透了敬翔的腦筋。
對于這些文人的投靠,李烨自然已經想好了辦法:“先把這些文人留在圖書館中,幫助編撰詩詞、典籍,經常組織他們到官衙中學習一下,就說是上崗前培訓。然後組織一些有經驗的官吏,給他們介紹遼東半島的行政管理,等他們适應了遼東半島的行政工作後,再給他們安排一些簡單的工作考察一下,不行的話,可以讓他們繼續編撰圖書,或者指派到教育部門去工作,你看這樣怎麽樣”。
隻能這麽樣了,李烨并不是不想用這些人,可是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隻能吟詩作賦,真要讓他們踏踏實實的管理百姓,眼高手低的一群人還感覺李烨這是在侮辱他們,自己隻好用錢養着他們了。
有時候人才一下多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現在敬翔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如何安置這些人,才會讓别人說遼東半島禮賢下士。就像李烨說的一樣,不管這些人有沒有真才實學,遼東半島都要善待這些人,給自己謀求一個好名聲。
“走,敬兄,我們去看看叔汶的飛龍軍訓練的怎麽樣了。”
飛龍軍是李烨首創的一支騎兵軍隊,屬于李烨近衛師下屬剛剛建立起來的一支騎兵,每名騎兵不僅騎射雙絕,而且每人還配備了五枚手雷和兩把五連發的短槍。原本兵工廠已經研制出來雙管短槍,後來兵工廠又生産出一批五連發的短槍,原理雖然跟後世的左輪手槍相同,但是體積要大許多,而且射程也隻有五十步,用于騎兵作戰已經足夠了。
飛龍軍又分輕騎兵和重騎兵兩支軍隊,編制各爲一千人,輕騎兵主要是擾亂、騷擾敵人的陣型,利用快速機動能力,配合重騎兵的突襲作戰,這是李烨首次将火藥運用到騎兵部隊中。
中國古代有五大精銳部隊:嶽家背嵬軍、玄甲軍、夷丁突騎、怯薛軍、北府兵,北府兵和玄甲軍出現在唐代以前,嶽家背嵬軍、夷丁突騎、怯薛軍是唐代之後的部隊,每個時代都有苦心經營的王牌,在戰場上得勝者,就是公認的王牌軍,李烨也要打造一支自己的王牌軍。
兩支軍隊的作戰任務不同,從戰馬的配備到武器裝備都不相同,輕騎兵主要講究的是靈活機動快速,重騎兵需要的是巨大的攻擊力和破壞力,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卻是精銳中的精銳。
這兩支騎兵軍隊簡直就是用錢堆出來的,輕騎兵需要花費普通騎兵兩倍的費用,敬翔一想到那些重騎兵,簡直頭都要炸了,那些那是重騎兵啊!簡直就是一堆黃金在地上跑。首先那些重騎兵的戰馬都是上等的阿拉伯戰馬,不然光是兩百斤的盔甲就不是一般戰馬可以駝動的,再加上武器和騎兵,最少也要有四百斤以上,戰馬需要負重進行半個時辰的沖刺,光想這些就知道價格便宜不了。
好在飛龍重騎兵隻有一千人,不然的話,遼東半島砸鍋賣鐵也武裝不出來這樣一支軍隊。
曆史上的著名騎兵都是輕重混編,比如小說中出現的玄甲兵據說是唐太宗李世民所創,重騎兵雖然不多,但是由于防護好,沖擊力大,曆來也是野戰沖鋒的主力,尤其是在地域開闊的西域,有很大作戰空間。需要指明的是,所謂的輕騎兵或重騎兵與其甲具防護無關,一般所指的重騎兵,是指以進行沖鋒作戰爲主要任務的騎兵。而輕騎兵,是以弓箭等投射性武器爲主進行襲擾,偵查等作戰。兩者重騎兵顯然更易受到傷亡,不斷加強防護,所以才出現了我們一般從字面上理解的“重”騎兵。
可是,李烨的飛龍重騎是真正的重型騎兵軍隊,這樣的軍隊在曆史上也出現不少。
重騎兵裝甲堅固,全身完全覆蓋,甚至連眼睛也完全防護,這種裝備很顯然不利于近身搏鬥--眼睛視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這種制造模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重裝甲騎兵在戰場上的使用方式:沖鋒,掉過頭來再沖鋒,但是絕對不能停下來肉搏!中國古代出現重騎兵的時間也是與西歐相仿的南北朝時期,人稱鐵浮屠。不僅人有人甲,連戰馬也全副披挂,一個騎兵就好像是一座高大的戰神雕像,當他們推進的時候,就好像鋼鐵的城牆迎面壓來。
後來金人效仿制造了鎖子馬,幾個重裝甲騎兵用鐵索連成一個作戰單位,更增加了作戰單位的穩定性,但是由于進一步喪失了本來就不多的機動性,最終導緻了失敗--甚至是敗給了南宋的輕裝步兵。
重裝甲騎兵的裝甲很重,西歐比較極端的時代,如果一個騎士從馬上摔下來,憑自己的力量根本是站不起來的(不過很多曆史學者認爲這是誇大其實)。
中國和中國周邊的國家,重裝甲騎兵的裝甲基本上還是普通披挂裝甲的延伸,倒還是可以憑自己勉強的站立。重裝甲騎兵的戰馬隻用來戰鬥,平常行軍以及負載其他戰鬥和生活用具要靠扈從和其他馬匹。一個騎士如果沒有兩名以上的扈從就會感到生存的不便,連上下馬、換馬、穿盔甲都不能順利完成(不排除某些體力超人的勇士能夠自理,同時他們的馬也是體力超馬的怪種,很多民間傳說中的英雄就是單槍匹馬的重裝甲騎兵……)。
李烨組建的兩千飛龍騎,除了作戰軍隊外,同樣也配備了兩千名扈從,但是這些扈從可不是簡單的仆人,必要的時候同樣可以打起武器進行戰鬥,而戰鬥力跟普通的騎兵并無二緻。
曆史上的重裝甲騎兵的騎士本身也隻用于戰鬥,由于這個兵種極爲昂貴,一個兵相當于十個以上的步兵或者三四個普通騎兵,很少有君王願意獨自負擔這個軍隊的建設及維持費用。
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用貴族子弟組建騎士團,平時這些遊手好閑的貴族子弟以及更加遊手好閑的富裕流浪漢冒險家們在各種名目的騎士訓練營進行訓練和比賽,戰時按照階級組成各種名目的騎士團,所有費用自理、扈從自帶、裝備自備,國家隻提供必要的糧食,但是酒肉之類一般也要自己準備。
這些有錢的騎士們吃肉喝酒,有的是體力,當然戰鬥力也強。不過他們也絕對不是冤大頭,戰争勝利之後的戰利品歸各自的騎士團所有,國王不會插手。比較極端的時候,就連攻下來的城堡都被視爲私産,拒絕國王的重新分配,當然這是歐洲君王的做法,在中國古代是不可能讓這種事情發生的。
重裝甲騎兵在行軍的時候一般不會裝甲,一方面是騎士自己受不了,另一方面是盡量的愛惜戰馬,以便能夠在沖鋒的時候獲得最好的效果,也是爲了在沖鋒結束後能夠還有足夠的馬力逃回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重裝甲騎兵幾乎無法進行奔襲,對于突發的遭遇戰也缺乏反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