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窦福和占據着渤海國宰相的位子,窦家的子弟遍布渤海國各個州縣,而烏家的烏辰,也就是烏皇後的父親,隻占據着禦史台的位子,兩相比較烏家比窦家實力相差十萬八千裏。
但是皇太後也知道,人多力量大的好處,尤其是現在工部、兵部、吏部都掌握在窦家的手中,剩下的幾個部門,戶部因爲渤海國财政的問題顯得無足輕重,刑部因爲渤海國特有的部落原因也沒有什麽大的作用,最後禮部就更加沒有什麽用處,雖然渤海國也采用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但是官員的任免在吏部手上,一些恩蔭官員也被渤海國五大家族把持了。
恩蔭又可稱爲任子、門蔭、蔭補、世賞,是中國上古時代世襲制的一種變相。是指因上輩有功而給予下輩入學任官的待遇。恩蔭制度是中國上古時代世襲制的一種變相。廣義恩蔭,是指由于封建制度下,祖輩、父輩的地位而使得子孫後輩在入學、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稱之爲“恩蔭”。
皇太後之所以現在把李烨叫進宮中,并不是主要是爲了李烨和烏琦夢的婚事,在皇太後看來,現在朝堂上讨論購買武器的事情,完全是李烨一手操縱的,是想通過這件事情看看朝堂上各家勢力的影響力,同時也想看看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有多少話語權。皇太後急着拉攏烏家,也是希望高家能在這件事情上獲得更大的好處,同時把窦家邊緣化的勢力整合起來。
李烨不知道今天皇太後讓自己進宮到底有什麽事情,不過李烨通過這次進宮,發現皇太後在後宮的勢力并沒有喪失,皇太後對于李烨更多的是在利用,對于李烨的計劃根本不與理睬,完全想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李烨想暫時穩住渤海國,然後離開渤海國返回大唐迎娶仁壽公主,在遼東半島上鞏固自己的勢力,然後再将觸角伸向渤海國。沒有想到皇太後根本不把李烨的想法當一回事,想着把李烨當成高家的擋箭牌,讓李烨沖鋒陷陣,這是李烨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因爲有了烏家的參與,渤海國購買武器的事情又一次陷于了勢均力敵的境地,雖然購買武器的事情由渤海國六部和左右禁軍主持,但是因爲沒有一個說話有份量的人來平衡各方的利益,事情發展到購買多少武器、資金從何處來的問題時,完全是各抒己見,意見根本無法統一。
事情并不是出現在渤海國想購買多少武器上,而是渤海國現在有多少可以購買武器,準确的說渤海國現在已經破産了,戶部賬面上連一文錢都沒有,想購買武器根本就不可能。購買武器委員會首先要考慮的是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然後再讨論能購買多少武器,沒有人關心和來詢問李烨現在的意見,但是李烨并沒有輕松下來。
因爲這樣無休止的讨論對李烨實在太有利了,李烨每天除了帶李燕和三名侍妾出去欣賞一下風景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跟敬翔研究遼東半島的發展規劃,現在李烨有充足的時間把腦海中的構想變成紙上的計劃,然後與敬翔一起讨論計劃的可行性。
雖然李烨很多思想匪夷所思,甚至是天馬行空開天辟地也沒有聽說過,但是在李烨的解釋下,敬翔還是能夠理解李烨的意圖。比如李烨的教育部設置和管理權力的範圍,敬翔雖然覺得沒有必要,因爲所謂的教育部在禮部中就有存在,沒有必要把教育問題單獨成立一個部門。不過在李烨宏偉的全民有償免費教育的大背景下,敬翔能夠接受教育部單獨成立一個部門的結果,畢竟以前大唐九千萬子民中,真正認識字的不到百分之一,要是李烨真的能夠推行全民有償免費教育,遼東半島識字的比例将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
爲什麽說是全民有償免費教育呢?李烨想推行的是全民男子小學義務教育(當然其中不涵蓋女孩,教育飯還是一口一口的吃,男孩都沒有多少認字的,讓女孩認字有什麽用處,西方女性的認字曆史也不過一二百年,沒有必要搞的如此超前),其中包含了學生在校的所有費用,李烨治下的所有适齡男孩都可以免費的進入學校,這個計劃李烨準備在五年之内完成。
敬翔駁斥李烨在教育經費上投資過大,要知道唐代時期一百張白紙要六十文錢,更好的紙三文錢一張;毛筆二十文一管;墨十五文一兩,普通的硯台也要一缗,怎麽算一個學生一年下來也要五六缗,這也許對于一個中等家庭不算什麽,可是遼東半島的人口基數也不小,以保守的估計适齡兒童達到了二十萬,光是花在筆墨紙硯上的費用就要達到百萬缗,這是遼東半島根本無法承受的,就算五年以後,如此高昂的經費也會壓垮遼東半島。
敬翔還沒有算先生的修金(薪金、工資),還有學校的修建、課桌椅的費用、以及平時校舍的維護等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今日遼東半島的經濟根本無法承擔的起。
李烨當然清楚遼東半島承擔不起如此高昂的教育經費,但是李烨同樣準備好了一套看似可行的運行模式,要是讓每一個孩子現在都能自己花錢上學,這同樣也不現實。李烨解決之道就是助學貸款,日本能将甲午戰争中清朝賠款的一半全部投入教育,李烨爲什麽不能要銀行的貸款向教育傾斜呢。
在現有的基礎上,想擴大教育的規模,建立完善的教育體制,想讓遼東半島慢慢發展是根本不現實的,十年種樹、百年樹人,李烨要任由遼東半島教育慢慢的發展,沒有一個二三十年根本看不見效果。如果有了李烨在幕後推一把,一切都會按照李烨設想的目标前進,李烨隻是加快了其中的進程,李烨現在要做的就是起到化學實驗中的催化劑的效果。
建立教育助學基金的計劃,已經在李烨腦海裏醞釀很久了,李烨不是不知道現在遼東半島根本無法大面積的普及小學教育,想想後世的教育産業讓人不由得寒心,那些昧着良心大發教育财的個人、機構、甚至是政府,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把教育看成了一塊誘人的蛋糕,盡情的沒有廉恥的去分享本不屬于自己應得的一份。
既然李烨無法改變人性的貪婪,那就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育助學模式,爲以後的人做出榜樣。既然建立教育助學基金,當然就需要大筆的資金,這些資金可以先有李烨支付一部分,再從其他的地方募集一部分。初步的資金爲一百萬缗,分二三年慢慢的投入,按照學生的家庭困難程度,分批給困難的學生貸款,每人每年的上限設定爲五缗,六年下來就是三十缗,等到學生畢業之後,可以用六到十二年的時間來償還這筆貸款,當然這些都不收取任何的利息。
這就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教育助學基金并不是一個慈善機構,那教育助學基金如何運作才能不會倒閉呢?沒有利息收入,貸款的時間跨度有如此之長,要是沒有其他穩定的收入是根本無法想像的事情。
這也是敬翔對李烨這個計劃感興趣的原因,在敬翔看來李烨的思維根本就是匪夷所思,但卻又有許多的合理性,看似古怪設計巧妙合理,操作手法讓人歎爲觀止。這些其實在李烨看來,不過是抄襲了後人的智慧,把本不應該提前出現的事務加工包裝後改頭換面橫空出世。
爲了維持教育助學基金的日常運作,李烨賦予了教育助學基金投資免稅的權力,基金在後世并不是什麽新鮮的事務,在西方國家基金可以說是避稅的天堂。教育助學基金一手是給貧困學生免費發放貸款,另一隻手則是通過投資免稅的方式維持基金的運作,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基金用收益和稅收的錢來平衡助學貸款中的損失,隻要教育助學基金的收益大于助學貸款中的利息收入,教育助學基金就可以維持長期的運作,這在這個時代的很多人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李烨決定先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然這種風險還是有的,畢竟這個時代的經融操作無法跟後世相比,風險主要來至于投資的産業抗風險能力差。
雖然敬翔并不非常了解李烨會如何操作教育助學基金,不過在敬翔看來,李烨隻要不動用遼東半島稅收的錢,李烨就是把天捅一個窟窿也沒有人會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