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商賈的監管,李烨采取了這個時代最嚴力的手段:抄家,李烨差點就采用朱元璋的辦法剝皮揎草,一旦發現商賈以次充好害死人命,其結果就是抄沒家産、全家收監。在制訂嚴苛的商業律條的基礎上,李烨提高了商賈的社會地位,當然李烨并不是一味的打壓商賈和擡高商賈,隻要這些商賈遵守李烨制訂的商業律條,他們得到的遠比将要失去的多,這也是商賈願意遵守商業律條的前提條件。
雖然敬翔對李烨提高商賈的地位表示不滿和不理解,但是并不會急着反對李烨的意見,在敬翔看來這些商賈終有一天會按耐不住觸犯李烨制訂的商律,到時事實勝于雄辯,讓李烨打壓這些欲壑難填、螞蝗見血的商賈。
李烨和敬翔讨論了一下渤海國出兵的可能性,這個問題在泊汋城大戰之後,兩人就抽絲剝繭考慮過,認爲渤海國即使要出兵,最早也要在明年四月前後,軍隊的數量不會超過十萬,出兵的方向依然是泊汋城。
現在又增加了一個變數,這時候渤海國會不會選擇雙管齊下,還真不好說。不過既然李烨和敬翔都做好最壞的打算,準備跟渤海國再進行一場小規模高強度的戰争,李烨還有半年的時間準備下一場戰争,還真的不擔心渤海國來攻打泊汋城。
原本李烨準備明年三月以後到遼東半島坐鎮,現在不得不提前去一趟遼東半島,在大行城等待李燕的消息。
戰艦從蓬萊出發,路經卑沙城時李烨和敬翔一行人悄悄的下船,王保康和李思安跟着渤海國來人回渤海國,探聽李燕的消息。
敬翔不知道這次李烨又帶自己到卑沙城做什麽,還是兩個月前的這條路,可是馬車外的景色已經完全不同。大雪雖然停止了,但是外面的氣溫已經下降到零下二十幾度,凍得敬翔不停的搓手。馬車裏早已經支起小火爐,四周厚厚的羊毛墊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一杯熱奶茶下肚讓敬翔提起不少精神。
這個鬼天氣最好是待在家裏,待在火炕上,支起火鍋涮幾片羊肉,暖上一杯烈酒,最好是再有美人相伴,神仙都想過的日子。從大連城到孤山鎮的水泥道路一年前就修好了,雙向四車道非常平坦感覺不到任何颠簸,路上幾乎看不見任何馬車,因爲前段時間大雪封路了,一米多厚的積雪根本無法同行,這個時代想很快的清理道路上的積雪幾乎不可能,誰都不願意在這種情況下冒險趕路。
車廂一頭的葉玲和紫萱裹着一件羽絨披風昏昏欲睡,另一頭李烨和敬翔靠着車廂望着外面銀裝素裹的世界道:“敬兄,你知道從都裏鎮到孤山城修建這樣的道路要耗費多少錢糧嗎”。
敬翔已經還真的聽李烨說過修建水泥道路花費巨大,好像每裏需要花費四百缗,都裏鎮到孤山鎮至少有五百裏,算下來至少要二十萬缗以上。敬翔不知道李烨爲什麽突然問這些,裝作不清楚道:“應該不少吧”。
李烨望着窗外平坦的道路道:“這些道路都是流民剛剛到遼東半島時修建的,開始的時候是爲了運送流民方便,現在漸漸的變成了遼東半島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五百裏道路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才修建完成,耗費了二十多萬缗,這些錢從何而來,敬兄知道嗎”。
敬翔不解道:“這些錢糧不是從華夏銀行貸款的嗎”。
李烨呵呵一笑道:“修建道路應該是官府的事情,官府爲什麽要向華夏銀行貸款,華夏銀行的錢又從什麽地方來,官府拿什麽錢來償還華夏銀行的貸款”。
敬翔被李烨的問題問糊塗了:“是啊,華夏銀行也不是金山銀山,不可能有無數的錢支持遼東半島開發”,敬翔搖頭表示自己不清楚。
李烨解釋道:“官府用百姓的稅賦修建道路,所以天下的道路屬于天下的百姓,可是官府沒有錢修建道路,就從華夏銀行貸款修建道路,這時候道路的所有權就屬于華夏銀行,華夏銀行要想收回修建道路的成本就需要向通行的百姓收取一定的費用,可是華夏銀行也沒有時間和精力管理這個産業,隻好把道路的收費權變成股份賣給想賺錢的商賈,這樣就形成了一條新的産業鏈條,官府不出錢就修建出一條道路,而且還不用歸還這筆貸款,隻要把這條道路五十年的使用權出讓給華夏銀行就可以了,這不是一件很劃來的生意嗎”。
敬翔根本無法理解李烨口中的收費道路,官府修建道路理所應當,百姓無償使用這條道理天經地義,可是到了遼東半島一切都變了,百姓走路都要花錢了,這讓敬翔心裏很不舒服。
李烨知道敬翔一時無法理解,接着道:“遼東半島這二三年至少還要修建一千多裏的水泥道路,六十多萬的建設費用從何而來,除了從華夏銀行貸款外沒有其他的辦法。遼東半島現在有大大小小十幾座城市,知道這三年的稅賦總和嗎?三萬缗,六十多萬的道理建設費用,需要遼東半島二十年的稅賦才能建設,遼東半島能等這麽長的時間嗎?不能,遼東半島發展等不起,就算是二十年後也沒有錢修建這麽長的道路,敬兄你想過沒有”。
準确的來說,封建王朝和平時期的物價水平相當低,而且波動幅度不大,唐高宗時期鬥米不過二三錢,到了唐玄宗時期鬥米才上漲到鬥米五錢,這時候唐朝從開國已經有一百年了,如果算上百姓的收入增加的話,米價實際上是上升的速度相對遲緩的。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朝堂的投資減少造成的,漢武帝繼位時期,國家糧倉中的糧食堆積如山,府庫裏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很多人在津津樂道文景之治的時候,是否考慮過當時的貨币流通情況,再看看宋代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理由是什麽:天下的财富本有定數,朝堂多取一些,百姓就要少一些,這些話在現代人看來是多麽的可笑,其實仔細品味這些話中的道理,再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就會發現與史學家不同的見解。
明清以前,封建王朝的法定貨币是銅錢,而鑄造銅錢又需要銅料,可是中國并不是産銅的大國,就當時的開采技術而言,很多銅礦在地下幾百米,根本不指望能有什麽用處。
問題就出來了,中國不是産銅大國,卻是一個使用銅錢作爲主要貨币的國家,在明清之前金銀不是流通貨币的基礎上,銅錢的總規模擴張的速度極慢,加上社會對銅料需要巨大,出現銅商品比銅錢值錢的奇怪現象,就不奇怪了。這時候再理解司馬光那句話:天下的财富本有定數,當時的天下總财物也真是被有限的銅錢數量限定死了,朝堂多取一分,百姓手中的銅錢就少一分,銅錢的流通量減少導緻的結果是物價緊縮,百姓手中的錢越來越值錢,被動的升值了。
這也就是爲什麽在銅總量無法大規模增加的時期,古代封建王朝的物價并沒有出現大規模起伏的原因,當然這裏不計算朝代更疊動蕩時期的驚人非常理的物價,隻要是在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都會發生物價緊縮,百姓手中的銅錢升值的怪現象,這樣也就好理解漢武帝早期爲什麽能發動大規模戰争,而後期卻收縮兵力固守長城,因爲漢武帝已經花光了手中所有的銅錢,造成了大量銅錢流動,物價飛漲百姓手中的銅錢大幅度的貶值的原因。
如果采用敬翔的辦法,遼東半島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建設浪潮,三年出現一座新城隻是癡心妄想,等到官府手中有錢的時候再去大規模的建設基礎設施,無異于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争。在遼東半島發展初期,大量的投入貨币進行基礎建設,等到遼東半島進入穩定的發展期時,大量的基礎建設已經完成,貨币開始回流到銀行,從而實現一種動态的貨币調節機制。
鮮花着錦、烈火烹油的貨币投放模式隻會使經濟出現短時間的爆炸增長,雪中送炭才是長期經濟平穩運行的方式。
“商賈手中的錢糧和官府手中的錢糧本來就是互爲依存的關系,官府用長期收益換取商賈手中急需的建設資金,城市發展起來了,就會有更多的稅賦,用少量的資金撬動未來長期的收益,這是商賈和官府之間雙赢的合作。把蛋糕做大,獲得的稅賦就越多,表面上商賈在建設道路上占了便宜,其實官府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官府僅僅用長期的收益養肥了商賈,商賈卻要用未來的收益支付現在的稅賦,官府得到了充足的資金發展自己最需要做的時期,這才是長遠和諧發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