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李默涵的電報,心裏更加鄙視李默涵,認爲此人斤斤計較,锱铢必較。這時的段祺瑞正在爲處理湖南問題傷腦筋,也懶得和李默涵扯皮,便大筆一揮把這個陸軍部軍械司技正徐尚武調撥給了李默涵。
之前段祺瑞發表的各省軍政首長名單,是煞費若心的,一方面要促進南北統一,一方面要鞏固北洋勢力,求全而不全,換湯沒有換藥。舉例言之,袁世凱頒布的将軍名義和護**方面的都督名義同時取消,代之爲督軍,隻是在都督和将軍兩個銜頭中各抽出一個字合創督軍的新名詞而已。
其次是委曲求全方面,這次人事安排,無論帝制與反袁派,在台上或新被逐者,如陳宦,都給予一定的位置安排,人人各得其所,在安排上總算盡了最大努力。段祺瑞的本意想在各省達到軍民分治,所以隻有少數省份是以督軍而兼署省長的,署是臨時性質。以省長而兼署督軍的,隻有四個省。這些省都是以小軍閥或者以文人而權充軍事長官,這當然是臨時性質。至于段在四川、湖南、廣東、廣西四省的權力分配,簡直是播下了戰争種子,制造了紛亂的根源。尤其是對湖南,湖南是南北用兵必争之地,較之四川還要重要,因爲在北洋軍來說,取湖南比取四川容易得多。
爲什麽段不維持湯芗銘的湖南督軍而改派他爲廣東查辦使呢?原來就在段發表各省督軍名單的前兩天,湖南出了事,湯芗銘逃之夭夭。湖南獨立時,北洋軍第六師在湘西,安武軍倪毓棻部在嶽州,湯直接指揮的,是北洋軍一個混成旅,由旅長車震率領,駐紮在長沙附近。這時候,廣西軍已有一部分到達衡陽和寶慶。陸榮廷以護**湘、粵、桂聯軍總司令身份,于6月初由廣東開到湖南,進駐衡州。
在湖南内部,趙恒惕等已組成了湘軍兩師,湘西一部分民軍也開到長沙附近成立了一個師。這是個劍拔弩張的局面,袁軍與護**無法和平相處,随時可能發生沖突。湯芗銘的處境,和陳宦在成都有點相同,既不能指揮駐紮在湘西、湘北的袁軍,又不能指揮湖南的民軍和桂、粵的客軍。最糟的是湖南人恨透了這個殺人如麻的湯屠戶,因此各路民軍圍攻長沙,以及國民黨人要用手槍和炸彈對付湯的風聲傳遍了長沙城。7月4日深夜湯芗銘在四面楚歌中離開了長沙。
湯芗銘走後,湘軍已成立了三個師,師長是陳複初、趙恒惕、陳忠洵。曾繼梧以湘軍第一軍長暫代湖南都督,龍璋暫代湖南民政長。随後程潛以湖南護**總司令名義由雲南到了湖南,他的部隊也改爲湘軍第四師。湯芗銘的離去,并未減輕湖南的火藥味,而7月6日北京政府又發表陳宦爲湖南督軍兼署省長,陳宦未到任前,派陸榮廷署理督軍和省長。這個命令使湖南更加複雜了。
之前說過段祺瑞對陳宦印象惡劣極了,那麽段祺瑞又爲什麽派陳爲湖南督軍兼署省長呢?這是由于黎元洪堅決主張必須給陳宦一個督軍職務。當湯芗銘逃離湖南後,段祺瑞打算迅速派遣一支北洋軍進駐湖南,又苦于無兵可調,恰好這時陳宦由四川撤出時,手上還有兩旅兵力,派他就近入湘,既可敷衍黎元洪,又給陳宦一個戴罪圖功的機會。
這道命令立刻引起了湖南人民的激烈反對,湖南人趕走了一個北洋軍閥,斷不容又來一個北洋軍閥,因此湖南各界推舉年已七旬的劉人熙爲湖南都督。爲什麽推劉呢?因爲劉人熙以前做過廣西藩台,與桂軍陸榮廷頗有淵源,想通過劉的關系取得桂軍協助以拒北洋軍。
陸榮廷支持湖南人民這個行動,因爲桂軍也不希望北洋軍大舉進駐湖南。北軍人湘問題引起了湖南人民和滇軍、桂軍的反對,其他黨派人士如熊希齡、範源濂等則希望調蔡锷回到湖南,國民黨人士則希望以甫由美返國的黃興擔任。可是蔡锷、黃興兩人均無意于湘督。黃興推薦譚延闿以自代。譚延闿在各方都有很好的人緣,不過和北洋系的關系不夠深。
這時,窮途末路的陳宦知道自己不适宜于督湘,因此自動表示辭去湘督,而段祺瑞也了解,如果硬性派北軍人湘,必會引起戰争,段覺得這個用兵時間尚未成熟。因此他于7月16日改派劉人熙爲湖南督軍,并下令把第六師由湘西調回江西,第七師由四川調往洛陽,第三師也由四川調回嶽州。
段祺瑞本來預定的計劃是派第三師師長曹锟繼陳宦以後的湖南督軍,可是,段自己覺得他在北京的基礎尚未穩定,必須靠一個可靠的北洋大将在自己身邊,以加強自己的地位,因此選中了曹锟。曹一直給人印象是“老實人”,所以段調曹爲直系督軍。同時把7月間開回嶽州的第三師分批調回北方。
這并不等于段完全放棄湖南,因爲他又安了一個棋子在湖南,他派他的内親吳光新率領北軍第三旅接防嶽州。這當然是埋伏吳做爲将來湘督的打算。天下事如要人莫知,除非已莫爲。段内定吳爲湘督的消息,立刻傳遍了湖南,當然又引起湖南全省激烈的反對,甚至公開宣稱爲了抗阻北軍。不惜一戰。
段這才了解湖南的強硬,于是在8月3日下令改派譚延闿爲湖南省長兼署督軍。所謂的“署”是暫代的意思,段這命令中,派譚爲省長暫代督軍,即表示将來還要派一個督軍,所以段這期間給譚的電報都是稱譚爲省長。
譚延闿是反袁的,他在湖南很得人望。癸醜二次革命失敗後,他承當一切湖南的責任,袁調他和趙恒惕赴京。趙被囚,他亦形同軟禁,有這段經過,更使他在湖南受人愛戴。
湖南人對于湘督一職很敏感,這是因爲湯芗銘殺戮太甚所招緻,而湖南人甚至西南護**方面,反對北洋軍再入湖南的态度,則尤其堅決,不過北洋軍留在嶽州已是既成事實,所以當時等于有一個默契,隻要北軍不越過洞庭湖,似乎雙方就能和平共存下去。
譚延闿8月20日就任湘督。
至于黃興爲什麽不願意出任湖南都督,其實是因爲健康原因。二次革命失敗之後,黃興一直生活在美國,但是從未間斷派人促進國内起義讨伐袁世凱,并在美洲爲蔡锷率領的雲南讨袁護**籌措軍饷。1916年6月,因孫中山、蔡锷多次電催,他于是由美國趕往日本,爲國内反袁鬥争籌款購買軍械。當月袁世凱憂憤而死。7月,黃興從日本返回上海。由于黃興長期爲革命事業而奔波奮鬥,積勞成疾,最終因食道胃靜脈屈張破裂出血。根據後世醫學知識推測,黃興之所以食道胃靜脈屈張破裂出血,乃是因爲肝門靜脈高壓所緻,根據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腫大所推測,爲肝硬化常見之并發症。
而蔡锷不願意出任湖南都督,其實也是因爲健康原因。蔡锷在軍中備極辛勞,病情加重,雖然有李默涵送去的磺胺藥物治療,但是到達泸州這時蔡锷的喉疾非常嚴重,已至不能講話的地步,在泸州請了一位德國醫生阿密思替他診視,服藥無效,又加上肺葉腫痛,滴水難入,體溫高達39度,夜不能寐。蔡锷是個有責任心的人,雖然病魔困擾他,可是他覺得軍隊的欠薪,四川的善後都是極傷腦筋的事,非他本人處理不可。因此,他力疾從公,抱病任事,要求北京政府支付護**的欠饷欠款200萬元。
這一重要情報第一時間通過李默涵安插在蔡锷身邊的軍情處特工通過電報發往濟南,李默涵立刻從商丘協和醫院抽調了一批德國、奧匈和美國醫療專家組成專家組,連夜趕到四川爲蔡锷治病。喉病延誤過久,聲帶已狹,病況嚴重,非迅速赴上海或國外就專科醫治不可。
蔡锷本人想去日本治病,但是李默涵的一封長信卻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李默涵在信中告訴他,當年他和蔣方震等人一起拟定的《對日作戰計劃》已經被他當年親近之人偷走并轉交給了日本人。日本人對蔡锷的對日計劃十分贊賞,又懼怕蔡锷掌握中國兵權,實施這份讓日本陷入泥潭的作戰計劃,所以蔡锷如果去日本治病,等于送羊入虎口。
結果,在李默涵的運作下,蔡锷決定一路上多帶磺胺,遠渡重洋去美國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