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慕聖搖頭道:“我以爲不合适。行軍打仗這種事,隻有馬遷安他們料理,少爺你應該更多地把心思花在強根固本的事情上。”
劉慕聖接着舉了諸葛亮的例子,說蜀中無大将,也許不能說是諸葛亮不能容人,而主要是諸葛亮太強了。主強屬弱,往往會出現屬下碌碌無爲——反正丞相自有錦囊妙計,大家隻有凜遵不殆的份兒,也就沒了主動性,有事兒一報了之,久了,蜀國就隻有諸葛亮一人在做事了,最後連他自己都覺得無人可用,以至六出祁山的時候,連20軍棍以上的事孔明都親自過問,甚至“校薄冊”這種小吏的職責,以丞相之尊居然也親力親爲,其他人的積極性能不受影響嗎?一個人總是正确的時間長了,也就很難聽得進去其他人的意見。
攻打司馬懿時,本來大軍在漢中,如果聽取魏延的計策選精兵抄小路出子午谷北進,不到十日可到長安。這個計謀是有點險,但卻是個奇謀,以小搏大,不能隻用堂堂之陣。可是孔明卻聽不進去,認爲非萬全之策,斥爲弄險,喝退魏延,一味地按部就班從大路進發,結果戰争曠日持久無盡無休,“住與行,勞費正”,不論是他的六出祁山,還是姜維的九進中原,都是無功而返。
李默涵笑了,說道:“師爺你把我和諸葛亮比,實在是太擡舉我了。不過你說的也有道理,我應該放手讓新人們鍛煉鍛煉。”
随即,李默涵抽調了一批軍官組成了以韓越、江浩然、劉世傑、肖文龍等人爲核心黨衛軍總參謀部,負責統一調配黨衛軍的人力物力,統一部署對張勳的作戰計劃。李默涵的目标是争取一戰消滅張勳,奪取兖州、徐州、海州;确保奪取徐州、海州,最低限度也要奪取徐州。
安排完軍事行動,李默涵就開始做劉慕聖所謂的強根固本的大事去了。李默涵在書房裏整理了一下材料和自己的思路,發現居然要辦的事情還很多。
第一是教育,眼下中國的教育十分落後。一是教育的覆蓋面不廣,中國四萬萬人口,讀書識字的恐怕還不到十分之一,文盲、半文盲占了九成左右;二是教育的體系與時代脫節,中國各所大學裏,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比例極度不平衡,學習文法藝術的文科生獨占鳌頭,竟然達到了學生總數的90%以上!國家發展繼續的理工科類人才奇缺。當然,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自然不可一概歸于腐朽和糟粕,但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對于變革思想、對于進步觀念的束縛還是存在。别的不說。沈括、祖沖之懂地數學。現在有多少人懂?又比如宋應星寫了《天工開物》,現在有多少人知道?
李默涵認爲對策有這麽幾條:第一是增加投入,教育經費不增加、教師待遇不提高,教育水平很難有發展。教師也是人,也有一家老小要養活。光有嘴上的贊美是不夠的,真金白銀的硬通貨還是不能少。盡管商丘各方面條件都不如上海北京天津武漢這樣的大城市,但是許多教師和教員們還是留下來了,高薪和高福利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第二是因勢利導,整個社會要形成一心向學的風氣,政府部門、社會輿論要大力疾呼,鼓勵人民學習,特别是政府部門要作出表率。李默涵大膽起用重用那些有真本事,受過新式教育的年輕人才。雖然他們還不如老油條那麽老練,但是同樣也沒有老油條那麽圓滑。
第三是全力以赴,一方面要鼓勵那些有産者能夠興學助教,比如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獎學金、命名教學樓什麽的。另一方面還要對政府官員進行專門考核,辦教育辦的好是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标。
第四是爲在校學生提供免費的夥食,模仿日本的學生給食制度。日本的學校給食,從明治22年(1889年)開始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曆史。最早是從山區小學發給兒童的飯團和鹹菜開始的。從對貧困、欠食學生的救濟和服務于富國強兵的政治目的,到學生綜合性教育,現在的日本學校給食制度不僅爲學生提供了營養均衡的食品,更強調以給食爲手段對學生進行教育。
一是讓孩子科學地進食并培養孩子的營養觀念便尤爲重要。而單單通過課堂和書本就會十分乏味,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應用。通過學校給食制度的推行,讓孩子們知道食物所含的主要營養成分,這種營養成分吃了後會對自己有什麽好處或缺少這種營養成分會産生什麽問題等知識。學生們每天吃着由營養師科學搭配成的食品,不僅保證了身體的生長發育,同時也在平日進食中就增進了對均衡飲食知識的了解。
二是利用學校給食宣傳傳統食文化,再通過傳統食文化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對傳統文化宣傳的重要途徑。首先,通過給食對國家傳統文化進行宣傳。如何在效仿西方的同時不喪失本民族特色。讓孩子通過食材對當地的傳統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這就巧妙地把營養學的通識教育與文化學的傳統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三是對學生平等意識的培養。學校給食是在向學生們提供相同的食物,規定統一的飲食時間,實行同樣的進食規範。也就是說,無論什麽家庭出身的孩子,都在同時、同地、吃同一樣東西,履行同樣的餐後勞動責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習慣和大家在一起吃一樣的東西,遵守一樣的規則,非常有利于引導學生在進入社會後建立同别人履行同等義務,獲得同等權利的意識。
四是對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飲食活動是生存的條件,也是一種對生活的經營。學校給食成功地把社會、集團規範傳達給個體,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适應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這些小鬼子一百多年前就做到的事情,很可惜,我國到現在還沒做到。
李默涵對營養學不是很了解,但是他知道有一樣東西确确實實是能強壯身體的——牛奶。
在近代,曾經有一種愛國行爲叫做喝牛奶。
1834年的上海,開埠通商,各國僑民紛湧至此,當時飲用牛奶已經成爲歐洲和美國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習慣,而上海本地卻還沒有專門的乳用牛種。
到了1901年,上海徐家彙天主堂修女院将一種荷蘭産的“黑白花奶牛”引入滬上,這種牛也被稱作荷斯坦牛,是後來的上海荷斯坦奶牛的原始種群。荷蘭奶牛即使在今天,仍是世界上單産最高、飼養數量最多的奶牛。
當時的報紙上也可以看到不少牛奶廣告,廣告詞則充分表現了對現代化國家的追求。自由農場、畜植牛奶公司、華德牛奶公司、潔園農場、派克牛奶公司聯手打出“多飲牛奶,養成壯健國民,發揚民族精神”的廣告旗幟,号召即日定飲牛奶,“養成健全身體,奮發有爲,做一個健康勇武的國民”。外商牛奶公司也來湊熱鬧,可的公司就在廣告中宣揚,“飲可的牛奶,完成強健之父母,養育強健之子女,始有強健之國民”
那時候喝牛奶不僅僅是喝牛奶,而是有我爲祖國喝牛奶的豪情。李默涵因此決定在統治區内推廣喝牛奶。引進荷蘭的荷斯坦奶牛,執行開辦養殖場。從學校的學生開始,免費提供每人每天一瓶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