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混成旅的民兵們也覺得跟着這麽威武的首領巡街自己臉上也有光,于是一個個挺直了腰闆,挺胸疊肚,全不似平時懶散的模樣。
巡街巡到一半,一個民兵氣喘籲籲地跑來,對李默涵說道:“李大哥,馬排長請你帶着兄弟們趕緊去一下南門,說他發了大财了。”
“發大财?老薛有撿到什麽寶貝了?”李默涵笑問
那民兵答道:“大炮,是大炮。”
話說當初張勳占據徐州時,威吓城内百姓和革命黨說:“徐州不獨立則已,如獨立我将以大炮從事。”遂在城南之泰山、雲龍山、城東南之兩山口,城東北之子房山,城北之九裏山等處,均設炮台。張勳敗逃之時,這些大炮就被辮子軍遺棄了。
馬遷安看到城内安定之後,就想起了這些山上的大炮。不過等他趕到城南這些炮台的時候,發現大部分大炮都被各路革命軍奪取了。馬遷安不甘心,又把炮台仔細搜查了一遍,居然還真讓他找到了一門德國産的75毫米山炮以及配套的20發炮彈。
等李默涵帶着人來到南門口,看到馬遷安扛着一支漢陽造,腰裏插着兩支毛瑟手槍,像是打了勝仗的将軍,身後跟着一幫人滿頭大汗地在吃力的用繩索拽拉大炮。
李默涵笑問:“馬排長,你會用大炮嗎?”
馬遷安顯然不以爲然,笑道:“先留着總能找到會用的人。”
李默涵莞爾
革命軍北上之後,管理徐州的任務流落到了成立不久的“徐州軍政府”身上。這個軍政府以前清官員段書雲爲政務總長,林開谟爲民政長,徐占鳳爲軍政長,張佐卿爲财政長,交際長王少華。交際長如同宣傳部長、聯絡部長。
軍政府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自己的地方軍,軍政這一塊是由徐占鳳負責的,他手下有原來清江兵變時跟來的兵馬。但是這支部隊之前被張勳吞并,然後在徐州之戰中被打了個七零八落,要不是自己及時讓他們反正,恐怕自己的老底都賠光了。
同盟會會員,交際長王少華對徐占鳳卻是有看法的,認爲他手下的兵匪氣太重,同時他見崔道平、李默涵、馬遷安三人的部下彈壓措施得力,李默涵行事也果斷,便提議由将李默涵的十四混成旅另設一營。徐占鳳表示反對,認爲自己的部下能夠勝任。
軍政府總長段書雲和林開谟都是前清舊官僚,對同盟會出身的王少華沒什麽好看,打心眼裏又瞧不起徐占鳳這個臭丘八,正樂得王少華和他不對付,便也極力贊成擴大李默涵和馬遷安的隊伍。并且給了他們一個番号:革命軍第十四混成旅,由崔道平任旅長。馬遷安當了參謀長,李默涵當了副官。
擴編的工作開展的很不順利,一方面是徐占鳳暗中搞鬼,另一方面是崔道平覺得革命已經成功,自己可以功成身退了,他雖然挂名旅長,但是一門心思卻都撲在教書育人上,混成旅實際上是由李默涵和馬遷安管理。
二來李默涵征兵的選拔要求高,要入選除了體力要求之外,至少還要認識“零、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億”這些漢字。前者還勉強湊合,可後者把大多數人都攔在了門外。
不過,這種情況得到了好轉。由于清末廢除了科舉制度,許多讀書人轉而選擇了從軍。一九0五年湖北黃陂縣征召九十六名新兵,其中竟然有十二個禀生和二十四個秀才。徐州的讀書人其實也很多。隻是當時社會上都流傳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之類的話,因此到末了,第十四混成旅隻招到了50多個兵,加上原來的崔道平策反的兵在内一共250來人。
話說徐州軍政長徐占鳳原來是前清駐紮在淮安清江浦的新軍第十三混成協協統,此人臉麻,俗稱“徐麻子”;他還經常手提馬棒打人,因此又得了“徐大馬棒子”綽号。徐占鳳這大老粗雖然不認字,一向倒也還得軍心,這當然也與他自己是徐州人、所征募之兵多爲其家鄉子弟很有關系。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蔭昌奉調回北京,在其任内擔任第十三混成協統領的盧永祥也跟着被調走了;"北洋之龍"王士珍接任江北提督,一個不認字的大老粗徐占鳳受袁世凱之派接任第十三混成協統領。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王士珍曾有一陣"丁憂"、回老家奔喪,于是,時任江南蘇松鎮總兵的徐紹桢在此期間擔任了護理江北提督。王士珍回任後,于宣統二年(1910年)因病去職,于是,雷震春被委任爲署理江北提督。雷震春一到任,就設法讓徐占鳳被革去了第十三混成協統領之職、改換他的心腹楊保善接任了此職。
辛亥年九月初四日(1911年10月25日),清朝廷正式谕令段祺瑞爲第二軍總統,會合馮國璋所率的第一軍,鎮壓武昌起義。段祺瑞受命之後,就匆匆将他的江北提督印信移交給時任淮揚海道的奭良護理。
奭良是個旗人,年紀又老、膽子又小,且又隻會拽幾句舊書上的腐話兒、對于軍事一點不懂,他雖然按例擔任了護理江北提督,可是,他對于第十三混成協的事簡直一點都不敢過問。在當時,第十三混成協也算是"北洋勁旅"之一,裝備精良、薪饷充足,全協管帶以上的軍官大多是保定軍校速成科出身,屬于袁世凱直接訓練出來、提拔上去的嫡系,這批驕悍的東西,奭良自然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