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計劃委員會”是将全國的統籌規劃合而爲一,進行總權衡、總分配的部門,在重大事項實行公有制的目前,這個委員會其實是國家政治經濟運行的中樞。但是張漢卿的觸角更大,不但詳細安排了國家行政權力劃分,還對國家憲法、國防作了統籌的安排。
民國成立之初,即宣布她是合漢、滿、蒙、回、藏等民族爲一體的共和國。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宣言書中指出: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爲一國,則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爲一人,是曰民族統一。對武昌起義後十數行省先後宣布獨立也作了精粹的說明:所謂獨立,對于清廷爲脫離,對于各省爲聯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動既一,決無歧趨,樞機成于中央,斯經緯周于四至,是曰領土之統一。強調指出各省的獨立,不是獨立王國之意,而是擺脫清廷的一種聯合行動,并對西藏、蒙古等地方給予了特别聲明。當時作爲國旗的五色旗,即象征五族爲一體。1914年5月在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中又重申:中華民國之領土,依從前帝國所有之疆域,中華民國人民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别,法律上均爲平等。
因爲國家仍處在訓政時期,張漢卿強烈要求修憲,将“中華民國是以中國人民黨爲領導的民主共和國”加入憲法第一條,并修改五族平等爲全國各民族平等,且聲稱這是他能接受的底線。在和、分兩決,且人民軍已事實控制了國家的情況下,各方都選擇了和爲貴,勉強同意修改此項。
國旗是國家的象征之一。早在武昌起義後,在南京肇建的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就因各省革命軍使用的軍旗不一緻而引起各省代表的争執。其中鄂、湘、贛三省共進會使用鐵血十八星旗,代表十八行省;蘇、浙、皖三省的同盟會使用五色旗,以紅、黃、藍、白、黑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的共和;粵、桂、閩、滇、黔五省則沿襲同盟會傳統,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陳炯明在惠州舉兵時曾采用井字旗,會師廣州後,未再使用。後袁世凱爲臨時大總統後,參議院決議以五色旗爲國旗,以十八星旗爲陸軍旗,海軍旗不變,商旗适用國旗,由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公布施行。奉軍即使用此五色旗,但無陸軍、海軍旗之分,而張漢卿則以人民黨的黨旗五星紅旗作爲人民軍的軍旗。孫中山北伐,用的卻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張漢卿認爲中華民國是一個由多民族共同組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以五色旗乃前滿清官旗、五色代表五大民族之分配代色取義不确、及五色上下排列違背五族平等等理由反對五色旗,并倡言五星紅旗代表四方各族人民團結在一起,又有士、農、工、商一起拱衛着國家這顆大星之意。此一意見得到孫中山的贊同,他也是積極反對五色旗理論的重要推手;奉系及人民黨系當然不會反對,這是體現了人民黨管理國家的象征,有改朝換代的意思在裏頭;馮玉祥等也不反對,他們也在發動北京政變時就已經将五色旗換成了青天白日旗,不過對換成五星紅旗頗有微詞。
國歌也是要更換的。本來北洋政府所訂的《卿雲歌》爲國歌,可是這首歌翻來覆去隻有4句話16個字,實在“有辱國家形象”,張漢卿所建議的《武漢軍校校歌》慷慨激昂,又體現了中華民族不懼外侮的堅強不屈的意志,本來各方還有意見,但張漢卿事先安排的軍樂隊演奏完這首歌曲時,一時鴉雀無聲。衆人都被這雄渾的樂曲打動,孫中山更是振臂一揮說:“好!”就此定下基調。
人民黨領導中國寫進憲法,意味着在政治上取得了正統的地位和無可比拟的優勢。
因爲沈陽爲滿清起家的地方,奉天爲“奉天承運”之意。現在既已入主中國,張作霖因它有“谮越”之嫌,複将奉天改爲沈陽,奉軍全部改稱爲人民軍。撤銷東北護路軍、東北邊防軍名号,并入沈陽軍區。
人民軍及原奉軍本共有21個師的兵力,在收編直軍後,複将其改編爲4個師(番号爲第21、22、23、25師),劃入華北、華東、中央衛戍各軍區中,使人民軍已真正成爲擁有25個師的百萬大軍。因爲4萬人的師編制太過龐大,在人民軍總參謀長張漢卿的統一部署下,擴師爲軍,升旅爲師,在陸軍中取消旅制。裝備、後勤統一調度,成爲完全标準化的軍隊。
此時第二個“三年計劃”已經完成過半,原東北自治政府名下财政收入已突破10億元,即使發生了直奉大戰這樣的人禍,連同被打爛了的豫、魯、直諸省和京津地區也有約12。6億元。同期的日本經濟因爲陷入1920年危機後的蕭條,且又發生了著名的關東大地震,使得當年财政銳減,從而當年中國國民收入達到約爲同期日本的90%。同時中國生鐵生産已突破400萬噸,鋼材也突破100萬噸,爲鐵路大建設提供了充足的經濟與物力支持。
在此條件下,孫中山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到建設10萬公裏鐵路的雄偉計劃中,他通過與張漢卿的溝通,構想了橫跨中國東西南北的四縱四橫交通網:
1縱:京漢鐵路與漢粵鐵路在武昌與漢口段連通,成爲京廣鐵路,隻依賴于長江大橋的建造,在長江大橋之建設未完成前,目前計劃以火車輪渡作爲連接辦法;
2縱:連接津浦線與蘇浙滬鐵路,成爲京滬鐵路,也依賴于長江大橋的建造;對制約京廣、京滬鐵路的長江,将計劃請美國專家設計長江大橋;
3縱:從北京出發,經直隸霸州、衡水,山東聊城、荷澤,安徽阜陽至江西九江,成爲小京九鐵路,然後連南昌、吉安、贛州,進入廣東龍川、東莞、深圳,接入香港九龍,成爲大京九;
4縱:以北京始,建設與南滿鐵路平齊的京佳線,即經懷柔,熱河承德、赤峰,至通遼,南北沿從大安連接哈爾濱,若有餘力再直接連上佳木斯,既可繞開日本控制的南滿鐵路,又能增強北京對東北的戰略控制能力。
1橫:從徐州東向至連雲港,從洛陽西行接西安,連上已完成之西安至寶雞段,然後接天水、蘭州,成爲後世的隴海鐵路,再從蘭州西北延伸到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成爲蘭新線;
2橫:從浙江金華至貴州貴陽,經江西鷹潭,湖南株洲、婁底、懷化,成爲橫貫華南腹地的大幹線金貴線;
3橫:從天津經北京、張垣(張家口)、接贲紅、二連浩特,直入外蒙古省城庫倫的所謂“天倫”線,成爲中央控制北方的戰略交通線;
4橫:在青島連通濟南的“膠濟線”基礎上,從濟南延伸到德州、衡水、石家莊,至山西太原、榆次一線,爲将來利用山西豐富的煤礦資源做好準備。
這4縱4橫貫穿了中國的各個方向、多個省份,成爲各方矚目的重大基建項目,不算已建成部分,新建部分約有5000公裏。按照民國初年銀元價值,修建每公裏鐵路約需洋元10。6萬元,按照标準寬軌(英制軌,1435mm寬),每米長度約需鋼材38公斤。此一工程共需支出5。3億元、19萬噸鋼材(正史上那個年代中國每年鋼材總産量不到4萬噸),沒有奉系打下的工業和财政基礎,這樣的花費是難以想象的。爲盡快實現經濟效益,實行了修成一段就先行營運一段的辦法。同時爲了降低築路成本,還采用了兵、工修路的方法,利用部隊參加修路。
随着五年制義務教育在中央控制各省展開,接着從德國進口的百台機床陸續到港,以及擴大建設漢陽兵工廠、建設西安飛機制造廠、沈陽飛機制造廠、哈爾濱水上飛機制造廠等,再要供養這麽多的軍隊,需要的财政遠超收入,實在有些力不從心。
國際上對于張作霖的執政政府表示支持,但也呼籲中國裁兵----一個并不富裕的國家竟然在此時擁有了120萬人的陸軍!張漢卿也想在難得的和平時期休兵養息,但諸多的地方勢力仍在,國家隻是完成了形勢上的統一,但西南諸省仍在軍閥手中,東北日軍仍在待機而動,京城仍有馮、孫兩部軍隊如哽在喉,閻錫山仍在逍遙地做他的山西土皇帝,如此種種,裁兵不但不可行,還需加強。他與張作霖一面将奉系人馬安插進國家各個要害部門,一面在秦皇島組建了第一支戰車(坦克)隊,調自己曾經的衛隊團一營營長李振元少校任隊長,不久後形成了擁有中國最早的由30輛t-20組成的坦克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