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知青們放工回到家,又有現成飯吃,而且和前兩頓晚餐一樣豐盛,還都是山珍野味,知青們真是喜出望外、心花怒放!
趙明、江曉東比較含蓄,就看着桃花笑,徐國梁、孫玉堂、錢亮油嘴滑舌,圍着桃花猛拍馬屁,好話滔滔不絕,簡直恨不得認孟桃花做祖宗奶奶了。
桃花不在家的時候,他們過的日子多可憐啊?每天日出而作,挑糞耕田挖地播種,累死累活,回家就吃鹹蘿蔔送清粥,晚上能吃頓幹的,下飯菜不是土豆就是蘿蔔,家裏帶來的香腸肉幹等存貨早吃光了,肚子餓還沒油水,幹活使不出勁兒,更容易累。
小祖宗一回來,他們就過上了神仙日子,天天有肉吃油水足,這兩天幹活都帶勁兒,放了工回來,身子也不像平時累得到處酸痛。
想想以前桃花在家裏,就算不跟他們一起合夥煮飯,煮點新鮮菜也都捎帶他們嘗幾口,即便沒有肉,隻是平平常常的酸菜幹菜,她總能做得美味無比。
所以錢亮說得對,有的人命裏自帶福氣,天生做飯好吃,像古代傳說中的點石成金,她就是拿一把野草随便煮煮,也好吃得很!
比如這兩天,桃花挖回來野菜,不論她清炒或涼拌,大家吃着味道真是美極了,吃完齒頰留香;
轉手讓錢小雲或何慧娟、蔣麗梅來做,桃花還手把手教她們弄,做出來還是帶有苦澀味,不說非常難吃,但确實難吃。
區别就是這麽大。
徐國梁、錢亮幾個熱切地希望桃花别太快離開家,能多留一天是一天,讓他們在這個高強度勞動季節,能多蹭到幾頓好吃的。
孟桃真如他們所願,在臨水村家裏呆了一個多星期,因爲不去上工,有空閑做飯,索性就連知青們的一起做,天天都能吃到孟桃做的飯,把知青們樂得,去生産隊上工積極肯幹,下工趕緊回家,回了家就輕易不出門,不知道的還以爲他們家裏藏着什麽寶貝了。
在知青們眼裏,桃花還就是個寶貝,隻不過這寶貝不屬于他們,那他們也得好好守着,能多相處些時間都是好的。
孟桃暫時充當火貓,隻管大家中餐、晚餐,早餐不管,她雖然不趕着上工,也有事要忙的,别問忙什麽,反正就是忙。
在家裏一個星期,她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吃完早飯就出門,有時回來吃午飯,有時不回,但必定在下午四五點鍾回到家裏。
所以她有時間做晚餐,而中餐一般是頭天晚上或當天早上做好,中午他們放工之前,金牛幫着點個火,熱一熱就能吃。
孟桃給知青們做的飯菜比較費糧食,晚餐很用心,中餐馬虎點,也是蒸雜糧饅頭,配小米粥,下飯菜是拌好的野菜、炒過的蘿蔔幹,知青們養的母雞現在很能下蛋,也歸孟桃管,孟桃不像錢小雲攢雞蛋,撿了雞蛋就直接都做給大家吃。
開始的時候,蔣麗梅提出質疑,覺得這樣吃法,太鋪張浪費,口糧吃光了還沒到分糧,怎麽辦?
她剛一說完,就被徐國梁和孫玉堂一頓擠兌,叫她不吃拉倒,自己開火去。
趙明也表示口糧吃完沒關系,他從家裏帶來些全國糧票和錢,可以先墊着。
就應該這樣吃,以前三位女知青管夥食,是過于節省了,但節省是美德,他們也不好說什麽,可幹農活實在辛苦,再不吃好點、不補充營養真的不行,身體會垮掉的,趁這機會把夥食标準重新定一下。
江曉東和何慧娟也有糧票和錢,錢亮和錢小雲更不用說,這兩人其實是資本家後代,别的沒有,錢票都不缺,平時不敢花用,是不想顯露身份遭歧視。
蔣麗梅有些委屈,她也是好心提醒一下而已。
知青們能自行想明白,孟桃也就不多嘴了,意見不統一的話她這個臨時炊事員可以不幹的,她和金牛、小旺财還能吃得更好些。
連續五六天,孟桃和包冬梅天天上大青山,每天都能背回一背簍鮮嫩野菜、新鮮菌菇、山筍,小旺财也是過足了狩獵的瘾,幾乎天天都能捕捉到野兔和野雞,孟家、包家因此天天有肉吃,生活水平不要太好,連周翠玲家都沾了光,她來孟桃家,每次都能帶隻雞或兔子回去。
孟桃和包冬梅也去到了那片野梨樹林,孟桃帶上一大塊幹淨透明薄膜,鋪展在梨樹下,然後抖動枝桠,收集到滿滿兩大布袋的梨花,和包冬梅一人扛一袋下山,好在不重,回到家裏避着人就扔進空間,到時去縣城酒廠泡制梨花酒。
在山上還碰到連片連片的野草莓,學名覆盆子,包冬梅卻念叨說這個叫四月泡,酸酸甜甜可好吃了,你看它果實累累,,可惜還沒成熟,太陽再大些,等過個十天左右就能吃了。
十多天以後,孟桃不知道有沒有時間上山采摘,這種小漿果也是蛇鼠鳥類喜歡的,要是被它們捷足先登豈不可惜?
孟桃還記得曾允諾帶野草莓去看小明明,她自己也喜歡吃。就趁着包冬梅不注意,用柴刀挖了三四蓬果實累累、顆粒飽滿的野草莓植株,扔進空間,打算把它們種在石台下石縫裏,這樣就不用記挂了,什麽時候成熟什麽時候摘,既可以送小明明,自己也能吃個夠。
清明節這天傍晚,孟桃挽了個竹籃,籃子裏是準備好的一些祭品,從黑市買來的線香、黃裱紙,上山去拜祭孟爺爺。
金牛拄着拐杖跟着,知青們也想一起去,但人多目标大,最後就趙明做代表,陪同金牛防他摔倒。
這年月不準搞迷信活動,雖然在農村,誰家也不會放棄祭祀祖宗,但都隻是一兩個人悄悄去,往祖墳上培一鏟土就趕緊回,不可能像後世那樣,清明祭祖搞得跟郊遊踏青似的,整個家族都出動,人越多越表示家族興旺。
要是被舉報,可有得麻煩,上頭立馬派工作組下來,讓大隊部召開會議進行批評教育,嚴重地要拉去公社再學習一通,直到認識錯誤了才放回來。
所以還是低調,省得麻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