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裏出了這樣的人,還出在喬家的這樣的人家裏,喬裏正當天晚上連夜召集族人在祠堂說事,衆人皆是主張直接休了,别說是偷了如園,就是偷了任何一家那也是給整個家族帶了羞恥。
沒有任何異議,這小媳婦被休了,她男人在祠堂被打了三十棍子。
那小媳婦又驚又懼,慌不擇路之下跑到如園的大門又哭又鬧,開口讓汪如心去給她作主。
汪如心聽了滿頭黑線,偷她的東西還要她去作主,她看起來是不是很好說話。
“将人拖走,讓她在門口胡言亂語沒得壞了姑娘名聲。”
秦嬷嬷直接打發了人出去,同時叮囑麥子以後這樣的事情無須來禀報。
不管怎麽樣,如園種的白疊子名聲傳了出去,那些來賞過花的人恍然大悟,他們就覺得要是除了賞花沒個什麽用處如園做什麽要費老大的力氣去忙種。
鎮國公府的三公子親自來運那些棉花,怕不是隻是能做被子那麽簡單。
這些人開始到處打聽哪裏有這樣的種子賣,打聽來打聽去要大量買種子還真的隻有去如園。
此時有那想法的人家都行動了起來,和如園不相熟的紛紛遞來拜帖,相熟的如劉員外這樣的人家直接吩咐下人套上馬車就到了如園的大門。
大門口的馬車來來去去,汪寶林不厭其煩的招待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汪如心呆在玉蘭院聽着麥子彙報哪家來了哪家走了,無奈的搖搖頭。
這批種子看起來是多,但能用的有多少誰也說不好,之前安璟禮幾乎收羅了京都所有人家保留下來的種子才湊足了那些地所需要的苗,明年如園隻會種的更多同時也不知道事情傳到京都上面有什麽安排,隻能哪一家都暫時都不答應。
衆人也不失望,若是真的有極大作用的新品種朝廷自會推開來,他們這些人有的是地,自然是能先種上的。
正當仙居縣的人熱烈的讨論棉花被的時候,一封加急信送到了汪如心的手上讓忙歇下來的如園又忙翻了天。
林先生不日即将攜他的先生和另外幾位大儒前來小豐村商議籌建書院的事宜。
原來林先生回到京都處理好手中的事後做的唯一的一件事件就是說服大儒入駐書院,如園的書院遲遲無法動工一是銀錢不足,二是沒有可以叫得出名号的大儒坐鎮,沒有知名大儒便不會有學子慕名而來,學院很可能會淪落爲教一教十裏八村小娃的學堂。
這和汪如心之前的設想發出入較大。
在林先生和吳先生不遺餘力的遊說之下總算說動了幾位大儒願意前來視察,如果這裏的辦學條件和規劃能得了他們的眼,能留下來也不一定。
消息一出,整個小豐村的人都樂瘋了,在小豐村裏面建學院,那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再一聽說會面向整個大厲招收學子更是激動的活都幹不了了。
以後他們出門就能碰上學子,遛彎都可能碰上先生,他們正在做的小生意生意會更加的紅火。
楊忠良被臨時被抽調出來組織了一支臨時的隊伍,他們要趁着這個機會拓寬碼頭到小豐村的官道,在官道兩邊種上樹木,修整村裏那條小青河的河岸兩邊,喬裏正和汪春來召集村民翻新自家外牆,修整屋前屋後,務必要趕在冬小麥播種之前将這些事情全部處理妥當,縣城裏面和如園交好的人家更是派了不少家裏的長工前來幫忙。
小豐村一派要發達興旺的景象,各家各戶不用人催着就忙碌不停,大家隻有一個目的,就是把那些大儒留在小豐村辦學院。
這個時候隻要不是傻子都明白,學院一旦蓋上他們這些人自然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娃兒們會有機會進到學堂裏,哪怕耳濡目染也能學到不少東西,不用像他們一般整日苦哈哈的勞作。
同樣高興瘋了的還有祝知縣,他覺得如園就是他的福星,在這次按照流民的過程中他應該早做準備,以低價收購了幾萬斤的芋頭幹讓這些流民沒有生氣任何事端已經被上峰贊美了一番,更是讓所有縣鎮向他看齊,他這裏正美着又被這個消息驚的在縣衙裏連聲大笑。
當日祝知縣的馬車就來了如園,知曉如園的安排後出門巡查了一圈,看着村中有些人家低矮的茅屋和山下那一排臨時搭建起來的房子眉頭微蹙,第二日縣衙來宣布的消息又讓村裏有些人家和那些流民歡喜的不知怎麽是好。
祝知縣一咬牙分撥出不多的款項補貼給村裏符合條件的人家重蓋房子,明确說明各家出一半,流民的大院子又縣衙全出。
那些流民紛紛對着縣衙的方向下跪高呼青天大老爺,他們流難到此本以爲會受盡欺負,誰知道他們受欺負時如園的大管事幫了他們,眼下縣衙還要給他們蓋房子。
要知道眼下的小豐村可以所炙手可熱,不是想來就可以的,那剛被休回家的小媳婦娘家爹娘哥嫂帶着厚禮趕來想求得原諒。
不等喬家人發話村裏的一衆村老紛紛反對,這要讓大儒知道村裏有那手腳不幹淨的人不是影響大儒對村裏的人直接看法。
現在他們村裏的人都要求品行要端,連粗口都不能說。
一時間小豐村的風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祝知縣安排好小豐村的事轉頭就在縣城開始鋪排起來,首先就是碼頭,最近幾月來往的船隻明顯多了起來,原來的碼頭越發顯的寒酸。
嘈雜混亂的街道也要整理,萬一大儒要進城呢?
一時間縣城也開始轟轟烈烈的大清掃,不出幾日整個、仙居縣煥然有序。
同時祝知縣收到他家老爺子的書信,信裏對書院一事對他再三叮囑,務必要協助如園拿下那些大儒,
隻要能豐村的書院能蓋起來,那絕對是他政績上最隆重的一筆。
同時這也是祝家能搭上鎮國公府的一次機會。
是以,祝知縣對書院能否建成一事比汪寶林父女還要着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