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披着蓑衣與海娃穿過街巷。
他發現,即使大雨如注,可新崖山的宋民們也并未閑下來。他們都穿着與趙維一樣的粗布衣袍,在雨中忙碌着。
這讓趙維不由露出苦笑,新崖山已經有了中原市鎮的風貌,但卻無半點百姓生活該有煙火之氣。
說到底,這終究是一座兵城,每個人心中都住着一隻猛獸。
來到鐵匠坊,趙維邁步而入,就見匠頭徐良正領着人用精尺一點一點地量着當中一件事物。
趙維上前一看,正是他心心念念的火炮。
而徐良也看到了趙維,趕緊起身朝趙維猛一抱拳,“殿下在上、俺徐良不辱重托,終于做出來了!”
“是啊!”
趙維很是激動,用力拍了拍徐良的肩膀,眼睛就一刻都不曾離開地中間的銅炮。
“終于做出來了!”
那就是最原始的前裝炮,尺寸也是趙維見過最小的。長度隻有三尺,炮膛更是隻有兩尺多深。至于口徑,則更是寒酸,兩寸不到。
但是,這已經是大宋匠人目前所能做出來的最大口徑的銅炮了。
而且,别看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隻是一根粗壯點的青銅管子。可做出這個管子所經曆的艱辛,也隻有這些匠人自己知道。
起初,趙維依舊隻是提了些想法。依照大宋“突火槍”爲原型,将木質槍管換成銅的,再做的大一點,然後去掉握把,安上炮座,不就齊活了嗎?
匠人們也是這麽想的,無非就是鑄銅呗?無論失蠟法還是沙範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難度,甚至匠人們誇下海口,你想鑄多大的炮他們都能弄出來!
然而,實際操作起來可就不是那麽回事兒了,當真是一波三折。
事實上,第一門火炮的原型數月之前就完成了,比現在要大得多。
用砂範建模,以銅水澆注幾天就弄完了。
趙維迫不及待的試炮,結果炸了。
大口徑的火炮,就意味着添藥量的增大,結果直接把炮膛炸開了。還搭上了點火的一個鐵匠,身隕其中。
沒辦法,徐良繼續鑄炮,繼續試。
從減少裝藥量,到縮減口徑,加厚膛壁,再到從炮膛的平整光滑上下工夫。
兩個月下來,雖然時有成功之處,但炸膛的情況就沒斷過。就算能正常打上幾發,也用不久。
這是熟銅澆築的炮體強度不夠,而這種強度不夠不是說無法承受黑火藥的爆炸威力,而是内膛太軟!!
徐良發現,每一次炸膛,大炮的内膛都有一個甚至幾個大坑,那是炮彈撞出來的。
說白了,這個時代的制造工藝,即使做出了炮,也無法把炮彈的尺寸做到完全的标準化,爲了不至于塞不進去,炮彈總要比膛口小一圈,沒法嚴絲合縫
再加上炮彈也無法個個都做到絕對的球體,多少有些不規則。
于是火藥一炸,炮彈在炮膛裏翻着個往出飛,難免撞到炮膛上,然後再反彈撞向另一邊。既失去了精度,也對炮管的強度造成了極大的考驗。
那可是能把十幾二十幾斤重的炮彈抛出二裏地的巨力啊鑄銅炮管就算沒被轟裂,也是一碰一個大坑!即使一次兩次勉強把炮彈出去,十來發之後内膛就已經凹凸不平,沒法用了,繼續發射,就炸了.
搭上了好幾個鐵匠的命不說,弄的趙維也是心灰意冷,幾近放棄。實在是這玩意看着簡單,可實際造起來太難了。
但徐良不幹。
他見過這玩意打出去的鉛丸是什麽樣,那個威力,不是一窩蜂和别的火器能比的。
如果火藥師傅能做出那種内添火藥的炮丸,威力更是不敢想。
他是個認死理兒的憨直漢子,知道有了炮,裝在海船上,那大宋就再也不怕元軍的戰艦了。
于是跟趙維立了軍令狀,就算把他們這幫鐵匠全搭進去,也得把炮給甯王造出去。
于是,徐良繼續苦思.試盡了所有的辦法。
隻能說,皇天不負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機會,徐良在碼頭看見奇布查人的獨木舟,就是那種整根大木從中間掏空做出來的小舟。
小是小,但十分結實,極難損壞。
呆看了半天的徐良猛一拍大腿,有如醍醐灌頂。
癫狂大叫:“沙模不行,得掏炮膛!”
說完,拔腿就往鐵匠坊跑,一種最接近真相的鑄炮之法終于在徐良腦中浮現。
其實,徐良之前是被傳統工藝給給困住了。本能地認爲,做大炮和鑄銅鍾一個樣兒,肯定是砂範鑄造,從來沒往别處想。
受到獨木舟的啓發,這才頓悟,原來他從一開始就錯了!!
他可以把炮先鑄成實心的。
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内膛在鑄造的時候變形,可以随意鍛打。
等達到強度要求之後,再用鑽子一點點的把炮膛掏出來。如果鑽膛的工藝達标,炮膛會比鑄造法更爲平整。
這樣的好處就是,炮身一體沒有一點瑕疵,而且經過鍛造,熟銅變青銅!強度遠勝以往。
但問題來了,怎麽能讓掏出來的炮膛光滑筆直,既不會卡彈,又保證炮彈出膛的方向呢?
徐良又陷入另一個難題。
這幾個月可以說沒日沒夜,試過無數種方法,更不知道鑽壞了多少炮管。
幸好有之前獨木舟的經驗,這回徐良不在炮上找問題,而是把工夫下在了掏炮膛的鑽子上。
終于研究出一種水車驅動的特制鑽台,可以把炮身垂直固定在台子上,利用重力校準鑽頭精度的開膛之法。
當趙維看到徐良造的那鑽台之後,差點驚掉下巴。
因爲,那已經可以算得上是後世機床的原始雛形了。
總之,在這樣的艱難之下,徐良不負重托,大宋火炮終于問世。
之前已經制成一門實驗炮,打個半月,百發炮彈磨砺依舊堅固如初。而現在擺在衆人面前的,則是可以上艦的正式版本。
雖然有點寒酸,隻有一米長,口徑也小的可憐,挺多算得上是“小鋼炮兒”。但卻是大宋匠人的極限,更是十幾條人命換回來的成果。
“真是太不容易了!”趙維感歎着,
徐良也是激動不以,“有了這種炮,咱們打回中原的日子,起碼我徐良等得到!”
“嗯!”趙維點頭。
趙宋最幸運的,或者說華夏五千年往複,最幸運的就是擁有那麽一群最可愛的百姓。無論何時,皆以家國爲大。
讓徐良帶人去休息,等放晴之時,他親自來試炮。
出了鐵匠坊,趙維便直奔碼頭。
有了炮還不夠,還要有承載火炮的船支才行。而新崖山船塢的第一艘實驗船,也是今日下水。
按理來說,在巴拿馬落腳,前前後後不過九個多月,就算是造實驗小船也沒這麽快。因爲時間太短,連造船的木料都備不出來。
實際則不然,因爲新船是在原有福船的基礎之上改裝出來的。
船工選擇了一大一小兩條福船拖入船廠,小船用來改裝,大船則是直接拆解,隻用船料。
改裝過程也不算繁複,所以才能九個月完工。
工匠們将原有的福船硬帆拆掉,裝上了從趙維畫的黑珍珠号上得來的靈感設計出的新式軟帆。
這種結合了阿拉伯三角帆、歐式縱帆的新結構,不能使海船有更快的航速,甚至降低了靈活性,但卻能适應更多變的風向。即使在逆風情況下,也可以航行。
除了船帆,在船體方面,船工加寬了船體,使之更穩。而且将船底做的更尖,提高了吃水深度,更能适應極端天氣。
改裝完成之後,趙維給這條有點四不像的原型艦起名叫“複興号”。
本來是想天氣轉好再下水試航,可是,海娃和船工都不同意。
用船長老船工的話說,他們改新船,就是爲這種大風大浪準備的。不至于像來時那般,隻敢沿着海岸淺水航行,稍有風浪就得尋島靠岸。也不至于本來可以兩三個月就走完的渡洋之路,卻整整飄泊了半年。
趙維扭不過,隻得任由複興号在大雨中入水。由船廠的老把頭親自上陣,消失在怒濤之中。
萬幸,新船試航十分順利。
這歸功于船工們精湛的造船技藝,和大宋本就高超的造船水平。
而接下來,趙維似乎輕松不少,一邊聽張師父講經,一邊搜刮搜刮金銀,一邊享受難得的清閑。
一切,都似乎往好的方向發展。
祥興三年,十一月初七。
也就是大宋落腳美洲之後的一年,一件大事徹底打破了宋人的平靜。
清晨時分,海霧未散,位于西雅圖哨站的宋卒正從托爾特克獵人手中接過饋贈,突然,一聲突兀的牛角号響打破了黎明的平靜。
海面上,四艘東方獨有的硬帆海船自北方破霧而來。
哨卒大驚,本能的高呼,“敵襲!!”
随後,烽火台上狼煙驟起,将信息傳向南方。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