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稷下學宮很長時間都沒有如此盛況了,這次還要多謝儒家的諸位了。”另一個穿着麻衣的男人說道,男人是農家的俠魁,田光。
此次稷下辯論之所以開啓,歸根到底是儒家和名家的摩擦,原本是兩家頗有地位的人相互辯論,結果兩個老人越說越上頭,甚至想要動手,在戰國的風氣,大家相互辯論如果上頭了甚至動手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結果一旁的弟子一時間沒拉住,兩個加起來一百多歲的直接打起來了,眼看攔不住,加上平時大家就有摩擦,索性直接動手了,老頭打老頭,弟子打弟子。
這時候的讀書人可不是後世那些四肢不勤、手無縛雞之力的窮酸儒,而是動不動就出去遊學的狠人,在戰亂年代你出去遊學,沒點武力值,恐怕剛出城就被打劫拔的連褲衩子都不剩了。
原本這場争鬥是儒家赢了,但是名家不服,于是約定三天後在來一場,秉着稷下學宮的事情,稷下學宮解決,名家也沒有從門派内叫人,而是發動弟子尋找稷下内的好友來幫場子,一看這個情況,儒家表示誰還沒個朋友。
三天後,兩幫人馬看着對方,是怎麽看怎麽也不服氣,同在屋檐下,大家平時沒少因爲一些事情而導緻小摩擦,平時秉着大家都是同袍能忍則忍,誰能想到名家和儒家竟然幹起來了,這麽好的機會大家當然是有仇的報仇,有冤的抱冤。
一群人看着對方的臉,那是越看越生氣,也不知道誰先開的手,這些平時講道理的人,辯論也省了,直接開啓了戰鬥模式,揮着拳頭就幹上去了。
一些沒有參與群架的人,則是騎在牆頭上看的津津有味,平時大家都是學術,難免枯燥,這種群架可不多見,如果不是齊國朝堂知道了這件事派軍隊來拉架,恐怕得死幾個老頭才行。
但是回去之後,雙方還是不服,眼看事情是瞞不住了,各家紛紛将消息傳回了門派,平時各家各派就有矛盾,于是就有了這次的稷下學宮辯論。
說是辯論,其實就是因爲群架把百家的矛盾激發出來了,矛盾就在那,你不解決,無法跟弟子們交代,于是各家紛紛派出人手,準備再現一次百家争鳴的局面。
“俠魁說笑了。”穿着普通麻衣的青年男子。男子外形高雅不凡,雖然穿着簡單,但舉手投足有一股天生的華貴氣度,男人是儒家的下一屆掌門人,伏念。
“稷下學宮作爲學術辯論的場所,諸家都是以學術争辯而來,自然不存在感謝的事情,此次農家六堂皆到才是讓人驚訝,不知道那位是如今的相農?”
聽到伏念說道相農,農家諸位的臉色瞬間難看了起來,衆所周知,農家在勢力上雖然是第一,但在學問上卻算不得大家,百家内部的工作劃分十分清晰,就拿儒家來說分文派和武派,文派負責學術,著書立說,總結傳承先賢的學說,武派則是處理江湖上的事情。
而農家除了俠魁和六堂之外,還有一個職位,相農,也就是負責農家學問之人,俠魁負責統領整個農家,六堂則是負責農家具體事務的,
但因爲農家的性質,可以說說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适合搞學問,而相農這個位置自從數十年前許生,許行去世之後,便再也沒有人擔任,哪怕有人擔任也不過是挂名,向來也是不參與任何學說辯論的。
至于墨家和農家爲何向儒家發難,很簡單,儒家和墨家、農家不對付,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儒家和墨家的簡直就是天生的宿敵,核心要義完全矛盾,加上之後墨辯一脈入齊挑戰儒家的地位,結果被儒家打的落荒而逃,直接斷代了,兩家的梁子可謂是越結越深。
至于儒家和農家,是因爲上一代的相農許行,忽悠了孟子的弟子轉投農家了,這簡直是在打儒家的臉,原本儒家就看不起農家,加上兩家的地盤都是在齊國,所以矛盾也是越結越深。
在伏念詢問當代相農之後,田光雖然生氣,但也沒有多說什麽,但田光身後的一個男子,則是一臉怒氣,剛準備起身就被旁邊的人拉住了,男人看了一眼旁邊的人,看着對方搖頭,也隻能忍住怒火,兩人分别是農家烈山堂堂主田猛和蚩尤堂堂主田虎。
一時間整個大殿沉默了起來,這是儒家和墨家農家三家之間的矛盾,其他門派的都是抱着看熱鬧的心思,也沒必要在這種時候開口得罪其他人,這個時候都搭話都可能得罪這三家中的任何一家。
“我原本聽說小聖賢莊的伏念乃是剛正不阿,沉穩之人,如今看來倒是少了能言善辯這一說法。”一個穿着土黃色長袍的老人從大門走入大殿說道。
衆人看到來人臉色變得更加玩味了起來,這些辯論的正主來了,名家家主—公孫龍。
“公孫先生謬贊。”伏念起身作揖說道。
公孫龍入座之後,所有人都看向了伏念和公孫龍二人,期待着這二人會不會來一場辯論,同時也好奇墨家和農家會不會幫名家站場子,就算幫也幫不了多少,兩家能參與辯論的人少之又少。
公孫龍入座之後,整個大殿又再次陷入了詭異的沉默中,相較于大殿的沉默,此時臨淄的城門口倒是熱鬧非常。
稷下學宮重開辯論的消息早已散布七國,來看熱鬧的人絡繹不絕,爲了防止在這種時候出現問題,齊國朝堂更是直接發布命令任何敢在稷下學宮惹事者格殺勿論,同時要求城門看守人員嚴格審查入城者。
因爲審查的嚴格,導緻入城門有些擁擠,但因爲士兵的管理,城門口除了一些馬鳴聲和車輪滾動的聲音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聲音。子遊駕着馬車在隊伍中慢悠悠的等着檢查,就在子遊想着這次百家争辯的時候,耳朵中傳入了一句話。
“衣衫褴褛,不修邊幅,竟不知何以學禮?”
不僅是子遊聽到了,周圍的人也紛紛側目,子遊看向了聲音的來源,如果對方隻是說前面兩句話,子遊還不在意,但對方竟然指着小聖賢莊說,便确定對方是在說自己了。
昨夜與人動手和大雨的原因,衣服上沾染了泥濘和血污,自然有些髒亂,但還說不上衣衫褴褛吧。
子遊看到了說話的人,一個青年站在一輛馬車之上,衣着整潔,頭戴儒冠,面須白淨,眼神看向子遊的時候有些傲慢又有些輕視。
對方看到子遊在看自己的時候,臉色更加有些傲然。
“衣冠楚楚,沐猴而冠,以貌取人竟不知詹台滅明之事?”看到對方直接點名字,子遊自然也不會慣着對方,直接用孔子和詹台滅明的事情回怼回去。
ps: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了孔子弟子七十七人。
這七十七人,都是有名有姓且有業績傳于後世的高才生。其中一弟子澹台滅明,字子羽。
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大約是與曾參、子夏等人同時期的學生。子羽相貌醜陋。本想留在孔子身邊幫助孔子辦學,但孔子認爲子羽才華不高,能力有限。
學業完成後,子羽離開了孔子,自主創業辦學堂。子羽創業,不走捷徑,不找關系,不做違反法律之事。除非辦理公事,否則絕不與達官貴人來往。後來子羽到江南辦學,追随子羽去江南的弟子就有三百多人。
子羽設定了入學、畢業和推薦工作的準則,嚴格按準則辦事。他推薦到諸侯官府工作的弟子,都受到好評。因此,子羽的名聲在各諸侯國傳開了。
孔子聽說子羽的好名聲後,檢讨自己過去對子羽的看法。認識到,過去覺得子羽“材薄”,是受了子羽醜陋面貌的影響,是以貌取人,而沒有真正去了解子羽的才華和品行。
這裏直接用也沒問題,子遊畢竟是荀子的徒弟,知道這件事也屬于正常,不得不說的,《荀子》裏面很多關于孔子的事迹,很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編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