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呵!”樂歌笑道:“要是按照你先生的标準,那我樂歌就是一個小人!呵呵呵!不過!我不是對所有人都是這樣地。我隻得惡人、壞蛋才使壞。在君子面前,我樂歌是君子。在小人面前,我樂歌就是小人。在惡人面前,我比惡人還惡人。在畜生面前就是!就是什麽啊?曾子?”
“在畜生面前,樂伯伯您就是畜生!”曾參應道。
樂歌的神色當場變了,說道:“曾參!你說的是什麽話呢?你罵我?”
“樂伯伯!”曾參這才明白過來,自己着了樂伯伯的套。
這不是?我這不是順着他的話說下去的?哪裏知道:就變成罵人的話了?
“對不起!樂伯伯!對不起!我沒有罵樂伯伯的意思!沒有!對不起!……”
見把樂伯伯給得罪了,曾參吓得不行。
樂歌見曾參吓得那個樣子,在心裏偷笑着。
表面上!他黑着臉,喝斥道:“在畜生面前!我是不會把畜生當人看的!同樣地道理!在壞人、惡人、小人面前,我也不會把他們當人看待。他們!跟畜生差不多!而你先生!講什麽‘和爲貴’,其實是善惡不分,包庇壞人、惡人、小人,給這些人繼續作惡的機會!”
“是!是!樂伯伯!我錯了!樂伯伯!對不起!對不起!”曾參連聲道歉着。
“算了!算了!我不計較你!繼續往下讀吧!”樂歌揮舞了一下手臂,很氣憤地說道。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什麽意思?解讀一下!”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季康子問先生如何治理國家。先生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麽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哦?”樂歌點頭道:“這話說得有些直接了吧?”
“不!”曾參解釋道:“這是我翻譯過來的白話文!孔子說的,很婉轉的,沒有這麽直接!”
“哦!”樂歌點頭道:“就是!你先生是沒有那個直接的膽子!他膽小得很!你不要看他在你們面前很牛比的。我知道!他膽小得很!他!”
“是!樂伯伯!”曾參違心地應道。
他不敢再與樂伯伯炝,害怕真的得罪了。這不是?有事來求人家?得罪不起啊!
“嗯!”樂歌應了一聲。
曾參進一步解釋道:“先生的意思是:無論爲人還是爲官,都要有一個‘正’字,身正不怕影子歪。”
“嗯!好!”
曾參又解釋道:“正人先正己,隻要身居官職的人能夠正己,那麽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會歸于正道。社會是人與人的組合,人是最小的單位,也是最基本的單位!自己正了,社會就正了!”
“呵呵呵!”樂歌笑道:“這是融入了道家思想啊!曾子!”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這是我對先生學說思想的補充!”
“呵呵呵!好!繼續!繼續!”樂歌揮手道。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什麽意思?”樂歌不解問道。
曾參解讀道:“季康子擔憂盜竊,問先生怎麽辦。先生回答說: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财利的話,即使獎勵别人去偷竊,别人也不會去偷盜。”
“呵呵呵!”樂歌笑着應和道。
曾參進一步解釋道:“先生希望當政者以自己的德行去感染百姓,主張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好!繼續往下讀!”樂歌道。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解讀一下!”樂歌點頭道。
“是!樂伯伯!”曾參解讀道:“季康子問先生如何治理政事,問:将天下無道的人殺掉,成全天下有道的人,怎麽樣?先生說:您治理政事,哪裏用得着殺戮的手段呢?您隻要去行善,老百姓也會跟着您去行善。執政者的品德好比是風,下面的人的品德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向一邊。”
“哦?這個比喻很不錯!很到位啊!”樂歌笑道。
“謝謝樂伯伯!謝謝!”曾參感激地謝道。
“呵呵呵!”
曾參進一步解釋道:“先生反對殺人,主張‘德政’。上梁不正下梁歪,領導的影響力很重要!帶頭模範作用很重要!”
“好!”樂歌稱贊道。
“謝謝樂伯伯!謝謝!”
“繼續!繼續往下念!”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解讀一下!”樂歌道。
曾參解讀道:“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先生說:你說的通達是什麽意思?子張答道:在朝廷裏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裏也必定有名聲。先生說:那隻是虛假的名聲,隻是傳聞,不知道是不是名副其實。所以!那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于揣摩别人的話語,察看别人的臉色,能看清别人真實用意,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裏通達。至于有虛假名聲的人,隻是外表上裝出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違背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還不覺得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裏,還是在大夫的封地裏,都必定會有屬于他的名聲。”
“解讀得很好!是!不能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要名副其實!”樂歌道。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先生要求:必須從内心深處具備仁、義、禮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不僅是追求虛名。同樣講的是:名實相符,表裏如一。”
“好!繼續往下讀!”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