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孔子的《論語》
第845章曾參的大學
在給孔子守孝(守墓)期間,每天都是有很多人的。特别是開始的時候,前來拜祭的人很多。
爲了答謝這些拜祭的人,孔門學生都會給予接待的。
之前的時候,在曾參的帶頭下,偷偷地籌款了不少。所以!孔子辭世的時候,在資金上是沒有問題的。最起碼!不至于拿不出錢。
要知道!每天來的那麽多人,孔門學生都是要招待的。而大多數前來拜祭的人,都是沒有錢的窮人。
後來!有錢的學生來了,又捐了不少錢。還有!魯公和三桓那邊,也給了不少錢,錢才多了起來。
特别是子貢,這回幾乎是傾囊而出,把手頭上的錢都拿了出來。
在子貢的帶頭下,那些有出息的同學,也都不好意思少出錢,隻得盡力而爲。
結果!孔子的喪事辦下來後,不但沒有缺錢,還有很多積餘。
喪事結束後進入守孝階段,幾乎也就平靜下來了,不再是之前的那種亂糟糟的局面。再則!真正留下來守孝的人,并不多。
有不少人,并不是天天在墓地守孝的,他們還要生活。一般情況都是:附近的人白天幹活,晚上過來守墓。隻有沒事的時候,才白天也在守墓。
隻有孔門學生等人,才是日夜守墓的。他們不僅守墓,還要接待偶爾來訪的人。
其實!也不是日夜不離開墓地。不是!有事的時候,還是可以離開的。隻要墓地裏有人,都是可以離開的。
爲了守墓方便,你可以在墓地旁邊搭建簡易的房子,住在裏面。
有不少孔門學生,他們因家境、工作等原因,無法守墓,拜祭之後就走了。
也有不少人,爲了感恩,他們會守一段時間。這個時間是不一定地,周制、周禮中是有規定的。到了規定時間,這些人才走。
進入守墓(守孝)階段後,基本上就平靜下來了。偶爾有人來拜祭,才有一些動靜。平時的時候,大家自然會聚集在一起,說着往事、懷念過去。
感恩先生是自然的,然後就是研讨先生的學說思想。
孔子的學生很多,據說弟子三千。可因爲年間跨度大,學生們之間大多是不認識的。出名的學生大家才知道,不出名的學生大家都不知道。
現在!這些學生前來拜祭先生,結果就成了一次集會。
沒有了顔回,曾參就成了孔門學霸。
平時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難免說起先生的學說思想。怎麽才是正确解讀先生的學說思想、先生的意思,成爲大家争論的話題。最後!誰也無法說服誰,隻能請問曾參。
結果!在曾參的回答下,大家都滿意。
曾參是後來居上,成爲孔子學說思想的傳承人。
在守墓期間,每天除了例行公事的祭拜之外,那就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商讨先生的學說思想。
再則!懷念先生的程序也有這個内容。不然?怎麽叫守孝呢?守孝就是來懷念、感恩的。
如今的曾參,再也不是當初的那個曾參了。
自從陪侍先生以來,曾參就變了。而且!每天都在改變。每跟方基石、方忠、樂歌交流一次,他都會變的。跟先生交流後,他的思想漸漸地定型。
得到先生的肯定後,他的思想漸漸地定型。
現在的他,再也不是當年的他。不!是現在的他再也不是之前的他。晚年的先生,再也不是當年的先生。
他的思想在接受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已經徹底地改變了。而他的先生孔子,也不再是以前的孔子。在思想上,也徹底地改變了。或者說!在原來的學說思想上變得成熟了。
以前的學說思想是淺顯的,不成熟的。現在!在曾參與道家的論道下,他們完善了自己的學說思想。所以!晚年孔子的學說思想,是成熟的。
因此!問題來了!孔子以前的學生與後來的學生在思想上就有明顯的代溝。甚至!幾年前與幾年後的學生,在學說思想上都是不同的。特别是孔子晚年帶的學生,差異性更大。
因爲!這個時候的孔子,他自己也在改變。所以!他教導出來的學生,相互之間就自然存在矛盾。
每當同學之前相互争論不休,無法解決的時候,都得曾參站出來解讀。結果!曾參成爲了名副其實的傳承人,傳承了先生的學說思想。
以前的時候!孔鯉就說過:他爹一切看心情!他要是心情好,就會這麽說。他要是心情不好,那他就那麽說。一會兒正說,一會兒又反說。
就同一件事:他要是說你是對的,那麽!絕對能說出對的理由。他要是說你錯了,絕對有錯的理由。
這就是孔鯉對老爹孔子的印象!
也由此可見:孔子早期學說思想的不足、不成熟、不完善。
雖然你能說出理由,可容易給别人造成誤解,造成孔鯉一樣地誤解。
孔鯉爲什麽從小害怕他爹?原因就在這裏:小孩子哪裏懂事大人的意思呢?所以!他膽小怕事!因爲!無論他做錯了事還是做對了事,他都不能預測到最後的結果:不知道他爹是罵他還是表揚他?
長期如此!他就無法自主人生。
你讓我怎麽做?我做錯了你不罵我反而表揚我?我做對了你不表揚我反而訓導我?你?你到底要我怎麽做?既然如此!還不如不做!我不作爲,你吩咐我怎麽做我就怎麽做,隻有這樣,我才不用擔責。
通過向學長、學弟講解,通過與學長、堂弟的交流,曾參更加地理解了先生的學說思想。
先生的學說思想是沒有錯的,隻是!之前的學說思想是零碎地、片面地、不完整地,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沒有把零碎連接起來,沒有把片面組合起來,所以是不完整的。
現在!曾參的工作就是:把先生的學說思想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體系,然後系統地解釋給學長、堂弟聽。
“先生不是心情好不好的事!而是!沒有詳細解讀。或者!解讀了鯉沒有聽懂。就同一件事,先生或許會罵鯉,或者會表揚、鼓勵,那都是有原因的,都是看具體情況的!總之!他是愛鯉的。他希望鯉能夠明白。可鯉!天生害怕先生……”
在曾參的解讀下,大家也就明白過來了:原來!先生不是看心情。而是!先生内心有一個标準。你懂得先生内心的那個标準了,就知道先生對于同一件事爲什麽有不同地說辭。
“所以呢!我們理解、解讀先生的學說思想,得先知道先生内心的那個标準。先生曾經問過我們,我當時就說了一句!是不是?忠恕!一以貫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