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次的交流,曾參覺得自己越來越道家了。
在方忠的解讀下,他越來越明白道家學說。可是!他還是一樣覺得:道家學說思想太被動。
也許是受孔子的影響太深,他就是覺得孔子的學說思想更積極一些、更實際一些。雖然!在方忠、樂歌和方基石的解讀下,孔子的學說思想漏洞百出,可他還是堅信孔子的學說思想是對的。隻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缺少經驗而已。
也就是說!隻要結合一下道家的學說思想,把先生的學說思想改進一下,就是一套完美的學說思想,就可以拯救這個世界。
想想這麽偉大地創舉,他都激動不已。
經過這麽多次與道家的交流,他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你要是在道家面前炝,不懂裝懂還擡杠,那麽!你絕對是要挨罵的。
你順着他們的話,認真聽取,不懂就問,他就不會罵你!
你要是跟他們炝,而且還很偏激,那麽!你挨罵是挨定了。
爲什麽第一次與他們接觸都要挨罵呢?原因就在這裏。
不過!第一次與方基石談話,他沒有挨多少罵。也許?方基石的年齡的關系。還有!方基石是一個幾乎常年在外面跑的人。人家見識廣泛,胸懷更寬廣一些。
樂歌雖然也有見識,可樂歌畢竟曾經大腦受過傷,不正常過一段時間。再則!樂歌的社會閱曆并不豐富。
方忠雖然是魯國的貴族,可他畢竟沒有在社會上混。他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魯國境内,很少在魯國之外走動。再則!由于是貴族身份,脾氣大一些也很正常。
經過這麽多次的交流,雖然挨了不少罵,可曾參還是有收獲的。而且!收獲很大。
他不僅成爲一個資深的道學家,還在不斷地完善先生的學說思想。而且!他更理解了先生的用意。
他并沒有認爲這是自己的學說思想,而是一直認爲是先生孔子的學說思想,他隻不過是在完善先生的學說思想。
不過!也确實是那麽回事,他是在完善先生的學說思想。要是沒有先生的學說思想這個基礎,他怎麽完善?完善什麽呢?
每次從方忠或者樂歌那邊回來,曾參都是要把論道的情況向孔子說的。然後!師生二人就在一起商讨。
結果!孔子也跟随着一起進步。
要不是曾參的話?孔子是不可能接受樂歌和方忠的。不僅如此!就連老子的學說思想,他都不接受。
他好像天生對道家有抵觸情緒,就是不願意接受。
其實!孔子并知道:他的學說思想的形成,是在老子的引導下、幫助其拓展下,才形成的雛形。
老子的道學,是一個哲學總綱,其他的都是下面的枝葉。就跟《憲法》一樣,是個大綱。相關方面的具體法律、法規,都是不能違背這個大綱的。
本來就是!你不解決人類和宇宙萬物來源的問題,不正确解決的話?你都無法給人類指明正确地方向。你根本方向錯誤了,你能達到目的麽?
老子認爲人類與萬物一樣,都是進化過來的,都隻是一次生命的過程。當進化到一定地程度,也許就不存在了。不是徹底地不存在,而是替換成了新的東東、新的事物。
薪火相傳,柴禾燃燒完了,柴禾變成了火、灰。柴禾沒有了,變成了火、灰。火呢?也沒有了嗎?顯然也不是!火變成了火焰、火光,煙、灰、氣,變成了另外一種存在。
這才是對薪火相傳的正确理解、解讀。
而世人普遍對薪火相傳的理解,都是錯誤的。沒有理解老子的道,你就無法作出這樣地理解!作出“進化論”的理解。
孔子對道家學說思想好像天生抵觸,不願意聽道家在他面前說道。但是!經過曾參的轉述,他反而特别地感興趣。
也許?他是對老子的抵觸吧?
當年的時候!他興緻沖沖地到洛邑周藏室找老子,想讓老子來給他指點人生。結果!見面就被老子給訓了。
因爲他看周禮方面的書看得太投入,結果被老子撞見。老子見他看周禮方面的書,就喝斥他。問他周禮是什麽?問他看的又是什麽?
他看的都是禮儀形式方面的書,而不是周禮來源的書。也就是說!他看的是“中專”學曆的書,而不是“本科”學曆的書。
你看法律法規你是不是太淺顯了?你應該看法理啊?爲什麽要制定這個法律法規啊?是不是?
你都不知道周禮是什麽?禮儀是怎麽來的,你看那些禮儀形式有什麽用呢?
雖然老子罵得對,可他卻是無法接受。畢竟!他是一個三十多歲的成年人,而且在魯國還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結果被你給罵了,一點情面都不給。真的!傷自尊!
要是知道!我孔丘還是經方基石介紹來的。另外!我是以魯國的訪問學者身份來的。我?我怎麽在你老子面前一點面子都沒有?應有的尊重、最起碼的做人的尊重都沒有?
因爲!孔子的内心無法接受。從而!他就特别抵觸道家學說思想。特别是他出仕做官做到魯國司空的時候,更是無法接受道學。
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方忠找他談了三次、辯論兩次都沒有改變他堕三都的決心。
經過曾參的轉述,他能夠全面、正确地懂得道學。
心想:原來道學這麽牛比啊?我當初?我?
真的!有些後悔莫及。
因爲有了這樣地先生,在先生的解讀下,曾參更是懂得了道學和先生的學說思想。
也許?有了方忠、樂歌、方基石講道的基礎,在孔子的再次解讀下,曾參更是懂得了道學和儒學。
隻有知己知彼,才能全面把握。
“是啊!我太心急了!當年确實是那麽回事!老子對我說過:理論歸理論,但最終還是要回歸現實生活的,還是要面對生活的!可遺憾地是!我沒有認真聽取,我把老子的話當耳邊風了!我?”
“老子的道學隻是一個大綱,可他并沒有說如何面對生活!”曾經應道。
“是啊!他并沒有說具體怎麽應對生活,怎麽過日子。但是!有了他的指導思想,怎麽面對就有了依據、方向!”孔子應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