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這次與曾參的談話,是和盤托出,沒有任何保守。
以前的時候,很多事他都沒有說,有所保留。畢竟!他心裏也沒有底,不知道自己這一生到底有沒有意義?自己的學說思想到底有沒有價值?
他的内心是不希望沒有價值的,更不希望自己的所作所爲沒有意義。所以!自己的這種懷疑,他是不會說出來的。他要給學生信心,覺得他的學說思想是正确地。隻有這樣!學生才會按照他的學說思想去做事、人生。
可今天不一樣!與曾參公開讨論道家學說了,他不得不和盤托出。他相信曾參,所以才願意和盤托出。
以前的時候!他相信顔回,所以在顔回面前他也是毫無保留。
除了顔回和曾參之外,不是他不相信别人,而是!覺得别人都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他的學說思想。
其他學生也很優秀,可他們都好像偏頗了一些,不能正确理解他的意思。所以!他不敢、不想跟這些人更深入的研讨學問。跟這些學生在一起的時候,他大多數時間都是疲于解釋。
都不能解釋清楚,又怎麽能繼續跟這些人研讨呢?
所以!孔子在這些學生面前,是有所保留的。
打一個簡單地比方:他跟樂歌能在一起研讨他的學說思想嗎?
這是打比如說!他的其他學生自然不是樂歌,都不是跟他唱反調的。而是!這些學生聽了他的學說思想後,都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理解後,就跟他的原意相違背或者有出入,不是原味了。
所以!孔子與其他人就無法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一句話解釋:其他學生雖然很優秀,可都有了自己的學說見解,多多少少偏頗、偏離了他的原意。或者!在他的原意上作出了引申,延伸出新的枝杈、枝葉。
雖然繁榮了他的學說思想,可好像偏離了原味。
他的學說思想,是在老子的道學基礎上延伸、發展出來的。
在去東周洛邑找老子“适周問禮”之前,他進入人生的迷惘時期,不知何爲人生。可老子向他灌輸的道學,他又不能完全接受。所以!他就在老子的道學基礎上,延伸出了自己的處世哲學。
老子也說了,不管你信仰的是什麽學說思想,你最終還是要回歸現實、面對現實的。因爲你要生活下去,你必須面對生活。
至于怎麽生活,那就要看你自己。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決定了你将選擇怎樣地人生。另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決定他的不同人生命運。
你是貴族,你的生活就不同于平民百姓。還有!每個人的遭遇、際遇也是不同的,所以!他們的人生路也是不相同的。
人生豐富多樣,不可能千篇一律。
孔子的善良,天生就有。孔子的無私奉獻,雖然跟善良有關,可多少還是受老子的道學影響。
以前的時候!孔子就很善良、無私。比如說!在收取學費方面,他就不要求别人全額付款,可以賒欠。可自從聽了老子的道學後,他更是堅定了這個信念。
是啊!你要囤積那麽多錢财做什麽呢?
錢财多了,反而不安全。
事實證明,就算是君王,錢财多了也一樣是不安全的。貴族等人也一樣,錢财多了都很難一直保持。一個不注意,就可能栽在上面,死了都不知道怎麽死的。
除非!你有絕對的權力,永遠有絕對的權力。不然!你的錢财早晚被人搶奪或者怎麽掉的。更甚至!小命就沒有了。
可是?你要是沒有錢财,捉襟見肘,那個日子也一樣不好過。
比如說!現在的他!他的生活就過得不是很好。要不是學生資助他,他的日子根本過不下去。
因爲以前有助于人,那些沒有交夠學費的學生現在都願意幫助他。那些有出息的學生,早已把欠下的學費數倍還給他了。另外!還一直願意資助他。
一句話!如果你沒有幫助過别人,對别人一點用處都沒有,你現在的這個情況别人隻會無視。你曾經冷漠地對待别人,你還指望别人不冷漠地待你?
可不管怎樣,要是當初自私一些,多一些積蓄,現在也不至于落得這樣地光景。
自己這一生除了奉獻之外,還有什麽?
自己這一生除了教學、講學之外,還有什麽?
房子?他沒有!要不是孔母留給他的祖宅,他現在連一個住的地方都沒有。
積蓄?他沒有!
如果他自私一些的話?他應該是有積蓄的。而且!很多!
少年時期在喪禮上吹奏,就得到過豐厚的報酬。雖然!那個職業不體面,但很實惠。
之後開辦私學,如果隻顧收學費不資助别人的話?不把錢财投資到私學上面,他的收入也一樣是豐厚的。要知道!公學收費是很貴的,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你就是收公費一半的學費,你也會成爲富翁。
在魯國的時候,他的錢财大多用在學堂上面了,用在支付學堂先生的工資上面了,用在資助貧困生上面了。
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他是很有錢的,給魯國做官的俸祿還是可以的。要是不爲人民服務的話?與貴族合夥貪污的話,收入隻會更高。
周遊列國時期,孔子在衛國做官的俸祿也是很高的。要是想存錢的話?也是能存很多錢的。可他沒有這麽做,錢财都用在學生的身上了。或者說!用在團隊的花費上面了。
總之!一個人隻要稍微自私那麽一點點,積累财富是很快的。機會來了,财富增長是相當快的。如果一個人過于無私,大公無私,那麽!這一生注定貧困。
曾參與孔子這次深談後,更加理解了孔子的學說思想。結合孔子對道學的理解,他更明白孔子的意思。知己知彼,他心裏有了數目。以後再跟道家辯論的話,他就能夠應付自如。
你不能完全理解道家學說思想,你怎麽跟道家去辯論?你不能理解孔子的學說思想,你憑什麽去跟道家争辯?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