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的研讨,孔子覺得已經把自己的隻言片語連接成片了,形成一個整體了。有了完全的體系,找到了自圓其說的措辭。不!是找到了自圓其說的理論基礎。
但是!這隻是他與曾參之間的事。
他向曾參提問,曾參能夠回答他。曾參向他提問,他也能回答曾參。表面上看!好像是那麽回事!可問題來了!你們兩人是研發者,自然能夠自圓其說。要是遇見一個外行呢?你怎麽解讀人家就是不懂呢?
比如說!當初老子向他解讀道家的“道”的時候,就出現這種情況:無論老子怎麽解讀“道”,别人就是裝着不懂。人家不接受你的“道”理論,就可以徹底地不接受你的“道學”。
不僅别人如此!就連他孔丘也一樣!他跟老子争論時,就老是這麽來教條。結果!教條到老子生氣事情才結束。
其實!不是他沒有聽懂老子的解讀,而是!故意裝着不懂。隻有裝着不懂,才能不接受你的道學理論。
現在!孔子覺得:自己也面臨着這個問題。
你說得再有道理,人家不接受怎麽辦?
所以!與曾參商議一番後,孔子決定:讓曾參出來找道家學說的人談談,聽聽這些人的見解。
他自己!自然是不會出面的。
再則!他的年齡擱在那裏,也不想出來。
自從子路死後,孔子很少出來走動。一切應酬,都是在家裏。隻有很少的時候,迫不得已,才到曲阜城或者哪裏去。
還有!大家都已經習慣了,都到家裏來拜訪他。所以!他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家裏。
在曾參的勸說下,孔子的思想改變了許多。比如說!以前不接受别人的錢财,現在改變了。爲了兒媳婦和孫子将來的生活,他不得不斂财。
隻要别人送來的,而且有收下的理由,他都會收下。特别是那些有出息的學生送來的錢财,他都會收下。
以前!孔子不是這樣的!他要是看見别人生活困難,那是不會收别人的錢财的,包括學費。
可他的這種善良,結果帶來了貧困!到了老年,卻是一無所有。現在的他!隻能靠學生的資助才能生活。如果年輕時他就自私一些,也許?就不是目前這種貧困潦倒的境地。
所以說!人生觀決定一個人的财富。
自私的人,絕對富有一些。而無私奉獻的人,絕對是一無所有。
目前!就孔子的知道的,有這些人是道家:方基石、樂歌、方忠、南宮敬叔。
方基石是親家,也是他的恩人。可現在!自從孔鯉出妻後,兩家爲了避諱,已經不來往了。
盡管方基石就在一個村子上,兩家都是不來往的。
還有!方基石經常不在家,你想遇見他都難。方恕在家,可孔子基本上不與來往。
樂歌那邊!自從樂歌接管學堂後,把學堂的思想政治課的内容給改了。所以!孔子不願意跟樂歌來往。
以前的學堂,大學傳播的是他的思想,是周禮、周制。思想品德課是克己複禮。可自從樂歌接管學堂後,就變成了道學天堂。
樂歌大學教育出來的人,都是道家。
就憑這一點,孔子的鼻子都氣歪了。因此!不願意跟他來往。
方忠!就無需多說了!要不是方忠在幕後搞鬼、做手腳,他堕三都就成功了。
所以!這個方忠!孔子也是懶得待見的。
再則!方忠是方勤的兄長,方勤又被孔鯉出妻了,所以兩家的關系就不用多說了。
方忠怎麽也是一個道家呢?
因爲!當年是方忠和南宮敬叔陪他去的東周見的老子。老子趁着他不在,見縫插針,向方忠和南宮敬叔兩人傳道了。由于兩人年齡輕,所以就被老子給說服了,兩人都成了道家。
“你去找他們論道,這樣!就可以來論證一下我們的學說思想哪裏有問題。”孔子支招道。
“是!先生!”曾參是一點就通,說道:“我先去拜訪他們,以晚輩的身份。然後!跟他們論道。再跟他們讨論他們的道學。然後!向他們介紹我們的學說思想。這樣!話題就轉過來了!他們一定會說我們的學說思想如何如何,那我呢!就正好趁機解釋給他們聽。他們就有可能提出質疑,這樣我們就辯論起來了。”
“好!”孔子叫好道。
得到孔子的指示,曾參決定先去拜訪方基石,然後去拜訪樂歌。之後!再尋找機會去拜訪方忠。
方忠是貴族,又是魯國的官員。所以!想見到他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得找機會。
至于南宮敬叔,那就更難見面了。畢竟!曾參是一個外人,跟他毛關系都沒有,沒有見面的理由。
“特别是這個方忠!我以前跟他辯論過幾次,結果都失敗了。我承認!我辯駁不過他!在我周遊列國之前,闵子骞等人,也跟他辯論過,結果一樣是失敗的!唉!”在曾參決定出門之前,孔子感歎道。
至于樂歌!孔子都沒有把他當回事。
以前的時候,他們在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出于一家人的關系,也不方便辯論。再則!樂歌不跟他辯論,給他面子。所以!兩人之間沒有正面交鋒。
這天!曾參來得不是時候,方基石不在家,好像去楚國還是哪裏了。他老人家的行蹤,就連他的妻室都不知道,方恕自然是不知道了。
沒有見到方基石,但曾參卻留下話了,下次還要來拜訪。
因爲方基石就住在一個村子上,拜訪很方便。而樂歌!住在曲阜城的學堂裏,有些路程,來回很不方便。他答應要照顧孔子終老的,所以不想走太遠的路,不想離開孔子時間太長。
可這不是?沒有拜訪到方基石?爲了論證一下自己的學說思想,他不得不來找樂歌。
在這個同時!他也安排下去了,讓人打聽方忠的消息。隻要方忠有機會,就要去拜訪。
這樣也好!先拜訪一下樂歌,小試牛刀,看看自己的學說思想哪裏有缺陷。然後再去拜訪方忠,就有了相應的基礎。
在孔子和曾參的心裏,方忠才是真正地對手。
如果能過方忠這一關,那麽!他們的學說思想就很成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