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什麽時候了?孔子還講他的身份,還要馬車?
樂歌聽了,既有些酸楚,也覺得很好笑。
都這個時候了!孔子還在意他的身份。在他的觀念裏,他是這個身份的人,就得有這個等級的待遇。
與别人不同地是:孔子不逾越!他是什麽身份,就享受什麽樣地待遇,是有道德底線的。而别人不同!沒有道德底線:八侑舞于庭。
沒有了顔回,孔子是什麽事都放下了,就這麽傻子一般地過着日子。
還沒有徹底恢複過來的孔子,又接到了一個不幸地消息:子路死了。
子路也就是仲由,他雖然來孔子私學比較晚,可他跟随孔子時間最長。而且!兩人的關系也非同一般。
子路是個脾氣火爆的人,做事沖動,所以沒有少挨孔子的訓斥。因爲脾氣火爆的原因,子路經常頂撞孔子。結果!兩人在坦誠的交往下,成爲了良師益友。子路尊孔子爲師,孔子把他當友。
子路的死,還留下一個很悲壯地故事。
子路最初在魯國出仕,後來在衛國做官。
孔子任魯國司寇時,子路任季孫氏的宰相。
衛莊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聩(伯姬之弟)爲君,脅迫孔俚弑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
子路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聩,蒯聩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
君子即使臨死,也要衣冠整齊。最後!被人砍成肉醬。
孔子聞其死,傷心流淚,死前不吃肉醬。
聽說子路死了,樂歌也很難過。
子路一直很尊重他,叫他“樂叔”。
平時的子路,對誰都不怕,可在樂歌面前,他卻很老實、聽話。
包括在孔子面前,子路都是直言不諱的,有什麽說什麽,從來不給孔子面子。
子路開始來的時候,很是不服孔子,跟孔子比力氣。結果!把孔子給比下去了。跟孔子比劍,他比輸了。後來得知是孔子,他不敢、不好意思在學堂裏呆,拔腿就跑。要不是樂歌出面,他可能都與孔子無緣。得知他就是曾經的那個“樂叔”,子路才留在學堂裏。
在子路來學堂之前,學堂裏有一學霸,這個學霸不是别人,正是曾點。
曾點是誰?當年敢跟樂歌對着幹的人。後來!曾點成爲學堂内的“學霸”。
可自從子路來了之後,曆史就改寫了。子路敢于挑戰曾點的權威、地位,跟曾點對着幹。結果!楞是把曾點給壓下去了。
再後來!子路成爲孔子私學中的新“學霸”。隻要他在,就沒有其他人說話的份。隻有他不說了,别人才有說話的機會。誰要是挑戰他的權威,他就跟誰急。
因爲他會武功,力氣大又,實際上又很能打。所以!沒有人敢挑戰他。再則!子路雖然霸道,可他并不是欺負人。他經常晚上出去打獵,獵物都不賣,而是烹給大家吃。
第一次見到子路的人,都不是喜歡他,甚至都害怕他。可時間久了,反而都能理解他。他就是這麽一個火爆脾氣的人,本性不壞。相反!還樂于助人。這樣地人!隻要你接受了他,都是可以放心相處的。
如果子路一直跟随樂歌的話?接受樂歌的道家學說的話?那麽!就不會這麽個死法!
是不是那麽回事?明明知道有危險,你還跑回去做什麽呢?你的主子都跑了,你還跑回去做什麽呢?是不是?
可是!在孔子的教育下,他就不是這麽想了。他要爲了正義、主子、自己的職責而活!所以!他不能跑,他必須返回去把事情說清楚,完成自己的使命。最後!就這麽地被人給剁成了肉醬。
道家講究的是自己!先自己而後别人!先保全自己的生命,然後再去保全别人,去做世界的維護者、正義的維護者、主持者。
接受道家學說思想的人,是不會随便犧牲自己的生命。道家也講“舍生取義”、“舍我其誰”等等,但是!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而不是做無畏的犧牲。
明明有危險,而你目前還可以避免這種危險,那你爲何不規避呢?
道家認爲:明明有危險,而自己又無法規避這種危險,那沒有辦法,隻能舍我其誰、舍生取義犧牲自己了。
因爲!無法改變了!
如果有辦法改變,又何必犧牲呢?
而儒家就不同,他們爲了達到目的,不!爲了正義、真理……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夢想,明明知道有危險,也要去做。明明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死,也要去做。
這種理論,恐怕也隻有少數人才接受吧?大多數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隻會選擇退縮。因爲!我們活下來了,也許能夠找到另外一種辦法來解決面臨的問題,而不需要去死磕。
“你怎麽那麽傻呢?你?你死了問題就解決了麽?你的理想、夢想就實現了麽?沒有!并沒有!曆史還是原來的樣子!改變曆史,用你的這種辦法是行不能的!你?子路!唉!”
得知子路就這麽死了,樂歌覺得太不值得。
難道?你留下了教育意義?後人以後就效仿?都去這樣:爲了真理、正義、理想、夢想……而獻身?
有這種想法,可能并沒有多少人!有!應該是有的!但是!絕對是極少數。而大多數人,都用自己的方法去面對,都會選擇好好地活下去。
而曆史!并沒有因爲你的獻身而得到快速的改變,并沒有朝着你理想中的意願而改變、進步。
既然曆史不能按照你的意願去改變,你又何必作出無謂地犧牲呢?好好活着不行麽?
可遺憾地是!自從孔子周遊列國後,樂歌就再也沒有遇見子路。之後的十幾年,子路都是按照孔子的思想去人生。
其實!在很早以前,子路就追随孔子了。孔子出仕後,随即就把子路帶了過去。然後!就推薦子路做官。從那個時候開始,子路就很少與樂歌見面。
孔子得到衛國的消息後,就已經猜測到了:子路可能會選擇這種方式。他也歎息,可惜不在子路身邊,無法及時阻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