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昭公與季平子幹起來了,耽誤了孔子的仕途,樂歌與孔子打的賭也因此而停頓。孔子不去做官了,哪裏還有什麽小圈子?
不過!孔子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夢想。他在投身教育事業的同時,一樣在創建他的那個圈子。
一心教書的孔子,徹底丢棄了魯國方面的官職反而專注了。
以前!他的“周禮”課課程是很少的。所謂的周禮課,也就是學習周朝的禮儀。
現在!他加大了習禮課。并且!在習禮課上面,加上了道德品質課。以前隻是習禮,講解禮儀等等。現在!他多了一些内容在裏面,開始講品德、人生觀了。
單純地習禮,隻是小孩子模仿而已。而要讓人真正地懂得禮,就得講解更深層次的内容。因此!就有了思想品德、人生觀、哲學方面的内容。
見孔子還較上勁了,樂歌不得不佩服孔子的執着精神。
孔子在研究周禮,研究詩、書、禮、樂方面,再缺少的是圖書。自從魯昭公被趕出魯國後,自從與季平子斷了關系後,他就無法再去魯宮看書、去季府看書了。
書!成爲困惑孔子的一大問題。
沒有書!沒有資料,你研究個毛?
樂歌見孔子是認真地,不得不幫這個忙。要知道!他是王子,是周天子的兒子。所以!以他的能耐,要什麽書還能沒有呢?
“你要什麽書?你開個書單過來,我給你想辦法。”
孔子自然是求之不得,把他想要的書都列舉了出來。
通過看書,你就可以知道更多你需要看的書,你就能得到更多的“書源”。本來是不了解這本書的,可看了某本書後就知道這本書了。如此類推,你需要的書也就越多。
開始的時候!父王周天子還在的時候,樂歌是讓人從洛邑那邊,從周藏室那邊搞書過來。隻要捎個信過去,周藏室那邊就會想辦法把書捎過來。
後來!周天子死了,樂歌的那些兄弟們爲了争奪天子之位,周室那邊亂了,就無法搞到周藏室的藏書了。
父王周天子死時,樂歌并沒有回去。他答應母妃了,不再與洛邑那邊有那個方面的來往。不與兄弟們争奪爵位,不參與權力争鬥。
要書跟争奪爵位是沒有關系的,再則!他是向父王周天子要。
父王周天子在世的時候,每年都會給樂歌送來錢财,相當于王子的俸祿。作爲王子,每年是有消費額度的。每年給這麽多錢給你,你怎麽花是你的事。
樂歌雖然不是冊封的王子,可周天子心疼兒子,爲了盡父王的責任,都會按照皇家的标準來給的。
樂歌就是通過這個機會,讓使臣把他要的書單遞過去。周天子那邊得到書單後,都會讓人及時送過來。
雖然周天子是個架空權力的天子,可與各個諸侯國之間還是有信使來往,有使臣來往。諸侯君王們遇上什麽事了,還是要朝貢的。不朝貢的話?周天子就不給你蓋玉玺印。周天子就是通過這個機會,讓人把樂歌要的書送過去。
得知樂歌是王子,是遺落民間的王子,有不少人是慕名而來,跟他探讨人生。
樂歌深得老子道學,所以!能夠與這些人談得來。甚至!有不少人把他當成人生導師。
因此!有時樂歌找他們借書,自然是一句話的事。除非是珍藏版,不然!都願意贈送給他。
其實!不是樂歌要借書,而是他要爲孔子借書。
那些要還的書,孔子都會讓學生幫忙,把書抄寫、刻錄下來。書是自己的,那就無需着急刻錄了。
做孔子的學生,就要給他抄寫、刻錄新書。
對于一些重要的書,孔子都要求學生給他刻錄幾份的。
後來的顔回!主要幫孔子抄寫。顔回認真,抄寫不會錯的。抄寫下來之後,再讓其他學生刻錄。刻錄!不需要動多少腦筋的,照着字刻就是了。
還有!那就是描寫!
什麽是描寫?描寫就是在刻錄好的文字上面塗上油墨,讓字更清晰一些。
所以!描寫也不需要動腦筋,照着刻錄好的文字塗油墨就可以了。
樂歌還有另外一個途徑得到孔子想要的書。那就是!通過大妮子的貨棧,從書商那邊買到想要的書。
隻要你有錢,願意花錢,在商人那裏沒有辦不成的事。
孔子有了書,就好像什麽事都忘記了一樣,除了教學外,他就是看書、抄書、寫讀書筆記。在這十幾年(大約十五年)期間,他完全變成了一個學者。
樂歌以爲!孔子的後半生可能就這樣了,不再有什麽變故。
他不是學曆史的,對曆史知識不是很了解。所以!他并不知道孔子還有周遊列國等諸多事情。
還有!他是一個穿越者,穿越重生到這個世界的樂歌身上。還以爲曆史可能改寫了:這個時空中的孔子,沒有經曆周遊列國這個經曆。
可結果呢?卻讓樂歌覺得意外。
到了魯定公、季桓子時期,孔子還是出仕了。先是做中都宰,再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
嘿嘿!風生水起!
都什麽年紀了?孔子還忘記老了?他樂歌!都覺得自己老了。真的!他都放棄了所有想法,一心一意教書,一心一意過日子。可孔子?卻是人老心不老!
不知道孔子還記不記得當年的“忠告”和“預測”?反正!他樂歌倒是還記得的。
事情都過去十幾年了,也許孔子已經忘記當年的“忠告”了吧?
盡管孔子一直在努力創建、組建他的小圈子,盡管孔子把中都那個地方治理得很好,把魯國治理得很好,可樂歌還是堅信:孔子是混不長的!
還是那句話!你要是侵犯了權力者的利益,權力者會當場跟你翻臉的。不管你爲魯國做了多少好事,隻要你侵犯了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翻臉不認人。
果然!很快就見證奇迹了!
孔子以爲自己很成功,就開始着手“堕三都”。
史載: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孔子爲魯司寇。爲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爲削弱家臣的勢力,支持孔子這一主張,但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最終!堕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