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南大畢業生未來的候缺等官,原則上跟舉人候補的級别、原理相同。
但有官場見識的明眼人,還是能看出其中的細微差異。
畢竟看朝廷現在的意思,未來南京大學的畢業生,因爲是理工科爲主,會獨立拉出一條線給他們候缺。
比如專注于戶部的财務官,需要比較強的數學功底,又或者是工部的技術官僚,也有實幹能力的硬性要求。
所以如果未來幾年南京大學的畢業生人數少,那麽授予實缺的排隊壓力就沒那麽激烈了,可能象征性稍微排一會兒就能當官。
這就等于是名義上相當于舉人待遇,實際上撈到的好處卻能近似于進士。
除非将來理工科畢業生人數也暴漲,也出現學曆貶值,那樣到時候等缺授實職所需要的年限,也會越來越延長。
然後大家才得都去考相當于進士科的後續選拔。當然在南京大學,後續這個考試就不叫進士科,改叫考研了——這也不是牽強附會,而是這個時代南大畢業後,繼續考上去深造,确實可以直接成爲大明科學院的“研究員”。
以後的“科學院研究員”就相當于候補等實缺的進士,在沒有授予行政官職之前,也可以享受七品俸祿,在科學院搞研究工作。如果在科學院裏再出類拔萃,才會變成“院士”。
所以南大畢業等效于國子監生畢業或舉人,研究員相當于候補進士,院士相當于翰林。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反正“學曆貶值”這種悲催的情況,肯定不會發生在南京大學剛新設的“老三屆”身上,他們肯定人人都有光明的前途。
要貶值至少也是十年八年甚至更久之後的事兒了。
而眼下更值得關心的,其實是那數百名此前造謠朝廷政策的秀才、監生們的命運。
這些人毫無疑問遭到了朝廷的依法懲治,該革除功名的革除功名,該改籍進廠打螺絲的就改籍。讓其他人學點教訓,以後不要品評朝廷還沒塵埃落定的政策。
……
朝廷的最終處置意見,很快就正式明發了,南京城裏,以及周邊數府的士人,第一時間就看到了結果。
最終統計,一共有兩名尚未授官的、今科剛考過的進士,以及十四名舉人,二百三十三名秀才,九十六個國子監生,牽涉到這次的妄抨朝政、造謠流言罪行中來。
而從人員構成籍貫來看,應天府本地的倒也不算太多,隻占了幾十個。江西、浙江籍的反而比較多,涉案人員都超過了百人——
或許這也是當年明清之交的戰争,沒有波及到江西和浙江兩省,而南直隸周邊好歹是被多铎的賊軍清洗過的,讀書望族受到的打擊比較重。
所以現在抱殘守缺不肯松手的“守舊勢力”,也就以江西和浙江居多了,最後跳出來的自然也多些,并不存在刻意打壓某個地方的問題。
天下士林一開始看到這個局面,看到朝廷又搞了一個大案,僅僅“因言獲罪”就撸掉了幾百人的功名,不由也是有些嘩然。
一些沖動的士人幾乎又想搞事情翻案,還有人私下裏說,這次的事情說不定是天子年少、親政後急于求成做出的乾綱獨斷決策。說不定攝政王和史閣部一開始是不支持的。
不過剛剛面對嚴厲處置,敢公然宣揚的人倒也不多。而且短短幾天之後,随着朝廷放出另一些風聲,這些反對聲音就被徹底壓制住了。
朝廷倒也沒說别的,隻是讓南京周邊乃至江西、浙江北部各府的官府,着力宣傳兩點:這次的事情,絕對不能算做是“因言獲罪”,隻是因爲“造謠诽謗”,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有自己的政見,建議,朝廷不會以言罪人,但是如果捏造朝廷沒有實施的法度,非要“虛空索敵”、“虛空打靶”,那就嚴懲不貸了。
這個政策細節的解讀,很快就被有心人掌握了,然後那些有能量有腦子的,無不心下雪亮:
朝廷這個招數用得妙!用得歹毒!他沒說不讓人暢所欲言,發表觀點。但唯獨不讓人議論朝廷還沒定下來的、還在決策過程中的事情。
當然了,如果你讨論的事情,朝廷最後也做了,那就不是“造謠”,隻要不是造謠,問題就不大。
可如果有噴子士人說了一些“某某某弊政絕對不能讓通過,絕對不能幹,那是暴君所爲”之類的話,最後發現朝廷沒這麽幹。那麽這就是虛空索敵給朝廷潑髒水了。
比如這一次,一開始那些散布謠言的人就說“朝廷将來打算廢除科舉”,又說“朝廷未來會允許沒經過舊式科舉的人直接考南京大學的機會”,但最後這兩點都被證僞了。
朝廷并沒有打算廢除科舉,而且南大的入學考試資格,是要先有秀才功名的,目前既得利益階層接受的舊式教育價值并不會被白費。如果想改行讀理科,至少也要先有本事中秀才,這道門檻就卡掉了很多偏科的人,秀才舉人們還有什麽好不滿意的?
見朝廷這方面還算做得地道,士人階層想得到的利益,大部分還是保住了,誰還願意當出頭鳥?那就隻好讓那幾百個被人當槍使的家夥,自願倒黴了。
朝廷這一手,也算是分化瓦解士人,隻針對腦子不清楚首先跳出來的,而且每次隻改一點點,少觸動一些利益,鈍刀子割肉,把剩下的大部分反對派溫水煮青蛙。
偏偏讀書人是最自私自利的群體,想明白這個道理後,誰還燃燒自己爲别人掘井。
而一旦這種認知慣性形成了,朝廷後續每次就能悄咪咪放出風聲來,比如明明隻要改革三個點,但是放出五個點的風聲。
然後就等人噴,一旦五個點裏有兩個點噴得狠的,那就把那兩個點撤回,最後公布正式方案時,沒有那兩個點,隻有三個點,再反手把虛空索敵噴這兩個點的人抓了革功名。
比如,朱樹人打算在大學裏同時使用華夏和歐陸的數學物理講師授課(但是歐陸講師需要配翻譯,也要慢慢學漢語。可以給緩沖期,但不會允許一直用外語教學。)
畢竟有牛頓萊布尼茲這樣的大數學家,不用白不用,當然要給他們親自上課的機會。雖然牛頓的教學水平貌似很垃圾,但見識見識也是好的。
而這種舉措肯定會被人反對,因爲儒家士大夫階級怎麽可能放棄對學術解釋權的壟斷?就算他們能接受新學,肯定也希望由自己人來任教,就好比國子監的司業哪能是沒有功名的人擔任呢?既然學生都要至少秀才功名,那老師更要有功名底線。
這種反抗,朱樹人當然要壓制。所以他就用了上述的釣魚手法,把噴得最兇狠的腐儒幹掉了一批。
如是用不了幾次,反對新學的最激烈的腐儒就被折騰得差不多了。
何況朱樹人實際上算是開國之君,天下都是他用武力打下來的,腐儒怎麽可能真阻撓得了他。
……
于是乎,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複讨論,南京大學辦學的事兒,也算是徹底定下了,包括後續的辦學規模、選址、初期科目設置、師資力量篩選條件,也都讨論已定。
一開始有人建議,把校址就選在南京城内,尤其是可以在城西南角,靠着城牆外的秦淮河,跟夫子廟國子監毗鄰。
但朱樹人直接否決了這個想法。他知道秦淮河周邊是何等藏污納垢之所,國子監監生如今又有多少是真心向學的。尤其那些花錢捐的監生,個個有錢得很,每天在夫子廟周邊就是逛窯子的。
未來南大的理工科學生,肯定家境相對不如國子監的文科生富裕,把他們丢到這個大染缸裏浸染攀比,讓他們心理不平衡,還怎麽潛心向學?
所以,朱樹人就以“時代變了,如今已是科學時代,大炮面前,所有城牆衆生平等。未來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南京城内土地狹小,新學無需設在城内,不必在意城牆保護”爲由,果斷要求在城外設學。
确定要在城外大肆圈地後,又有人順勢建議就在江甯鎮上設學,因爲南京西南郊一直到馬鞍山,已經有大量的研究所和博物院、重工業廠礦了,很适合作爲理工科配套。
但朱樹人再次否定,他語重心長跟其他朝中重臣解釋“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的差異。大明科學院和江甯、馬鞍山那堆廠礦、研究所,說到底還是勤能補拙,靠實幹試錯推進科技進步的,缺乏以理論指導實踐的思想基礎。
所以,搞基礎理論研究,需要的是相對清淨的環境。不被産業界的雜音幹擾。科學院和各大研究所已經有了自己的定位了,南京大學沒必要過去湊熱鬧。
于是最後一番核算,南京大學被設置到了南京城的另一側郊外,翻過紫金山區後,在城東遠郊仙鶴山的平緩丘陵地帶另外征地建造。
這個選擇,其實也很正常。因爲按照曆史的慣性,平行時空那個後世的南京城,一共也就三大片區的大學城,江南的有仙林和江甯,江北的有浦口。
而這個時代長江上沒有大橋,渡江太不方便了,所以浦口肯定是直接排除了。江甯又作爲了應用技術和實驗試錯的基地,那麽南大也就隻好放到後世的“仙林大學城”了。
隻不過,這地方在明朝的時候,地名肯定不叫“仙林”,而是分别稱爲“仙鶴山”和“放鶴林”,是後世合并簡稱了。
反正城外的丘陵旱田不值錢,朱樹人大筆一揮,甚至都不用征地,他直接把内務府在仙鶴山的皇莊撥出了幾千畝地,作爲南大的建校一期用地。
當地環境林木叢雜,很是幽靜,開荒過的田地其實也不多。大學第一期辦學,人員規模也不大,朱樹人就吩咐不必過度破壞林木,直接挑選樹林當中的空地蓋房子辦學就行了。等以後丘陵旱田蓋滿了,再考慮多圈地或者伐林。
朱樹人這麽決定,顯然也是受後世教育的影響。他後世也去哈佛和MIT旅遊參觀過,那些大學連圍牆都沒有,直接在樹林裏有一搭沒一搭的蓋房子,環境還幽靜不少。
大學真正的價值在于大師,而不是大廈。
考慮到蓋房子和配套設施需要時間,而且教學團隊的磨合、同事的互相熟悉也需要時間,那些“外教”也得先惡補漢語。
朝廷最終把南京大學的正式開學時間,定在了小康八年的元宵節後三天,也就是正月十八。而小康七年這最後幾個月,就先用來做上述的事情,算是“大學籌備期”。
與此同時,禮部也即将在今年的秋闱之後,額外組織一場“南京大學入學招生考試”,鄉試秋闱是九月份,這個入學考試就放在農曆十月半,錯開時間讓禮部能協調人手。
考完後十月底會放榜,排名在前幾百名的,就可以進入南大首屆就讀了。參考資格是隻要有秀才、監生功名,或者更高的,都能來考,
但考試的内容隻考數理化,加上一篇實用的申論,選題還是偏向工程管理和财務管理的,算是給寫慣了八股文的人一點親切感和遮羞布。
不過申論的分數隻占到總成績的百分之三十,相當于高考作文,所以如果數理化太差,隻有申論寫得好,也是不可能錄取的。除此之外,其餘四書五經的文科内容就完全沒有了。
這個考試科目的内容設置,當然讓很多隻學四書五經的士子不甘心,但聽說今年的考制隻是試行,以後幾年還會逐步調整。
而且考慮到今年是突然襲擊,雖然大多數人數學成績不好,物理更是完全沒學過,但别人也一樣。
如此一來,一些腦子活的人,在朝廷公布考試時間後,就開始瘋狂惡補數學,争取利用人無我有的時機搞突襲。
“快點準備惡補數學吧!晚了就來不及了!據說朝廷目前的考試資格選拔條件,是嚴格要求必須有秀才功名的人才能考!
但是工部的方尚書昨天朝會上建議了,說将來應該給‘已經在科學院從事基礎實驗工作的普通雇員,也授予參考資格’。如果考上的話,可以深造幾年,将來在科學院内的職稱也能提升。
咱這些讀四書五經的,真要比算學物理,怕是比科學院裏那些打雜的匠人都不如吧,還不趕緊趁着前三屆朝廷還不許無功名匠人參考趕緊考了!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大明科學院裏的工作人員,當然并不都是研究員。還有很多隻是工匠出身,但是因爲擅長鑽研,做實驗鼓搗機械,也被留在科學院打雜。
這些人當然連秀才功名也沒有,也沒機會通讀四書五經,但要是比數學和幾何,這些人多半比秀才還好得多。
于是乎原本還心存抱怨的想轉行的秀才們,一聽方以智在朝議上爲工部系統内的普通實驗員、工匠争取權益,而攝政王暫時否了,給秀才們争取了三年時間差,秀才們當然要拼命抓緊了。
南京城内數學物理教材一時脫銷,想考試的人都開始刷題,也沒人說三道四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