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好比哪怕把薩旦姆幹掉了,伊拉克境内還會冒出一堆山頭林立各自爲政的小武裝,讓人不勝其擾。所謂“盜賊蜂起”,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一時半會兒之内,戰争也就不可能正式結束。
不過站在江戶幕府的角度,自從六月底那一戰、島津光久滅門,江戶那邊也徹底放棄治療了。
後續雙方陸陸續續打打談談,邊打邊談,磨合條件,都屬于戰争的垃圾時間。
一直拖到農曆九月底,眼看夏秋台風季都徹底結束了,這都沒耗垮鄭成功,還額外在本州島上又丢了幾個零碎小藩,
江戶幕府終于以一個實際上很低、但面子上略微矜持的姿态,對大明求和,
表示正式承認大明對九州、蝦夷的統治完全合理合法,将來也永無争執,
并且承認“蝦夷自古以來就不屬于扶桑的國土,扶桑隻是跟這些蠻夷貿易,并沒能實現過統治”——朱樹人倒也沒讓扶桑人直接承認“蝦夷自古以來就毫無争議屬于華夏領土”,那樣也太假,所以隻要對方承認從不屬于扶桑領土就行了。
反正東亞文化圈裏,就隻有大明一個正統,其他蠻夷之地,隻要不是屬于别的文明國家的,大明以華夏正統去開化他們,讓他們歸附,就順理成章。
說白了,隻要不是屬于其他文明國家的領土,大明去圈地就等于是“先占無主之地”,跟對付印第安人毛利人一個性質,土著蠻夷本就是沒有國家概念的。
(注:這裏的印第安人特指沒有形成國家的散裝遊牧漁獵野人部落,不針對印加帝國、阿茲克特帝國這些已經建立文明國家的,無意冒犯文明國家的土著)
最後,江戶幕府還得承認此次戰争的定性并非“大明入侵扶桑”,而是吊民伐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人先犯我,我方懲之。”
一切罪責都是蝦夷私商和薩摩藩等吞并大明琉球屬國的罪人導緻的!
這一系列的操作,大明内部有很多文官覺得不理解,在傳統老派官僚看來,打仗赢了就赢了,割地就割地,滅國就滅國,還需要什麽條約?自古有這種東西麽?
但朱樹人卻力排衆議,堅持在華夏也培養這樣的國際法習慣,因爲他知道如今這個時代終究已經接近近代了,西方十幾年前已經搞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近代外交的雛形已經成型。
如果大明不跟上,未來總不能跟慈禧那樣“對全部西方列強宣戰”吧?大明再強,哪怕有朱樹人的開挂,也隻是一時的,如果制度建設不跟上,終究沒法同時跟全部外國爲敵。
所以該有的國際秩序規則還是要用,隻不過大明可以加入到規則的制定中去,甚至将來主推一套由大明立法的國際交涉準則,而不是固步自封白白把國際标準制定權讓出去。
這次的對扶桑終戰條約,就當是一個練手吧。
如今已邁入1660年代,距離平行時空滿清和羅刹人簽訂尼布某條約也就不到三十年了,提前二十幾年開始練手,也算是不錯的熱身,将來就不會吃虧了。
大明收獲了足夠多的永久性法理收益後,在實際退兵問題上,也就可以給江戶幕府一點小甜頭,至少可以讓江戶幕府對内有所交代,不至于導緻曆史提前太久脫離原軌。
朱樹人很清楚,他并不希望江戶幕府因此而倒下,更不希望扶桑人因爲這次的“喪權辱國”就對内反思、奮發圖強,更不希望扶桑因爲外敵而徹底團結起來、尊王攘夷提前近代化。
讓扶桑保持各方勢力各懷鬼胎的狀态,才是對大明最好的。
就好比控制伊拉克最好的辦法絕不是把薩旦姆幹掉,幹掉之後你連個談判的對象都找不到,還得親自面對遍地的軍閥武裝,那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麽,後世米國人在伊拉克的教訓已經夠深刻了。
爲了讓江戶幕府不至于倒下,大明在談判的最後階段,也默許了江戶幕府對内對外兩套宣傳口徑的做法,并不去拆穿江戶幕府。
比如,大明軍隊從已經被血洗成廢墟的長州藩、廣島藩,以及北陸的奧州藩、羽州藩、仙台藩撤軍時,實際上當然是大明自己不想打了,從泥潭抽身主動後撤,雙方也沒有發生更多傷亡。
但大明也允許江戶幕府對内宣傳時,将這種撤軍描繪成“江戶幕府領導的英勇扶桑軍收複失地,成功擊退明軍,在扶桑生死存亡的關頭保住了國家,防止了喪失更多國土”。
反正這種宣傳隻在扶桑國内說說,用的是日語,又不會到國際社會上丢大明的臉、損大明的威望。
而江戶幕府要保這個面子,也不是白保的,大明在撤軍時,可是要求江戶幕府不能把仇視大明的諸侯分封到這些騰出來的領地上。
最後,長州藩的地盤,以及廣島藩的一部分,就成了大明走狗、扶桑内奸黑田光之的地盤。黑田光之因爲最後投靠鄭成功當内應,同時被他坑的島津光久這些都死絕了,高層死無對證,居然也就讓黑田光之成功當了個善終的兩面派。
江戶幕府沒抓到他任何不當的真憑實據,也用不着懲處他來給扶桑人民交代,再加上大明方面若有若無的外部壓力,德川家綱隻好捏着鼻子認了。
諸如此類的操作,還有好幾處,隻是不如黑田光之那麽明顯、那麽典型。
總而言之,就是大明在終戰撤兵時,還在扶桑國内埋了好幾顆雷,讓江戶幕府依然無法對全國如臂使指,暗中對幕府存有戒心的諸侯,依然被繼續培植起來。
這樣的扶桑,隻要未來沒法重新凝聚,就永遠對大明沒有威脅,人口再恢複也沒用。
……
大明與扶桑之間的停戰條約,最終在隆武十五年的十月初八簽訂,大明方面又花了個把月的時間逐步撤軍,以及把條約文本渡海送回國内、彙報朝廷。
到隆武十五年年底時,一切終于全部塵埃落定,該拿的領土已經徹底到手,最多未來一兩年還得零敲碎打剿剿匪。
消息傳回國内,朝野自然又是一片振奮,南京城内外焰火齊鳴,君臣同樂。
雖說慶祝的程度不如當初滿清被滅時那麽熱烈,能讓百姓人人感同身受。但實際上也已經比除滿清以外其他敵國覆滅時,要更鼓舞人心了——
究其原因,扶桑國跟大明畢竟是有仇的,這個仇可能比蒙古人還大,因爲大明立國之後,蒙古人除了瓦剌那一支以外,其他其實對大明沒什麽威脅,大部分時候還是大明揍他們。
而倭寇的禍害,在大明持續了一兩百年,也就晚明海禁開放、大明自己的海上力量變強後,倭寇才漸漸式微。對年老的大明子民而言,他們對倭寇之害還是有印象的。
現在聽說倭寇之國被打趴下,産倭寇最多的島嶼被大明血洗占領,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的歡欣是實打實的,尤其南方受倭寇禍害比北方更甚,人民對于鄂王爺立主永除倭寇後患的做法,當然絕對支持了。
在這樣的民心基礎下,朱樹人居于幕後、決定對平倭之戰的決定性功臣們大加封賞,阻力也就幾乎不存在了。
哪怕因爲朱樹人的生父沈廷揚死後,戶部現在由别人管理了,對于賞賜的給付與額度核算有點微詞,也沒人能阻止朱樹人的意志——雖然當時朱樹人名義上在丁憂,并沒有親自出面過問任何具體政務。
轉眼過完年,到了隆武十六年的元宵節時,朝廷終于讨論出了扶桑戰争的封賞結果。
鄭成功和張名振,這兩個朱樹人早期的心腹,終于也爬到了封國公的地步。
他們倆一個拿下了九州島,一個拿下了蝦夷,還各自重創了日軍,南北兩路加起來殺傷殲滅擊潰了超過四十萬日軍(包括臨時拉的農兵),
再加上大明一朝“殺倭寇”的功績加持,以及他們原本在滅清戰争中已經走到了侯爵圈子的頂層,隻差一步了。這次完成公爵的“境界突破”,也是順理成章的。
相比于此前的四位國公,沈廷揚是朱樹人的生父,官場資曆很好,史可法則是内閣首輔,當初在南京重建朝廷時的招牌。曹變蛟、黃得功也都是積年悍将,在崇祯朝初年就身居武職高位了。
所以當初滅清時封的四個國公,嚴格來說不是朱樹人的嫡系屬下,更多是他的尊長和盟友、同僚。
經過五六年的發展,如今這第二波的國公,總算都是朱樹人從較低的位置提拔上來的,
他們整個履曆都是跟着朱樹人混,基本上沒怎麽受崇祯朝的國恩,至少在崇祯十二年朱樹人本人入仕之前,他們基本上都是草莽或基層的軍職,忠誠度也就更加鐵杆一些。
而朱樹人要封公爵,當然也不會隻封前線作戰的将領,對于在後方掌權調度、統籌全局的人,該封也得封。
這一次在後方蹭到主要功勞升遷的,乃是朱樹人的表哥、兵部尚書張煌言。
張煌言同樣屬于在此前滅清戰争中,已經功勞不小了,他的部隊還兩次擊潰過阿濟格、狙殺過阿濟格本人,最後還督師過内黃-大名那場關内大決戰。
隻是在最後的關外草原追擊階段,張煌言已經升到兵部,他一個文職也不适合親自千裏追擊,也就沒去一線督師。
以至于最後滅清結算時,張煌言因爲在升官方面升得多了、年紀又輕,自然要在爵位方面壓一壓,以示公允,也堵住天下悠悠衆口,免得被世人說朱樹人任人唯親。
如今,距離滅清已過去五六年了,朱樹人自己穿越到這個世界都已經整整二十一年,今年都三十八了。
張煌言比表弟年長兩歲,剛剛年屆不惑。一個過了四十歲坎的兵部尚書,任職年限也夠,當國公完全合理。
最終處理結果,三位國公在冊封完成後,隆武帝朱常淓下旨,未來二十年内,暫定對九州、蝦夷、枯葉等地,比照關外的軍屯管理之法,由實權将領負責地方事務,其制度跟中原各省完全不同。
當然,爲了防止藩鎮割據,這些權力肯定都是不能世襲的,所以那些被管理的地盤并不是封地,隻有國公的封号能世襲。
此前曹變蛟黃得功朱文祯等人,因爲已經上了年紀,隆武帝的旨意裏面才會許他們“終生軍屯督管吉林/科爾沁”等地,也是知道他們的壽命最多就幹個二十來年了。
而這一次張名振鄭成功顯然比黃得功那些人要年輕一輩半輩的,他們的自然壽命還能活很久,爲了留個口子便于調整,才下旨先試點二十年。如果二十年後沒有看出明顯尾大不掉的迹象,那就還可以把優待延長下去,最多就延長到他們終生。
除此之外,鄭成功在得到事實上治理九州島、生殺予奪權力的同時,也把大員島的民政治理等權力交還了一部分給朝廷,隻是保留了鄭家在大員島的私人财産而已。
鄭成功也沒覺得這有什麽虧的,因爲他能封國公就已經很滿足很覺得光宗耀祖了。換一塊地盤并沒有什麽大不了的,就當是年紀輕輕封國公的籌碼之一了。
三位新晉國公裏,隻有文職的張煌言不可能得到地方實權的提升,但他早已是兵部尚書,也不需要外放。
封了國公之後,隆武帝旨意直接讓張煌言擔任内閣次輔,僅次于史可法,這樣就剛好頂替了他遠房姑父沈廷揚壽終正寝後空缺出來的次輔,
還能确保朱樹人名義上丁憂期間,朱樹人家族對朝廷實權的徹底穩固掌控。
……
經過扶桑之戰的洗禮,大明的軍隊實力進一步得到了磨合,大明文武的權力結構,也因爲這一連串的立功機會,向着新生代的年輕人過渡。
如果說此前滅清之戰的後期,除了朱樹人本人以外、其他多是一群五六十歲的老成持重文武在擔綱閣部要職。
經過這一次之後,終于有大群剛剛四十出頭,甚至鄭成功這種隻有三十五歲的年輕人上位。
有了這樣的新鮮血液和班底,朱樹人的威望更加鞏固。加上戰後大明也确實需要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恢複消耗、消化地盤。所以此後整整兩年,朱樹人也沒有任何大的動作,朝廷也沒什麽變法舉動。
唯獨在攀科技和發展生産方面倒是絲毫沒有松懈,創新惠民的新事物依然層出不窮。
兩年之後,大明因戰争的損耗的國力,基本就徹底恢複了,朱樹人也結束了生父壽終正寝的低調時光,可以再次大展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