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畫到第五次,震驚了所有的人,尤其是伏倫斯基,因爲不僅惟妙惟肖,而且畫出了安娜特有的美。實在奇怪,米哈伊洛夫怎麽會發現她那種特有的美。“必須十分了解她,像我這樣愛她,才能發現她這種最可愛的真摯表情。”伏倫斯基想道,雖然他是看了這幅畫像才了解她這種最可愛的真摯表情,但是這表情極其真切,以至于他和其他人都覺得早就熟悉了。
“我折騰了那麽多時間,什麽也沒有畫成。”伏倫斯基說起他畫的那幅肖像,“他卻隻是看了兩眼,就畫成了。這就叫技巧。”
“這不用着急。”高列尼歇夫安慰他說。他認爲伏倫斯基有天才,更要緊的是,也有教養,有了教養就有高尚的藝術見解。高列尼歇夫相信伏倫斯基有天才,還因爲他需要伏倫斯基贊同和推許他的文章和見解,他覺得贊許和支持應該是相互的。
在别人家裏,尤其是在伏倫斯基住的宮殿裏,米哈伊洛夫和在自己的畫室裏完全不同。他總是保持着敬而遠之的态度,好像很怕和他不尊敬的人接近。他對伏倫斯基稱“閣下”,而且,盡管安娜和伏倫斯基一再邀請,他也從來不留下來吃飯,除了畫像,他也從來不會登門拜訪。安娜待他比待誰都親熱,很感激他爲她畫像。伏倫斯基對他格外恭敬,顯然很想聽聽畫家對他的畫會怎樣評價。高列尼歇夫則抓緊一切機會向米哈伊洛夫灌輸高明的藝術見解。可是米哈伊洛夫依然對所有的人一樣冷淡。安娜從他的目光感覺到,他很喜歡看她,但是他卻盡量不和她談話。伏倫斯基談起他的畫,他怎麽都不作聲,把伏倫斯基的畫拿給他看,他也是怎麽都不作聲,而且,顯然他聽到高列尼歇夫的話覺得受不了,卻也不反駁他。
總之,等他們進一步了解了米哈伊洛夫以後,他那種拘謹和不爽快,似乎是懷有敵意的态度就使他們很不喜歡了。等畫像完工,他們手裏留下一幅優美的畫像,他就不再來的時候,他們都感到非常高興。
高列尼歇夫首先說出大家都有的想法,就是米哈伊洛夫不過是嫉妒伏倫斯基罷了。
“就算他不嫉妒,因爲他有天才,那他也是很不痛快的,因爲他看到這樣一個接近宮廷的有錢人,還是一位伯爵(他們就痛恨這個),沒有花費太大力氣就幹起同樣的事,即使不比他這個幹了一輩子的人好,那也不相上下。尤其是教養,那是他沒有的。”
伏倫斯基說,米哈伊洛夫不是這樣的人,但是他在内心裏認定就是這樣,因爲照他看來,一個下層社會的人必然會嫉妒的。
他和米哈伊洛夫都爲安娜畫了像,伏倫斯基看到畫像應該看出他和米哈伊洛夫的差别,可是他卻看不出差别。他隻是在米哈伊洛夫畫過之後不再畫安娜的像了,認爲沒有必要再畫了。他還繼續畫他那幅表現中世紀生活的畫。他本人,以及高列尼歇夫,尤其是安娜,都認爲畫得很好,因爲這比米哈伊洛夫的畫更近似名畫。
米哈伊洛夫雖然十分熱心地爲安娜畫像,然而等到畫像完工,可以不必再聽高列尼歇夫那一套關于藝術的議論,可以忘記伏倫斯基的畫的時候,他比他們更要高興。他知道,沒辦法禁止伏倫斯基畫畫解悶兒,他知道,他和所有那些一知半解的人都有權利畫畫,想畫什麽就畫什麽;但他是不愉快的。不能禁止一個人做一個很大的蠟人兒,并且吻蠟人兒。可是如果這個人帶着蠟人兒走來,坐到一個戀人面前,跟蠟人兒親熱起來,就像這個戀人和他的戀人親熱那樣,那這個戀人會感到不愉快的。米哈伊洛夫看到伏倫斯基的畫,就是産生了這樣的不愉快心情:他覺得又好笑又好氣,又可憐又可恨。
伏倫斯基醉心繪畫和中世紀生活的時間并未長久。他對繪畫的興緻隻是一時的,所以他無法把自己的畫畫完。畫畫停止了。他模模糊糊感覺到,有些缺點開頭時還不明顯,如果再畫下去,缺點就會令人吃驚了。他也和高列尼歇夫一樣了,高列尼歇夫覺得他已經沒什麽好寫的了,就經常欺騙自己,認爲構思還沒成熟,還需要醞釀構思和收集材料。但是高列尼歇夫常常因爲這樣又懊惱又痛苦,伏倫斯基卻不會欺騙自己,不會讓自己痛苦,尤其不會懊惱。他一向性格果斷,所以他既不解釋,也不說理由,不畫了就是不畫了。
但是,不畫畫了,他就覺得他和對他的灰心感到驚訝的安娜生活在這意大利城市裏太乏味了,宮殿頓時顯得那樣破舊和肮髒,窗幔上的污點、地闆的裂縫、檐闆上剝落的石灰顯得那樣難看,老是高列尼歇夫、意大利教授和德國旅行家,多麽沒味道,不能不換換生活了。他們就決定回俄國,到鄉下去。先去彼得堡,伏倫斯基想和哥哥分分家産,安娜也想看看兒子。他們打算在伏倫斯基家的大莊園裏過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