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根被掘了!
偏偏跟着挖儒家之根的,還是孔子第56代子孫,文宣公孔希路!
這讓朝堂的大臣再無理由推辭,隻能繼續爲朝廷做事。
不少大臣非常難受,在大勢的推動之下,他們隻能随波逐流。
一開始,他們還是想反抗一下的。
既然南孔助纣爲虐,主動幫朝廷挖儒家的根,那仁義良善的北孔呢?
然而這個時候的北孔,已經流放的流放,砍頭的砍頭,早已樹倒猢狲散,一地雞毛。
據說在推平孔府的時候,曲阜百姓,無不拍掌叫好,熱淚盈眶,感激涕零,朝着應天府的方向磕了好幾個響頭。
這些百姓飽受孔府欺壓剝削,一個個怒不敢言,十分之絕望,因爲從沒有人會管他們的死活。
那可是孔府,是儒家的聖人後裔,曆朝曆代,沒有一個皇帝會因爲他們這些平民的死活而苛待了聖人後裔!
宋到金,金到元,元到明,無論王朝如何更替,孔府一直屹立不倒。
因爲他們代表了儒家,他們的背後站着的是天下的文人。
無論誰來做了皇帝,都不敢動他們分毫。
可這對于孔府治下的百姓而言,卻是無比絕望的。
孔府的族長能一言定生死,即便是朝廷也無權管轄……
這等不被約束的權利,讓孔府越發的肆無忌憚、爲所欲爲。
這些老百姓本以爲這一輩子,就要這樣忍氣吞聲,在折磨中渡過時,忽然有一天,一隊錦衣衛闖了過來,圍攻了孔府。
再緊接着,
孔府,倒了!
壓在他們頭上無數年的大山,就這樣突然的消失了!
很快,朝廷的官吏就來到了曲阜,宣布了北宗孔家的罪名。
所有百姓聽着宣判的罪行,一個個激動的痛哭流涕,随後倒頭就拜,磕頭之聲不絕于耳,場面之壯觀,非同一般!
即便是見多識廣的朝廷官吏,在看到這樣的情況後,都不免爲之動容,一時間心情格外的複雜。
他們被朝廷派遣到這裏宣判北宗孔氏的罪行,一個個都是不情不願的,畢竟身爲儒家學生,卻要做這種事情,這是要背上罵名的。
然而天命難違,身爲朝廷官吏,他們如果拒絕,後果倒不至于死那麽嚴重,頭頂那烏紗帽,肯定是沒了。
這已有過先例了……
還真有人拒絕皇帝的派遣,當然,并不是直接拒絕,而是委婉的表示自己生病了,暫時不能爲朝廷做事。
可就是這樣的委婉拒絕,還是被皇帝直接革職,并且下令這官員的子子孫孫,永不錄用!
這當真比殺了他還要難受百倍千倍,不僅官身沒了,還牽連了自己的子孫,讓後代再沒機會踏入官場,等于掐滅了宗族興起的火焰。
如果皇帝隻是單純的殺了他,還能讓他留一個忠良賢臣的名頭,他的家族也會被其他儒家高看一眼,被照拂一二,也很正常。
可革了職,還下令子子孫孫永不錄用,這等懲罰,當真是讓人膽寒。
有這樣的例子在前,誰也不敢輕易違抗天子的命令,他們帶着不情願的想法來到了這裏,本想着會看到曲阜百姓不舍孔家被判的樣子,更有甚者,還會辱罵他們爲朝廷走狗,有辱斯文,竟敢來宣判孔家罪名,日後如何去見祖師?
身爲儒家文人,自是最怕見得這等場景……
可事實和他們想象的畫面,卻是截然相反!
曲阜的百姓不僅沒有辱罵他們,而是感激朝廷的立法如山,法不阿貴,當真大公無私!!
不少官員看到這一幕時,根本不敢相信,下意識以爲這些百姓爲孔氏痛哭流涕,細細追問之下才知道,他們哭的是孔氏終于倒了,太不容易了,這麽多年了,終于倒了!太好了!
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被壓迫了多久,到底有多麽的絕望,當朝廷宣判了北宗孔府後,竟然會如此的激動。
那些宣判的官吏,聽到這樣的回應後,一個個人都麻了!
一開始不情不願來到這裏的官吏,此刻的心情,非常之複雜。
怎麽……會是這樣呢?
而這事情也很快就傳到了周邊郡縣,成爲不少人的談資,大家不斷讨論北孔的各種所作所爲,被如此審判,當真是罪有應得了。
當然了,關于這些百姓的事情,很快就被人爲的遮掩住了,并沒有徹底的傳開。
實在是因爲這種事情,有傷風化,有損聖人名譽,那些文人大儒,根本不可能放手不管,一個個不約而同的出手阻止了。
在聖人後裔的治下,怎麽會發生這種事情呢?一定是有人惡意诋毀,傳播相關謠言罷了!
不過。
朝廷審判北孔罪行這消息,他們就沒辦法遮掩了,也沒必要遮掩,畢竟這是朝廷的暴行嘛!
随着這些事情的發展。
這些大儒對新朝的印象早已差到了極點。
其實早在建國之初,皇帝就想絕天下儒家祭祀,所幸被阻止了,後來更是要将孟子逐出文廟。
孟子是誰?儒家亞聖。
如果說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那孟子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将這樣重量級的存在請出文廟,造成的轟動可想而知。
朱元璋幾次三番的嘗試,在儒家文人們的承受的極限邊緣反複橫跳,自然引起不少大儒的反感。
不過。
朱元璋之前的所作所爲,并沒有動搖儒家的根基,并不算特别嚴重的問題。
但很快,蘇澈褫奪衍聖公爵位,接着将衍聖公一家審的審,判的判。
這造成了很大範圍的轟動。
曲阜孔氏,從未遭遇過如此暴力的對待,這件事情,當真是前古未聞。
最令人氣憤的是,當官吏宣判曲阜孔氏的罪名,那些衍聖公治下的百姓,竟然全都拍手稱快,一點也不知道維護聖人名譽!
百姓苦一苦也就算了,怎能讓聖人後裔遭遇不公對待?
當真本末倒置了!
對于這樣的事情,大儒們隻能搖頭歎息,感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可很快。
半年之後推行的百家學院,以及大批量的啓蒙學院,卻是直接挖了儒家的根基!
這一次,這些大儒真的坐不住了。
那些下九流的學問,如何能和儒家學問相提并論?
這件事非常嚴重。
許多大儒不約而同的聚集在一起,開始商讨對策,如何能緩解現在的局面?
如果再這樣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儒家獨尊的情況将會徹底消失!
一間昏暗的書庫中,點着幾根蠟燭,桌子旁坐着幾個名動天下的大儒。
一個頭發花白,人稱畢聖公的老儒低聲說道:“真沒想到南宗文宣公竟如此不識大體,公然背叛儒家,爲朝廷說那種大逆不道的話語,可惜事到如今,再想尋北宗孔氏,已經找不到了……”
“哎,當初朝廷處置北孔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出手,您偏偏說什麽大勢不可逆,現在再想扶持北孔,已經不行了,當真是追悔莫及!”一個青年模樣的大儒,咬牙切齒的說着。
“北嶽兄,事到如今,再說這些已經沒用了,還是商量商量,到底該如何是好吧!”一旁有着美髯的中年男子擺了擺手說道。
那被稱爲北嶽的青年大儒瞥了房間角落站着讀書的老頭,開口問道:“心愚居士,你通曉望氣觀測之術,這明朝的開國皇帝,如此逆行倒施,是否有氣運不穩,王朝根基動搖之相?”
“如果有氣運不穩,王朝根基動搖之相,我們或許可以……”
這話沒有說完,青年大儒北嶽也不敢說完,反正大家都明白就行。
心愚居士放下手中書本,看了一眼房間衆人期待的目光,臉色有些古怪,也沒有說話,隻是默默地搖了搖頭。
衆人見搖了搖頭,頓時大失所望,連連說了幾聲可惜可惜!
“就一點動搖也沒有?”有大儒追問,他不相信,帝王如此倒行逆施,沒有動搖根基之象,哪怕有一點也好啊,算是給他們一點安慰了。
“是啊,難道一點變化也無?你倒是說說怎麽回事啊!”又有人追問道。
“有變化自然是有變化的。”心愚居士苦笑一聲,無奈的開口說道。
衆人聽聞,頓時安靜下來。
隻聽心愚居士緩緩開口說道:“我觀其氣運,大明王朝的根基并沒有被動搖,反而更加穩固了,隐隐有大世來臨之象!”
這話一出,衆人頓時愣住了,一個個露出難以置信的神色,根本不敢相信竟然會是這樣的結果。
“大世來臨?”
“什麽樣的大世來臨?”
“這……怎麽可能!”
“心愚居士,你這是在開玩笑吧!”
“怎麽可能?這怎麽可能!大明開國皇帝如此倒行逆施,掘了我們儒家的根,已經造成諸多不滿,怎麽可能有大世來臨之象?這也太荒唐了!太奇怪了!”
“心愚居士,你在胡說什麽!”
大儒們根本不相信,更有甚者,直接呵斥出聲,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現實。
這話相當于否定了他們的所有,讓他們一個個都成了跳梁小醜!
“哎……”心愚居士也知道衆人會有這樣的反應,所以一開始他根本不願意說出來,在衆人的連番追問之下,才開口說了實話。
“我知道你們不願意相信,更不願意接受,我一開始也不敢相信我看到的……”
“此前我在應天府,觀測大明朝廷氣運,看到一個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盛世之象,那場景,那動靜……如果真的讓大明皇帝做成了,他或許會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一個千古未有的盛世!”
“不!”
“就算他沒有做成,按照現在這樣的局面發展下去,依舊會是一個罕見的大世!”
“這是我觀察到的結果,你們信也好,不信也罷。”
這番話說完,心愚居士閉上了嘴,而這些大儒的臉色也難看到了極點。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自然沒人再說心愚居士胡說八道了。
還要胡攪蠻纏,那就真的有失體統了。
能進入這個房間裏人,彼此都是信得過的。
可越是如此,大家才如此難受。
憑什麽?
憑什麽大明皇帝如此胡作非爲,還能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難道他們儒家真的一點也不重要?
不可能!
絕對不可能!
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到現在,這麽多年的天下都是在儒家的輔佐之下興盛、衰亡,到了宋朝,已經形成了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格局。
現在儒家正是興盛的時候,誰能想到突然生了這樣的變故!
諸多大儒沉默了很久,最終還是忍不住歎息了一聲。
他們鼓動衍聖公,煽動各種輿論,團結天下文人共同對抗皇帝的意志,遮掩北宗的那些醜事,他們暗中的所作所爲,都是守護儒家的一切。
而現在,他們儒家似乎要被這個時代給抛棄了?
衆人沉默許久之後,那名爲北嶽的青年大儒,忽然幽幽的說着:“你們還記得文宣公所說嗎?”
“文宣公??”
“他說什麽了?”
“他說……陛下改推行各種學業,這是天大的好事,我們應該跟着學習,改善自身,如何能阻止反對?這是不應該的行爲!儒家,豈是如此短視利己之輩?”
這話一出,衆人再次陷入了沉默。
難道真要他們學習那些下九流的學問??
……
與此同時。
皇宮内。
蘇澈正在考慮一件事。
如何讓皇權下鄉?
從秦漢到明清,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管理民衆的基層組織,長官一般不由中央直接任命。
那曆代如何建立基層民衆的“自治”管理?
秦漢有鄉裏制度,比如三老,還有什伍組織。
明清有裏甲制、保甲制。
對于鄉村,一個帝國當然大概掌控。
不過,所謂的皇權不下鄉,并不是指皇權對地方行政工作的控制力,而是皇權對鄉鎮的實際控制能力。
華夏古代的地方大戶或宗族在地方上擁有強大的話語權,其權利和經濟影響力直接影響鄉鎮百姓的日常生活。
而地方官員在執政過程中常常要與地方鄉紳妥協,更多是成爲了地方鄉紳和上層衙門之間的溝通樞紐。
皇權能夠到達縣官一級,縣官以下就要依托地方宗族!
這就是所謂的皇權不下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