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的朝會,吏部遞送上來一件有趣的奏報。
建安郡南安縣城,一個叫何蠻的海師,每逢春天和秋天,天靜風輕的時候,他朝海的對面望去,發現有綿延千裏的煙霧之氣,他認爲海對面應該有人居住。
于是告訴了縣令,縣令告訴了郡守,郡守上報朝廷。
海師,就是熟悉海上航道、駕駛海船的人。
朝中官員,不乏見識高明之輩,别看有些人壓根沒去過多少地方,但是人家有書,從書裏,人家就能知道很多事情。
蘇威道:“此漁民口中所述,大約便是夷洲,東吳人氏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有記載,吳君孫權曾派衛溫與諸葛直率兵登陸夷洲,島上确實有夷民。”
建安郡屬于福建,南安縣就是福建泉州,跟福建隔了一片海的還能有誰呢?
但是建安郡沒有水師,水師在江都,想要跨海需要江都調撥大型海船。
楊銘朝蘇威笑道:“房國公在哪裏見過《臨海水土志》?”
蘇威嘴角一抽,老實道:“臣家中所藏,不過卻是謄本。”
楊銘又看向秘書監柳抃,道:“秘書省有沒有?”
“沒有,”柳抃搖頭。
蘇威趕緊主動道:“下晌臣會派人送至秘書省謄抄。”
有眼力,楊銘笑道:“既然孫權都去過,我大隋沒理由不去,着令江都水師,撥船五十搜,交給襄陽骠騎将軍周仲牟,從南安縣出,以海師何蠻爲向導,跨海求訪異俗。”
兵部尚書段文振道:“海的對面究竟有沒有夷島,尚未可知,吳國久遠,僅憑一些古籍似乎不足以确定。臣以爲,先派遣三五艘船出海探訪爲宜。”
你不确定我确定,楊銘擡手道:“海東有倭國,海南當然也會有夷人所居,夷洲古地,漢時文獻便有記載,不會錯的,就這麽定了。”
古代所有的知識,都來自于書籍,但是書籍被世家大族所壟斷,幾乎各家都收藏有大量的孤本,對于研究曆史來說,意義非凡。
當下的大隋,你能知道多少,完全取決于你家裏有多少書,因爲别家的書伱看不到,秘書省的你更看不到。
所以人們的所知所想,非常有局限性。
蘇威要不是看過《臨海水土志》,他也不知道。
而楊銘知道的知識,是後世将所有文獻古籍統籌彙總之後的全方位詳解,所以他對這個世界的了解,遠超在座的各位,但是論心機城府,權謀手段,他就未必能鬥得過這些人了。
台灣眼下叫流求國,這地方生活的夷民,就是幾千年來陸陸續續從大陸泛海過去的,他們的基因等位與華南地區是完全一樣的。
楊銘不可能不把流求拿下來,多大代價都得拿,當然了,也不需要多大代價。
周仲牟一直在襄陽,幫着楊銘經營着襄陽水師,這個任務交給他,楊銘是放心的,而周仲牟的父親周羅睺,前幾年也去世了,被送回九江老家安葬,周仲牟處于軍中要職,自然被奪情。
五十條船,也就是大概兩千多人,滅了流求不可能,但初步試探完全足夠了。
楊廣同志在張掖的招商引資,成效巨大,眼下已經有數不清的西域商隊進入大興,有的已經直接去了洛陽。
大隋曆來賣給西方的貨物,主要是糧食、紡織品和手工品。
其中絲、麻、茶、瓷器是大頭,眼下大隋缺糧,而糧食又是戰略資源,所以這次不賣。
那麽大隋從西方買什麽呢?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牧業産品,兩邊基本上算是互補長短了,因爲大隋是農耕文明,農耕最缺的就是可以代替勞動力的牲畜。
鴻胪寺這段時間最忙,因爲他們要給入境的胡人辦理通關文牒,好讓他們可以去大隋各地收購商品。
而胡人的主要貨币,是金銀,所以大量的金銀随之流入大隋,而大隋再用這些金銀購買他們的東西。
因爲華夏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所以大隋完全是貿易順差,鐵賺。
所以說,楊廣這次西巡,楊銘壓根就沒有勸,因爲他知道西巡的意義在哪裏,這和修運河可不一樣,一個是花錢,一個是賺錢。
大隋最牛逼的兩種瓷器,是白釉瓷和綠瓷。
綠瓷其實就是青瓷,大隋青瓷工藝還沒有唐朝那麽牛逼,但是白釉瓷已經是登峰造極了。
這玩意楊銘有很多,一點不誇張說,後世燒出來的精品白釉,也就是這個水平了,高也高不到哪去。
瓷器這種東西很奇怪,古代很多精品佳作,後世依賴發達的科技竟然都燒不出來。
朝會結束之後,楊銘在東宮召見了一個人。
太府寺丞何稠,這個人是大隋最牛逼的瓷器專家。
“最大的白窯在哪?”楊銘請對方坐下後,問道。
何稠道:“回太子,在襄國郡的内丘縣與趙郡的房子縣之間,窯場有十多處,因當地有大量的粘土、礬土、水玉(石英)等礦土,所以适宜燒制。”
那就是魏征老家那一片了,楊銘點頭道:“你是燒制瓷陶的大匠,如今白釉工藝已至極限,你有沒有想過怎麽添彩?”
白釉瓷,屬于素瓷,沒有圖案沒有色彩,但是白釉瓷工藝的成熟,是彩繪瓷的最基本條件。
其實帶色彩的瓷器,三國時期的吳國,就燒出來了,屬于最早的彩下瓷,但是他這個瓷,是用黑褐色的顔料燒制出來的,色調昏暗簡單,圖案比較亂,不美觀。
所以楊銘希望何稠能燒制出唐三彩這種陶,甚至于青花瓷。
何稠也納悶,太子怎麽對這種東西這麽好奇呢?沒聽說過您喜歡瓷器啊?
隻聽何稠道:“釉下添彩,工藝臣倒是大概知曉,但是顔料難尋啊。”
不難,唐三彩就是銅、鐵、钴,青花瓷的青料,都在江西。
原料好找,就是燒制過程需要無數次的失敗,才可能成功一次,于是楊銘大概給他指了一個方向,讓他去尋找這些顔料,剩下的,還得看人家何稠自己,畢竟楊銘是完全不懂燒制陶器的。
如果彩繪陶和青花瓷能夠問世,這兩樣東西無疑屬于頂級奢侈品,對于整個經濟是有提振作用的。
因爲曆來的經濟,最怕的就是錢不流通,而大隋所有世家都有一個毛病,不怎麽花錢。
準确點說,應該叫花的錢和他儲備的錢,比例嚴重不匹配。
你有一百萬存款,但一個月的開銷才兩千塊,不行,你這樣等于阻礙了貨币的流通。
而大隋是非常重視陪葬器物的,最頂級的奢飾品,也是最頂級的陪葬品。
後世出土唐三彩最多的地方,就在洛陽的北邙山,爲什麽?因爲那裏都是牛逼人物的墳。
而大隋最大的青瓷窯,在江南的會稽郡。
北邊的襄國郡,原屬邢州,所以曆史上稱爲邢窯,會稽郡原爲越州,稱爲越窯,于是有了南青北白這一說法。
當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陷入瓶頸的時候,隻有兩種方式可以解決爲題。
一種叫戰争,一種叫科技創新。
當下的大隋如果能成功燒制出彩繪瓷,也算是一種科技創新,它會給市場注入一道強勁的動力,以此帶動經濟發展,避免使用戰争解決問題。
所以這種東西必須掌握在國家手裏,世家别想沾惹分毫。
于是楊銘直接冊封何稠爲檢校太府寺卿,專門負責收集原料,燒制瓷器。
而這種方式,隻能延緩社會矛盾,不能根治,想要根治,還得是收拾世家,但收拾世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就需要科技創新來提供足夠的時間。
所以楊銘又盯上雕版印刷術和造紙術,不過這兩項得慢慢來。
眼下,書籍對于皇家和世家來說,都是壟斷品,你敢普及,太子是别想幹了。
這玩意隻能等到世家被削弱之後,由一位絕對極權的皇帝,做爲壓死世家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草。
當下學堂普及都行不通,别說印刷書籍了。
楊瑞和楊瑾,沒有一個月,是别想讀書了,因爲讀書得坐着,他們沒法坐。
李世民和長孫無忌自然也讀不了,老老實實的照顧着楊瑞楊瑾。
而楊茵绛,又有身孕了,裴淑英也希望自己再給楊銘生一個,于是接下來的日子,楊銘大部分時間都耗在裴淑英那裏。
十一月,楊廣從張掖回京了。
而負責各地大索貌閱的幾名大佬,也正在陸陸續續回京。
這一次,朝廷從地方上帶回了一筆天量的資金,外加西域胡人進入大隋之後開展貿易所得的賦稅,國庫瞬間就滿了。
現在已經沒有人再提,将收上來的錢用來還河北的賬,因爲河北沒賬了。
高熲回來的第一時間,就與楊銘碰面了。
“巴蜀必須再設總管,此地物産豐饒,糧食富足,卻大多掌握在地方豪族手上,我此番巡查,極爲艱難,可謂處處受阻,結果并不理想。”
面對高熲的無奈歎息,楊銘認同道:
“改善巴蜀,非一日之功,說到底,還是需要免除回避,使地方豪族得以入仕,才能從根上解決問題。”
高熲點頭道:“回避巴蜀,是古來便有的傳統,想要一下子廢除,也不容易,不過我認同殿下的觀點,短期内需靠總管坐鎮,長期還是需要巴蜀歸心啊。”
“這件事,我們明天在朝會上議一議,”楊銘道。
高熲點頭道:“可!我來引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