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茵将一個未出閣的大姑娘,老是往楊銘這裏跑,其實有點不太合适,會讓人說閑話的。
好在楊銘是楊廣的兒子,楊茵绛是楊素的孫女,敢說他們閑話的,一隻手掌都能數的過來。
閑聊的時候,楊銘才從楊茵绛口中知曉了楊素面聖的整個過程。
其實他也沒想到,這件事會如此順利。
史萬歲這個人除了脾氣太硬,性格太直之外,其實算得上良臣了,可惜楊堅不喜歡這樣的良臣。
這跟楊堅的性格沒關系,而是與他的經曆有關系。
他是以權臣身份篡位得的天下,所以當時不服他的人很多。
遠了不說,長女楊麗華首先就不服他。
當然,事實證明,楊堅來做皇帝,遠勝宇文氏。
楊堅心裏也清楚,自己這個皇帝寶座,來的不是那麽名正言順,所以他特别忌諱有人給他提意見,尤其是有人敢頂撞他,這樣會讓他覺得,對方沒把他放在眼裏。
趙煚就是一個例子,本來好好的尚書右仆射,被貶成了一個刺史。
蘇威也是吃了這個虧。
當初楊堅對群臣言道:朕若有過失,汝等當勸谏之。
蘇威當時身兼門下省納言,幹得就是勸谏皇帝的事,于是他信了楊堅的鬼話,還真的上疏勸谏,結果呢,被撸了一堆官職。
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隋初四貴之一的虞慶則,也是經常頂撞楊堅,結果以謀反罪被誅殺。
郢國公王誼,兒子娶了楊堅的五女楊阿五,都沒保住他的命,被賜死。
樂安郡公元諧,這位和楊堅還是同窗好友,私底下說楊堅壞話:我是主人,殿上者賊也,直接被誅殺,抄家除籍。
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楊銘看來,這當然是楊堅鞏固皇權的必然手段,沒有什麽對錯可言。
畢竟在關隴門閥之中,很多人認爲:楊堅能坐得皇帝,我亦坐得。
這就是爲什麽曆史上,史萬歲也是被楊堅暴殺于朝堂,實因老史太能頂撞楊堅了,這純屬活膩歪了。
所以楊銘覺得,這一次能保住史萬歲,不代表下一次也能,這老小子如果還是改不了犯上的習慣,早晚都是一死。
有機會了一定要好好勸勸自己這位師父,不然這種性格,熬得過楊堅,熬不過楊廣。
楊暕的婚事剛過,楊堅夫婦便移駕仁壽宮,又去避暑去了。
實際上也談不上什麽避暑,就是仁壽宮那裏的環境比較好,住着舒服,畢竟當初楊素監工仁壽宮,單是民夫就累死了一萬人,其奢華程度可想而知。
接下來,楊暕夫婦在大興呆了七天後,就要動身離開了。
蕭妃又哭成了一個淚人,在馬車前抱着二兒子不肯撒手。
有哪個母親,不希望兒女承歡膝下呢?可惜生在皇室,注定了母子之間聚少離多。
河南王楊昭距離返回封地的日子,也不遠了,也就是楊銘因爲年齡還小的緣故,不到就藩的時候。
楊暕帶着自己的王妃,乘坐馬車走朱雀大街,在街道兩旁的擊鼓鳴鑼聲中,離開了大興。
郡王以上,不論進京還是離京,朱雀大街都會淨街鳴鑼,寓意一路順風。
如今的朝堂,又是太子楊勇說了算了。
偏偏這個時候,趕上了京師換防。
每逢京師換防,全城戒嚴,各裏坊全部關坊,不得出入。
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候衛,這六衛的軍府,都在關中地區,主要是負責京師及周邊衛戍,每半年換防一次。
當然,京城巡街的侯衛不算,這些人分别來自六衛,隻負責京城内的巡邏,不會跟着換防,頂頭上司隻有一個,骠騎大将軍崔弘升,楊昭的老丈人。
這天,崔弘升來了王府,沒有去找女婿楊昭,而是直接面見楊廣。
老爹楊廣和别人密會的内容,很少會告訴楊銘,但如果是楊昭問,他就會說。
于是楊銘老是慫恿楊昭去打聽情況。
因爲他必須得知道每天都發生了一些什麽事,尤其是牽扯到楊廣同志。
衆所周知,今年是開皇二十年,曆史上,今年年末,就是楊廣同志被冊封皇太子的重要時刻。
如今楊勇因爲正妃過世,東宮無嫡的原因,已經被二聖大爲冷落,朝中很多原本保持中立的官員,看出苗頭不對,已經開始朝晉王這邊慢慢靠攏。
就如崔弘升一樣,别看他跟晉王府是姻親,但因掌管京城宿衛,位置特殊,所以一直以來都刻意與楊廣保持距離,如今竟然正大光明的入府拜見,至少說明他已經看出一些苗頭了。
還有賀若弼,據說楊暕成婚那晚,他是最後一個從王府離開的,甚至還曾幫着楊廣送客。
送客這種事情,以前都是楊素和宇文述幹的,這倆也是衆所周知的晉王黨。
楊昭回來後,将打聽到的消息轉述給楊銘。
原來崔弘升竟然是來抱怨來了。
楊堅夫婦不在,眼下的大興是太子楊勇說了算。
而在這次換防的過程中,崔弘升這位掌管京師宿衛的骠騎大将軍,差點跟左衛大将軍元旻幹起來。
至于原因,這就要說到大興城的城防布置。
大興城的城市布局,東、西、南各有三道城門,分别是南安化門、明德門、啓夏門,東開遠門、金光門、延平門,西通化門、春明門、延興門。
每道城門附近都設置有衛所,每衛八百人,分置骠騎将軍、車騎将軍各一人。
大興城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條,東西向大街十四條,每條大街布置有武侯府、哨所、衛所、塔樓,再加上各裏坊中的宿衛,總人數在兩萬五千人左右。
這些人分别來自六衛,卻都歸崔弘度總領。
之所以這樣設置,自然是爲了分化權力,京師重地,天子腳下,楊堅不可能讓某一個人擁有絕對的統兵權。
于是崔弘升這位大興城武裝部bu長,實際上手底下竟然有六位來自不同軍府的将軍。
明面上,這些人換防後,自然要聽崔弘升的調遣,實際上真要出了什麽事,崔弘升根本調不動。
楊堅的初衷,自然是爲了讓六府相互牽制,但這樣一來卻造成了京師的宿衛系統比較混亂。
而這次換防,他之所以跟元旻發生矛盾,是因爲元旻将城門各衛所原本該有的八百人,抽調走了五百,布防在了皇城周邊,名義上說什麽加強皇城防衛。
但是這樣一來,就導緻了大興外郭城防衛空虛,楊堅要是知道了,崔弘升這個骠騎大将軍就算幹到頭了,你既然管不了這些宿衛,那就換個能管的人來。
至于元旻,人家是奉了太子的令,将來自然不用背責任。
而崔弘升來找楊廣,自然是希望楊廣能幫忙居中協調一下。
楊廣心裏也清楚,這事協調不了,元旻這個王八蛋不會給他這個面子,說不定太子就是想借此事弄倒崔弘升。
但是楊廣還是滿口答應了,于是他讓崔弘升等他的消息,自己則出門拜訪幾位關鍵人物。
元旻那邊說不通,那就找其他幾位幫幫忙。
京師六衛,分屬六位大佬:
左衛大将軍,元旻。
右衛大将軍,楊雄。
左武衛大将軍,楊昭。
右武衛大将軍,楊諒。
左武候大将軍,宇文述。
右武侯大将軍,賀若弼。
除掉始作俑元旻之外,剩下的都好說,更何況裏面還有自己的兒子楊昭。
宇文述不在京城,眼下左武侯府暫時由薛世雄總領事務。
城防衛被抽調,整個大興的防務就變成了外輕内重,這顯然不合理。
在楊廣的協調下,這幾位大佬都答應幫忙,讓各自衛府的宿兵從各裏坊中抽調一些出來,補上了城防衛所。
這樣一來,又變成了内外相對平衡。
将來楊堅過問起來,崔弘升起碼能推掉一半責任,另一半自然在楊勇身上。
胡亂調整宿衛部署,這簡直就是亂彈琴。
楊廣也不忘落井下石,回府之後便找來崔弘升,讓他寫了一封奏疏,令人送至仁壽宮楊堅那裏。
這封奏疏算是幫崔弘度推責任,後者自然非常樂意。
結果呢,楊堅夫婦在仁壽宮還沒睡上幾晚,就又要返京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