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垣的父親,皇二子朱簡炎,目前有一個王妃和四個夫人,夫人是已經育有子女的侍妾。
五個妻妾總共生育了五個兒子,六個女兒,總共十一個子女。
朱靖垣在兒子中排行第四,上面有三個哥哥,三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弟弟,三個妹妹。
最上面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在畢業後,都被安排去了各地的衙門、廠商、衛所裏實訓和工作。
剩下的一個哥哥和弟弟,還在接受和朱靖垣相同的專門教育,兩個姐姐和三個妹妹在皇室和宗室的集體學校上學。
朱靖垣年底之前剛畢業,還沒有來得及安排出去實訓,現在有了議和的工作,正好不用專門安排出去了。
有哥哥和姐姐還沒畢業,朱靖垣這個弟弟卻已經畢業了,是因爲皇子、皇孫的教育,與普通宗室的教育是不同的。
他們不在學校接受規定年限的集體教育,而是有專門的老師進行完全個性化的教導,通過日常綜合考察來判斷學習成果。
無論年齡多少,隻要知識水平達到标準就可以畢業,而這個标準近似于後世普通本科生的水平。
朱靖垣去年年底通過的考核,前面有個哥哥還沒通過考核,所以朱靖垣先畢業了。
朱靖垣現在十五歲,知識近似本科畢業。
這看起來似乎非常的誇張,但皇子皇孫的教育是針對性的,實際效率比集體教育高很多。
朱靖垣四歲就啓蒙,到現在用了十一年時間,學完了小學到大學十六年的知識,相當于總共跳了五級而已。
現在家裏正好隻有朱靖垣自己,需要在這個時間段自己起床,自己提前吃飯然後出去晨練。
朱靖垣來到家裏的餐廳,要了一碗肉粥,兩個包子,兩個雞蛋,一杯豆漿。
不緊不慢的吃完簡單的早餐,朱靖垣又稍微休息了一會兒,留下仍然迷茫着的兩個婢女,自己騎着馬出了門。
現在的京師順天府,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總人口已經超過六百萬人。
不過這個巨大的城市内部,被分成了泾渭分明的新舊兩個城區。
新城區在原有北京城正南方,中心差不在後世的大興區中部,現在是帝國北方的經濟中心,生活着超過五百萬人口。
這個新城區,是世祖皇帝光複京師後新建的。
他顯然是在當時就預見到了,工業化之後京城人口會迅速膨脹,膨脹到原有的城池根本無法容納的程度。
所以他修建京師新城的同時,對帝國首都的功能做了拆分。
新城作爲新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原有的舊城作爲政治和軍事中心。
新城原本修有城牆,而且規模比原來的北京城更大,但是也沒撐到一百年,就已經人滿爲患了。
隻能按照世祖皇帝留下的規矩,繼續向城西南、正南、東南三個方向擴建城區。
因爲帝國完全不缺耕地,而且城區鐵路非常發達,新城沒規劃多少高樓大廈,導緻城區的面積擴張速度非常快。
現在新城區的邊沿,已經鋪到涿州、廊坊一線了,有人建議以後往東南建,目标是跟天津城彙合……
舊城情況更加複雜一些,大清入關的時候,根據占房政策,城裏原有的居民都被趕走,所有房子分給了八旗和包衣。
京師光複之後,八旗和包衣們又被趕出去,世祖皇帝接收到的京師,是一座徹底的空城。
世祖皇帝趁着京師真空的時候,對舊城的建築做了整體的修繕,并對城市規劃做了更加合理的調整。
還修完了嘉靖年間修了半拉的外城,以西邊的金中都西城牆位置爲西邊界,以北邊的元大都北城牆土牆爲北邊界,然後向東也拓展相似的距離,最終合攏形成一個完整的方形外城。
這樣的京師舊城,就形成了宮城-皇城-内城-外城這樣四層方形嵌套結構,城内的總面積翻了一倍還多。
又在城外的四個角的方向,修建了四座巨大的星形要塞,作爲供京師禁軍駐防,拱衛京師的外在支點。
修複後的舊城,是作爲政治中心使用的,所以新居民隻有皇室、勳貴、官員,以及他們的家室和服務人員。
官員的數量相對穩定,宗室和勳貴的數量雖然在持續膨脹,但是卻不會全部留在京師,大部分會分散到地方任職。
而且,随着工業和社會的持續發展,作爲經濟和文化中心的京師新城越來越繁華,對于普通人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舊城作爲政治中心,始終保持着氣氛嚴肅、環境古舊、娛樂匮乏、管理嚴格的典型特征。
所以越來越多的普通宗室和勳貴,逐步搬去了更加繁華的新城生活。
很多基層官吏也喜歡住在新城,很多不重要的衙門,也陸續搬過去了一些。
常年留在京師舊城内的居民,主要就是近支的皇室和勳貴,以及帝國真正的高級核心官僚。
到目前爲止,舊城的人口仍然不到一百萬,擴建了外城的舊城區的面積,對于這一百萬人而言,仍然是非常寬敞的。
如今舊城的正常居民,仍然都是在城牆内生活,而且住的大多還是獨門獨院,舊城完全沒有高樓大廈。
高大的城牆對于如今的武器仍然有一定防禦力,而且配合城牆巡邏守衛和城門哨卡,能夠方便的把可疑人員隔離在外。
朱靖垣從皇城東臨的王府街向北,到朝陽門大街轉而向東,在朝陽門下馬接受檢查,然後出朝陽門來到東外城。
繼續向東直行,在東外城的東安門再次下馬,再次接受檢查之後穿過東安門,才終于來到了京師城外。
這一路上遇到了好幾批宗室和勳貴子弟,還有兩個皇子和四個皇孫。
普通宗室和勳貴子弟,每月接受四次常規訓練,分批輪番錯開時間進行,在早晨遇上隻是意外。
三十歲以下的皇子、皇孫們,每日早晨一次日常訓練,每月四次常規訓練,每月一次強化訓練。
學習階段的皇子、皇孫,随專門的教導員一起,在正常時間接受訓練,不去去趕早晨的時間。
所以這幾個皇子、皇孫的狀态,顯然也是和朱靖垣一樣,去年年底通過了考核,還沒有來得及外派。
他們跟朱靖垣算是同期,但是和朱靖垣之間卻并不熟悉,他們也都比朱靖垣大三到五歲,最小的十八歲,最大的二十歲。
沒有更大的剛畢業的皇子、皇孫,是因爲超過二十歲還沒有學完課程,就會在繼承人培養中被淘汰掉。
“中人及以下資質,不宜作爲儲君培養。”
然後就會被轉到集體學校,與普通宗室勳貴子弟一起上學,一起定期訓練就行了,也與皇位徹底無緣了。
朱靖垣其實并不比其他皇子、皇孫聰明太多,但是他卻有上輩子的二十多年學習經驗加持。
雖然早期沒有恢複記憶,但是仍然懂事特别早,四歲就直接開蒙,學東西還特别快,剛滿十五歲就畢業了。
如果是集體學校,就算是隔一年就要跳一級的學生,每次也有一年的時間,跟同班同學互相了解和認識。
但是大明皇子、皇孫的教育是個性化的,學習速度不同的學生,根本就湊不到一塊兒去。
對方也并不知道,昨天晚上宮裏發生了什麽,不知道朱靖垣已經是預訂的親王了,隻是相關手續還沒辦完。
所以雙方也就和平時一樣,和普通的不太熟悉的親戚一樣,簡單的打了個招呼,就各走各的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