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的時間轉瞬即過,七天的時間之中,這些新募的軍兵每天除了站軍姿便是練習隊列,什麽都沒有做。
每個司的駐地都有分區,通常時間,互不往來,因此陳望讓麾下的軍兵訓練,也沒有引起什麽波動。
隻是曹文诏和曹變蛟、曹鼎蛟幾人偶爾巡營,看到陳望在練兵的時候過來問上幾句。
曹文诏、曹鼎蛟看了幾次,詢問了一些細節和問題,陳望都一一作答,而且回答十分詳盡。
留下一個練兵有方的印象,自然是沒有壞處。
曹變蛟倒是沒有問什麽,隻是每次都呆在一旁看上半天,然後帶着人才離開。
陳望也摸不清楚曹變蛟心裏倒是想的什麽。
不過陳望也沒有去問,因爲現在要緊的事是另外一件事——流賊要來了。
時間正在逐漸迫近七月,這七天的時間他們的軍營之中沒有發生任何事,但是外界确實發生了很多的變動。
他在官道之上看到了從西北退下來的軍隊。
賀人龍和左良玉拔師回撤,放棄了宜祿鎮。
似乎是在宜祿鎮遭受的壓力太大,孤立無援有遭受包圍的風險,所以洪承疇才讓其撤退。
左良玉、賀人龍撤到了邠州之時,張全昌也領兵趕到了邠州。
北線追擊滿天星、李自成的戰事并不順利,雙方大戰了數陣互有傷亡。
高迎祥帶領的主力從平涼南下進入了鞏昌府,劫掠秦安,清水等地,鞏昌府告急。
流賊的主力開始移動,洪承疇于是命北路軍回撤,讓延綏鎮的軍兵進剿,調回了張全昌,又命張外嘉領本部兵馬兩千五百人駐守在真甯。
洪承疇調動軍兵,并非是爲了防守邠州。
賀人龍隻是路過邠州,張全昌則是趕來和他彙合,洪承疇命令他們經由鳳翔府西進,前去鞏昌府去堵截想要西進的流賊主力。
賀人龍麾下有三千戰兵,張全昌麾下有一千五百戰兵,加上就在鳳翔府吊在其後的都司田應龍麾下的兩千三百人,合兵六千五百人。
竄入鞏昌府的流賊足有七八萬,超過了幾乎十倍,但是鞏昌府又不得不救,而明軍現在兵力捉襟見肘,洪承疇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不過洪承疇也知道平涼的賊匪也多,所以将左良玉麾下的昌平兵留了下來。
洪承疇将戰局的指揮權交給了曹文诏,左良玉麾下兩千七百餘名戰兵也歸給曹文诏節制。
當天剛剛撤到邠的時候,左良玉便前來拜見曹文诏。
陳望當時跟着曹文诏見了左良玉一面。
真實的左良玉和陳望想象之中的想象截然不同。
左良玉身形頗爲魁梧,走起路來虎步龍骧,蓄着短須,打理的幹幹淨淨,眉目清朗,絕對稱得上是英俊威武。
進來營中拜見之時,态度也是極爲恭順。
左良玉現在還不是那個大名鼎鼎的“逃跑将軍”,麾下軍兵敢戰,戰功也算卓越。
不過其實,現在左良玉已經是現出了一些端倪,陳望也聽過了一些風言。
崇祯七年,左良玉在懷慶時與當地督撫在軍議之時意見不一,沖突了起來,旋即便被彈劾,還因此受了罰。
之後督撫以文書征調他的軍隊,左良玉領兵不準時應征,而是姗姗來遲,追擊之時也是不盡心盡力。
不過左良玉和曹文诏兩人曾經一同作戰,那個時候他也是受曹文诏節制,他是親眼看着曹文诏如何剿滅了山陝兩省的賊匪。
曹文诏分潤戰功也并沒有厚此薄彼,因此對于曹文诏,左良玉一直都是頗爲尊重。
不過兩軍合起來也才五千五百餘人,還是有些勢單力薄。
洪承疇又命邠州知州征募壯丁作爲輔兵,配合曹文诏。
那邠州的知州聽到賊寇又要來了,一改之前的高傲姿态,又是送糧,又是送米,派了不少的壯丁作爲輔兵,還請曹文诏移營進城。
當初二十多萬流賊從邠州過境之時,那浩浩蕩蕩的景象,一連數日城下都是過境的流賊,吓得州内的大小官員都做好了懸梁自盡的準備,那邠州的知州連遺書都已經是寫好了。
左良玉、賀人龍兩人撤回之後,大批的百姓随後不久也跟在兩軍的身後到了邠州。
不過邠州的知州說什麽也不願開門,隻是讓其望東繼續走。
而聽聞了又要打仗,留在城南的一衆流民更是惶恐不安,在曹文诏的幾次要求之下,邠州的知州放了一波糧食給那些流民,讓其向南往永壽走。
曹文诏帶着他們在官道之上送别賀人龍和張全昌兩軍。
賀人龍人稱“賀瘋子”,他是武進士出身,武藝高強,騎射功夫了得。
作戰勇猛,不畏生死,往往沖鋒在前,因而得名。
賀人龍滿臉的胡須,虬須虎眉,頗爲豪邁,龍行虎步,騎乘着一匹毛色猶如綢緞,烏黑發亮的駿馬極爲引人矚目。
張全昌身穿着一身亮金山紋甲,都被他搶去了風頭。
衆軍在城下吃了一頓有肉的飯食,随後便向着南方急行而去。
陳望目送着賀人龍和張全昌離開,隻有他一人知道,賀人龍和張全昌這一去,将是敗績而歸。
賀人龍和張全昌兩人損兵折将但還是活了下來,但是都司田應龍卻是戰死沙場。
《明史》之中記載這一戰的結果。
“七月,高迎祥、張獻忠掠秦安、清水,人龍偕全昌破之張家川。已而失利,都司田應龍等死。”
陳望沒有提醒,他也提醒不了,他現在隻是一個把總,而且對于那場戰事的情況并不了解。
戰敗的具體原因無人得知。
陳望收回了心神,望向身前站得筆直的一衆軍兵。
山雨欲來風滿樓,戰争的号角已經迫近,他已經沒有了時間……
繡着虎紋的火紅色旌旗在營地的矮台之上獵獵而動。
陳望罩袍束帶,頭頂着高缽鐵項盔,披挂着綴釘鐵甲,右手按着腰間的雁翎刀,另一隻手挎在革帶之上。
陳望擡起了頭,居高臨下掃視着站在矮台之前一衆站的筆直的軍卒。
陳功、胡知義、胡知禮、唐世平四人皆是罩袍束帶,頂盔貫甲分立于陳望的身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