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居别墅,休閑區。
此刻,田嘉奕正在跟方鴻談教育助學基金的事情。
“如何錨定真正的困難者,把資金落到真正需要的人那裏,要做一些排除法。”方鴻想了想有條不紊道:“首先就可以排除吃鐵飯碗的這批人。”
田嘉奕不禁點頭:“确實。”
方鴻接着說道:“其實受扶持的對象80%以上基本都是來農村戶口,這點毋庸置疑,而且他們還都是沉默的大多數,所以第二個排除指标就是一線城市、各省會城市和地級市戶籍家庭者不在扶持範圍内。”
所以對于生活這些城市裏的家庭,想獲得教育助學扶持你至少也得是個流動人口吧?
能在這些城市落戶的家庭不可能是貧困戶,能落戶的基本都要置業有房子的,而能在這種城市一套房子就值不少錢了。
田嘉奕旋即做好備忘。
在進一步的排除一些群體後,範圍也得到進一步的縮小,更能精準的錨定真正的困難群體,讓資金落到實處。
過了一會兒,田嘉奕說道:“助學基金不到30個億的資金量,卻面向全國範圍的貧困生,還是僧多肉少的局面,這裏面又會涉及到一個公平的問題……”
當下全國範圍内光是失學兒童恐怕就會有300~500萬人左右,而助學基金不但是面向全國範圍的貧困生,還是覆蓋從小學到大學各階段,肯定是超過千萬級别。
即便是按照平均一年學費和生活費1萬元來計算,一千萬人就是千億支出缺口,對标不到30個億的資金量,這不是僧多肉少,而是千軍萬馬争過獨木橋。
不患寡而患不均,面對有限的資源和龐大的需求,随之而來的肯定是公平問題了,這是一個矛盾。
方鴻想了想便沉聲說道:“咱們幹這事兒首先不是義務,咱們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有多少資源就照顧對應規模的群體即可,至于其中的公平問題……僧多肉少的情況就交給老天來選擇,抽簽吧!”
說到這裏,方鴻看向美女助理補充道:“抽簽的事情由助學基金總部親自公開操作,把全國各地的申報名額收攏上來,然後以省爲單位劃分,按等比例來,例如十抽一,如果A省有100個申報名額,我們給該省10個指标讓這100個人抽簽,B省有30個申報名額,我們就給3個指标讓這30個人抽簽。”
聽到這個方案,田嘉奕也十分認可,以省爲單位相對穩妥,如果把全國範圍内的申報名額放在一個籃子裏抽,萬一沒有任何内幕操作的情況下還是集中在一個地區,或者某一個地區中簽率巨大,比如南方某發達省份的中簽率是10個有7個,而另一個欠發達身份100個人才中7個,還是會被人質疑。
采取以省爲單位就好得多了,相對來說更加均勻的分部,而且鎖定等比例這一點,貧困人口多的省份地區拿到更多的名額指标也合理。
“總部親自操盤抽簽,中簽的申報名額在助學基金官網予以公開披露。”方鴻說道這裏不禁笑道:“想要要名額擴大就給我送個祝福能在大A賺到更多的錢。”
比例10%不變,基數越大那麽用于教育助學扶持的資金絕對數就越大。
抽簽的事情不能交給下面的分支機構去做,還是會有内幕操作的,拿到總部來統一抽簽,而且是公開操作,确保盡可能的做到公正、公開、公平。
至于沒中簽的,那也怨不得人,運氣不好沒辦法。
教育助學基金的事情讨論結束之後,方鴻轉移到了群星資本這邊來,隻見他望着田嘉奕說道:“公益事業這一塊,群星資本也要有所涉足,但錨定的點在環保領域。”
田嘉奕疑惑道:“環保?”
方鴻點頭笑道:“确切的說是植樹造林,以公益的名義、以環保的名義在大西北地區爲主的地方進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但這些森林資源得是群星資本的所有,以後有錢賺。”
此話一出,田嘉奕更是疑惑了,旋即說道:“森林資源這種經濟作物,把樹種起來但想砍伐卻難,更何況在大西北那樣的地區,好不容易森林覆蓋率上去了會批準砍伐?你覺得可能嗎?”
美女助理想了半天也實在想不出植樹造林還能有什麽利益可圖的,真去造林了估計錢都成了公益事業了。
方鴻不禁笑道:“你還是把森林資源當成經濟作物了,但如果你将之視爲一項金融資産來看待的話就是另一回事了,根本就不需要砍樹也照樣賺錢……你聽說過碳排放稅嗎?”
碳排放稅?
田嘉奕滿臉疑惑,想了想不由得望着說道:“那不是西方人一直鼓吹的概念嗎?”
方鴻點點頭有條不紊地說:“丁院士去年怒怼菜靜的采訪說的好,碳排放權就是發展權,那就意味着碳排放權可以交易乃至證券化,我非常看好,群星資本現在掏錢去植樹造林首先名聲就能賺夠本了,剩下的都是賺起碼不虧,如果今後搞碳交易就是穩穩地數錢。”
說到這裏,方鴻想了補充道:“如果未來啓動了碳交易,那麽森林資源作爲一個金融資産……打個比方10畝森林1年能吸收500噸二氧化碳,把這挂到碳排放交易所上去,比如1噸50塊錢?那10畝地的森林1年吸收500噸就是2.5萬塊錢。”
方鴻接着說道:“如果森林面積是100萬畝地呢?那就是25個億,要再來個20年的收益權置換呢?能置出多錢來?那就是500個億。”
美女助理不禁愣道:“還能這麽玩的?”
方鴻微笑道:“所以群星資本掏錢去植樹造林是名利雙收的事情,樹種下去你就賺到名聲夠本了,将來不用砍伐也有躺着數錢的預期,這種穩賺不虧的買賣你就說幹不幹吧?”
你把樹種下去将來長起來了,這些林業資源是你名下的不假,但國家大概率是不會讓你大規模砍伐的,而且名聲不讨好還會落得個破壞環境的惡名。
如果是把這些林業資源當成傳統的經濟作物,不求回報純做公益還好說,想以此獲得收益那百分百血虧。
但是将來開始講碳中和、碳達峰、碳排放稅、碳交易這些故事的時候,而你坐擁一大片的森林在吸收二氧化碳,讓你享有更大的碳排放權。
直接在最熱的時候把這玩意挂到碳交易所上去賣,然後套現撤離,至于後面歐美在能源危機中再也絕口不提碳中和的故事也好,還是不搞碳中和了也罷,反正已經套現走人了。
所以,還用得着去砍伐森林?
直接好名聲收了,錢也順帶賺了,妥妥的名利雙收,這事兒必須幹!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