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裏抱着不知什麽情況,隻是吖吖叫嚷着探手抓自己胡子的女兒,一身素色白衣的朱慈炤朝着錦衣衛喊話的同時,擺手示意自己從房門縫隙往外看的妻子莫出來。
正襟危坐于庭院之中的小石凳子上,怒目圓瞪的模樣總算是有了些王爺的氣魄,反正跑不掉了不是?
一衆披着錦衣衛身份的粘杆衛看向他們當中的頭兒。
“去爲王爺找件衣裳,也給小郡主找找。”
衛士點點頭,朱慈炤聞言面色更好了些,猶豫片刻後指指偏房,徑直指使起幾個衛士:“裏頭取兩件袍子就是。”
“遵命。”
指使完,朱慈炤看向了衛士頭頭:“說說吧,王兄能容許你們說出來的,都說說。”
粘杆處承襲錦衣衛,這粘杆衛百戶一看這模樣就知道朱慈炤想法。
估計是聽得他們喚了王爺和郡主,以爲他們背後的人就隻有宋王朱慈烺了。
百戶嘴角微挑也不多說,直接跪下:“殿下昔日于京師與永王殿下失散,心極愧疚,于是命我等極力搜尋,務求尋得永王殿下蹤迹,我等尋遍大江南北終有所獲。
呈報殿下後,殿下知曉永王殿下躬耕南疆,本欲相見卻又礙于戰事所阻,隻能派我等前來拜見永王殿下,隻爲将來相見有期,殿下也我讓我等死守永王殿下之秘,請永王殿下安心。”
朱慈炤聽了更安穩了些,終究是在奴才們的伺候下長大的,如今做了小地主身邊也不可能伺候的人,下地輪兩下鋤頭基本可以說陶冶情操了。
接過衛士遞過來的袍子先把女兒包一包免得受涼,任由另一名衛士把袍子披在自己肩膀上:“接着說。”
百戶應聲之後接着道:“殿下招撫順軍,将他們編入黑黃旗中,此外明軍江北四鎮中三鎮降卒也多入黑黃旗,并有興平伯高傑,五省督師郭維經等臣子輔佐左右,衆将士擁殿下坐落西安,并,并奉黑旗王之命,征讨西賊”
前半段聽的朱慈炤面上微微有些喜色。
畢竟聽着話裏的意思,他大哥還真是支棱起來了,麾下精兵強将不是大明降卒就是明人,不像是被黑蠻子挾持的樣子。
剩下的就讓他面上有些難看了,聽後不免喟歎一聲,緊了緊身上的袍子,感覺女兒要開始鬧騰了,看向屋内擡擡手示意老婆出來抱娃。
才十七的姑娘聽了這一陣子,隻感覺天翻地覆腦子一團漿糊,但還是戰戰兢兢的快步走出來抱孩子。
“形勢比人強,王兄處境我知曉了,待得西賊平滅,本王自會前往西安,奉王兄爲我大明正朔。”
百戶聽了嘴角一抽抽。
粘杆處内部二十位爺,不是軍權在手就是一方大員,能被派來幹這事兒,他這個百戶和下屬的幾個小弟,那都是在粘杆處核心圈子裏的,和外派地方的那些不一樣。
他們是跟在二十位爺身後的。
所以,對于黑旗大清的内幕,他們是知曉的,甚至神皇信仰方面他們也有涉及,深信者亦多。
永王殿下所說的正朔怕是不好分呐。
但這事兒不能說。
核心圈子才能勉強了解下的天機知道吧。
畢竟比起上頭的二十位爺,他們這些基層人員能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他們所效命的皇帝到底爲遼東大地和關内的世界帶來了什麽。
如果說生産方式的變革,在稍微懂得一些知識的人的眼中還能理解,還屬于人力的範疇。
那麽目前屬于粘杆處内部最高機密的電報,就已經超出了這個時代,這個世界的人所能理解的範疇了。
與之相關的電力更是驚世駭俗。
更别說如今在粘杆處監管下的科研院中,之前從大明逮來的幾個研究人員,看了陛下給出的一些研究方向,一些零碎圖紙,幾乎是看一次瘋一次。
既如醍醐灌頂,大多時候又直呼無法理解。
那就是神迹了。
是皇帝陛下賜下的神迹。
但百戶也不好解釋。
他們隻是來接觸永王殿下,提供保護,讓永王殿下有個心理準備,然後等一位爺親自來接。
百戶隻是抽抽嘴角。
朱慈烺看了報告過程,那就不免身子抖一抖了。
弟啊。
你哥我可沒有造反的意思。
朱慈烺正極力避免‘被造反’呢。
順軍高層,也就李過與高一功兩人見了朱由檢真容,其他人雖然聽他們倆說起過這事兒,說的言之鑿鑿,但都是不敢深信。
如今朱慈烺坐落西安,順軍多是看在他前任大明太子,宋王這倆頭銜才歸順的。
此外與黑旗和平,并且與黑旗貿易交流,還能從黑旗領到工資,算是理想和生活的沖突,都知道眼下得忍耐着。
但這不代表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念想。
跟着闖王是打天下,跟着宋王也能打天下,總之都比跟着鞑子和蠻子要好。
如今宋王麾下分爲兩系,一是前順軍一系,想着忍一忍,等好處吃夠了,再把大西這夥老兄弟也吞并了,然後就到了擁立朱慈烺重新起兵的時候了。
二是前明軍一系。
由于這一系的高層是郭維經,高傑一類明軍降将,下面将校也有些桀骜的,宣稱隻爲宋王臣,不爲黑旗奴。
高層知道黑旗大清皇父攝政王到底是誰。
反義沒有,但就感覺頂頭上司早晚要露身份,他們沒必要叫嚷着效忠于黑旗大清。
可這就影響了下面人。
下面的小校士卒就覺得老大可能有些反意,他們自然随流。
讓朱慈烺很是惱火。
“那梁羽呢?遊說的如何了?”
好歹知道了弟弟消息,當初他這個做大哥的沒能在關鍵時刻扛起重任,導緻兄弟三人被太監賣了,朱慈烺想想就有些臉熱。
臉熱過後,就是辦正事了。
錦衣衛都指揮使梁羽。
在南京辦了太子被刺案,把福王給拉下了馬,也因此得罪了東林黨。
辦福王該辦。
但錦衣衛都能辦到福王頭上了,這權勢該有多大啊。
所以必須得打壓。
梁羽适時提出前往巴蜀前線,爲國征戰的同時也繼續尋找定王,永王,還有坤興公主。
隆武帝也覺得他去前線溜達一下順道避避風頭也好,于是準了。
而梁羽此行可沒功夫溜達。
他的任務相當艱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