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暗通傳信,尼雅哈下注的眼光還是有的。
如果不是現實毫無邏輯可言,老那家當年的抉擇和以前的王朝作爲經驗,選邊大明再站個二三十年沒問題。
畢竟老話說的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可惜經驗舊例落到實處,終究是事在人爲。
既然尼雅哈肯下這血本,朱由檢自然不會拒絕。
情報都享受了很多回,對決策助力相當大,那麽一封友善的回信是必須有的。
“賞信使五兩黃金,讓他把這封信帶回去。”
老那家安排好了,朱由檢看向第二封,是箭書。
“大王威儀四海,武功赫赫,雄才大略.甚是仰慕,特送上紋銀萬兩,金千兩,寶刀一口,于灤河之上靜候大王.讓喜峰口守軍在灤河一帶看看,抓住人了就審一審,如果真有錢,正好做入關的軍資。”
沒由來的就有人送錢。
緣由先不說,總之有就先收下。
“入冊。”
下一封。
孫之獬。
看來長壽山夜戰掀起的震撼過于強烈了。
或者說。
之前因爲他上書主動推進剃發令并未得到實施,還導緻滿清朝中滿漢皆排斥他,使得他偏向了關外的正黑旗。
之後,滿清強推剃發令。
再之後,想要借着剃發令上位的他依舊沒有得到滿清重用。
于是又因爲長壽山夜戰貼過來了。
想起此人一生作爲,朱由檢隻看着名字,面上的厭惡與殺意就掩蓋不住。
“記下此人,讓粘杆處注意着,入關之後若有機會直接斬殺另通報盛京,讓粘杆處于大明尋找此人家眷,夷其族。”
“嗻。”
第四封才拿起來,陪在邊上的裴伍就又開口了。
“陛下,關于這封”
“啧,怎麽出去一趟還把好習慣丢了,直接說事兒。”
“送信來的,應該是投了奴賊的叛逆錦衣衛。”
朱由檢聞言,一邊拆信一邊微微搖頭:“朕倒也不意外,玉才啊,需知你們在錦衣衛中可是少數啊,真正的萬裏挑一了。”
打開一看。
嘿。
朱由檢額頭青筋就起來了。
信件沒有指名道姓。
但這熟悉的字迹!一眼就讓他認出來了!
駱養性!
他親手提拔的錦衣衛都指揮使,世代錦衣衛啊。
當年他發起募捐,駱養性捐銀六十八兩!以助軍饷!
後來被李自成拷打,納銀三萬!三萬呐!
但青筋轉眼又消了。
熟人近臣的背叛總是更糟心一些。
但想來,不過是一個有些能力版的唐通罷了。
雖然捐銀少的堪稱可笑,但對于錦衣衛都指揮使這等高位來說,三萬兩白銀還真就不算貪。
擺手将信件丢給裴伍,朱由檢笑談般道:“聽說他在建奴入關之後,把天津衛安撫治理的很不錯,也算庇護一方平安,如今還來鼓動我正黑旗爲明軍進逼京師助力,看樣子心底倒也存餘下幾分漢家氣節。”
裴伍接過去一瞅,本來還沒看出來,但聽朱由檢一說,頓時冷汗直冒。
這.看這密信和陛下說的意思。
前集團總裁這是要.要鼓動正黑旗入關?并于關内暗中援助?
直接就讓咱們這些跟在陛下身邊的錦衣衛臉上無光啊!
不對。
越想越亂。
“入冊!得,看看這最後一封吧!”
裴伍抹一把冷汗,連忙稱嗻。
而遠在京師天津衛,任職大清天津衛總督的駱養性正提筆寫折子,暗地裏不由得爲自己之前送出關去的那封信感到自得。
六種行筆路數和字迹啊,每一種都是娴熟無比。
送出去的那一封字迹可是以前作爲都指揮使,通過錦衣衛内部直接給大行皇帝上奏疏時用的啊。
不留痕迹的。
保密性拉滿。
十二月五。
索倫營,巴牙喇營自各族抽調精銳勇士,并補全甲胄後,甯遠方面軍資也籌備妥當,大軍自城外彙聚,車馬交錯期間。
朱由檢也頂盔掼甲,騎上了一匹不算彪悍優良,但足夠高大有力的戰馬,于軍中更顯突出。
但因爲甲胄還好補充,優良的戰馬卻是難得,所以巴牙喇營新補充的兵力,被朱由檢劃入了騎馬重步兵的隊列,武備與索倫營一緻,作戰部屬時也随索倫營一起。
這使得巴牙喇營中重騎兵數量縮減到了兩千四百人。
索倫營實際主力作戰單位達到了五千人。
一萬甲士。
正黑旗的一切基本都在這兒了。
“當當當!”
代表前鋒出動的鑼聲響徹,各軍也嚷嚷着準備出發,而此時又軍士指着甯遠城門低呼,原是黑旗王女蔚淖披甲馭馬,率隊前來相送。
衆兵嗷嗷,盛贊王女武德。
随後大軍開拔,奔往山海關孟姜女廟大營,與兩營主力彙合,并抽調兵力一萬餘,合兵兩萬,奔赴長壽山。
正黑旗一半的兵力,還全是精銳,全是由老黑旗諸族的主力将帥領導,全奔着關外去了。
留下的兵力駐守山海關大營。
朱由檢給領兵留守的張廣金留下的作戰方針也很簡單。
先把一半的紅衣大炮挪回甯遠,建奴不出關來打,就還是間歇放炮,騷擾。
建奴出來了,直接領兵往甯遠退,據守甯遠城。
甯遠是個好地方啊。
至于長城被封鎖,導緻正黑旗入關大軍丢了後方的可能
朱由檢想的正好是讓建奴大軍出山海關,與黑旗軍正面作戰。
不然黑旗火器營武備,沒法最好的發揮出來。
六日傍晚。
朱由檢抵達山海關前。
九日,合兵并籌備完畢,大軍稍稍繞到,往長壽山以北奔着喜峰口而去。
同日。
因爲滿清給團練授官放權并資助,所以順天府内第一批由團練組成的鄉勇部隊很快就被召集起來,拿上簡單的武裝就奔赴天津衛。
也不是爲了剿滅在天津衛作亂的黑旗野人,隻是先阻攔着。
大同城内戰況愈演愈烈。
而攝政王濟爾哈朗也終于求得了一戰平定紛争的轉機。
大同總兵姜瓖麾下部将楊振威暗地送來密信,言其正糾集多位将領伺機殺姜瓖以獻城,請求攝政王呼應。
此時,吳三桂的關甯軍距離大同隻剩下半日的路程。
翌日,關甯軍加入對大同的圍攻。
當天夜裏,楊振威等數位将領斬下姜瓖及其兄弟頭顱,于城中投降獻城。
終定内患,濟爾哈朗瞪着滿是血絲的眼睛,即便麾下衆兵因久攻不下而嗜血之聲鼎盛,他依舊下令赦免大同城内兵将百姓,飛速指派官員安撫城内軍民。
并就地抽調分化城中兵力,翌日,吳三桂被勒令率軍開往山海關,濟爾哈朗則領兵火速開往天津衛。
可不敢再有内亂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