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衆藤原氏紛紛改姓爲趙姓,而他的妻族紛紛改姓爲王姓。
趙忠宋還特地賜了自己麾下的心腹重臣姓氏。而且還拜一位大宋孔聖人遠房後裔爲扶桑國國子監祭酒。
又将扶桑國禮部尚書,授予一位宋國飽學之士。
代表着從此刻開始,扶桑國尊儒學爲國學,與那昔日的倭國文化傳統作出了完全的切割。
并且,宣布在其治下的每一個郡縣,都要設立漢學館,聘請大宋的飽讀詩書的才俊前往傳授四書五經,詩書禮樂。
而且這些漢學館隻會召收那些改爲中原姓氏者,使得那些扶桑國人,紛紛開始改姓。
又或者是沒有姓氏者,也肯請縣令,或者是郡守爲他們家族賜姓。
也有一些沒有門路者,就去請漢學館的老師爲他們賜姓。
這些漢學館招收學生的規則很簡單,願意來學就可,并且,學院包學生食宿。
學院的優等生,将會由老師舉薦,獲得參與扶桑國科舉入仕的機會。
再有就是,所有漢學館的資金支持,全是來自于宋國的開封金屬工坊提供。
包括聘請老師,都是由開封金屬工坊旗下的那些企業出面負責。
而這些規定以及規章制度,都涵蓋在了當初那趙忠宋與高璋所簽定的那二十一條之中。
随着那扶桑國的改革深入,相信扶桑國内的改革派與那保守派之間的矛盾肯定會越來越尖銳。
但是,趙忠宋隻能硬起頭皮,堅持下去,因爲他很清楚,大宋之所以支持自己,不是因爲自己又多忠誠。
而是因爲那位高宣撫站在自己的身後,但令趙忠宋倍感欣慰的是。
好在扶桑國中,絕大多數的中堅力量,都是自己曾經的家臣與武士,還有不少自己這麽多年做生意時,招攬的才俊。
這些懷材不遇的才俊,本就對于倭國的那一套體制十分不滿。
但即使如此,麾下還是有不少的人逃往倭國,對付這些人,李忠宋絕對不會手軟,隻要用鐵血來震攝所有敢懷有異心者。
随着那白河法皇的再一次遷都,越發地讓那些倭國有志之士,意識到了倭國王室統治的虛弱。
北地的豪族已然開始蠢蠢欲動起來,甚至還有人已經與那扶桑國暗通款曲,表示自己願意接受扶桑國的官職,并且願意接受改姓。
白河上皇怎麽也沒有想到,在自己推翻了那騎在王權頭頂上得瑟了一百多年的攝關家之後。
還沒得意多久,就會出現這樣的滅國之危,而平安京的被焚,還有那因爲扶桑國大軍又攻取了淡路島。
令他不得不一次再一次屈辱地宣布遷都,幾番折騰下來,讓原本身體本就不強健的他,已然染上了重病。
而惠仁天皇,也在扶桑國兵馬于須磨浦山登陸之後,不得不離開了那尚在重建的平安京,徑直退往數百年前的舊都,位于那琵琶湖南的大津京而去。
白河法皇深知現如今扶桑國氣勢正盛,決定講和,奈何那李忠宋直接怒訴白河法皇派去的使節。
并當着扶桑國文武的面,将那求和文書,直接焚毀。
要麽,白河法皇自縛前來請降,要麽,等着被扶桑國大軍,踏平奈良。
#####
距離秋收已經不遠,作爲西夏國主,李乾順覺得自己也應該做點什麽,表示一下他這位大夏天子也很注重農事。
可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當他巡視到了卓啰和南軍司之時,這才意識到了有些不對勁。
因爲他這一路行來,查覺到了那卓啰和南軍司的田地,到處都開着小白花,雖然之前,爲了茶葉與絲綢,李乾順恩了諸軍司種植棉花。
可是現如今看來,這卓啰和南軍司所種植的棉花,明顯多得有點過份。
這讓李乾順第一時間就派出了心腹開始打探。
數日之後,李乾順的車駕終于抵達了該軍司的治所東卓啰城(今紅城子)。
卓啰和南軍司都統軍費聽涉莫率領一幹軍司将領以及當地的部落首領在城外恭迎這位大夏國主。
直到深夜,一衆前來恭迎的臣工散去,李乾順這才示意那費聽涉莫留下,自己有事商議。
打量着這位被自己委以重任的都統軍,李乾順意味深長地道。
“費聽卿,這卓啰和南軍司,到底種植的棉花是多少畝?”
須發花白,身爲費聽氏一族族長的費聽涉莫聽得此言,不禁眼皮一跳,趕緊拜倒在地。
“不知陛下何出此言?可是老臣有哪裏做得不對?”
“你來看看此物,這是朕這些日子讓人徹查了卓啰和南軍司境内各地種植的棉花畝數。”
李乾順臉色一冷,一旁的侍者快步來到了費聽涉莫的跟前,将那本帳冊遞到了那費聽涉莫的跟前。
費聽涉莫隻能硬起頭皮打開了這份帳冊,看着裏邊那密密麻麻的詳細記錄,心中頓時一寒。
怎麽也沒有想到這位年輕的國主,居然會如此的較真。
當即毫不猶豫地拜倒在地,連稱有罪。
“陛下,這是老臣一時糊塗,去歲我卓啰和南軍司物資短缺得厲害,後來奉旨拿出了一份部的田地種植棉花,以換取物資。”
“那些混帳東西,見利眼開,根本就不顧老臣的勸阻,都在私底下暗中增加種植數目。”
“老臣也曾想要嚴令禁止,可是那些諸部頭人都告訴老臣,說咱們卓啰和南軍司倘若不這麽做,其他諸軍司也會如此做……”
李乾順臉色一變站起了身來喝問道。
“你,你等會,你說什麽?其他的軍司,也有這等情況?”
“老臣豈敢欺君,整個大夏十二軍司,都有部族頭人,私自增加種植棉花畝數,絕非僅我卓啰和南軍司。”
看着跟前信誓旦旦的費聽涉莫,李乾順當真是出奇的憤怒,怎麽也沒有想到,出現這樣的問題,居然不僅僅隻是一個卓啰和南軍司,而是整個西夏十二軍司都有這樣的問題。
要知道,僅僅隻是這卓啰和南軍司,就翻倍的種植棉花,達到了十萬畝之數,可是整個卓啰和南軍司,總共也就才不過二十萬畝出頭的田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