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軍,哪裏有援軍,官兵要攻城了,将軍……”
“你們沒看到官兵要攻城了嗎?”
此刻,随着下方越來越多的火把映入眼簾,城上那些抄着武器和弓箭,被迫在此守備城池的青壯已然慌作一團。
而朱芳則氣急敗壞地領着一隊人馬,在城頭上來回巡視,大聲地喝斥彈壓那些蠢蠢欲動的青壯。
“給我穩住,慌什麽,都給我穩住,敢有退後一步者,斬!”
就在此時,一名臉色發白的青壯直接扔掉了手中的武器,朝着那走到了跟前的朱芳連連磕頭不已。
“将軍我們守不住的,還請将軍放我們一條生路吧……”
此言一出,好些青壯有樣學樣地朝着那朱芳拜倒。
朱芳看到越來越多的青壯朝着這邊望來,看到更多的人扔掉了手中的武器。
“你敢擾亂軍心!老子宰了你。”
絕望還有惱羞成怒終于讓他控制不住自己,嗆啷一聲拔出了腰刀長刀上前就想要劈下去。
不知道從何處,飛射過來一箭,正中那朱芳的鐵盔,一聲金鐵交鳴的脆響,讓朱芳一個踉跄。
朱芳身邊的一幹親兵直接就驚呆了,旋即紛紛拔刀朝着周圍亂砍。混亂中,城頭之上有人大喝出聲。
“想要活命的,随我殺朱賊,開城門……”
伴随着那鼓噪聲,原本還在朱芳親兵亂刀揮舞之下紛紛走僻的那些青壯開始了他們的反擊。
一杆杆的長矛,一開始捅出去時,還沒有什麽力道。
可是随着那些朱氏叛軍的慘叫與哀嚎,還有反抗,迎來的,就是幾杆,十幾杆長矛洞穿了他們的身體。
因爲膽怯和恐懼,沒有盼頭,隻能生活在朱氏父子還有他們爪牙陰影中的這些青壯,終于被激起了勇氣。
發狂一般地,狂捅向那些狼狽抵抗,又或者是開始潰退的朱家精銳身上。
而因爲大批的人馬被抽調,而此刻,朱芳這位守将已然被捅死當場,失去了指揮,也沒有足夠兵力鎮壓這開始湧動的内亂。
很快城頭上的厮殺聲,業已經響徹城上,城下。
“放下吊橋,打開城門,放官兵進來殺了這些朱家的走狗……”
伴随着那一聲聲的興奮的咆哮與嘶吼聲,那原本高高懸在半空的吊橋狠狠地砸落在了地面。
正在指揮着士卒列陣,擺出要大舉進攻姿勢的鄧指揮使還有一幹官兵。
全都錯愕地看向城頭那搖曳的火光,還有那砸落下來的吊橋後方,正在被緩緩推開的城門。
“擂鼓,全軍進攻!”一直看着蘇州城西門城上城下情況的高璋第一時間大聲喝令。
鄧指揮使毫不猶豫地拔出了腰畔的長刀,斜指向前方。
“沖過吊橋,殺進去,誅朱賊!”
#####
數千官兵興奮地呐喊起來,咆哮着,開始撒開腳丫子朝着那城門方向狂奔。
高璋站在那蘇州西門外的大營中,看着那喧嚣一片的蘇州城。
如釋重負地吐了一口濁氣,松開了那兩隻此刻已然滿是汗水的拳頭。
“成了……”高璋此刻不禁放聲大笑起來,笑得那樣的嚣張肆意,惹得周圍一幹親随官吏們紛紛朝着他側目相望。
而那同樣變得容光煥發,精神抖擻的楊都知上前朝着高璋恭喜道賀。
此刻,蘇州城已經被朝廷大軍攻入,那麽,朱氏賊軍的破滅已然進入了倒計時。
要知道,以往在大宋境發生的導緻舉國震動的叛亂,往往都需要朝廷耗費巨大的錢糧,還有調動大批的邊軍精銳兵馬,方可鎮壓。
而跟前的小狀元公,隻憑着那數州的州兵、鄉兵,還有那從東京汴梁馳援而來的三千鐵騎。
就已然讓這一場波及江南數州之地的叛亂,在如此之短的時間之内,就已然讓朱氏叛賊連遭重創。
現如今更是連他們的造反根據地蘇州也即将被官兵光複。
這樣的功勳,讓這位才十二歲的神童狀元身上的光環,顯得更加的耀眼。
而作爲皇城司主官的自己,一路兢兢業業,襄助于對方,想來等回到東京汴梁之後,自己在官家心目中的份量必然又重上幾分。
至于高璋的前途,除了光明,還是光明……
特别是當揚都知回想起那日,高璋在艙裏邊欣賞官家賜下的那幅畫卷之時。
作仙人裝扮的天子在畫中對站在身邊的高璋指點教導的那一幕,至今仍舊曆曆在目。
作男兒裝扮,倍顯英姿飒爽的方百花看着前方不遠處,正在那裏肆意暢快而笑的高璋。
不禁芳心怦然,兩頰飛紅,一雙明眸裏邊,滿滿皆是星芒璀璨。
大宋立朝百餘載,無數豪傑才俊,又有哪一位,比得上這位十一歲金榜題名,十二歲平定江南之亂的小郎君?
#####
蘇州城内的動蕩,随着那西門被打開,幾乎在不到兩柱香的時間裏,就席卷了整個蘇州城。
特别是當那死忠于朱勔的精銳被抽調得太多,那些城上手握武器的青壯們,暴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氣。
讓整個蘇州城城防上已然亂作一團,而此刻,從西門馳出的朱氏叛軍,自然也察覺到了四面八方傳來的喧嚣與混亂。
而這場混亂,自然也導緻了那些已經出了蘇州城的朱氏叛軍開始騷動起來。
而當有第一個人不尊号令地朝着那漆黑的夜色中狂奔而去。就會有第二個,十個,百個……
随着越來越多的朱氏叛軍士卒開始軍心浮動之時。
已然率軍悄然潛伏到了西門外面的劉法又焉能放過如此絕佳的機會,禁軍鐵騎,此刻也乘勢殺出。
直接就讓還在手忙腳亂地約束部衆的朱氏叛軍陣腳大亂。
朱勔這位大吳國的大王,毫不猶豫地伏于馬背之上,打馬徑直朝望東而去,身後邊,則是數十騎心腹死士與親族……
東門外那哭爹喊娘的大亂,令那南北兩個大營都适時地調拔出一部份兵馬,開始朝着東門方向進發。
當晨曦已然展現之時,蘇州城頭上那些原本高高聳立的吳國旗幟,早就已經不知去向,換上了那大宋王朝的旗幟在此高高飄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