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要讓火車在大唐的國土上疾馳,把火車弄出來,或許隻是整個工作的五分之一不到吧。
這可不是開玩笑,而是張諾初步了解到鐵路系統的複雜以後,才得出的結論。
不同于那些開局造核彈、手撸火箭之類的猛男,張諾是真心知道鐵路系統有多麽的複雜。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就是鐵軌下面那些小石子,那是多不起眼啊,可誰又知道那東西是有個專門的名詞叫道砟呢?
道砟本身不起眼,但實際上卻是堅硬的花崗岩碎石,光這一點就麻煩得很,因爲這就意味着必須先弄出一個碎石機出來才行。
而與此同時,這東西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爲鐵軌作爲直接承載着火車經過時所有重量的媒介,其實是把重量先分散到枕木上,然後再傳遞到道砟上的。
如果沒有道砟,底下是泥土的話,那麽壓不了幾次,火車運載時那驚人的重量就會把鐵軌深深的壓進泥土,到時候輕則鐵軌損壞、報廢,重則火車出軌傾覆。
實際上道砟這東西的作用就是把鐵軌和枕木所承受的重量分散的傳遞到地下,同時因爲本身堆積起來時具有一定的空隙,所以整體具有些許的彈性,能在火車經過以後迅速複原,從而保證鐵軌的正常使用。
更别說相對于泥土和混凝土,道砟還能排除積水呢,這一點可是很重要的。
由此可見,僅僅一個如同路邊小石子一樣的道砟就有這麽多學問,何況其他的呢?
另外,枕木這東西,雖然早期可以用木頭替代,可實際上最好還是用混凝土,因爲如果是用木頭的話,光砍伐、切割、晾曬等一系列工序就足夠人頭疼了,更别說還得定時更換。
畢竟木頭可是會腐爛的,哪怕經過處理,一直放在戶外日曬雨淋的,也熬不住多久。
可如果不用木頭而用混凝土枕木的話,呵呵,是不是得弄一個大型的水泥工坊,然後還得有個預制闆件工坊?
好嘛,把這兩個弄好以後,你以爲就完事兒了?
不好意思,那個固定枕木和鐵軌的栓釘也叫道釘的東西,同樣對材質、規格有極高的要求,不然的話,真以爲随随便便弄坨鐵打造出來的東西就能頂住風吹日曬的?
以上這還隻是鐵路修築過程當中的基礎材料,更别說之上還有那個要求最嚴苛的鐵軌。
沒錯,想想都知道,連道砟、道釘、枕木這些東西都有這麽多要求,最爲重要的鐵軌又怎麽可能簡單。
不說别的,作爲火車經過時的直接承載物,那麽耐磨、耐腐蝕、硬度達标、韌性達标,這些是基本屬性了吧。
而且,尺寸方面更需要比以前更高的精度也沒問題吧?
所以,别看蒸汽機項目組那邊已經出成果了,可實際上要運用到實際當中,還需要好幾個部門的協助呢。
反倒是建設難度,這個東西被忽略了。
因爲非常簡單,張諾第一條鐵路根本不打算弄什麽開山架橋之類的高難度,就是洛陽與長安之間的一條平原上的鐵路而已。
隻有讓大家真正看到了火車帶來的利益,這樣才能掀起一波修路浪潮。
不過,暫時張諾是不用想那些東西了,他轉頭就找到了冶煉鑄造項目組的負責人,直接一個項目标書往那兒一扔,屁股一拍走人了。
開玩笑,小爺我大大小小那麽多事兒,手下人辣麽多,難道真還什麽事兒都自己上啊。
這就跟之前的蒸汽機一樣,要資料給資料,要支持給支持,但張諾幹的就是在後面拿鞭子抽着他們快速前進,而不是跟頭老黃牛一般在前面拉着他們前進。
畢竟,張諾可不會把自己定位爲一個專門的技術型官員,他要做的是技術趨勢的引領者,是爲整個國家的技術發展把脈,而不是盯着某一項技術死磕。
所以,根本沒在這遍地高爐地方待多久,張諾就轉頭去了别的地方。
當然了,張諾有點受不了這黑黢黢還煙霧彌漫的環境也是他跑這麽快的原因之一。
尼瑪,得虧強調了他們這幫逼必須是在開闊的室外通風進行,否則的話,以這幫人這麽湊在一起燒煤的尿性,不把大家給整得一氧化碳中毒才怪。
當然了,雖然所有人都被張諾逼得在室外進行了,終歸還是有個大棚子擋擋風雨的,至于什麽禦寒之類的就别想了。
不過也還好,反正這麽多爐子在瘋狂燃燒,這幫人中間好幾個還在光着膀子幹活呢。
張諾兜兜轉轉的在科研院宛如走迷宮一般走了一大圈,終于繞到了最裏面的一個小院子。
說是小院子也有點不恰當,因爲單論占地面積的話,這裏似乎不比其他院子小,反而要大上一些。
但這邊跟其他地方明顯不同的就是,這裏的防衛要明顯高上好幾個等級。
門牆都是加厚加高的,全副武裝的軍士站崗、巡邏幾乎一刻不停,而且,這些軍士一看就知道不是一般人,光那一身殺氣和嚴肅的表情就讓人退避三舍了。
其實這幫人還真不是一般軍士,是李世民派給他的玄甲軍。
玄甲軍可是老李起家的家底,當年真正的秦王嫡系,老李身邊的親衛基本上都是玄甲軍裏面挑選的。
而整個玄甲軍目前也是負責整個宮廷安全的禁衛。
這次派出這些人來,一方面是爲了保證張諾的安全,另一方面就是爲了保證眼前這個院子裏的人了。
這個院子雖然沒有名字,但裏面的人可不簡單,全是張諾上次回長安的時候,從藍田城研究院帶回來的武器研發人員。
之所以帶到這裏來,一方面是爲了張諾就近指導研發,另一方面則是因爲這邊靠近戰場,能夠第一時間去觀摩武器的運用情況和效果。
不管是張諾還是李世民,對這些人可都寶貝得不行,所以張諾安排場地,李世民安排安保,最終的結果就是這裏滴水不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