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貞明點首:“這個道理我明白,昔日釜山的吳佥憲已告訴我這個道理,你們放心就是。”
“如此甚好。”
“另外,不知上國可願在我王國腹地尋找更多鐵礦和煤礦開采?”
沈成敏說後就笑着問道。
徐貞明不由得問:“這話何意?”
沈成敏道:“是這樣的,我王國多山,而如今托上國庇護之德,我國得以承平多年,生齒日繁,所以我國願意請上國在我們境内開礦,進一步福澤我王國小民,順便也算是王國爲上國君父表達的一點孝心;但是得準予我們參與分紅,這非是我們貪利,而是爲了讓我王國能夠更有能力保證上國開礦取利順利,壓制國内豪右。”
徐貞明笑着颔首:“你們是爲自己百姓争取福報,本官本人自然是同意的!”
接着,徐貞明又道:“但你們既然這麽想爲自己小民争取聖恩,何不再多做一些努力?”
沈成敏聽後拱手相問:“還要做什麽努力,還請上臣賜教!”
“伱們不要僅僅是準予天國官辦礦業來開礦,還當徹底開放海禁與邊禁于上國。”
“當然,上國無論官民皆能來貴國投錢興業,自然依舊是要給你們分紅繳稅的。”
“而這樣做,豈不進一步增加你們王國的稅收,也解決了你們王國生齒日繁的問題?”
“還能制衡你們王國豪右産業,因爲上國官民來你們王國興辦實業,隻爲賺錢,不爲争權,真要想直接統治你們王國,又何必留你們王廷呢?”
“另外,天朝百工之技遠強于你們,各類人才也多于你們,若來王國辦實務,你們的國家隻會比現在更富,如本隻能一月産三匹布,則可以增加爲四匹,則人人可以不受冰凍之害之日可期也!”
徐貞明這在這時闡述起了自己的看法。
沈成敏聽後細細思索了一會兒,然後突然朝徐貞明拱手:“那就請上國扶持下臣成爲王國領議政,若能,下臣必力促此事!”
領議政在朝鮮相當于丞相。
徐貞明聽後點了點頭。
沈成敏因而臉上浮現出雀躍之色。
現在的朝鮮有很多開明派士大夫的确已經不反感大明來朝鮮駐兵與做生意乃至修路開發礦産等。
因爲他們不得不承認,大明的确在技術與管理上更深一籌,的确能讓朝鮮許多百姓收入增加,而百姓收入增加,又能讓他們稅收增加。
朝鮮國王李昖和他的大臣們就在大明于釜山、對馬島駐兵,乃至沿途修建兵站,和在這些地方開辦很多織坊與礦場後,就試着對自己本國百姓大幅度加了一次稅,結果并沒有引起大規模民變,很多百姓坦而受之。
原因自然是許多朝鮮百姓在釜山、對馬島這些地方爲大明務工掙了不少錢,主要是大明真給工錢,爲了自己的棉布銷量。
所以,朝鮮不少百姓手裏也就有了錢,盡管不少收入被朝廷征了去,但依舊比以前沒地沒産活活餓死強。
而正因爲此。
李昖和他的一些大臣也就發現原來大明來自己王國開發是對自己這些統治者有好處的,不但國庫收入增加,内部農民起義也減少了許多,還能更有底氣的請求大明幫自己教訓時不時就來侵擾自己的胡人和倭寇。
沈成敏就是這類士大夫,也就願意對大明進一步開放,且在接下來不久就由大明駐朝官員授意朝鮮國王讓他做了領議政。
沈成敏一成爲領議政就開始奏請朝鮮國王準予對大明在經濟領域進一步開放。
“本國乃天朝最忠心的藩國,理應以本國之物力成天朝上國之偉業,結大明天子之歡心。”
“故準沈卿之奏。”
“歡迎天朝官民來王國經商講學。”
朝鮮國王李昖也在沈成敏接下來如此奏禀後同意了其請。
這時,沈成敏又道:“殿下,臣認爲,雖我國有此心,然上國官民恐并不願意來我朝鮮,蓋因東瀛那邊乃天朝直轄之地,無太多稅,而人口之利更多更廉價,故我們不能隻是同意,還得有能吸引上國官民來我國辦實務的政策。”
李昖點首:“卿乃明白之人,自當如此,傳孤旨意,議政府當盡快拟定出一系列吸引上官官民的政策,對于來本國之的上國官民務必要以禮相待,他們的事皆要謹慎處之,不可馬虎!”
“若上國官民在朝有不法之事,能不問就不問,能不逮就不逮,能不關押就不關押!實在因爲罪大惡極要讨說法,也要先報請得釜山天朝佥憲同意爲妥,以明我們禮重之心,使上國官民皆知我們好禮,而更願來我朝鮮,助我王國更加國泰民安!”
李昖這麽說後,諸臣皆拱手稱是。
朱翊鈞不久後也從徐貞明的章奏裏知道了此事,且也收到了朝鮮國王遞來請允大明官方與民間資金進一步來朝鮮以降恩澤的章奏。
“準其所奏!”
“李氏之朝素敬皇明,更自循我中華之禮儀文字與風俗,其民亦當爲朕赤子,自當恩澤。”
“故朕不但準其所奏,還意将其視爲之最當恩惠之國,即最惠國,故下旨讓内閣議定一下,對從朝鮮來的商貨适當減稅,将來凡他藩來中華之貨物稅賦最低是多少,他朝鮮就也是多少進口之稅!但是他朝鮮也得如此,但他們必須是用我們的銀元劵結算貨物。”
朱翊鈞對這一套不陌生,所以,他很樂意先在經濟領域影響朝鮮。
而朱翊鈞之所以要求朝鮮必須用銀元劵結算貨物才可以獲得最惠國待遇,則是爲了避免銀元外流,而能夠在将來用銀元劵這種紙币就可以控制朝鮮的經濟。
朝鮮國王李昖沒有拒絕,因爲在朝鮮控制國家商貨最多的其實就是他王室與士大夫,每年朝鮮出口到大明的貨物大部分都是他們的貨物,所以朱翊鈞承諾若用銀元劵就給最惠國待遇,他們自然也就答應了。
于是乎,越來越多的大明官辦實業與民辦私營産業因爲大明收的進口稅低,而朝鮮又給大明過去的漢人給予特殊待遇,所以紛紛跨海去朝鮮開礦開廠,也都賺了不少。
尤其是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對人力成本要求更高的産業,如礦産開發與紡紗還有器械組裝這些。
無錫。
“他們都要去朝鮮?”
顧憲成和顧允成在申時行請得旨意立太子後,就倍感掃興的從京師回到了家裏,而顧憲成一回家就聽在家經營家業的顧玄成說起有自家許多到期老佃戶要去朝鮮,不再佃租他們的田的事來。
顧玄成回答說:“是的,江南一帶出海的百姓越來越多,一個個都在傳去朝鮮東瀛賺的錢多,還比在江南過得舒坦,哪怕是當地的官員對自己這些漢人都是客客氣氣的,也就都想過去賺大錢再回來,不想再佃租我們的田。”
“爲私利出鄉,這是不孝是不敬祖宗!”
顧憲成罵了一句,就道:“所以太祖亦反對百姓出縣,而設路引制度,隻可惜如今已盡廢此制。”
“講道理沒用,不隻有去朝鮮的,還有想去東瀛的,甚至有想去緬甸的。”
顧玄成回道。
“這就是以張太嶽之學來治國理政所發生的必然之事了!”
顧允成這時在一旁說了一句,就道:“對外取利,就意味着人也會跟着往外面跑,那孝道忠道就會湮滅,世風就會敗壞!人人就會更加厭惡耕作,以至于鄉梓盡是苟利之輩,乃至整個國家也都是苟利之輩!”
“沒錯!”
顧憲成颔首,就又問顧玄成:“降租降息也沒用嗎?”
“也沒用!”
“他們就是不想做佃農了!哪怕我們把租子降到最低,把利息降到比官辦銀行還低,他們也甯願去官辦銀行貸更高利息的出海專款。”
顧玄成回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