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怕“認真”二字
同學聚會,一個許久未見的同學跟我說起了她9 歲的女兒佳麗。佳麗平時做事總是毛手毛腳、丢三落四,是一個典型的“馬大哈”。她每天早晨去上學的時候,不是找不到紅領巾,就是忘了帶文具盒。寫作業的時候,她總是找不到文具,鉛筆每天都要丢一兩根,橡皮兩天就能丢一塊。無論我的同學怎麽囑咐她,她的這個毛病總是改不了。
有一次,輪到佳麗值日,她匆匆忙忙去學校打掃衛生。到上課時,她才發現自己居然忘記帶書包。佳麗急得差點哭了出來,趕緊給媽媽打電話。可是,當媽媽把書包送到學校時,一堂課已經過去了。
在學習上,佳麗同樣粗心大意:做數學作業時,她總是做錯,也經常把“9”
看成“6”,把“+”當成“-”,甚至有時會落下半道題忘了做;做語文作業時,經常錯字連篇,把“已”寫成“己”,把“狼”看成“狠”等。每一次考試完,佳麗都很有信心,說沒有什麽不會做的。可試卷一發下來,錯誤多着呢,不是漏了一個數,就是多寫了一個數,這樣直接影響到了她的學習成績。
看到佳麗如此粗心馬虎、不認真的模樣,我的同學很是發愁,不知道該怎麽辦。看着同學一臉無奈的樣子,我那顆喜歡幫助人的心又開始“泛濫”了,決定幫幫她。
“世界上最怕‘認真’二字”,很多時候,人做事是否認真、仔細,常常就會成爲事情做好還是做壞的分水嶺。幼兒期是培養各種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認真仔細的習慣也須在幼時就開始培養。
我們常說,細節決定命運,孩子是否養成認真的習慣,常常會給孩子以後的人生帶來極大的影響。認真就是把事情的每一個細節都努力做好,把每一件小事都努力做好。如果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在每一個細節中,在每一個細微處,都注重培養他們認真的習慣,那麽他們就更容易創造幸福美好的人生。
那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做事認真的習慣呢?我的做法或許會給佳麗媽媽和有類似困擾的父母一點啓示。
首先,在日常生活小事中,慢慢培養孩子認真的習慣。
别讓孩子亂拿亂放,要讓他認真對待每一樣東西。例如,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就開始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慢慢來培養他認真的習慣。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曆爲例:
剛學會走路的兒子,對家裏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好奇,常常四處走走看看,拿起這個摸一摸,拿起那個看一看,可是每次拿起東西之後都不知道放回原處。
這時候,我就會對他說:“寶寶,要把拖鞋放回鞋架上,不然爸爸回來時就找不到它了。”“寶寶,遙控器要放到電視旁邊,這樣媽媽才能看見它,然後給你打開電視看動畫片。”……兒子雖然還不太會說話,但已經能聽懂我的話了。于是,在我的要求下,他都會很乖巧地把拿起來的東西放回到原位。時間長了,兒子漸漸養成了這種認真的習慣。有時候,如果看到爸爸的拖鞋被丢在沙發旁邊,他都會撿起來放回到鞋架上。每當這時候,我都會真心地誇獎他:“寶寶真細心啊!寶寶真棒啊!”
2 歲多時,兒子對玩具越來越感興趣了,我就利用收拾玩具這件事來培養他認真的性格。有一天吃過晚飯以後,兒子把自己的一箱積木拿出來倒在客廳的地上,然後開心地玩了起來。我做完廚房裏的家務,也過來和他一起玩耍。玩了一會兒後,他對我說:“寶寶要睡覺覺了。”“好吧,那你先把積木收拾到箱子裏吧。”
我說。
于是,兒子開始收拾散落于地闆上的積木,而我則一直在旁邊看着他。收拾了一會兒後,他以爲積木都已經裝進了箱子,所以準備蓋上蓋子。這時候,我發現有一塊小積木還沒有被放進積木盒裏,而他卻沒有看見。于是,我問他說:“你看看積木都回家了嗎?”兒子看了看客廳周圍的地上,又看了看積木盒,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他沒有看出來盒子裏有些積木之間的空隙(積木都收進去後,各積木間是沒有空隙的),也沒有發現在沙發一角被遺忘的那塊積木。
“你看看積木的房子裏滿了嗎?”我又啓發他。兒子用手動了動盒子裏的積木,發現了空隙,“咦,小房子還不滿呢?”
“房子爲什麽還不滿呢?”我問。“還有積木沒有回家。”兒子明白了,就四下去找那塊“沒有回家”的積木。過了好一會兒,他找到了,高高興興地把它放進盒子,蓋上蓋子。這時候我對他說:“每次玩過積木之後,要把它們都放回箱子,不能丢下任何一塊兒,要不然第二天你就找不到它們了,知道了嗎?”
“知道了。”兒子高興地回答道。
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我也不會錯過培養兒子認真做事的機會:每次吃完瓜子後,我都讓兒子檢查一下有沒有掉落在地上、沒扔進垃圾桶的瓜子殼;每次畫完了畫,都讓他檢查一下畫筆有沒有扣好筆帽;每次吃完飯,我都要給兒子一塊紙巾,讓他把自己吃飯的那塊桌面擦幹淨。最初,這些事情都是我和他一起做,慢慢地,到他快3 歲時,很多事情他就能獨立完成了。
其次,幫孩子養成檢查的習慣。
兒子上小學時,經常将上課時需要的文具或者課本忘在家裏,有時還會忘記老師布置的作業。每天晚上寫完作業後,兒子就會将筆和作業本一扔,要求我幫他整理書包。看到兒子的書包,我總會皺起眉頭,因爲他的書包比垃圾箱好不了多少,又亂又髒。我想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于是對他說:“明天上課時要用什麽東西你自己最清楚,以後你就自己整理書包吧。不能總讓媽媽替你整理,我最多會提醒你檢查一下。”我說完後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兒子隻好自己動手整理書包。
第二天上學前,我讓他從頭到尾檢查一遍書包,看看還缺什麽。當他忘記帶某樣東西時,我不會直接告訴他,而是讓他自己去想。
漸漸地,兒子上學時忘記帶東西的次數越來越少。後來,他基本改掉了丢三落四的毛病。
面對總是喜歡丢三落四的孩子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養成檢查的習慣,小到檢查自己的書包,大到檢查自己做的作業。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而養成認真的習慣。
其實,讓孩子養成認真的習慣并不難,難就難在我們對于孩子習慣的養成要一直持認真的态度。世界上任何難事最怕“認真”二字,不是嗎?
一分鍾,你能做什麽?
一個周末,我去一個朋友家做客。當我走進她的家門時,朋友正在催她的女兒蘭蘭寫作業。可是1 個小時過去了,我看見蘭蘭仍然坐在地上玩玩具。朋友繼續催她,她回過頭說:“時間還早呢,我再玩一會兒就去寫作業。”于是,在我和朋友聊天的過程中,我看見蘭蘭玩完玩具,又去看動畫片,接着又去和家裏的小狗玩……
時間到了晚上6 點,蘭蘭還沒有寫作業。吃過晚飯,朋友又催促蘭蘭去寫作業,蘭蘭回答說:“再玩一分鍾。”朋友不耐煩地讓她趕緊去寫,而蘭蘭也不甘示弱地喊道:“我就玩一分鍾,一分鍾,我能做什麽?”
看着蘭蘭如此沒有時間意識,我坐不住了,走過去摸着蘭蘭的頭,說:“蘭蘭,阿姨告訴你,一分鍾能做好多事情。比如,一分鍾,你能讀完一道題; 一分鍾,你能完成一幅簡單的畫;一分鍾,你能穿好衣服;一分鍾,你能讀完幾個單詞……”
還沒等我說話,蘭蘭就大聲地叫道:“好啦,我知道了,一分鍾能做很多事情。
我現在就去寫作業。”
看着蘭蘭無所謂的樣子,我知道我的這番說教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朋友看着我無奈地搖搖頭。
在現實生活中,像蘭蘭這樣的孩子有很多。那麽,爲什麽這些孩子的時間觀念會這麽差?爲什麽他們不懂得珍惜時間,對時間的流逝無動于衷呢?其實,根本的原因就是孩子存在嚴重的放縱心理。所謂放縱心理,就是說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時完全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不懂得控制自己,不懂得自律,對一切事物都采取無所謂的态度。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學習,他們都不放在心上。
爲了讓朋友改掉蘭蘭浪費時間的壞習慣,我給朋友講了一下培養孩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的重要性。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作爲父母,培養孩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将會使他一生受益。比如,珍惜時間的孩子會對一天的時間做出合理的安排,今天要做什麽事(比如上學、完成作業、看動畫片、課外閱讀、參加興趣班、和朋友出去玩,等等),他會安排先做什麽,再做什麽。就算沒有人提醒,他對計劃也了然于心,絕不會打亂節奏。
随着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長大,等他們踏上社會,從小養成的管理時間的能力會讓他們在工作中遊刃有餘。試問,哪個領導不喜歡效率高的員工呢?誰不喜歡和這樣的人交朋友呢?管理時間的能力,會給孩子的人際關系方面增加很多的印象分,讓他更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與肯定。
所以,爲了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講到這裏,朋友迫不及待地問我:“你有沒有什麽好的方法可以改正蘭蘭浪費時間的壞習慣呢?”于是,我把我培養兒子珍惜時間的方法一一告訴了她。
首先,從生活入手建立孩子的時間觀念。
比如,我們叫孩子起床的時候可以說:“六點半啦,小懶蟲應該起床啦。”洗臉刷牙的時候可以說:“寶貝快一點,已經七點半啦,你要遲到了。”周末上興趣班時,可以跟他說:“畫畫班下午三點上課,現在才一點,你還可以休息一會兒。”
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他們知道什麽是“早”,什麽是“遲”,這樣他們就能很好地感受到“時間”了。
其次,選擇合适的時機,讓孩子意識到不守時的後果。
在兒子剛上幼兒園時,我每天早上都要反反複複地催促他,防止他遲到。終于有一天,我再也忍不住了,就對兒子說:“明天早上7 點我在客廳等你,如果超時了,沒趕上跟我一起出門,那就是你自己的責任。老師批評你了,你别哭鼻子。”
兒子并沒有把我的話放在心上,第二天早晨依舊磨磨蹭蹭地不肯出門。送他到幼兒園的時候,同班的小朋友已經開始上古詩課了。兒子因遲到受到了老師的口頭批評。讓我欣慰的是,兒子通過這件事吸取了教訓,牢牢記住了上學一定要守時的觀念。
孩子年齡小,對于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印象會極爲深刻。我的做法雖然非常嚴厲,但是卻值得父母們參考。選擇一些合适的時機,讓孩子意識到不守時的後果,當孩子有了不開心的體驗時,自然會改正自己的錯誤。
再次,父母要以身作則。
我常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不會管理時間,浪費很多時間做無用的事,卻從來不反省自己,是否爲孩子做了一個好的榜樣。孩子是一面鏡子,父母的行爲習慣對孩子的影響,都會在孩子身上展現出來。假如父母做事丢三落四,拖拖拉拉,卻想讓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效率,這樣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因此,在培養孩子珍惜時間的習慣時,父母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則。
比如,自覺地讀書、看報,主動地和孩子一起讨論問題,共同進步等。不能把一切要求都加注在孩子身上,自己卻什麽都不注意。這樣不僅會讓孩子産生很大的壓力大,還會給孩子以逃避的借口。孩子會認爲:爸爸媽媽都沒有做好,自己也沒必要注意了吧。父母要謹記“孩子有樣學樣”,要想讓自己的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就要從自己抓起,改正壞習慣,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
最後,讓孩子記錄他的“時間開銷”。
我們可以讓孩子記一個時間的“流水賬”,從而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時間都花在了哪裏。
從兒子讀小學3 年級開始,我就開始利用這一方法來讓兒子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每天晚上,我會和兒子坐下來一起回憶他一天都做了什麽。如果兒子不會安排時間,那麽通過時間“流水賬”就會發現,一天沒做什麽事兒,時間就過去了。
有時我會引導他回憶更久以前的事情,如讓他想想上個星期,甚至過去的一個月都做了些什麽事情。然後讓兒子把回憶出的事情在紙上羅列出來,讓兒子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自己浪費了多少時間。
實話實說,當我把這些運用在兒子身上的方法講給朋友聽時,我并不确定對蘭蘭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是否有用,因爲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但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幾個月後,朋友發微信告訴我,蘭蘭浪費時間的行爲越來越少,她已經慢慢地懂得了時間的重要性,并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不管怎樣,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不是嗎?
“腹有詩書氣自華”,讓孩子在書的海洋裏遨遊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一些父母這樣說:“整個暑假孩子都在玩電腦,一提起看書就煩,說看書太無聊,沒意思。”
“比起看書孩子更願意看電視,經常一看就是一天,說也說了,打也打了,孩子就是不願意坐下來看書。”
“我家孩子看科幻動畫片可以看到廢寝忘食,爲了培養他讀書的習慣,我特意給他買了一些科普讀物,想着他應該感興趣。可是孩子卻覺得那是‘破書’不願意看。”
……
總之一句話,孩子不願意閱讀,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
如今的父母,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對于養成閱讀習慣的好處,想必不用我說都能明白。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對于孩子獨立思考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是孩子開發智力、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家庭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我們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爲了讓孩子吸收各種知識,成爲一個有内涵、有修養的人。“腹有詩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應該對孩子進行耐心細緻的訓練和培養,使孩子養成這一終身受益的習慣。我可以把我培養兒子養成閱讀習慣的訣竅告訴大家,給大家做一個指引。
首先,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兒子小時候也不喜歡看書,但經過我慢慢地培養和引導,現在他已經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兒子剛上小學的時候,我爲他訂閱了《小學生天地》雜志。雜志上經常會有一些猜謎語、填字謎等趣味闆塊,我就和兒子一起參與,開拓思維。
有一次,兒子在《小學生天地》雜志上看到了一個名爲“讀者知識競賽”的活動,活動介紹一欄寫道:每個參賽的小朋友需填寫一份知識問卷,并根據主題畫一幅畫,獲獎的小朋友可以獲得一份精美的禮物。兒子非常感興趣,我鼓勵他參賽試試。兒子自己主動填完了知識問卷,并且認真地畫了一幅畫,和我一起寄給了《小學生天地》。
幾個星期後,兒子收到了《小學生天地》寄來的獎品——一套文具,原來他在這次有獎問答比賽中獲得了三等獎。兒子非常開心,這對他的閱讀熱情是一個巨大的鼓勵。我對他說:“兒子你真棒!你能得獎是因爲你把平時從書本中看到的知識都記住了!”有了這次得獎的經曆,兒子對閱讀的興趣更濃了。
其次,家長要以身作則,放下手機,拿起書本。
我和丈夫都有閱讀的習慣,兒子耳濡目染間也受到了一些影響。
兒子上小學2 年級時,以閱讀配插圖注音的兒童讀物爲主,當時讀純文字的書籍對他來說還是略有難度的。有一天,他看到我正在讀一本長篇小說,覺得很有意思,表示他也想讀這樣的書。但對于他的年齡來說,讀長篇小說還有一定的難度,我示意他翻翻我的書,兒子饒有興緻地翻了兩頁便合起來了,他對我說,他覺得讀純文字的書太難、太枯燥了。
爲了提升兒子的閱讀能力,我給他買了一本《湯姆·索亞曆險記》。這本書情節有趣,易于被孩子理解。但我沒有告訴兒子這本書是給他買的,而是拿出那本書像平時一樣讀了起來。而且在讀的時候我會故意發出一些聲音,或驚歎或贊美。
同時,我還會在兒子睡覺前故意跟他“分享”書中的一些有趣情節。兒子總是着急地問後面發生什麽了?我回答他:“媽媽還沒看到這裏來呢!等我看完了再給你講。”每到這時,孩子都會露出失望的表情。
有一次,我又講到一半不講了,兒子急得抓耳撓腮。我就順勢引導他說:“媽媽還沒看完,你想知道的話可以自己看看這本書啊!”一開始兒子還擔心自己讀不懂,我對他說:“沒關系,你可以的,看不懂的地方可以拿來問爸爸媽媽呀。”
後來,他讀得津津有味,被書中的情節深深地吸引住了。
其實兒子的識字量是很大的,隻是他對自己沒有信心,有畏難情緒。隻要稍加疏導,孩子完全可以自己閱讀。很快,兒子就讀完了這本書,并且産生了繼續讀長篇小說的興趣。不知不覺中,兒子的閱讀能力越來越強了。
後來,我爲兒子選擇了各種各樣适合他的書籍,如百科知識類、文學類、曆史類、自然地理類、科普類、科幻奇幻類等。我還爲他準備了字典,當他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時,可以查字典,解決了兒子的後顧之憂。如今兒子的閱讀量已經非常大了,他經常跟我和丈夫讨論書中的情節,并發表自己的意見。兒子在閱讀的熏陶下,變得更加聰明睿智了。
要想讓孩子養成好的閱讀習慣,父母就要放下手機,拿起書本,爲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幫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最好方法。
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力量無邊的人提到孩子的習慣培養,很多父母都會贊同要培養孩子勤奮學習的習慣。但是,要想孩子有所成就,僅僅有勤奮還遠遠不夠。對此,巴爾紮克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如果我們的孩子永遠隻是被動地接受别人的觀點和結論,而不去獨立思考,那他永遠也不會有創見。同樣是人們司空見慣的事情,不會思考的人隻會把它當作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而勤于思考的人卻能從平常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比如,爐子上的水開了,蒸汽頂起壺蓋,不勤于思考的人會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而瓦特卻能從中發現蒸汽的力量,從而發明了蒸汽機。
所以,要想讓孩子在他以後的人生中能夠赢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成功機會,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任何成功都要靠智慧取勝,而思考是獲得智慧的根本途徑。
對于如何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我給大家提出兩點建議:第一,讓孩子自己尋找答案。
在生活和學習中,孩子若對某一事物或現象産生了疑問,我們要盡量鼓勵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而不是直接将問題的答案告訴孩子了事。孩子在自己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必須積極思考,這也是培養他思考能力和思考習慣的一個途徑。
我兒子在讀初中2 年級的時候,由于剛剛學習了簡單的電路知識,他就對家裏的某些電器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總想着把家裏的手電筒、台燈等小電器拆開,看一看裏面的電路連接情況。我看到兒子對電器有這麽大的好奇心,就把壞了的還沒來得及修理的電水壺拿出來,讓他試着修理一下,看他能否将所學的知識活學活用。
兒子看到我遞給他的電水壺,高興壞了,心想所學的知識終于有了用武之地。
兒子以前曾親眼看到丈夫修理過一些小電器,自己又學習了電路知識,他認爲自己修理電水壺應該不成問題。
兒子拿着電水壺端詳了一會兒,發現難以看到水壺裏面的機關,好像它出問題的可能性會比較小。那會不會是電線出了問題呢?兒子思考了一會兒,他把電線插頭上的螺絲卸了下來,發現裏面的金屬線已經被燒焦了,還能聞到一點焦煳味。兒子确認一定是這裏出了問題。于是,他剪掉電線頭上燒焦的部分,再去掉好的電線上的一段塑料外皮,然後學着爸爸的樣子,把裸露出的每一縷銅線擰成緊密的一股,最後用螺絲固定在那兩個金屬片的小孔裏。他還記得以前爸爸說過,兩個金屬片或端部的金屬線不能接觸,否則就會短路,物理老師在課堂上也是這麽說的。所以他特意看了看銅線有沒有互相接觸。
做完這些後,兒子又把插頭上的硬塑料外套安裝好,并把幾個螺絲給擰好。
丈夫爲了以防萬一,還幫他檢查了一下各條線路,并沒有發現什麽問題,兒子便将拆過的部分重新整合了起來。
兒子在電水壺裏裝了一壺水後,插上了電源,過了一會兒,水壺裏的水開始升溫了。成功了!兒子對此頗感自豪。
在生活中,如果孩子對什麽事情有疑問或是遇到什麽難題,我們不要急于将問題的答案或解決問題的辦法告訴孩子,而是要鼓勵他自己去思考,去尋找解答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
第二,鼓勵孩子凡事多問爲什麽。
孩子的小腦袋裏總是裝着許多奇奇怪怪的問題,他們喜歡纏着家長問這問那,這是他們具有好奇心的一種表現。孩子對周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就會在頭腦裏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提出各種問題。當找不到答案的時候,他們就會向家長求助。孩子的這種提問和思考是非常可貴的,這是他們獲得生存和生活智慧的重要方式,是培養他們思考能力和習慣的良好時機。
但令我們感到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因爲各種原因逐漸打擊和扼殺了孩子的這種好奇和思考的習慣。這對開發孩子的潛能是緻命的傷害。
比如,孩子發現水壺開了,熱氣冒出來了,會問我們:“爲什麽水加熱了就會開?爲什麽水開後有蒸汽?爲什麽涼水沒有蒸汽呢?”孩子諸如此類的很多問題常常讓我們回答不上來。或者我們正忙着自己的事情,很容易對孩子的提問産生不耐煩:“去去去,怎麽這麽多爲什麽,煩不煩啊?”或者是用一句“本來就是這樣,沒有爲什麽”來打發孩子。孩子一連串的問題卻遭到我們如此的呵斥,心裏難免會産生不快。而家長打擊孩子提出問題的做法既不利于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習慣,也不利于孩子的潛能開發。
爲了培養孩子愛思考的習慣,家長應鼓勵孩子多提出問題。不要害怕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會丢面子,而去責罵孩子。這種打壓的态度,不僅會扼殺掉孩子的好奇心,還會壓抑孩子的思維。
做事有條理者易成才
有一天,我應邀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兒子名叫球球,是一名3 年級的小學生。我跟朋友在客廳裏聊得正開心,球球突然跑過來,一臉焦急地對朋友說:“媽媽,我馬上就要去參加比賽去了,我的飛機模型呢?我找了很多地方沒找到,你快點幫我找一下。”朋友聽完立馬就站起來,跟我打了個招呼,就進房間去幫球球找模型去了。
過了很長時間,朋友才從球球的房間裏走出來,滿懷歉意地對我說:“不好意思啊,讓你久等了!球球最近參加了一個模型比賽,我找了半天才幫他找到飛機模型。”
我向朋友表示想要看一下球球做的飛機模型,朋友欣然應允,随即滿臉尴尬地對我說:“他的房間特别亂,你做好心理準備啊!”聽到朋友這麽說,我走進了球球的房間——确實是非常亂。寫字桌上的書本、作業本,還有漫畫書亂堆一通;各種小零食的袋子和空的飲料瓶子随處可見;床上堆滿了衣服,航模的零件也散落得到處都是。
看到這樣的場景,朋友的臉上有些挂不住,接下來的聊天内容,我們就針對孩子教育的問題聊了起來。
朋友告訴我,球球從小就是這樣,做事情沒有條理性。例如:當球球自己玩玩具時,從來不會放回原處,玩累之後就到處亂丢,留下滿屋狼藉等着父母收拾。
當時朋友覺得球球還小,還不會做這些,就幫着孩子收拾了。
現在球球已經上小學了,但是爲了讓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父母每天都是盡可能地爲他服務,吃喝都盡心盡力安排好,甚至在刷牙的時候連牙膏都幫他提前擠上……
球球做作業時也會讓朋友十分頭疼。因爲球球磨磨蹭蹭始終不在狀态,有朋友陪着時,球球的作業還能做得好一些。如果遇上她沒空,那球球寫的作業就會慘不忍睹。更讓朋友感到驚訝的是,有時候球球根本不知道老師布置了哪些作業,還要他們打電話去詢問老師今天布置了哪些作業。老師有時候也會跟他們反映球球做作業完全不按順序,而且答題也沒有任何邏輯性,也不标注題号,經常讓老師犯難——不知道球球做的是哪道題。
聽完朋友的“訴苦”,我立刻明白了球球的症結所在——父母沒有幫他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因爲球球在生活中想做什麽做什麽,毫無規劃和條理,所以才會導緻這一系列行爲的發生。
做事有條理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好習慣。它可以讓孩子們在遇到事情時保持鎮定不慌亂,并且能夠有條不紊地将事情處理好。反之,如果做事沒有條理,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會衍生出很多問題。在人生的道路上,獲得成功的概率也會比别人小很多。
爲了讓朋友很好地培養球球做事有條理的習慣,我把我培養兒子做事有條理的方法告訴了朋友。
首先,父母不能越俎代庖。
我經常看見很多父母什麽事情都幫孩子做好,認爲這就是愛孩子的最好方式。
其實,這并不是愛,而是“溺愛”。父母的越俎代庖不僅會讓孩子産生嚴重的依賴心理,而且還會剝奪孩子自己動手,體驗生活的機會。作爲父母,我們要教導孩子怎樣有條理地去做事,而不是替他們去做事。
在兒子小時候,和球球一樣,也喜歡将玩具到處亂丢,但我卻不像球球媽媽一樣,幫他收拾。每次看到家裏到處都是兒子的玩具時,我就會叮囑他,讓他趕緊将玩具收起來,而且還要分類擺放好。
除此之外,我還會告訴兒子,換下來的衣物不能亂扔,要放進洗衣機;自己準備好上學時要帶的東西;把自己的房間打掃幹淨等。這些都是幫助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培養孩子做事有條有理的基本訓練。
漸漸地,家裏就很少看到他把玩具到處丢的場景,甚至連他自己的房間,東西都擺放得井然有序。
其次,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向做事有條理的人學習。
孩子始終是孩子,很多時候大人在教導他們做事要有條理的時候,他們往往不會聽取我們的意見。那麽,怎樣讓孩子能夠聽進去、學進去呢?孩子最擅長的就是模仿,引導他們向做事有條理的人學習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在培養我兒子的“條理意識”時,我通過觀察發現,兒子的同桌小環是一個做事很有條理的孩子,更巧的他還是我家的鄰居。于是,我就經常邀請小環到我們家和兒子一起寫作業,一起玩耍。兩個孩子在一起相處得很好,每次他們一起玩完玩具之後,小環便會主動地收拾東西,将玩具放回原處。兒子看見小環的舉動,也主動幫忙收拾起來。慢慢地,就算小環不在,兒子也能主動收拾自己制造的“殘局”了,他的房間也變得越來越井井有條。
最後,讓孩子學會作計劃。
要讓孩子做到做事有條有理,就需要他們在做事的時候能夠提前列好計劃。
比如,我們一家人要出去旅遊,我就會讓兒子把一天的行程簡單地安排一下,什麽時候出發,什麽時候去吃飯,什麽時候休息,什麽時候回家。然後根據兒子制訂的計劃,我和丈夫予以評價。不合理的地方會立即指出,兒子在這一過程中,慢慢學會了如何合理地去安排一件事情。
勤奮是成功之母,懶惰乃萬惡之源暑假時,遠房的表姐帶着女兒瑩瑩來我家玩了幾天。這幾天裏,我算是見識到了真正的“小懶蟲”。在家裏,瑩瑩除了看動畫片、玩玩具之外,幾乎什麽事情都不做,自己的事情也總讓父母操心。例如,每次吃飯時,瑩瑩隻是坐在飯桌旁一動也不動,一會兒命令媽媽“我要吃菜,給我夾”,一會兒吆喝媽媽“給我拿饅頭來”。外出遊玩,瑩瑩明明自己不累,也常要媽媽抱。
爲此,表姐常向我抱怨瑩瑩的懶惰。因爲她本來自己既忙工作、又忙家務,已經很辛苦了,瑩瑩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要讓她勞神勞力,确實讓她吃不消。
看着瑩瑩如此的懶惰和表姐勞心勞力的模樣,我陷入了沉思。
如今的孩子都被當成“寶貝”一樣,在我們大多數的家庭裏,一般不會讓孩子做家務。我們對孩子的溺愛、嬌縱、包辦代替,逐漸導緻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所以要我說,孩子的懶惰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有的父母認爲讓孩子做家務勞動會影響孩子的學習,于是經常教導孩子“你隻要好好學習就可以了,家裏什麽事情都不用你做”。
孩子聽到類似的話就可能會從内心貶低“勞動”的價值,父母再讓他去做這些事情時,他就不會心甘情願去做,而且還會把學習當作逃避勞動的借口。
父母的這種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孩子的懶惰不僅給我們增加了很多額外的身心負擔,而且對孩子自己的習慣養成,對他們以後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也都是很不利的。因爲懶惰,孩子鍛煉照顧自己、鍛煉獨立生存的機會減少,生活能力、生存能力自然難以提高。因爲懶惰,孩子缺少接觸更多新事物和新領域的機會,不利于他們的智力、思維、創造性等潛力品質的發展。因爲懶惰,孩子缺少克服困難去做事的經曆和鍛煉,不利于培養他們頑強的意志和獨立自主性。俗話說“勤奮是成功之母,懶惰乃萬惡之源”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無論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有多高,無論孩子自己的理想有多遠大,如果他們懶惰,這些期望和理想都不可能實現,因爲他們很難把理想付諸行動。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愛勞動、勤快的好習慣,幫助孩子克服懶惰。
當然,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好習慣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說到這裏時,表姐問我:“我看見你的兒子很勤快,一個男孩如此勤快,真的很難得,你是怎麽做到的?”
其實,兒子也并非一開始就是一個勤快的孩子,隻是他有一個很好的習慣——他自己的事情,他會認真做好,不是他的事情,他會努力做好。我在培養兒子愛勞動的習慣時,也是向很多有經驗的父母讨教後,并結合兒子的個性,自己慢慢摸索出來的。
第一,對孩子的事情我們不要包辦和代替。
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他們看到我們做什麽事都很好奇,覺得很好玩,就争着去做。例如,看到媽媽掃地他也要掃,看到爸爸挪動家具他也要去幹。而很多父母對孩子這些行爲的反應和做法一般是——孩子小,根本什麽也幹不了,所以就阻止他們去做。
此外,孩子因爲缺乏經驗和能力,很多事情都做不好,甚至會越做越糟。我們就會認爲孩子做事隻會搗亂,隻會給父母添麻煩、“幫倒忙”,爲了自己省心、省力,就不再讓孩子做事了。還有就是父母看到孩子做事很費力氣,擔心累壞了孩子、傷着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罪,就幾乎什麽事情都不讓他們做。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很多父母就養成了對孩子的事情包辦和代替的習慣,這也是孩子養成懶惰習慣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們的包辦和代替,孩子從小習慣了什麽事情都是父母來做,習慣了接受我們的百般照顧和疼愛,習慣了遇到難題就讓我們來幫助解決。他們沒有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解決難題的習慣,什麽事情也不願意自己動手去做,遇到難題也懶于去思考,懶惰也就自然形成了,他們會想反正有父母呢!
在這一方面,我做得比較好。我從來不包辦和代替兒子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使得兒子在三四歲時就自己洗手絹,自己洗碗,并且自己學掃地,整理小床……上中學時他自己拆洗被單、衣服……這種“自己幹”的習慣使他養成了勤勞勇敢的精神,也培養了他的獨立意志、決策能力及辦事的迅速性和果斷性。
可見,孩子勤奮的習慣是要在從小“凡事自己幹”的身體力行中逐漸培養出來的。所以,要克服孩子的懶惰,我們一定要減少對他們日常事情的包辦和代替,讓他們自己學着去做,讓他們鍛煉着去做。這樣,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才能逐漸提高,也才能避免他們養成懶惰的習慣。
第二,不要輕易責備孩子。
如果孩子獨立做事時,因爲做得不能令父母滿意而經常受到父母的責備和批評的話,那麽孩子就會覺得沒有成就感,逐漸失去做事的興趣,時間久了就會變得心灰意懶。這也是孩子養成懶惰習慣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人也不是長大後突然就能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很完美、很熟練的。任何一種能力、一種技能都需要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熟練逐漸煉成,是需要一次一次地反複實踐才能提高的,而在這個過程中,犯錯也是難免的。所以孩子做事犯錯、做得不完美是他們必經的過程,他們會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慢慢積累經驗,從而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熟練、越來越讓父母滿意。
因此,在孩子沒有做好某件事情時(或者在他們犯錯時),我們絕對不要輕易就責備孩子,而是要幫助他們了解出錯的原因以及改進的方法,鼓勵他們不斷總結經驗、反複去實踐,直至做到讓自己和父母都滿意爲止。
第三,我們自己要以身作則。
如果我們本身懶惰、厭惡勞動、懶于思考和行動,做事時叫苦連天,孩子也容易模仿我們的這些行爲,滋長懶惰的心理和習性。所以,我們要勤奮地去“做該做的事”,但不要勤奮地“做不該做的事”。簡單地說,我們要努力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例如,勤奮地做好家務、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某項技能或有用的知識。而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讓他們自己去做,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就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是對他們積極性的最大打擊,因爲這樣會使他們失去實踐的機會。你總是不放心,什麽事都要插手,就等于告訴他:“你不行,我不相信你。”父母一定要記住:放手,才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