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台灣最大小說網 > 玄幻奇幻 >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第六十二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第六十二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第三章 品性:在孩子心田種上鮮花,它就不會長出荒草

一個人的品性似乎從來都不能帶來什麽實際利益,但人性的閃

爲人父母,要及早給孩子提供充滿美德和善行的成長環境,引導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善良、孝順、謙虛、誠信等品性,這些将有益于孩子成爲品德高尚、有所作爲的人,步入花香滿徑的人生之路。

不懂愛的孩子是可怕的,也是可憐的

有人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什麽最重要?

能力?情商?教養?心态?還是學習?

不!愛和同情心是最重要的!

一個不懂愛的孩子是可怕的,也是可憐的,他的内心裏的感情也将是一片空白,他将變得自私、冷漠、毫無同情心。正如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所說:“我不想把兒子培養成學識很高卻冷漠無情的人,因爲一個人一旦失去感情,就會變成一台冷冰冰的機器,無論他有多高的才華,也隻不過是充當機器的一塊零件而已。不僅是人,連動物都是有感情的。”試想,一個孩子即便能力再強、頭腦再聰明、再有前途,卻沒有愛人的能力,那麽又有什麽用呢?

應該說,現在的孩子缺乏愛心,是很多家庭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但是,仍然有很多父母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當孩子不關心小朋友,他們認爲,現在就一個孩子,受寵慣了,一切就由着他吧,長大就好了;當孩子肆意踢打小動物的時候,他們認爲,孩子隻是頑皮,覺得小動物可愛,其實他是愛小動物的。豈不知,這些舉動都是孩子缺乏愛心和同情心的表現。

這是因爲,現在的父母大多對孩子嬌生慣養,生怕孩子受了什麽委屈,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正是因爲如此,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習慣以自我爲中心,自私、冷漠,缺乏愛心和同情心。孩子往往很難爲别人着想,無法

品體會别人的難處和痛苦。所以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不要忘了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讓孩子的心靈開出更美麗的花朵。

有這樣一個故事:20世紀末期,在波斯裏亞的一個小村莊裏,住着一個普通的家庭,爸爸媽媽帶着兩個可愛的兒子。爸爸在奧地利工作,一天,他給孩子們帶回來了兩條金魚。孩子們非常喜歡這些漂亮的金魚,每天都細心地照顧。

不久,波斯尼亞戰争爆發了,他們的家園被毀滅了,爸爸也爲國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媽媽隻能帶着孩子們逃難,臨行前她并沒有忘記那兩條金魚,而是把它們輕輕地放入一個小水坑中。它們不僅是爸爸送給孩子的禮物,更是兩條鮮活的生命。因爲在戰争面前,生命簡直是太脆弱了,也太寶貴了。所以媽媽教孩子們應該珍惜生命,即便隻是兩條小金魚。

幾年後,戰争結束了,媽媽和孩子們重返家園,可這裏已經成了一片廢墟。一家人看不到任何希望,不知道如何度過接下來的日子。突然,媽媽發現當年放金魚的小水坑中閃着點點金光,原來是一群遊動的小金魚。孩子們興奮地說:“媽媽,它們就是我們原來的金魚嗎?”媽媽震驚了,或許它們就是那兩條金魚的後代。這讓媽媽看到了希望,于是便和孩子們精心照顧起這些金魚來。

很快,這個故事流傳開了,周圍的人都趕了過來,觀賞這些金魚。媽媽也不忘記送給那些人兩條金魚,因爲這對于戰後的人們來說,就意味着愛和希望。沒過多久,媽媽和孩子們重建了家園,而兩個孩子在媽媽的教育下樂觀積極,更願意幫助别人,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從這則故事裏,我們看到媽媽的愛和善良,哪怕是兩條金魚都不忍心放任它們留在戰火中。當周圍人争相前來觀看這一奇迹的時候,媽媽更把象征着愛和希望的金魚送給他人。雖然我們無法确定這些金魚就是他們之前放入的那兩條金魚的後代,但是我們肯定這位媽媽的愛心和同情心。而媽媽的愛

心和同情心也感染了孩子,讓孩子養成了高尚的品德,收獲了更美好的東西。

愛是一個人最珍貴的東西,隻要你擁有了愛,并讓它在你心裏生根發芽,那麽就會生長出最美好的花朵。愛也是一切美好品德的根基,隻要擁有了愛心,人們才能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善良、友愛、孝順、正直等美德。所以說,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沒有什麽比愛和同情心更重要的了。

雖然孩子本性是善良的,心靈是美好純淨的,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愛和同情心也是需要後天培養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培養孩子的愛心,要懂得愛父母、家人、朋友,甚至是毫不相幹的陌生人或是小動物,并且引導孩子關心和幫助别人,同情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和小動物。

有愛心的父母也應該是智慧的父母。當孩子對同學的困難或是痛苦沒有同情心的時候,父母不妨溫和地對他說:“這個同學需要幫助,我們幫助他好不好?”或者說“如果你遇到了困難,你是不是也會感到痛苦?”當孩子随意踢打小動物的時候,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小動物也是需要愛護的,也是會痛的。不妨對孩子說:“你挨踢了,會不會疼?要是你打它,也會弄疼它的。”

所以說,家是最重要的愛心培育場所,父母是最直接的愛的播種者。給孩子心田上播種愛的種子,并且用行動來引導孩子。當孩子懂得了愛和善良,具有了同心情,他的内心才不會一片空白,面對他人和社會才不會冷漠、自私。而當他付出了愛心,讓别人感到溫暖之後,自己的内心也會被填得滿滿的,體會到幸福和快樂的味道。

品愛是相互的,教會孩子孝順父母

可憐天下父母心,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就是最寶貴的。爲了孩子,父母願意奉獻一切,甚至是最後一絲能量。可是,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又有什麽地位呢?孩子願意爲父母做些什麽呢?

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事情:普通父母辛辛苦苦地工作,每天拖着疲憊的身體奔波于城市之中,可孩子卻拿着父母辛苦賺來的錢揮霍浪費,買昂貴的手機、出入高檔的商場、吃着美味的食物;父母辛苦将孩子養大,讓孩子上大學、給孩子買房子,可即便孩子成家之後還“啃”着父母,不時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孩子在家中唯我獨尊,飯桌上好吃的永遠擺在他們前面,電視永遠播放他們喜歡的節目,指使着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爲他們倒水、拿東西,時常對着父母、長輩大呼小叫。

雖然很多父母嘴上說着“現在的孩子真自私,不懂得體諒父母,沒有孝心”,可還是沒有原則地寵愛着孩子,爲孩子付出,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了“小皇帝”。試想,這樣的孩子怎麽會懂得愛和關心父母,心中怎麽會有父母的位置呢?

事實上,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的誤區和缺陷,尤其是愛的教育這一方面。父母總是給孩子無限的寵愛,關心他們、照顧他們、甘心爲孩子奉獻一切,卻很少引導孩子如何愛自己的親人,以至于孩子變得越來

越自私、霸道,對父母沒有孝心、對别人沒有愛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

孩子家門前生長着一棵茂密的大樹,他每天都在大樹下玩耍,春天抱着大樹開心得團團轉,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摘樹上的果實吃,冬天則用樹葉、樹枝點火取暖。大樹無私地爲孩子奉獻着自己,即便孩子在生氣時時常踢它、扯它,也絲毫沒有任何怨言。

很快,孩子就到了上學的年紀,可他卻還在大樹下玩耍。大樹問道:“孩子,别的小朋友都上學了,你爲什麽沒有去啊?”孩子傷心地說:“我沒有錢交學費,上不起學校。”大樹安慰他說:“不要傷心,孩子。這不是什麽難事,我身上有很多果子,你摘下來拿去賣了賺錢吧,這樣就有錢交學費了。”于是,孩子就靠着賣果子上學、生活,一直到大學畢業。

孩子畢業後,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大樹也很高興。可是,随着工作的忙碌,孩子很少回到大樹的身邊,可大樹依然無怨無悔,因爲它知道孩子需要爲了事業、生活而打拼。一天,孩子再一次來到了大樹身邊,大樹非常高興,剛想和孩子玩耍,就看到他悶悶不樂的樣子。大樹關心地問道:“孩子,你爲什麽不高興?”

孩子低着頭說:“我雖然有了不錯的工作,可是卻沒有能力買房子。我的同學和同事都買了房子,成了家,我卻一無所有,如何成家?”大樹安慰他說:“這沒有什麽大不了的。我身上不就有那麽多材料嗎?你把我的樹枝砍掉,去蓋房子吧!”就這樣,孩子砍了大樹幾枝粗壯的枝幹,蓋了房子娶了妻子,一家人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轉眼間,孩子到了中年,他的孩子也快上大學了,可他的事業卻遇到了瓶頸,再加上家庭和生活的壓力,讓他感到非常苦惱和郁悶。他再一次愁眉苦臉地到大樹下,訴說自己的苦惱:“我的同學都事業有成,有的成了老闆,有的做上了高管,可就我還是一無所成。我想出國深造,可孩子也需要錢上

品大學,壓力真是太大了!”

大樹已經老了,可還是再一次奉獻了自己,慈祥地對他說:“我還有樹幹,你拿去吧!”在大樹的幫助下孩子出了國,他的孩子也上了大學……可大樹卻隻剩下了一些樹根。

很多年後,孩子終于回來了。這時候,大樹對他說道:“孩子,我老了,現在就剩下一些樹根了,再也不能給你什麽了。你能陪我說說話嗎?”

這個故事真的令人深思。大樹是天下無數父母的代表,他們無私地爲自己的孩子奉獻着,不求回報,可最後卻什麽也沒有得到,甚至連和孩子說說話的機會都沒有。我們因爲父母的愛和奉獻而感動,因爲父母的偉大而贊歎。可與此同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思考一下,爲什麽孩子隻知道向父母索取愛,隻知道接受父母無私無悔的付出,卻沒有任何回報的意識呢?

究其原因,就是因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并沒有教會孩子如何付出愛,如何愛自己的父母、親人、長輩。絕大部分父母都認爲,爲孩子付出是天經地義的,不求什麽回報。雖然這彰顯了父母之愛的偉大和無私,但是卻造成了孩子缺失愛的教育。

當父母沒有教育孩子學會愛父母,孝順父母的時候,或是孩子無意識地表現出對家長的關心來,家長卻以“你有這份心就夠了”這樣的理由推掉的時候,孩子内心反而會形成這樣一個錯誤的認識,那就是爸爸媽媽根本不需要我的愛和關心。當這種想法深入孩子的内心時,孩子就會逐漸忽略對父母的關心,變得自私、霸道起來,那麽他們對父母的索取和冷漠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可以說,愛和孝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本能,也是人際關系的第一個台階。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父母的孩子怎樣去愛别人,怎樣去珍惜自己的朋友,怎樣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在需要幫助的時候,誰會願意伸出援助之手?

愛孩子,卻不教會孩子付出自己的愛,隻會害了孩子。其實,孩子本性是善良的,有愛心的,隻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沒有教會他們愛,使他們隻能接受父母、親人的愛,卻不懂得如何愛别人。

父母要知道,我們愛孩子,但是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懂得愛和付出。因爲這關系着他情感的發展和心理的健康。懂得關愛父母、孝順父母,孩子才能關愛他人,才能體會愛的美好和偉大。如此一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内心才能充盈着滿足感,美德和善良才能在心中生根發芽,才能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當然,愛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父母想要讓孩子有孝心,懂得感恩父母,就必須放棄說教,在一點一滴中教會孩子付出和孝順。比如爸爸下班的時候,提醒孩子爲爸爸端杯水;吃完飯之後,讓孩子承擔洗碗的任務;父母生病的時候,尋求孩子的關心……當孩子形成習慣之後,就會主動關心和體貼父母。

更重要的是,這些事也是父母必須做到的。否則,孩子看到父母不能以身作則,他自然也就不會做到了。

品謙虛的孩子才會努力上進

現如今一些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他們往往優越感非常強,自己有一點小成績,就驕傲得不得了;盲目地自信,做起事情來卻總是差了那麽一點點;有些孩子喜歡争強好勝,事事愛争個輸赢,還瞧不起自己的同學;還有些孩子愛慕虛榮,往往喜歡不懂裝懂……

與其說孩子驕傲自滿,甚至是狂妄自大,還不如說是他們沒有真正認識自己。孩子心智還不成熟,無法正确地認識自己,而這也是他們産生驕傲情緒的關鍵因素。當這種情緒産生的時候,孩子往往會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認爲自己比誰都優秀;還往往因爲自身存在的某種優勢而沾沾自喜,隻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并且時常拿自己的長處和别人的短處作比較。

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給予孩子正确的引導和教育,當發現孩子有驕傲自滿的苗頭時,告訴他們其危害性,适時适當地把孩子“翹起的尾巴”摁下去,教會孩子客觀正确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同時,父母還應該培養孩子謙虛低調的好品性,并且告訴他們,謙虛的孩子才有機會看清自己,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讓自己不斷成長進步。

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有真正驕傲的資本。因爲不管是誰,即便他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優秀,出類拔萃,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會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沒有誰是無所不能、天下無敵的。誰也不能自認爲已經達到了最高

的成績而停滞不前,趾高氣揚。如果一個孩子因爲自己在某方面有天賦,取得了一些成績,就養成了驕傲自大的不良習慣,那麽最終會因爲自己的驕傲而影響了前進的步伐,停留在以前的成績上,終有一天會被别人趕上和超越。

李倩是個初中三年級的女生,有着極強的好勝心理,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沒有人能夠超越自己。她從小的夢想就是當一位著名作家,爲此她很積極努力地練習文筆,閱讀課外書籍。事實上,雖然李倩年紀不大,但她文筆非常出衆,每篇文章都是老師課上必讀的範文,還時常被刊登在校刊上。

若李倩能夠踏實讀書,認真寫作,不斷地提高自己,相信将來或許就能夠成爲一位出色的作家。可李倩卻由于現在的小成績誇大自己的天賦,認爲自己将來勢必成爲一位閃耀着光芒的大作家。她時常看不起同班同學,說他們都是平庸的人,寫的文章就像是垃圾一樣,雖然洋洋灑灑千餘字,卻找不到一句精彩的格言。

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同時朗讀了李倩和另一位同學的文章。說實在的,這位同學的文章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行文流暢,題材新穎,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可李倩課後卻不屑一顧地說:“她寫的什麽破文章,平平實實,沒有一點特色,文筆更是爛透了。她有什麽資格和我一起,真是不怕丢人!”

這位同學聽了之後非常氣憤,但知道李倩一向自負自大,便沒有做任何反駁。而随着李倩越來越驕傲自滿,看不起其他同學,同學們也逐漸遠離她。直到這時,李倩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仍毫不在意地說:“誰在意和他們交往,他們隻是什麽都做不好的人罷了。他們不理我、排擠我,其實就是嫉妒我!”

事實上,驕傲自滿、狂妄自大成了李倩夢想道路上的絆腳石。雖然她有寫作的天賦,但是由于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忽視了自己能力的提高;雖然她文筆不錯,可由于缺少謙虛好學的品質,所以一直停滞不前。

如果有人問李倩将來能夠成就作家夢嗎?我們相信,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品沒有謙虛好學的品質,不能在謙虛中不斷吸取知識,不斷取得進步,她如何實現夢想呢?

著名作家蕭伯納曾說過:“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成就,都要永遠謙虛,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忘記尊重别人。”可以說,謙虛是每個人都需要的美好品性,是孩子努力學習、積極向上的動力,更是孩子爲自己創造美好未來的關鍵。試問,一個孩子小小年紀就驕傲自負,目中無人,那麽在學習上和生活上如何進一步探索?如何以積極的态度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養分?

作爲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戒除驕傲自大的性格特點,然後讓孩子認識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雖然他聰明、優秀,雖然他在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這種成績隻限定在很小的範圍内,在一個更大的領域和範圍就不算什麽了。父母應該開闊孩子的視野,引導他們走出自我的小圈子,這樣他們才有機會看清自己,從而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并且以謙虛的态度來面對所有人、所有事情。

另外,父母要知道,太優秀的孩子往往禁不住表揚和誇獎,過多的表揚和誇獎會讓孩子産生自負自大的心理。我們并不是要求父母不表揚孩子,而是應該注意表揚的度和方式。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看到孩子稍微有點進步就欣喜若狂,贊不絕口,久而久之就助長了孩子的驕傲自滿心理。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做出了成績,便誇贊說:“寶貝,你真棒。”

其實,父母完全可以在表揚孩子的時候,着重表揚孩子的某種行爲,而不是表揚孩子的本身。比如說,孩子考試成績優異,語文成績得了100分,父母可以這樣說“寶貝,你這次語文考了100分,比上次有進步,真值得表揚”。這樣的方式要比籠統地說“寶貝,你真棒”“你真優秀”更有效,還可以防止孩子産生驕傲的心理。因爲他知道是有了進步才受到了表揚。

人人都喜歡謙虛的人,而不會與自以爲是的人爲伍。即便是個性張揚的今天,謙虛仍不失爲一種偉大的美德。隻有養成謙虛好學的好習慣,時常注

意到自己的不足,更廣泛地學習,并且不斷豐富自己的頭腦,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夠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有更美好的前景。

父母想要孩子的人生更美好,未來的道路更平坦一些,就來培養他們謙虛的品性吧。幫助孩子不斷樹立目标,不斷提高自己,讓他們知道自己原來還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成績實在不值一提,還是謙虛一點比較好!

品“誠實”二字,永遠不會過時

父母發現,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時候,不知什麽時候就開始學會了撒謊——明明做錯了事情,卻撒謊沒做過;明明沒有做作業、偷懶,卻理直氣壯地說做完了;明明是自己打破了學校的玻璃,卻将責任推給了同學……總之,很多孩子養成了撒謊的壞習慣,而且愈演愈烈。

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的教育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雖然說沒有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熱衷撒謊、習慣撒謊。然而,似乎很少有父母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很多父母察覺了孩子的撒謊行爲,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隻是口頭上簡單地批評一下,然後就讓事情過去了。甚至還有些家長認爲,孩子還小,撒謊都不是故意的,沒有必要深究,孩子長大了就會改正了。

可這樣的态度就意味着對孩子撒謊行爲的縱容放任,一旦孩子嘗到撒謊的甜頭兒,就會撒謊成性,到時候想改就難上加難了。因爲如果父母第一次縱容了,第二次放任了,那麽孩子心裏就會形成這樣的錯誤意識:做錯事情也沒有什麽,反正撒了謊就可以蒙混過關。逐漸地,孩子不僅會養成撒謊的不良習慣,犯的錯誤還會越來越大。所以,對待撒謊這個問題,父母一定不要姑息遷就,要及時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爲是錯誤的,應該引導孩子及時認識并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告訴他正确的做法是什麽,如何改正自己的錯誤。

當然,不姑息縱容也不意味着過于嚴厲,你越是對孩子說“你不要撒謊,

否則媽媽就揍你”“你下次再撒謊試試看,看我不打你”,你會發現,孩子的撒謊行爲越嚴重,似乎變得變本加厲了。這是因爲,你越是打罵孩子,孩子就會越恐懼和害怕。爲了逃避父母的懲罰和打罵,越采取撒謊的方式。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孩子爲什麽會撒謊,最好是找老師或是相熟的同學了解情況,找到孩子撒謊的動機,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那麽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苗苗是個10歲的小姑娘,聰明可愛、活潑漂亮。周末的時候,媽媽出去辦事,她一個人在家寫作業。突然她想起來媽媽剛剛買了一條非常漂亮的裙子,于是愛美的她就拿出來試了試。照着鏡子,看着穿着裙子的自己,她覺得漂亮極了。這時,她發現了媽媽梳妝台的化妝品,于是便學着媽媽化起了妝。

之後,苗苗穿着新裙子在鏡子面前走來走去,心裏甭提多美了,還想着一定讓媽媽給自己也買條長裙子。可是,由于裙子太長,苗苗走的時候,不小心踩到了裙角,摔在了地面上,梳妝台上的化妝品也摔碎了。她吓壞了,看着滿地的狼藉不知所措。

媽媽很快就回來了,看到這樣的情形,不禁問苗苗發生了什麽事情。苗苗低着頭不說話,突然她看到自己的小貓跑到了自己的腳邊。于是就脫口而出:“是小貓幹的!我寫作業的時候,看到它進入了房間,可能是覺得裙子好看就撲了上去,還弄碎了你的化妝品。”

媽媽知道苗苗在撒謊,但是并沒有責罵她,也沒有深究。晚飯後,媽媽心平氣和地找苗苗談了話,并對苗苗說:“你現在是大孩子了,應該知道撒謊是不對的。要知道,誠實是最可貴的品質,一旦丢了它可就很難找回來了。”

苗苗聽了之後,心裏更加愧疚,想了一會兒便誠懇地向媽媽承認了錯誤。她說:“媽媽,我知道錯了,不應該私自動你的裙子,犯了錯誤還推給了小貓。你能原諒我嗎?”

品媽媽笑着說:“當然。誠實的孩子,敢于承認錯誤的孩子才是最漂亮的。”之後,苗苗再也沒有和媽媽撒過謊。

苗苗撒謊其實是緣于膽怯心理,爲了掩飾自己的錯誤、免受責罵而說了謊。不過,好在媽媽給予了孩子正确的引導,讓孩子從心裏真正認識了自己的錯誤。試想,如果媽媽嚴厲斥責孩子的說謊,或是說“下次再發現你說謊,就揍你”,那麽孩子再次犯錯的時候,會選擇承認錯誤,還是再次說謊呢?

不管孩子說謊的理由是什麽,父母首要的事情應該是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并且幫助孩子改正,而不是沖着孩子發火,或是責罵孩子。當然,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撒謊并不是品質變壞了。一旦父母給孩子貼上了“騙子”“壞孩子”的标簽,那麽對孩子的傷害就是難以挽回的。孩子的心裏會想:反正你認爲我是壞孩子,那麽我就做個壞孩子。之後孩子不僅會變本加厲地撒謊,還會養成其他的壞習慣。到這個時候,父母後悔已經晚了。

德國有句名言: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隻有誠實,才能讓一個人的生命之花開得更鮮豔;隻有誠實,才能讓孩子在之後的道路走得越來越寬,有所作爲。所以說,不管到什麽時候,爲人父母的都應該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引導孩子養成誠實的好品性,要求孩子從小就誠實、說真話,做錯事情要勇于承認。一旦孩子發生了撒謊的行爲,父母也應該理智地面對,幫助孩子改掉撒謊的壞習慣,如此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才能養成誠實的好品德。

當然,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時常說話不算話,對孩子撒謊,那麽你還奢望自己的孩子誠實嗎?因此,父母應該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誠實守信,如此才能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要記住,誠實是一個人最珍貴的品質,這兩個字永遠也不過時。父母隻有在孩子的心靈種上了誠實的鮮花,他的人生才不會枯萎。

說話不算數,下次誰還信你

《藍精靈》是小城最喜歡的電影,前兩部上映的時候,媽媽都陪着他看了。這一次,新的《藍精靈:尋找神秘村》上映了,小城興奮不已,于是纏着媽媽帶着自己到電影院觀看。媽媽也答應了他,隻是沒有說具體的時間,工作不忙了便立即帶他去看。

周五的晚上,小城媽媽回家後,從包裏拿出了兩張《藍精靈:尋找神秘村》的電影票,說吃完飯就到家附近的電影院觀看。這下,小城可高興壞了,隻是簡單地吃了幾口飯,就和媽媽興奮地下樓了。

剛到樓下,就看到了同學李冰。李冰熱情地說:“我剛要到你家找你,正巧就看見你下來了。我已經準備好了,現在就出發嗎?”小城這時才想起來,原本自己約來李冰去打籃球,剛才看到最期待的電影票,竟然完全忘記了。

正當他不知道怎麽和李冰說的時候,媽媽也已經把車子開了過來。看到孩子不自在的樣子,媽媽問道:“發生了什麽事情?你們約好了嗎?”

小城隻好吞吞吐吐地說:“我本來和李冰約好了,今天到小區籃球場打籃球。可是,我非常想看這個電影……”

李冰驚訝地說:“原來你是想去看電影啊!你已經忘了我們的約定?”

小城有些尴尬地說:“我太想看《藍精靈》了。這是我期待了好幾天的事情,我不想去打籃球了。”

品這時,李冰有些生氣了,剛要說些什麽。媽媽卻笑着說:“原來是這樣啊!這沒有什麽大不了。既然你已經和同學約好了,那麽就應該講信用,答應别人的事情,說話不算數,别人以後還怎麽信你。再說,這個電影還有好幾天才下檔呢,我們改天再去也可以啊!”

小城看看媽媽又看了看李冰,然後真誠地說:“李冰,對不起,我不應該因爲電影就忘記和你的約定。我不去看電影了,我要說話算數、信守承諾。”

可能有些家長認爲,小城的媽媽做得有些過了,孩子之間的約定怎麽能這麽認真呢?既然孩子這麽期盼看這個電影,推了李冰的籃球約定不就好了嗎?這樣讓孩子放棄喜歡看的電影,豈不是浪費了電影票的錢。

可是,我們應該明白,打籃球雖然是小事情,但是讓孩子失去了誠信的美德,那就是大事情了。如果父母縱容或是允許孩子一次說話不算數,對同學和朋友失信,那麽孩子将來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失信的事情,直至自己的信用消耗殆盡,成爲令人讨厭的人。這樣一來,孩子和父母損失的就不是兩張電影票的錢,而是孩子良好的品行,乃至是一生的前途和幸福。

說話算數,誠實守信是一個人最寶貴的品性,它可以照亮孩子整個人生。如果一個孩子答應了别人的事情做不到,不是找理由推托,就是故意不去做,那麽下次誰還相信你,誰還願意和你交往。或許,有父母要說了,孩子隻是孩子,承諾的時候沒有考慮情況,做不到也是在所難免的。況且孩子之間的承諾怎麽能太較真呢?

如果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任何良好的品德都是從小就養成的,一個小時候不守信的孩子,習慣說話不算數的孩子,你能希望他長大之後言而有信嗎?

正因爲如此,父母才必須培養孩子守信的品性,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感染和引導孩子。比如,孩子約好了和同學去遊樂場玩、周末去哪個同學家溫習功課等,父母都應該監督孩子,讓孩子信守承諾,遵守和同學的約定。因

爲很多時候,越是細小的事情,就越容易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越是生活點滴的感染,就越容易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養成守信的美德。

當然,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最關鍵的。事實上,很多父母在平時都會頭腦一熱地答應孩子的要求,或是爲了應付孩子的難纏,或是爲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或是各種各樣的原因。但事後,父母很快就把自己的承諾給忘記了,或是根本就沒有兌現承諾的打算。就這樣,父母輕易地對孩子許下承諾,之後卻随便找個理由推托,沒有說話算數。這樣一來,在孩子的腦海裏,父母就會變成一個言而無信的形象,像往常一樣信任自己的父母就恐怕不可能了。

要知道,盡管孩子年幼,但他們同樣可以察覺到父母的失信。這樣的行爲不僅會讓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嚴、信任,更會讓孩子也養成說話不算數的壞習慣。所以,父母想要孩子言而有信,說話算數,那麽就必須從自身做起,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不要在孩子面前做出失信的舉動,更不要輕易許下自己做不到的承諾。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那麽他還可以做什麽呢?信用就像是孩子人生的通行證,爲其一生鋪墊最堅實的亮色,照亮其未來之路。所以,身爲父母,我們才要及早引導孩子講信用,信守自己的承諾,如此才能步入美好的人生,赢得他人的歡迎和尊重。

品“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

如果注意一下,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類似這樣的場景:

在公共場所,孩子無所顧忌地大喊大叫,和同學打鬧說笑,絲毫沒有考慮影響到别人;

在遊樂場所,孩子不排隊、硬加塞兒,強搶其他人正在玩的器械;

花園中,看到漂亮的鮮花,随手就摘下一朵,看夠了然後就丢在地上;

十字路口,眼看着紅燈亮起,孩子卻不顧危險地穿過了馬路……

遇到這樣的孩子,很多人總是會搖搖頭,說一句“真沒教養”,甚至會把矛頭指向孩子的父母“這父母怎麽教育孩子的,看把孩子教成了‘熊孩子’”。

沒錯,我們時常說,每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孩子之所以沒有良好的修養,沒有公德心,完全是父母教育的結果。事實上,很多父母身上有很多不講公德、沒有教養的舉動,隻是連他們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罷了。

我們知道,自助餐有一個規矩,大家排隊依次取食物,按照自己的實際需求來取食物,不要太浪費。但是總有一些父母完全不顧忌這些規矩,别人還沒有拿好食物,他的手就伸了過去,給别人造成了不便;不管自己的飯量多大,都把盤子堆得滿滿的。而且自助餐的食物都是定時補給的,可有些人看到某樣食物稀少、珍貴,或是自己喜歡吃,就一下子全部拿光,甚至連托盤

一起拿走,根本不考慮别人的需求。

我們還知道,公交車或是地鐵乘客衆多,空間非常擁擠,而座位卻是有限的,隻能是先到先得。可有些父母卻完全不顧及别人的感受,把自己的包放在座位上,等到有人詢問的時候,還理直氣壯地說“這裏有人”。有人,可人去哪裏了?直到這人下了車,他們放包的座位上也沒有來人。事實上,他們就是爲了自己舒服,多占了一個位置。還有些人不管公交車、地鐵是公共場所,就完全“放飛自我”,不是脫了鞋把腳放在座位上,就是穿着鞋把座位踩得髒髒的。

雖然這些都是一些很微小的舉動,但是,恰恰是在這些細節中,很多父母在公共場合将公德心意識和修養的缺乏暴露無遺。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就是禮儀修養,那些不良的舉止,和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爲,不但對孩子自身發展不利,而且也會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這樣的父母絲毫沒有公德心、沒有教養,孩子在他們潛移默化的教育下,如何形成良好的品性和德行,如何有良好的修養?

琪琪媽媽總是教育孩子不要闖紅燈,要等綠燈亮了才能過馬路,琪琪也是這樣做的。可有一次,媽媽帶着琪琪去看電影,過馬路的時候紅燈亮了,但路上的汽車還沒有啓動。媽媽趕緊拉住女兒,想要快速穿過馬路。

琪琪說:“媽媽,現在是紅燈!”

媽媽着急地說:“電影就要開演了。我們得快點過去!”

琪琪鄭重地說:“可是,您教育我不要闖紅燈啊!”

聽了女兒的話,媽媽隻好作罷,臉上也顯露出尴尬的神情。

我們總是這樣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就是孩子的驕傲。可是,有些父母往往會陷入一個教育的怪圈,那就是總教育孩子如何如何,要求孩子達到某種要求,自己卻在孩子面前不能身體力行,給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樣。而這樣的父母不僅不能成爲孩子的驕傲,反而會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甚至

品将孩子帶入錯誤的軌道。

簡單來說,父母說一千句話,也不如平時的一舉一動給孩子的影響大。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過:“不要以爲隻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跟别人說話,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如果父母有公德心、有教養,那麽孩子自然也會表現出優異的行爲。比如,父母随手把垃圾放入垃圾箱裏,孩子也會這樣做;父母遵守交通規則,孩子也會這樣做。相反的是,即便父母希望孩子成爲彬彬有禮的“小王子”“小公主”,總是教育孩子應該講禮貌、守規矩,講公德、有教養。但是父母如果沒有做好表率,在孩子面前做出不良的舉動,比如闖紅燈、随地吐痰、插隊……那麽你的教育對于孩子就沒有任何用處,孩子也會像你一樣,做出很多不良的舉動。

所以,想要孩子有美德、有教養,身爲父母就應該給孩子提供充滿美德和教養的成長環境,避免那些不良的舉止和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爲,這樣才不會危害到孩子的品行。當父母不再是“熊家長”,具有優雅得體的舉止,擁有良好的教養,那麽孩子就不會成爲“熊孩子”。

現在就做出表率吧!不做“熊家長”,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讓他的心中開滿美德之花。如此才能爲他的人生鋪就一條金光閃耀的平坦大道。

不要忘了呵護孩子的愛心

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發出這樣的疑問:“現在的孩子怎麽了?父母對他們寵愛有加,可孩子爲什麽越來越自私自利,不懂得關心他人,更不懂得獻出自己的愛心。”其實,孩子并不是生來就缺少愛心的,而是由于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爲中心。因爲父母不适當的教育方式,沒有呵護好孩子的愛心,所以讓孩子體會不到别人的辛苦和不幸。

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呵護孩子的愛心,給孩子灌輸善良、同情心的教育。相反,我們時常聽到一些父母給孩子“特殊”教育。比如,當孩子看到街上的乞丐而駐足的時候,父母會立即拉着孩子離開,告誡孩子“太髒了,不要靠近他”“這些人都是騙子,不是真的乞讨”;當孩子看到電視上有貧困的孩子,想要獻出愛心的時候,父母不僅不鼓勵,反而打擊孩子說“你現在所有的東西都是父母給買的,你拿什麽幫助别人”“我們自己家都不富裕,你還想着幫助别人”。有的父母甚至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想法,“除了父母,不要相信任何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壞人,你一定要小心提防”……

父母應該反思一下,如果自己不呵護孩子的愛心和善良,反而給孩子灌輸一些消極的思想,那麽,将在孩子心中埋下什麽樣的種子呢?事實上,每個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這些可貴的品行卻就這樣被父母無意間或是有意地給剝奪了,使孩子變得自私、缺乏寬容,更沒有博愛。我們都希望

品孩子成爲一個正直、善良、博愛、寬容的人,可這樣的教育不正是和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嗎?

父母要知道,愛心是一個人最寶貴的,是在心底喚起的良知與感情。一個不懂愛、沒有愛心的孩子是多麽可怕和可悲啊!所以,父母在給予孩子寵愛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呵護孩子的愛心,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

幾年前流傳着這樣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

在加拿大有一個普通的男孩子,他的父母隻是普普通通的職員,全家人幸福快樂地生活着。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雖然不能給孩子優厚的生活條件,但是卻給予了更多的愛和關心,更重要的是他們讓孩子也懂得愛的意義。

這一年,男孩剛剛6歲,就讀于居所附近的小學,上一年級。一天,老師對孩子們說:“非洲的孩子生活非常貧苦,他們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藥品,沒有一件像樣的玩具,甚至有很多人喝不上幹淨的水。因爲那裏的孩子喝着受污染的水,所以成千上萬的人因爲疾病而死去。”

孩子們聽了老師的話都表現得非常傷心,老師接着說:“我們應該幫助那些可憐的孩子,每一分錢都可以讓他們的生活變得好些。一分錢可以爲孩子們買一支鉛筆,60分錢就足夠一個孩子兩個月的醫藥開銷,而隻要70加元(約合380元人民币)就可以幫孩子們挖一口井,讓他們喝上幹淨的水。”

男孩記住了老師的話,他心中想:我一定要爲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媽媽時,媽媽并沒有把錢直接給他,也沒有把孩子的想法當成是異想天開。媽媽耐心地對孩子說:“孩子,你非常有愛心,但是我們家現在拿不出這麽多錢。你能通過自己的勞動來賺取這筆錢嗎?”男孩痛快地答應了,于是媽媽再次說:“你可以多做一些家務活,比如掃地、洗碗、割草等,慢慢地積攢零用錢,等到錢足夠的時候,就可以幫非洲的孩子挖井了。”男孩高興地說:“好的,我一定多多幹活!”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孩子開始承擔正常家務之外的更多事情,比如說,

全家人都出去看電影的時候,他留在家裏擦玻璃;哥哥和弟弟出去玩的時候,他打掃衛生;周末的時候,比哥哥早起一個小時,幫助爺爺揀松果;還幫鄰居撿報紙、清掃暴風雪壓垮的樹枝……這個年僅6歲的孩子,竟然整整堅持了4個月,終于攢夠了70加元。

然而,當男孩拿着這筆錢來到國際愛心組織的時候,工作人員卻說:“70加元隻能幫助非洲孩子買一個水泵,如果你想挖一口井,必須捐助2000加元。”這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數目。但是孩子并沒有放棄,他開始繼續努力攢錢,并且發動朋友和同學來做這件事情。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男孩在家人和朋友以及一些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終于籌集了2000加元。而他用這筆錢爲烏幹達的安格魯小學捐助了一口水井。

這時候,男孩覺得這件事情并沒有結束,因爲還有無數人不能喝上幹淨的水。于是,男孩決定攢錢買一台鑽井機,以便幫助非洲孩子挖更多的水井。從此之後,讓每一個非洲人都喝上幹淨的水成了這個男孩的夢想,并且一堅持就是5年。

這個孩子的名字叫作瑞恩,而他捐助的第一口井也被稱爲“瑞恩的井”。他隻是一個普通的男孩,但是他的愛心和堅持卻讓無數人感動和震撼。一時間,報紙和電視争相報道瑞恩的事迹,而他的夢想也成了更多人加入和支持的慈善事業。2001年3月,“瑞恩的井”基金會正式成立,僅僅一年時間,就爲非洲的8個國家打通了30口水井。之後,瑞恩被評爲“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被人稱爲“加拿大的靈魂”,而他的事迹也影響着更多的人去愛和幫助别人。

我們被瑞恩的愛心感動,但是我們也不得不佩服瑞恩父母的做法。他們呵護與珍惜了瑞恩的愛心,并且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幫助,讓孩子實現了自己美麗和偉大的夢想,更讓孩子的心田上長滿了愛和善良的鮮花。

父母應該呵護和培養孩子的愛心,但不要強迫孩子做貢獻。比如在孩子

品比較小的時候,對自己的物品都有強烈的占有欲,如果父母強迫孩子将自己心愛的東西奉獻出來,那隻能适得其反,讓孩子對付出愛心産生排斥感。

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如此一來孩子的愛心才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其實,父母可以帶孩子時常到貧困山區走走,或是參加學校組織的“愛心夏令營”活動。

總之,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心靈的引導者。作爲父母應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幫助别人、理解别人、體諒别人,更應該讓孩子懂得欣賞愛和理解愛。因爲,孩子隻有感受并理解别人的愛,才能在生活中學會去愛,而隻有學會了去愛,才能付出自己的愛。

呵護孩子的愛心,它就是在孩子心間種下的最美麗的花朵!

追書top10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道詭異仙 |

靈境行者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深海餘燼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詭秘之主 |

誰讓他修仙的! |

宇宙職業選手

網友top10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苟在高武疊被動 |

全民機車化:無敵從百萬增幅開始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說好制作爛遊戲,泰坦隕落什麽鬼 |

亂世書 |

英靈召喚:隻有我知道的曆史 |

大明國師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這爛慫截教待不下去了

搜索top10

宇宙職業選手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靈境行者 |

棄妃竟是王炸:偏執王爺傻眼倒追 |

光明壁壘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這遊戲也太真實了 |

道詭異仙 |

大明國師

收藏top10

死靈法師隻想種樹 |

乘龍仙婿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當不成儒聖我就掀起變革 |

牧者密續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從皇馬踢後腰開始 |

這個文明很強,就是科技樹有點歪 |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重生的我沒有格局

完本top10

深空彼岸 |

終宋 |

我用閑書成聖人 |

術師手冊 |

天啓預報 |

重生大時代之1993 |

不科學禦獸 |

陳醫生,别慫! |

修仙就是這樣子的 |

美漫世界黎明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