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你有一朵百合
有一種傷害叫作“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這樣一次次地被打擊,被磨滅。有大格局的父母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的生命都與衆不同,所以不必羨慕,無須苛責。尊重孩子本來的進程和樣子,讓孩子相信自己,欣賞自己,也就能活出生命的價值和精彩。
自己的孩子美不美?發現很重要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完美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沒有任何缺點。可這種高期待也決定了很多父母往往對孩子有着更高的要求,總是覺得孩子不夠完美,不能夠滿足自己内心的要求。久而久之,爲人父母會産生挑剔心理,用苛刻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對孩子要求這、要求那,但結果卻總是令人不滿意。
可孩子真的是一無是處嗎?當然不是,盡管孩子身上會有不少的缺點,諸如淘氣、脾氣執拗、性格傲慢等,可是每個孩子身上也存在着很多優點。比如說,淘氣的孩子往往頭腦比較聰明,動手能力強;脾氣執拗的孩子身上有一股子韌勁,遇到事情往往不會輕易放棄和認輸;而性格有些傲慢的孩子,雖然平時驕傲、自滿,但最起碼他們非常自信,能力比較強,比那些自卑的孩子還善于表現自己,更勇敢、主動。
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絕大部分中國父母卻在望子成龍心态的引導下,隻關注到孩子身上的缺點,對其優點卻視而不見。即便這缺點隻是小小的瑕疵,即便孩子身上有衆多優點。這樣的心态導緻父母總是對孩子不滿意,以至于認爲自己的孩子處處不如人,渾身都是缺點。
試想一下,如果父母能夠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幫助和引導孩子将這些優點放大,并改正相應的缺點和不足,那麽孩子會不會變得越來越優秀,越
欣來越完美?
有一部電影叫作《地球上的星星》,是印度著名演員阿米爾·汗自導自演的處女作,講述的是一個8歲男孩和美術老師的故事。
這個男孩的名字叫伊夏,他的學習成績不好、愛搗亂,生活中也有很多鬼點子,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上課的時候,他總是遙望着窗外,聽不懂老師的指令,回答不上來老師的問題,好像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裏一般。連續留級兩三次之後,父母對他也是忍無可忍了,于是把他送進了寄宿學校。
雖然表面上伊夏的生活沒有太大的變化,可他的内心卻因爲和家人分離而感到孤獨和恐懼,他感覺自己内心最後的一點陽光都被摧毀了。雖然伊夏過去時常想出一些鬼點子,可心中非常愛自己的家人,性格也非常活潑樂觀。到了寄宿學校,他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越來越不合群,除了繼續聽不懂老師的指令,算不對算數,就連最喜歡的畫畫也徹底放棄了。
幸好在孩子處于崩潰邊緣之際,他遇到了一位可親可敬的老師尼克——他僅僅是一名代課老師。可就是這位代課老師發現了伊夏的美,讓伊夏的人生重新充滿了陽光和希望。尼克是一位年輕的老師,正因爲年輕所以特立獨行,所以不像其他老師那樣循規蹈矩。他受到了所有孩子們的喜歡和尊敬,因爲他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尊重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迹。他的出現讓這個如一潭死水的學校,泛起了層層漣漪,也讓每一名學生都發現并展現了自己的美。
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伊夏。在日常的相處中,尼克發現了伊夏的特别之處,雖然他是一個患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但是卻具有極高的繪畫天賦。他找到了伊夏的父親,希望家人能夠欣賞伊夏,并且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鼓勵。他還找到了校長,希望說服校長不放棄這個患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并且決定自己幫助這個孩子。在班上,他告訴孩子們,閱讀障礙并沒有什麽,事實上,
那些改變世界的偉大人物,比如愛因斯坦、達·芬奇也都有閱讀障礙,可是他們卻發現和展現了自己另一方面的天賦,成爲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物。
接下來,尼克舉辦了一場由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美術大賽,伊夏畫出了令全校師生都驚豔的作品。而尼克老師則畫下了一個最陽光的男孩,那就是伊夏。最後,伊夏的作品獲得了第一名,當他上台領獎時,淚流滿面地緊緊地抱住了這位可愛可敬的老師。
這部電影告訴所有的父母,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關鍵在于父母和師長是否能夠發現。在遇到尼克老師之前,伊夏是父母眼中的笨孩子,學習上不夠努力,生活上鬼點子多;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學渣”,上課時常神遊太虛,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可是,從來沒有人嘗試着了解這個孩子,也從來沒有人想要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要不是遇到了尼克老師,或許伊夏的繪畫天賦永遠不會被發現,恐怕永遠也無法綻放屬于自己的美麗。
所以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發現美、欣賞美的眼睛。這句話在這裏同樣适用。孩子不是不美,不是沒有優點,而是我們缺少更多的欣賞和發現。如果我們總是用挑剔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孩子,那麽所發現的隻能是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如果我們總是存在着“恨鐵不成鋼”的心理,那麽看到孩子做某件事情,随口說出的就是批評的話,就是不滿意的話語。
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學會多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即便是對于那些表現不好、毛病較多的孩子也用欣賞的言語去激勵他們,也許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一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賞識是孩子生命成長的陽光、空氣和水,是他們進步的最大動力!”所有人都希望獲得誇獎和表揚,孩子更是如此,哪怕是缺點很多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揚、肯定和鼓勵。當他們因爲某件事情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贊揚時,内心會得到滿足,精神受到激勵,思想上也會積極上進。
欣每個孩子都是一朵美麗的花朵,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要做的就是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多發現孩子身上的美和優點。即便他們做得并非那麽好,即便他們身上也存在着不少缺點。
要知道,自己的孩子美不美?發現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善于發現他們的美,發掘他們身上的優點,孩子才能夠更盡情地綻放獨屬于自己的那一份美麗。
你就是你,不需要模仿任何人
或許是現代家庭對孩子的期待過于高了,也或許是因爲社會競争異常激烈,沒有哪一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時時處處怕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後。這種心态直接衍生出一系列的行爲,即看到某種教育方式有效,就争先恐後地模仿他人;看到别人家孩子繪畫、跳舞、學鋼琴,就盲目地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看到别人家孩子成了童星,于是就讓孩子學各種才藝,想盡辦法讓孩子參加各種選秀……
于是,我們時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朋友家孩子從小學習鋼琴,并且在鋼琴比賽中獲得了名次,有些父母就會覺得學習鋼琴有出息,急匆匆讓孩子學鋼琴,報培訓班、找專業老師,甚至是不惜斥巨資買下了昂貴的鋼琴;别人家孩子成績優異,“奧數”得了獎,英語參加了口語大賽,于是,有些父母就認爲自己家孩子落後于人了,又急匆匆地給孩子報“奧數”班、英語班,每天督促着孩子學習、培訓、上興趣班……
這些家長美其名曰: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别人報什麽班,就給自己孩子報什麽班;别人哪方面突出,就督促自己孩子向别人學習。可是,他們一味地讓孩子學習别人,模仿别人,卻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孩子這方面是否有優勢,是否适合學習,更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意願,問一問孩子是否有興趣,是否願意學?
欣就像美國著名心靈導師迪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說過的:“我們今天現在的樣子不是我們剛出生時嬰兒的樣子,而是被大人放在一個錯誤的容器裏擠出來的變形的樣子。”現在絕大部分父母的教育都是如此,他們或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培養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或是按照自己認爲出色的、優秀的“别人家孩子”的樣子來打造自己的孩子。在他們看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好,因爲“學習了鋼琴才有氣質”,因爲“學習了‘奧數’,才能找到好學校”,因爲“像某某一樣優秀才有前途”。
然而,我們并不是在培養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雖然優秀,雖然有衆多的優點,可那并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是他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需要模仿任何人。他或許存在着這樣那樣的缺點,或許需要學習優秀者的長處和優勢,但這并不是父母随時拿他和别的孩子作比較的理由,更不是父母讓孩子模仿别人的理由。
所有的父母都應該反思一下,你期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發展,期望自己的孩子成爲某某樣的人,那麽你到底是要孩子爲你眼中的優秀而努力,還是想要孩子成爲最出色的自己,呈現他本來的天賦和能力呢?
所以說,盡管教育經驗是可以借鑒的,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向優秀者學習,但是教育絕對是因人而異的,也絕對不能照搬和複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這個道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強調過。爲什麽現在的父母卻還不明白這個道理呢?非要照搬别人的教育方式,讓自己的孩子模仿那些所謂的優秀者呢?
我們都知道,好的教育更注重孩子個性和天性的發展,父母通常會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并且非常尊重孩子本來的樣子。而這樣的教育也讓孩子更快樂,活出了屬于自己的價值和精彩。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丹尼爾就是如此。在普通父母的眼中,他是一個差生,每次考試都是倒數第一,也時常遭到同學們的嘲笑。可是,丹尼爾的媽
媽從來沒有覺得丢臉,也沒有強迫自己的孩子像别人那樣努力學習,做好閱讀、算好數學、畫好圖畫。即便到了最後,校長認爲丹尼爾不适合讀書,說他理解能力太差,說他太笨了,甚至讓他退了學,他的媽媽也沒有苛責孩子。媽媽知道丹尼爾喜歡雕刻,所以即便孩子荒廢了學業,媽媽也從來沒有幹涉。媽媽覺得自己的孩子擁有一雙藝術家的手,經過他雕刻出來的東西都栩栩如生。所以每次當孩子拿着自己的東西來到她身邊的時候,她總是給予表揚和肯定,并且恰如其分地指出作品絕妙之處。
正因爲如此,盡管丹尼爾其他方面不盡如人意,可是在他内心中卻始終相信:我就是我自己,我有自己的優點,也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丹尼爾都沒有找到合适的學校,但是他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并且專心緻志地進行着創作。
最後,丹尼爾雖然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考上大學,成爲工程師、醫生等,卻成了著名的雕塑師。當時,市政府決定在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樹立一座某名人的雕像,很多著名的雕塑家都躍躍欲試,最後一舉奪魁的卻是默默無聞的丹尼爾。
就是因爲丹尼爾的媽媽始終給予孩子積極的教育,讓他相信自己是最獨特的,并不比任何人差,所以丹尼爾才獲得了成功和幸福。父母要知道,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個性,發掘和展示孩子的特點和優秀,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盲目地讓孩子模仿别人,人家孩子學這個就讓自己家孩子學這個,隻會扼殺孩子的個性和天性,同時還會給孩子的心裏造成極大的傷害。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和其他人沒有太多的可比性。父母應該明确地告訴孩子“你就是你,不需要模仿任何人”,然後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養孩子,幫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如此才能使孩子的優勢和潛能發揮到最大,孩子也更容易獲得成功和快樂。
這是因爲,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個體。就像是世
欣界上飛舞的無數蝴蝶,卻沒有一對翅膀的圖案是絕對一樣的;就像是天空中飄浮的無數白雲,沒有一朵是形狀相似的。每個孩子的性格、心智、興趣、愛好、能力,包括心理和健康程度都不盡相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是千差萬别。正因爲如此,适合别人的教育未必适合你家的孩子,别人家孩子可以成爲“鋼琴王子”,可是你家孩子卻不一定能行。也許是你家孩子對鋼琴沒有興趣,也許是你家孩子完全就沒有這方面的天賦。所以即便你給孩子報一樣的培訓班,找同一位老師,每天讓孩子勤加練習,那麽孩子也不可能成爲别人家孩子那樣的“鋼琴王子”。
每個孩子都應該成爲最好的自己,都不需要按照别人的軌迹來發展,更不應該成爲某位優秀者的影子。孩子就是他自己,如果他是一朵百合,父母就應該讓他盡情地綻放。父母又何必羨慕别人家豔麗的玫瑰呢?
看看人家孩子,你怎麽不如人家
父母或許都有一種遺憾,就是自己家的孩子往往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于是,我們随時随處可以見到這樣的父母,他們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較,然後用充滿羨慕的口吻,對自己的孩子說:
“你看看,你的同桌多聰明,考試總是第一名。”
“你看看,人家樓上那孩子多有禮貌,總是主動和别人打招呼。”
“你看看,人家彤彤多麽優秀啊!”
“你看看,你怎麽就不如人家。”
……
“你看看”“你看看”,在生活中父母總是會随口說出諸如此類的話。
如果問這些父母爲什麽總是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他們就會理所當然地說:當然是給孩子樹立好榜樣,激勵孩子積極努力,不斷進步啊!
可是,父母應該要知道,事實上,諸如“你看看某某多聰明”“你看看你爲什麽不如别人”之類的話,不僅不利于激發孩子的上進心,還可能給孩子心理帶來很大的傷害。這是因爲,每個人都有強烈的自尊心,孩子更是如此,他們有着好強好勝的天性。在孩子的内心中,他們強烈想要獲得大人的肯定和支持,并且不希望自己總被拿來和别的孩子比較。
欣尤其是那些内心比較敏感自卑的孩子。在被比較的過程中,孩子的自信心一次次被打擊,自尊心一次次被傷害。時間長了,很容易讓孩子形成這種心理:是不是我自己真的非常糟糕,才會讓父母如此不滿意;是不是我自己真的不夠好、不夠優秀,父母才不喜歡自己;父母并不是愛自己的,愛的是别人的孩子。而這些話語會像魔咒一樣,在他們的生命中如影随形,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自卑,甚至是自暴自棄。
小雪就是這樣的孩子,雖然她學習成績不錯,頭腦聰明,可是内心深處卻是自卑的。因爲她内心始終有一個這樣的聲音:“你看看,你怎麽不如别人優秀呢!”這個聲音在小雪的耳畔響了十幾年,就像是魔咒一樣無法擺脫。即便是自己已經很努力,成績已經很優秀了,可還是覺得自己不如别人。
而這完全是緣于父母平時教育的不當。小雪的爸爸是某外企的高層領導,媽媽是一所學校的老師,平時對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于是,爸爸媽媽經常對小雪耳提面命:“你要學學王叔叔家的孩子,年年考試拿第一。你看看自己,再看看人家,你可一定要努力啊!”“李叔叔家孩子非常優秀,功課門門都優秀,鋼琴還在市裏拿了大獎。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啊!”
剛開始的時候,小雪還覺得自己身上确實有很多不足,想着積極努力,不斷提升自己。可是慢慢地,她逐漸發現,在爸爸媽媽眼中,同事家和朋友家的孩子都是完美的,異常優秀的,而自己就和别人差遠了,不管是從學習上還是能力上都遠遠不如人家。從那時開始,小雪覺得自己哪裏都不好,即便是怎麽努力也無法追趕上别人,無法讓父母感到滿意。所以,小雪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即便自己某件事做得非常優秀了,可總是覺得自己不行,總是對自己不滿意。
所以說,每個孩子都不希望自己被别人比下去,他們都希望得到周圍人的肯定,尤其是來自最信任的父母的肯定。如果父母總是拿他們和别人比較,并且強調孩子比别人差,那麽孩子就會在内心中進行自我否定。如果父母由
于攀比心理,忽略了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味地拿孩子的缺點和别人的優勢進行比較,那麽就會給孩子心理帶來巨大的傷害。因爲孩子們通常無法正确地認識自我,都是從父母的評價來獲得對自己的認識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父母的比較還很可能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一個經常被比較的孩子,就曾經當衆對媽媽吼道:“你總是拿我和你的同事、同學家的孩子比,今天說人家優秀,明天說人家在‘奧數’比賽中拿了第一名。你爲什麽不比一比呢?别人的家長是億萬富翁,你怎麽沒有那麽多财富呢?别人家的父母是官員,你怎麽沒能當上市長、市委書記呢?”結果,這個孩子的媽媽被說得啞口無言。
做父母的不妨仔細地想一想,在作比較的時候,是不是爲了自己的面子呢?在比較之後,是否想辦法指導孩子究竟怎麽做了呢?你的比較是否對孩子起到了激勵和鞭策的作用呢?
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不管是從能力上還是性格上都是不同的,家庭環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也不盡相同。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能隻看到别人孩子的優秀和完美,卻忽視了自己孩子的優勢和獨特之處。說白了,這樣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對于孩子的成長也是沒有太大的正面作用的。
所以,與其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不如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樹立孩子的信心,并且發掘孩子的優勢和閃光點。因爲我們教育孩子并不是爲了和别人比較,也不是爲了向别人炫耀自己做得有多好,而是讓他在學習中不斷成長,成爲最出色的自己。
要記住,不要總是對孩子說“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怎麽不如别人”,因爲這是對孩子心裏最大的傷害!
欣表揚和贊賞,才是孩子進步的階梯
絕大多數的中國父母,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孩子一旦犯了錯誤,父母就會随口說出“你怎麽這麽笨,這麽簡單的問題都不會”“你真是太壞了,長大肯定學不了好”“這麽貪玩,長大怎麽有大出息”,這樣的話,父母似乎覺得多“敲打”孩子,多批評孩子,如此孩子才能有前進的動力。
或許在有些父母看來,孩子犯了錯誤,或是連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就是應該批評。豈不知,在孩子的世界中,如果隻有批評和指責,缺少了表揚和贊賞,會讓孩子變得自卑,缺乏自信心。因爲一味地否定隻能讓孩子産生極大的挫敗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如此糟糕,就是如此沒有出息,甚至從内心感到絕望和無助。
誠然,适當地批評可以讓孩子正确地認識自己,讓孩子改正錯誤,并且督促孩子進步和完善。但是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評孩子,缺少表揚和贊賞,那麽就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時間長了,在一次次的打擊下,孩子的自信就越來越弱,自卑的種子就會在心中生根發芽,直至蔓延。
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隻是孩子,他們或許有很多缺點,或許時常犯錯誤,可是他們更希望的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肯定,期望得到公正的評價。如果父
母不分青紅皂白,就把孩子批評得一無是處,忽視事情背後的緣由,忽視孩子本身的優點,那麽就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是讓孩子産生厭世情緒,乃至做出傷害自己的極端行爲。
相反,用贊揚和鼓勵的方式,比如多對孩子說“你能行”“你做得很好”“雖然你做錯了,但是能知錯就改,依然是好孩子”之類的話,那麽孩子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欣賞自己。可以說,父母的态度和評價對于孩子的成長和心理都有極大的影響。如果父母給予孩子表揚和贊賞,那麽他的天空就充滿了陽光;如果給予他批評和指責,那麽他的天空就會烏雲密布。
還有些父母認爲,總給孩子表揚和贊揚,必然會滋生孩子的驕傲情緒,對孩子成長有不利影響。所以,這些父母總是習慣批評孩子,從來不願意當衆誇獎和贊揚自己的孩子,甚至爲了讓孩子繼續進步,而不斷地挑孩子身上的缺點。當孩子驕傲地向父母表示自己考了第一名的時候,父母不但沒有像他期待的那麽高興,沒有表揚和贊賞他,反而還冷冰冰地說“這有什麽了不起的。你隻是班裏第一,想沒想過在全校排第幾啊”“雖然你得了第一名,可還是做錯了幾道題啊”“這次第一了,可下次呢?不要太驕傲啊”。可是,我們不妨想一想,孩子考了第一名,不僅沒有得到表揚,卻被潑了冷冰冰的冷水。孩子能不傷心嗎?孩子的積極性能不受到打擊嗎?這難道真的有利于激勵孩子的進步嗎?
所以,父母不應該讓孩子在批評和苛責下成長,而是注意培養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生活習慣。父母應該學會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孩子,多給孩子表揚和贊賞,盡量少批評和打擊孩子。這不僅對于孩子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也是送給孩子人生最好的禮物。
也許大家都看過北大第一任校長陶行知先生“四塊糖教育孩子”的故事,相信重溫之後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名叫王友的學生正在用泥塊砸其他同學,于是當
欣即制止了他,并讓他放學後到校長辦公室。放學後,陶行知回到校長室,發現王友已經在門口處等候。陶行知讓他進了屋,從口袋中拿出了一塊糖果送給他,并且說道:“這塊糖是獎勵給你的。因爲你按時到校長室找我,而我卻遲到了。”
王友感到非常驚訝,不過還是接過了糖果。誰知,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裏,說:“這也是獎勵給你的。因爲當我讓停止的時候,你立即就停止了。這說明你非常尊敬師長。”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塊糖果,說:“經過調查,我發現你并不是無緣無故地砸同學,而是因爲他們欺負女同學。這說明你很正直,敢于和壞孩子做鬥争!”
王友非常感動,自己犯錯了,校長不僅沒有嚴厲批評,反而給自己獎勵。他感動得哭泣起來,說道:“校長,我錯了。雖然他們欺負女同學不對,可是我也不應該用泥塊砸他們啊!他們是我的同學,不是壞人啊!”
這時候,陶行知露出了滿意的微笑,随即又掏出第四塊糖果遞給王友,并且說:“你能夠正确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非常好。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的糖獎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現實生活中,父母們面對王友的錯誤會怎麽做?或許絕大部分家長會嚴厲地批評孩子,埋怨孩子不聽話、淘氣。可陶行知卻沒有如此,而是換了一個角度,用欣賞的心态來看待孩子,從錯誤中發現孩子守時守信、尊重師長、爲人正直、敢于承認錯誤等優點,并且給予了孩子及時的獎勵和贊揚。
事實表明,這樣的表揚和贊賞遠遠比批評和指責更有效,這不僅讓孩子從内心正視了自己的錯誤,更從心靈深處得到了激勵和滿足。我們相信,王友在之後的學習和生活乃至人生中,一定會發揚以上優良的品質,不斷地完善和改進自我。
看吧,表揚和贊賞才是孩子進步的階梯。這不僅是一種積極正面的教育
方式,更是一種積極的教育心态。當然,表揚和贊賞也要有個度,如果父母總是把表揚挂在嘴邊,孩子犯了大錯也不批評,那麽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同樣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爲有不良的影響。
欣快撕掉孩子的标簽,别讓你的偏見毀了他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标簽,就會成爲标簽所标定的人。”
其實,這樣的心理學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随處可見,尤其是在孩子身上。如果一個孩子時常受到父母的表揚,說他是個聰明能幹的孩子,那麽他就會爲了這份獎勵而努力向着聰明能幹的方向努力,他的行爲也會盡可能地按照父母所定義的樣子去做。相反,如果父母時常說自己的孩子笨、學習不好,什麽也做不成,那麽他就會做出又笨又蠢的事情,逐漸成爲這樣糟糕的孩子。
這樣的心理效應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因爲孩子心智不成熟,缺乏對自我的認知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将别人對自己的評價、看法整合到自我形象之中,開始形成自我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别人總是說他笨,那麽即便他智力不錯,頭腦也很聰明,但是在别人的影響下,他也會形成“我是笨的”這樣的自我認知。
所以,身爲父母千萬不要給孩子貼上标簽,單純因爲孩子某件事情沒有做好,就說他“你不是這塊料”“你太笨了”。因爲你的偏見會讓孩子那份躍躍欲試的期盼毀于一旦,讓孩子之前的努力付出成爲一個笑話;你的偏見更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陷入錯誤的自我認知之中,毀掉孩子原本應該美好光明的一生。
一位母親年輕時的夢想是成爲一名優秀的芭蕾舞表演家,可由于種種原因,這個夢想終究沒有能夠實現。女兒出生後,這位母親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幫助自己來實現這個夢想。
女兒确實是一個可愛、漂亮的女孩,對舞蹈也有很大的興趣。于是,這個母親在孩子5歲的時候,就把她送入了舞蹈班。可是,孩子畢竟是太小了,芭蕾舞又需要苦練基本功,孩子怎麽可能短時間有所收獲。
然而,這位母親對孩子的期望實在是太高了,看到孩子進步不大,就時常嚴厲地批評孩子,“你看看電視上那些舞蹈家的舞姿多麽優美啊,氣質多麽高貴呀,你跳得怎麽那麽難看!一點都不像小天鵝,就和醜小鴨一樣”“你怎麽沒有繼承我這麽好的舞蹈天賦,看來你根本就不是練舞蹈的料”。
事實上,舞蹈老師說女兒是有舞蹈天賦的,假以時日必定會成爲優秀的舞者。就是因爲年紀小、練習的時間短,所以才有些動作不标準。這位母親卻隻看到了孩子的不足,便給孩子貼上了“不是這塊料”“太笨”的标簽。時間長了,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自己也認爲自己不适合跳芭蕾,即便再怎麽努力也不可能實現這個夢想。
之後,女兒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不僅對芭蕾失去了興趣,每天練功敷衍了事,還越來越自卑、沉默寡言。不管做什麽事情,女兒都沒有信心。老師讓她參加英語作文大賽,她連忙推托說:“我不行,我肯定得不了獎。”事實上,她的英語成績很不錯,尤其是作文寫得非常出色。這位母親想給她報個繪畫班,她嘴上說沒有興趣,不想學,其實心中嘀咕說:“我不是那個料,學習畫畫也沒有什麽用。”
就是因爲這位母親的偏見,給孩子貼上了“太笨”“不是這塊料”的标簽,讓一個原本自信聰明的孩子變成了自卑、絲毫沒有自信的孩子,更毀了孩子美麗多彩的舞蹈夢!說起來,真是讓人唏噓不已啊!
不幸的是,現實中,這樣的父母并不在少數。他們往往因爲孩子單個行
欣爲的缺陷就給孩子貼上“差勁”“太笨”“沒有天賦”的标簽,卻完全忽視了全面系統地了解孩子。要知道,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父母畫上什麽顔色,這張白紙就會呈現什麽樣的顔色。一旦父母因爲自己的偏見,給孩子貼上了負面的标簽,那麽就相當于給孩子定性,讓孩子自我定格。而這樣的自我定格一旦形成了就很難再改變了,将會伴随着孩子的整個人生。
因此,父母想要讓孩子健康成長,就快些放棄自己的偏見,不要随便給孩子貼标簽。如果你的孩子喜歡跳舞,但是卻沒有好的身姿,不要說她“沒有天賦”;如果你的孩子喜歡鋼琴,卻時常彈錯了音符,不要指責她“太笨了”;如果你的孩子喜歡畫畫,但是卻沒有所謂藝術家的氣質,也不要給她貼上“不是那塊料”的标簽……因爲這些标簽會毀了孩子美好的夢想,更會随随便便地摧毀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當孩子對某件事情有興趣,卻又一時做不好的時候,不妨告訴他:“孩子,如果有興趣,就去試一試吧!我相信你有這個潛能,隻是還沒有被挖掘出來。隻要你付出了努力,盡可能做到最好,那麽就可以了。”
不要給孩子貼上負面标簽,要學會欣賞孩子,并且做孩子潛能的發掘者。這不僅是一種高明的教育手段,更是給孩子營造美好人生的關鍵。當然,不僅是壞标簽,好标簽也要謹慎。因爲,這些看起來對孩子有好處的美麗标簽,卻可能成爲孩子成長的枷鎖,讓孩子在一片贊揚聲中失去了本性,變得浮躁和功利,一心隻爲了做個“好孩子”“聰明能幹的孩子”。這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不利的。
每個孩子都有飛翔的夢想和翅膀,我們沒有理由拒絕他們飛翔,更不能給他們貼上“注定飛不起來”的标簽。對自己的孩子說:“大膽地去做吧,你可以的!”也許很多年之後,就會眼前一亮地發現,原來他已經成爲天空中飛舞着的那隻最美麗的蝴蝶。
将自信種在孩子的心裏
絕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學習成績的提高,技能才藝的訓練上。當然,這兩方面的培養固然重要,然而,忽視了孩子自信心的培養,縱容孩子一些不自信的表現,或是時常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錯誤的教育方式。
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因爲每個孩子的個性、能力、天賦都是存在區别的。但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初衷卻是相同的,那就是讓孩子成爲優秀、健康、快樂的人,讓孩子實現自我的價值,活出生命的精彩。父母要知道,想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就必須将自信種入孩子的心裏,讓孩子真正相信自己。
可事實上,我們在很多十幾歲孩子身上卻看不到自信,他們不管做什麽事情都唯唯諾諾,不滿意自己的表現;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生怕别人笑話自己幼稚可笑;他們從不主動向老師提出問題。總之,在這些孩子身上,總是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始終被自卑的情緒圍繞着,認爲自己永遠都不可能優秀。
詩詩是個聰明的孩子,但就是缺少那麽一點自信。很多時候,詩詩和同學們讨論問題,明明自己是正确的,但是當看到好幾個人的答案一緻,唯獨自己答案不一樣的時候,就會開始懷疑自己,默默地改掉自己的答案。等到老師公布答案的時候,詩詩又會在心裏說:“我真的算對了。我就知道我是正
欣确的。”可是,她當時爲什麽沒有堅持到底呢?說白了,就是對自己不相信,不敢和同學們争論。
有一次,詩詩和朋友到郊外旅行,爬山遊湖。上山的時候,兩人看好了較近的路線,又好走又方便。可下山的時候,朋友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線,詩詩忙說:“我們走錯了,這條路線不是最近的,而且比較難走。”朋友肯定地說:“沒錯,我們剛剛就是從這條路線上來的,這麽快你就忘了。”這時候,詩詩又開始懷疑自己,心裏想着應該是自己記錯了,所以再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可事實這就是一條錯誤的路線,詩詩是正确的。然而因爲詩詩的不堅持導緻她們繞了很多的冤枉路,回到家的時候已經很晚了。
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詩詩其實還是非常優秀的,可是她就是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總是跟随在别人的身後,遇到事情也總是最先放棄自己的意見。雖然她也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但是不自信已經成爲一種習慣,想要堅定地相信自己,大膽地做自己,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了。
不自信讓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敢堅持自己的主見,更嚴重的是,在孩子心中逐漸形成了一種自卑、自慚形穢的心理。我們可以斷言,如果詩詩不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讓自己變得自信起來,學會欣賞和相信自己,那麽就永遠也不會出類拔萃。即便她頭腦非常聰明,即便她還算比較優秀,可時間長了,她那些聰明、優秀就會慢慢地被不自信磨滅了。
坦白說,像詩詩這樣的不自信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後天的教育不當造成的。這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長時間形成的一種心理和習慣。父母不妨反思一下,如果自己平時總是用挑剔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總是注意孩子的弱點,孩子如何自信?如果父母容忍不了孩子暫時的落後和失敗,一看到孩子落後和失敗就呵斥、打罵,孩子的自信心如何不受到打擊?如果父母總是不信任自己的孩子,總是拿别的孩子來刺激他,說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那麽他怎麽不對自己産生懷疑?
正是因爲父母教育的不當,孩子才變得越來越不自信,才越來越對自己産生懷疑,“我真的不如别人”“我真的不夠優秀”,而這種不自信的暗示就像是慢性毒藥會漸漸腐蝕孩子的心靈,最後甚至連自我都會失去。
誠然,現實生活中确實也有很多本來性格就比較自卑、懦弱的孩子,他們天生就膽小、不自信,更不敢自己主動去做一些事情。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更需要鼓勵和欣賞了,因爲這樣的孩子心理更加脆弱、敏感,受不得一絲絲的刺激和打擊,信心的建立也是比較困難的。這時候,父母的鼓勵和欣賞就是孩子走出自卑,提升自信的動力,更是孩子改變自己、完善自己的力量源泉。
所以,有大格局的父母從來都不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更不會過于苛責自己的孩子。他們總是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重視孩子的優點,當孩子不自信的時候,他們會用積極的态度告訴孩子——你是最棒的,你能行。他們會将自信種在孩子的心裏,然後通過日常一點一滴地澆灌,讓這份自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讓孩子在“我是優秀的”心态中成長。在這種心态的影響下,孩子怎會不擡頭挺胸,大步前進,怎會不對未來和所有事情充滿信心,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功呢?
欣别胡思亂想,按我說的才不會出錯
孩子的天性是對一切事物感到好奇,什麽東西都要去看一看、摸一摸,又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動不動就胡思亂想、異想天開。就是因爲這種強烈的好奇心和異想天開,時常把父母問得焦頭爛額,把家裏也弄得亂七八糟。所以,父母總是大聲訓斥孩子“不要亂動,小孩子家怎麽這麽淘氣”,或是無奈地說“你就會胡思亂想,這樣是不行的。按照我說的,才不會出錯”。于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在這樣過度的保護和粗暴的呵斥下被扼殺了。
事實上,很多父母的想法和做法是矛盾的。他們希望孩子有卓越的創造力,并能夠發揮與衆不同的才能,但是卻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做事,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父母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任何條框的設定都是最容易限制一個人的想象力的,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這就好比是一張白紙,如果我們沒有任何限制,那麽它上面可以畫上缤紛的色彩,也可以疊成各種造型;但一旦我們限定了它的用途,就沒有太多的發揮空間了。
就拿繪畫來說吧,父母希望孩子能夠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畫出與衆不同的作品。可是,當看到孩子進行繪畫的時候,父母時常在一旁念叨着“你畫的是什麽啊”“這裏的線條是不是應該細一些”“雲彩爲什麽是藍色的”……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給孩子拟定了一個又一個條條框框,以至于孩子不再把
頭腦中的即興片段畫出來,而是按照父母的暗示進行模拟。事實上,這樣的畫作已經不是孩子自己想要表現的作品,而是父母想要孩子畫出來的東西。
香香從小就喜歡畫畫,因爲她的腦袋中總是充滿了奇思妙想,所以畫出來的畫也天馬行空:彩色的雲朵、五顔六色的城堡、在天上飛的大象、在水裏遊的兔子……
開始媽媽覺得孩子的畫非常有意思,時常鼓勵她多畫些自己喜歡的作品。後來,媽媽看孩子在繪畫方面有興趣也有天賦,便給她報了繪畫班。當香香接受了一段時間的專業指導後,媽媽看到孩子還是會畫一些非常“荒誕的東西”,于是便對孩子說:“寶貝,你現在得認真學習畫畫了,不能像以前那樣想到什麽就畫什麽,否則怎麽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呢?”
在媽媽的指導下,孩子開始練習基本功,什麽線條、弧度、色彩搭配,等等。等孩子上了中學後,繪畫基本功得到了很大提高,作品也是繪畫班中最出色的,還幾次在學校舉行的繪畫比賽中拿到獎項。但是,媽媽卻發現,現在孩子畫的作品和以前的作品比起來,好像缺少了什麽東西。
于是媽媽便請教一位畫家朋友,得到的答案是:“香香确實具有繪畫的天賦,基本功也比較紮實,但是作品卻少了些想象力和新意。如果孩子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那麽畫作将更加出色!”這時候,媽媽才知道,原來自己所謂的指導反倒是害了孩子,束縛了孩子的想象力。
人們常說,因爲思考,才會想象;因爲想象,才會去實踐和創造。對于孩子來說,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才是最重要的。很多繪畫大師看到孩子們的信手塗鴉之後,都不免産生這樣的感歎:“孩子們怎麽能有如此驚人的創造力。”一位世界級的畫家曾經這樣說過:“我花費了一生的時間才學會了像孩子那樣畫畫!”這是因爲孩子繪畫完全是随性的,充滿了奇思妙想,不受任何約束。而成年畫家,即便是世界著名的畫家,在經過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繪畫技巧的練習之後,也難以擺脫各種條框的限制,束縛了自己的想象力和
欣創造力。作爲父母,應該遵循孩子的天性,欣賞和呵護孩子的想象力,這才是他們身上最寶貴的東西。
不僅繪畫如此,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當孩子做出奇奇怪怪的事情時,父母不要哭笑不得地罵上一句“傻瓜”,或是急忙批評或是制止;當孩子天馬行空愛做夢的時候,父母也不要說孩子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當孩子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時候,父母也不要責怪孩子“另類”……這些在父母們看來“荒誕”、“愚蠢”的想法和行爲,其實都是孩子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體現,更是孩子們身上最寶貴的東西,将來也将成爲他們人生中最寶貴的财富。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限制,更不要對孩子說“你不能胡思亂想,你得守規矩”“你得按照我說的來做,這樣才不會出錯”。确實,孩子按照父母說的或許不會出錯,或許不會做出讓人啼笑皆非的傻事,但是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因此被泯滅了。等到孩子長大成人的時候,父母即便再想讓孩子走一條别人沒走的路,他們也沒有那個能力和勇氣了。
如果說孩子的想象力是一雙翅膀的話,父母就應該多給予保護,并且鼓勵孩子每一次的突發奇想,以便讓孩子飛得更高更遠。父母可以讓孩子學會打破常規,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善于從生活中助長孩子的想象力。同時,孩子接觸的東西越多,想象力的空間就越大,創造力也就越強。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就應該先開闊孩子的眼界,讓孩子接觸更多的事物和思想。
當然,父母也不應該操之過急,急于讓孩子表現出太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樣做隻能是适得其反,讓孩子的創造天性在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下逐漸泯滅。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給他們足夠的成長空間,讓他們發揮無窮的想象力。
作爲具有大格局的父母,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吧。因爲父母隻有走進孩子的世界,與孩子一起異想天開,孩子的世界才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