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這10個毛病,孩子大方又得體
不懂禮貌,就讓孩子和你一起招待客人
也許很多家長爲這樣的孩子頭疼:周末,客人來家裏玩,媽媽對孩子說:“快叫叔叔阿姨。”然而孩子漠然地看了客人一眼,扭頭就回房間了,留下尴尬的媽媽和客人。家裏來了客人,孩子卻這麽沒有禮貌,真讓媽媽覺得臉上無光。
田恬是個可愛活潑的小女孩兒,比較讓媽媽頭疼的一點是不懂禮貌。田恬餓了,會沖着媽媽大喊:“我要吃面包。”媽媽爲了教會她用禮貌用語,本來聽見了,卻故意不理。女兒叫了幾聲,見媽媽不理,就跑過來說:“媽媽,你有沒有聽見我說要吃面包呢?”媽媽說:“我聽見了,可我不知道你在叫誰呀,你又沒有叫‘媽媽’。”
女兒笑着說:“媽媽,我要吃面包。”
“說得還不對。”
“怎麽又不對了?”
“你要說:‘媽媽,我想吃面包,請您幫我拿,好嗎?’”
女兒重複了一遍這句話後,她才去拿面包。等女兒吃完,轉身去玩時,卻被她一把拉住說:“還沒完呢!”女兒瞪着大眼說:“完了,吃完了!”她說:“你還沒有說謝謝呢。”“噢,還要說謝謝?”“當然啦。别人幫你做了事,怎麽可以不說謝謝呢?”這位媽媽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訓練女兒學會使用文明語言的。
禮貌是拉近自己和他人的一座橋梁,懂禮貌的人容易讓别人接受,成爲一個受歡迎的人,所以父母們要從小培養孩子講禮貌。學會禮貌待人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很多父母也給孩子立規矩要孩子講禮貌,但是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到底怎麽做才能培養出一個講禮貌的孩子?
下面這幾點可以給各位父母參考:
一、做個好榜樣
孩子有沒有禮貌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而且孩子天生就喜歡模仿别人,所以爸爸媽媽在家裏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注意講禮貌,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比如有客人來做客的時候,要給予熱情的招待;接受了别人的幫助以後,要對别人說“謝謝”;在收到禮物的時候,可以邀請孩子和你一起寫感謝卡等。有了你的示範,再遇到類似的情形時,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學你的做法。
二、讓孩子跟我們一起招待客人
有些媽媽爲了不讓孩子打擾來訪的客人,一般都會把孩子打發到一邊,讓他們自己去玩。這樣做也許能夠獲得一時的安靜,但是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他會想:媽媽爲什麽不讓我跟客人一起玩?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麽?久而久之,家裏一來客人,他就會自動躲到旁邊去。
所以,當有客人來訪時,家長應該向孩子介紹一下來的是什麽客人,再向客人介紹一下自家的孩子,并讓孩子幫客人拿拖鞋、拿杯子,千萬不能把孩子排斥在外。
三、設置場景
有的時候孩子學會了禮貌用語,但是卻不知道該在什麽場合使用。本來應該說“謝謝”,可是卻說了“阿姨好”。所以家長可以設置一些場景,比如見到外人的時候熱情地打招呼,教孩子說“你好”,走的時候教孩子說“再見”。這樣既可以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又能夠給孩子實際的體驗。
四、不要強迫孩子
不要認爲孩子這麽小,就能夠把他掌握在你的手裏,他們有自己的個性,甚至有些叛逆。很多家長在孩子沒有禮貌的時候強迫孩子,比如有客人來家裏,孩子躲着不叫人,家長就拉着孩子,拼命地讓孩子向客人問好,結果以孩子大哭而告終,這樣非但達不到目的,還會産生反作用。
孩子不肯說,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許是害羞,也許是不明白爲什麽要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就是犟着不肯說的話,家長可以暫時放棄,等到孩子平靜了以後,再告訴他:“這是應有的禮貌,你去别人的家裏,也希望他能夠熱情歡迎你呀。”讓孩子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或許能夠幫助他理解。
父母态度不一緻,孩子才會壞脾氣
嬰兒一出生,就經常大聲哭鬧,手腳亂動,這種孩子容易形成暴躁的性格。但是大多數孩子脾氣暴躁是後天形成的。在獨生子女中,這種現象更爲普遍一些。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亂發脾氣是兒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現。這樣的孩子想要什麽就得給什麽,想幹什麽就幹什麽,稍不如意就馬上開始大哭大鬧,沖家長或他人發脾氣。
凱倫夫婦最近被兒子瑞克的壞脾氣折磨得頭疼死了。瑞克僅僅6歲,脾氣卻暴躁得厲害,稍不如意就大發雷霆,大喊大叫。即使是跟他講道理,他也聽不進去,如果父母不按照他說的去做,他就一直吵鬧、哭喊,在地上打滾,手裏有什麽東西都會順手扔出去。
爲此,凱倫夫婦想盡了辦法,他們打他,苦口婆心地教誨,罰他站牆角,趕他早點上床,責罵他,呵斥他,給他講道理……這些都不管用,一有事情瑞克還是會大發雷霆,暴躁脾氣依然如故。
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電視,瑞克突然想起要吃冰激淩。已經很晚了,商店都關門了,爸爸媽媽試圖跟他解釋,勸說他明天再吃。然而,瑞克的脾氣又上來了,他躺在地上大聲叫喊,用頭撞地,用手到處亂抓,用腳踹所有夠得着的東西……
爸爸媽媽被氣得不知道該說什麽,他們努力克制自己的火氣,暫時沒有任何語言和動作。
瑞克已經叫喊半天了,他奇怪地發現,居然沒有人理他。于是,他又重新按他剛才的“表演”鬧了一番。這次爸爸媽媽知道怎麽做了,他們坐了下來,靜靜看着兒子,沒有任何語言和動作。
瑞克不服氣地又開始了第三次“表演”,然而爸爸媽媽還是沒有任何表示。最後,瑞克大概也覺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實在太傻了。他自己爬了起來,回房間睡覺去了。
從此,瑞克再也沒朝别人亂發脾氣,瑞克亂發脾氣的習慣因爲沒有得到強化而自然消失了。
造成孩子好發脾氣的原因很多,溺愛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家長對孩子一味地溺愛,百依百順,有求必應,會使孩子脾氣越來越暴躁。假如家長對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是拒絕,使他的欲望總是求而不得,也會使孩子變得脾氣暴躁,有時還會産生懷恨心理。
所以家長應盡量滿足其合理的要求。對不合理的要求,要耐心地做說服工作,不要在孩子不知道原因的情況下斷然拒絕,特别是當孩子一提出要求,沒等講完家長就馬上給予否定,這樣會使孩子分不清自己的要求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從而會影響他認識水平的提高,以緻形成“反正家長也不同意”的想法。
要想給孩子立不亂發脾氣的規矩,讓孩子心平氣和地生活,改掉愛發脾氣的壞習慣,家長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找一找孩子好發脾氣的原因
找對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可能是表達能力差,比如一周歲以内的孩子隻會用哭鬧來表達饑餓、身體不适;或者是作爲一種手段,比如用發脾氣達到要父母滿足自己要求的目的;又或者是發洩對突發事件的抵觸,比如孩子玩得正開心,媽媽卻突然叫他去做另外一件事,孩子心理難以接受……
一般來說,孩子的生活安排越合理,越有規律,讓孩子知道什麽時間該做什麽,什麽場合該做什麽,孩子就越不容易發脾氣。比如,哺乳期的孩子要定時定量地喂奶;大一些的孩子要規劃吃飯時間、遊戲時間、睡覺時間等;出門之前約法三章,告知孩子被接受的行爲與不被接受的行爲,并針對不合理的行爲商量好合理的懲罰後果作爲事先警告,一旦孩子違規,警告無效,就需要堅定地執行懲罰,哪怕懲罰開始後,孩子主動認錯了,也要繼續,不過要告訴孩子:“我很高興你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不過還是要懲罰你,因爲在我說懲罰你時你依然沒有停止你的錯誤行爲。希望下一次,你能乖乖按照規矩做……”
二、檢查一下大人對孩子的态度是否一緻
特别是當孩子發脾氣時,周圍的人是袒護他還是教導他?假如是袒護,就會使他嘗到甜頭,這實際上是一種負強化,他就會鬧得更兇。正确的做法是家長應該讓孩子懂得并記住一個道理:吵鬧發脾氣是沒有用的。這樣就可以使孩子明白用哭鬧發脾氣當武器不起作用。經過幾次這樣的教育,孩子愛發脾氣的毛病就會有所改變。
三、家長平時要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需要,關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間的交往
家長可以多方了解别的小朋友在玩什麽、想什麽、要求什麽等,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家長就比較能體會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開導和耐心地說明,是能夠消除或減輕孩子發怒的情緒的。
四、不要認爲孩子好發脾氣是天生的,不可改變
有的父母認爲孩子好發脾氣是天生的,後天再怎麽努力也無法改變,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發脾氣時,也跟着發脾氣,用發脾氣對發脾氣。這種感情用事的方法,絕對改變不了孩子好發脾氣的毛病。
有的媽媽認爲孩子好發脾氣拗不過他,就把他推給爸爸管教,這樣就會使孩子産生“媽媽對他發脾氣毫無辦法”的印象,以後就會變本加厲地在媽媽面前發脾氣。
五、培養孩子做事的靈活性
孩子玩玩具、吃飯或穿衣服,都不要隻“固定”一種方式、方法和模樣,要從小盡量使其“多樣化”,讓其有挑選的餘地。特别是當一種東西、食品、玩具不存在了,就應及時引導孩子将注意力轉移到别的東西、食品、玩具上去,這種調節能力越強,其靈活性也就越好。當孩子的興趣增加了,對困難和問題的處理态度也靈活了,他發脾氣的習慣也就會随之改變。
代币法來立規矩,孩子不再動手打人
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90%以上的幼兒有行爲攻擊的傾向,多數父母認爲這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沒有足夠重視。而專家認爲,攻擊性行爲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一般男孩兒的攻擊性比女孩兒突出,男孩兒受到攻擊後,會急切地報複對方,如任其發展到成年,這種行爲就可能轉化爲犯罪行爲。
有位黃女士在談起自己的兒子時這麽說:兒子長得人高馬大,坐在教室裏的最後一排,平時調皮搗蛋,總喜歡惹别人。每次去學校領他總是讓我頭大,因爲常常會有小朋友睜着一雙無邪的眼睛來告狀說兒子欺負他們,對于他這個好“攻擊他人”的惡習我一度無計可施,隻會回家狠狠地批評,有時實在氣不過就會打他。但這個辦法并沒有取得什麽實質性效果,他後來變得越來越老油條,一副很無所謂的樣子,真讓我氣不打一處來。
後來有一次聽到兒子對奶奶說:“媽媽不講理,自己常欺負我卻要我别欺負小朋友。我隻是想和他們好,又不是要欺負他們。”聽到這句“無忌童言”後,我開始反省自己一貫的教育方法,覺得應該和他多溝通溝通。
很多時候都是他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但沒有掌握分寸,這樣我就會勸他做事“溫柔”一點兒,想和小朋友友好用嘴巴說就可以了,不要用手去抓或推;有時他真的會欺負小女孩兒,這樣我就會讓他知道這不是男子漢應該做的事情。兒子雖然才上一年級,但非常崇拜男子漢的品格,用“男子漢不會哭”“男子漢不欺負人”這樣的話激勵他挺有用。
還有一個例子:
李先生的孩子性格争強好勝,無論遊戲或者比賽,他都要赢過别人。有天下棋,連下一個下午卻一路輸到底,被小朋友嘲笑了幾句,他就急了,不僅扔了别人的棋盤,還動起手來。回到家裏,他也很懊喪,因爲那是他最好的棋友,有點兒棋逢對手的意思。李先生說,你動手打他就能證明棋下得比他好嗎?兒子搖頭。兒子說他動手隻是受不了别人嘲笑。
李先生也順水推舟地告訴他,在别人落敗的時候嘲笑别人肯定是不對的,對于朋友要寬容。最後李先生鼓勵他接受自己的失敗,繼續努力,下次再和那個小朋友下棋。兒子和那個小朋友第二天就和好了,現在仍然一塊兒下棋,有輸有赢。孩子是通過這樣一件件小事長大的,家長還是要找找他們打鬧的原因,才能合理對待。
精神分析學派認爲,攻擊行爲是一種本能内驅力的結果。目前公認的觀點是,攻擊行爲是對于挫折的一種反應。還有人認爲,攻擊行爲是一種社會學習行爲,是通過觀察别人的攻擊行爲,從學習中獲得的。有人指出,挫折或憤怒的警戒,可誘發攻擊行爲。
根據有關調查,具有攻擊行爲的孩子,從性别來看,男多于女;從獨生與非獨生來看,獨生子女多于非獨生子女;從年齡來看,4—5歲的孩子居多,這時的攻擊行爲往往是無意識的,或者是自我意識差,或者想逗人玩,或者好奇心強等。有的也屬于有意攻擊,例如,霸道、動武、惡作劇、吓唬人、嫉妒等。到了6—7歲時,有攻擊行爲的人數會再次增加。
幫助孩子糾正喜歡打人的壞習慣,家長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強化法
孩子對别人友好,家長可以表示贊賞,讓他體驗到愉快;孩子攻擊别人,家長可以通過适度批評、令其獨自面壁思過一段時間的方式使他感到不愉快;孩子認識錯誤以後再通過告訴孩子你依然愛他,贊賞孩子知錯認錯等方法消除不愉快體驗。這裏的要點是使孩子能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這種方法也叫“情感矯正”,這樣逐漸幫助他建立行爲規範。
二、行爲塑造法
就是以分步達到的要求來使孩子克服不好的攻擊性行爲,做出家長所希望的行爲。例如孩子在輸掉遊戲以後耍賴、打人,家長先引導他做到不耍賴,然後讓他做到積極配合、友善對待同伴,每做到一步給他一步的獎勵,最後讓他做到遵守遊戲規則,不對别人無理攻擊。
三、代币法
代币法是行爲療法中運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也稱表征性獎勵制。代币法就是運用代币并編制一套相應的激勵系統來對符合要求的目标行爲表現進行肯定和獎勵。簡言之,就是用獎勵強化所期望的行爲。
代币起着表征的作用,隻是一個符号,在小學裏尤其是以小紅花、五角星等等爲代表,也可以是記分卡、點數等等。這種方法對幼兒也很有吸引力。簡單的例子是,父母可以跟孩子說好,不罵人的話發給一個三角形,不打人的話發給一個圓形,幾個三角形或幾個圓形可以換一個五角星,累積多少個五角星就能換一個小獎品……運用代币法,孩子會慢慢改掉壞習慣。
四、杜絕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
控制孩子的攻擊行爲,必須避免嚴懲重罰。因爲即使孩子表面順從,内心的不滿總要發洩,隻要不去傷害他人和自己,就允許他發洩。如有的孩子怕寫不好作業,做功課往往心不在焉,心情緊張。此時,父母應陪孩子打打沙袋,掰掰手腕,使他放松之後再繼續學習。也許有人以爲,如果附加體罰,可使攻擊行爲減少,但實際上,這往往會使攻擊行爲增加,而不是使攻擊行爲減少,原因是用體罰去控制兒童的攻擊行爲,其本身就起了攻擊行爲的示範作用。
“你應該爲你插話的行爲道歉”
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很多孩子都喜歡插話。有時别人談話時,他能插話數十次,這個毛病很不好,既不能專心聽别人說話,領會别人的意思,又非常不禮貌,會引起說話人的反感,使别人的思路被打斷,不能很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孩子愛插話往往是爲了表現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注意。他不去注意聽大人講的事,而是想方設法地表現自己。
針對孩子這一特點,家長應該訓練他善于傾聽别人說話,要聽明白别人說的是什麽,等别人說完後再提問題。有些家長錯誤地認爲孩子愛插話是機靈、聰明的表現,因而持欣賞鼓勵的态度,這就助長了他愛出風頭的做法,影響了他注意力的集中。家長要告訴孩子在聽别人說話時,應該注視着說話人的眼睛,不能東看西瞧。在聽别人說話時,要領會他人的意思,并記住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等說話人說完後再提出來。
李強同學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在班會上或與别人談話時,總是搶先發言。當别人說話時,他常常打斷,迫不及待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對自己常常打斷别人的講話并沒有絲毫的不自然,反而覺得自己的話能給别人很大的啓示。
一開始,同學們礙于情面,對他這種做法并沒有過多的介意,可時間一長,同學們對他就有看法了,有的甚至不願意與他過多來往。他很納悶,爲什麽大家會這樣對待自己呢?
李強同學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沒有錯,問題就在于他總是随意打斷别人的講話,不願意做個耐心的聽衆,這是對他人的不尊重行爲,久而久之,自然會引起别人的反感。
一位家長在對待孩子打斷别人說話的行爲時是這樣做的:
一次,我正和一個朋友說話,4歲的亨利走了過來:“媽媽,我的鞋帶松了。”我并沒有馬上幫他,而是說:“媽媽正在談話。談完了,我會幫你。”過後,我告訴他,打斷别人的談話是不禮貌的,但如碰到緊急情況,比如要上廁所或感覺不舒服,要馬上說。不過一定記住:打斷别人的談話時,一定要先說“對不起”。
家長糾正孩子愛插話的毛病,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一、家長要以身作則
有些家長性子急,尤其在與孩子談話時,很難堅持聽完孩子的叙述,總是說:“你不用說了,我知道了。”這樣就會給孩子錯覺,插話不是不應該,而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因此,家長在聽孩子說話時,要有耐心,盡量不要插話。
二、明确告訴孩子随意打斷别人講話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爲
亞伯拉罕·林肯說過:首先,要學會做一個好的傾聽者,然後你才會成爲生活中的主角。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學會傾聽别人的講話,不随意地打斷别人講話,是一種有教養、有風度的表現。
要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隻顧自己滔滔不絕,無視他人的存在,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爲。聽其他人講話時,先安靜地聽,等聽清楚别人的講話内容後,再準确完整地說清自己的想法。這一方面是孩子尊重他人的表現,另一方面孩子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三、當孩子學會了他人講話時自己等待,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
讓孩子知道有耐心可以讓他獲得更多的注意和表揚,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成當個好聽衆的好習慣。
和媽媽一起整理,孩子不再亂扔東西
有的孩子總是愛亂扔東西,把東西弄得滿屋子都是,大人總要跟在他們後面收拾。也有的孩子會将自己的東西放得整整齊齊,不用家長操心。無論哪種行爲,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從小培養的。
一般來講,孩子天生沒有自己收拾東西的習慣,如果家長不注意對孩子從小培養,而是包辦代替,日後就會影響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12歲的凱文有個令人讨厭的壞習慣,他每天放學一回到家,就把書包、鞋、外套扔到起居室的地闆上。雖然凱文偶爾也會按媽媽的要求把東西都擺放好,但大多數時間都是随地亂扔。對此,凱文媽媽試過很多方法來矯正他這個壞毛病,但無論是提醒他、責備他,還是懲罰他,都無濟于事,凱文的東西仍舊堆在地闆上。
一天,凱文媽媽終于看到凱文經過起居室而沒有亂扔東西,于是,她立即走上前去,輕輕地擁抱了一下凱文,感謝他的體貼和懂事。凱文剛開始很吃驚,但很快他的臉上就充滿了自豪。因爲他将自己的東西帶入自己的房間而受到了媽媽的肯定和表揚,于是在這之後,他就盡力去這樣做,而他的媽媽也記着每次都對他表示感謝。慢慢地,凱文亂扔東西的壞習慣就改過來了。
孩子壞習慣的養成總是與家人有着密切的關系,家長有義務和責任幫助他們改掉這些陋習。很多父母也明白這一點,卻總是苦于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法。有的父母一旦發現孩子的毛病“屢教不改”就不能容忍,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甚至打罵孩子。專家指出,家長這樣做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改正壞習慣,相反,還會影響親子關系。
那麽,如何才能幫助孩子糾正亂扔東西的壞習慣呢?
兒童故意扔東西,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得到反饋。東西扔在地上會有響聲,會變形(破損、被壓扁、被肢解等),所以他喜歡。二是得到注意。他扔了玩具,家長一定要來管,一邊替他把玩具放回原處,一邊還要說教,偶爾還會打幾下,間接地就等于給予他注意了,這比無人理睬要好得多。
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或是沒有東西要收拾整齊的意識,或是父母就沒有這種好習慣,孩子看在眼裏,自然而然地也就不會收拾東西。
針對這些原因,家長們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一、不予理睬
讓孩子亂扔的東西散在地上,他要用的時候找不到,這時再和他一起收拾,放回原處,使他有對比,知道哪種結果(散在地上或放在原處)是好的,慢慢地改正他亂扔東西的壞習慣。
二、把不良行爲變成好行爲
針對孩子把東西扔在地上的行爲,家長可以準備幾個大紙盒,讓他把東西扔到紙盒裏。
三、要求要具體
如果孩子已經長大了,可以給他講家裏要有秩序(什麽東西放在哪兒要有規定)的道理。物品用完了,要放回原處,下次再用,就能馬上拿到。也可以通過故事講出這個道理。
四、經常和孩子一塊兒整理房間
整理好了,一塊兒欣賞。讓孩子感受整潔的房間所具有的美感。
五、及時表揚
當有一天孩子主動收拾物品了,哪怕隻放好一兩件,家長也要大大表揚。表揚對鞏固行爲有很好的效果,受到表揚的行爲容易再次出現。
六、家長要從自身做起
家長要以身作則,家中随時都要收拾得幹淨、整潔。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也就不好意思亂扔東西了。
孩子出口成“髒”?正确引導是關鍵
在公交車上,常常會遇到一些髒話連篇的人,這時候周圍的人都會流露出一種鄙夷的表情。如果說髒話的人是孩子,就更讓人聽着難受——看上去純潔可愛的孩子,怎麽就出口成“髒”呢?
說髒話的孩子會被認爲缺乏教養,會被貼上“壞孩子”的标簽,它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因爲幾乎所有父母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和說髒話的人交朋友。
貝貝學話慢,平時又不太愛說話,一度讓貝貝媽擔心她是不是有語言障礙。自從上了幼兒園後,貝貝學新詞彙的速度突飛猛進,說話也流利了很多。隻是,孩子的童言童語裏,時不時會蹦出一兩個不文明詞彙來。
一開始貝貝媽也沒有很在意,直至有一天,貝貝媽帶貝貝跟朋友在外面吃飯。期間,朋友拿着布丁逗貝貝玩,搶不到布丁的貝貝勃然大怒,突然惡狠狠地爆出一句:“去你媽的!”
聲音不大,落到貝貝媽耳裏,卻如驚雷。她一方面覺得,女兒怎麽越來越粗俗了;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女兒在大庭廣衆下這樣爆粗罵人,顯得特沒家教,太丢臉了。
朋友被罵得愣了愣,表情僵硬,不好意思和一個小孩子計較,但心裏多少也是不舒服的,憋了半天,半提醒半調侃地對貝貝媽說:“還是得管管孩子。這麽小年紀,還是個女孩兒,就學會說髒話——小心以後嫁不出去。”貝貝媽尴尬萬分,隻能不停地向朋友賠不是,表示回家會好好教育貝貝。
而那個闖了禍的熊孩子,則一臉無辜地吃着她的布丁,壓根就沒有感受到大人之間的“暗潮洶湧”。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罵過人或說過一些髒話。某一天,當你發現孩子用帶着稚氣的聲音說出“去你媽的”“臭狗屎”“你個傻子”等語言時,作爲家長的你,不禁會感到緊張和擔憂,生怕孩子從此學壞。
那麽,我們該怎麽處理,才能把這些不雅的詞彙從孩子的腦袋裏清除出去呢?
通常講,孩子是不會故意侮辱别人的,所以他可能并不明白這句話的确切意思和惡劣程度。比如,貝貝罵的那句“去你媽的”,貝貝媽後來問她爲什麽要說出這麽讓人不舒服的髒話,貝貝很委屈地說:“我隻是讓阿姨回她媽媽那兒去!”貝貝媽聽了哭笑不得。
上幼兒園的孩子,語言發展迅速,會模仿生活中常接觸到的人或電視節目中的人的語言。因爲他們好奇心特别強,又沒有足夠的能力來鑒别一些詞、一些話的好壞,所以,對于不經意間傳入耳朵的新鮮詞彙“死胖子”“笨豬”等,他們會特别感興趣,不管好的壞的,他們都先學了再說。而學了,并不代表他們真的懂了,出現用詞不當的情況也就不足爲奇了。
由此可見,說髒話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小插曲,父母千萬不要反應過激,但還是應該及時糾正,其中正确引導是關鍵。
面對愛說髒話的孩子,以下幾點需要家長格外注意:
一、不過分關注,盡量冷處理
孩子的髒話往往并不“髒”,也就是說他們的髒話隻有“髒”的形式,而不包含“髒”的内容。因此,在我們眼中洪水猛獸般的髒話,對孩子來說隻是意味着有趣或者沒趣,并沒有太多含義,父母不必過分大驚小怪,反應過度。
如果孩子罵人“傻”,家長很驚訝,表現出異常憤怒的樣子,警告孩子“再說就打你”,孩子看到一個字把大人緊張成那樣,可能會覺得很好奇、很好玩,以後就會有意重複這個字、這句話來引起大人對自己的關注。
對于孩子說髒話,父母冷靜以對是最重要的處理原則。不打不罵不講理,假裝沒聽見,對他不理不問。讓孩子覺得,這個詞毫無意義,重複幾次這樣的冷淡場景,他就會自動停止說這個詞了。
二、淨化孩子的語言環境
兒童是通過模仿來學習語言的。如果家長經常說話粗俗,滿口髒字,對待鄰居、同事的态度惡劣,當然也就别指望孩子語言美了。
所以,父母應該提高自身的修養,自己千萬不能說髒話,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然而,很多父母在家時都不注意這一點,動不動就說髒話,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會受到影響,開始說一些髒話。而且,言傳重于身教,父母千叮咛萬囑咐告誡孩子不要說髒話,可是自己卻髒話連篇,這讓孩子怎麽能信服呢?
另外,父母要經常關注孩子周圍小夥伴的情況,爲孩子選擇講文明、懂禮貌的玩伴,以減少相互學罵人的機會。
三、給予正确引導
3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跟他講道理了。不妨先詢問他是否知道說這些語彙是不尊重人、不成熟的行爲。他真正想說的是什麽?如果換個方式,他會怎樣表達?隻要能耐心向孩子說明,他就會信服你。
孩子說髒話固然不好,但父母不妨通過這個契機,幫助孩子樹立是非觀念。看動畫片或者看繪本的時候,如果有罵人的情節,父母就可以借機告訴他,哪些詞是不好的,别人不喜歡聽,不能用;哪些詞是好的,大家喜歡聽,可以用。讓孩子理解詞語的意義,學習正确的表達方式。
四、配合一些小小的懲罰
對于5歲以上的大孩子,如果給予警告之後,仍然說髒話,父母就可以設立相應的懲罰機制。比如,如果說髒話,就沒收他最喜歡的玩具,或者取消他今天的糖果……一旦向孩子宣告了這樣的決定,父母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不能因爲孩子哀求或其他原因而輕易放棄原則。
家有任性“熊孩子”也不怕,來試試對比誘導法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曾指出:“你知不知道用什麽辦法準可以使你的孩子受到折磨?這個方法就是:一貫讓他要什麽東西就得到什麽東西;因爲有種種滿足他的欲望的便利條件,所以他的欲望将無止境地增加,結果,使你遲早終有一天不能不因爲力量不足而表示拒絕;但是,由于他平素沒有受到過你的拒絕,突然碰了這個釘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到痛苦。”
盧梭還舉例說:“他們竟想叫人一下子把房子撞倒,竟要人把鍾樓上的風标拿下來給他們,竟要人攔住正在行進中的軍隊,好讓他們多聽一會兒行軍的鼓聲……他們偏偏要那些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從而處處遇到抵觸、障礙、困難和痛苦。成天啼哭,成天不服管教,成天發脾氣,他們的日子就是在哭泣和牢騷中度過的;像這樣的人是很幸福的嗎?”
任性的習慣已經成爲當代少年兒童主要的不良習慣之一。所謂任性,就是放任自己的性情,做事情的時候往往對自己不加約束,想怎樣就怎樣,愛做什麽就做什麽,不分是非,固執己見,明明知道自己不對還要繼續做下去。任性的孩子常常用一些手段來威脅他人,如不吃飯、大哭大鬧、自殺、離家出走等。任性對孩子的成長具有負面影響。任性的孩子容易四處碰壁,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一個被慣壞的孩子,他說他挺愛這個世界的——家庭條件那麽好,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又疼他,學習成績也不錯,人長得還挺“酷”……小時候的一個晚上,媽媽帶他去朋友家串門。回到家,他突然發現一直攥在手裏的一塊糖沒了。那糖是媽媽的朋友給的,他家沒有這樣的糖,但是他要!他打着滾地哭。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實在心疼,便帶上手電,傾巢出動,沿着來路進行“拉網式”大搜尋。眼看到了12點了,糖還是沒有找到。媽媽看着因絕望而哭得死去活來的孩子,終于硬着頭皮敲響了朋友家的門。
他要什麽就準能得到什麽。後來他長大了,想要一個女朋友。但是他看上的女孩兒根本看不上他,他不再躺地上打滾,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在醫院,他被搶救過來。但是他又開始絕食。父母哭着對他說:“你想把我們急死?不就是一個女孩兒嗎,你人生的路還長着呢,好女孩兒多得是。”他狠狠地說他就想要她!
是的,從小想要什麽就有什麽的孩子憑什麽不可以歇斯底裏地瘋狂叫嚣“我要”?得到了是天經地義,得不到就自傷自殘。從一塊無理的糖開始,那個孩子就被無休止的溫柔滿足着,直至失去了人形。
近年來,随着獨生子女家庭的大量湧現,許多父母任意地溺愛孩子,過多地滿足孩子的一切物質要求。這種以孩子爲中心無原則給予的愛,勢必會使孩子在生活、學習中以自我爲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在生活中也毫無尊重他人的概念,異常任性和粗暴。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任性是兒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現。一般來說,孩子任性并非天生的,而是家長不良教育的結果。
面對孩子任性,有些家長抱着僥幸心理,認爲現在孩子還小,讓他使使性子吧,等孩子大了自然就會好的;另一些家長則以自己的任性來對付孩子的任性,你越不聽,我越要你非聽不可;還有一些家長互相推卸責任,孩子任性耍潑,爸爸說是媽媽慣的,媽媽說是爸爸寵的。這幾種态度對孩子都是不利的,因爲孩子的任何不良性格與行爲,都是從小慢慢形成的,要從小嚴格管教,才能及時防範與杜絕不良行爲的發生。
對于怎麽愛孩子,著名作家薛湧提出了一個新理論——“孩子要寵不要慣”。所謂寵,就是滿足孩子的一切感情要求,讓他們從小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精神世界裏。但是另一方面,該嚴要嚴,絕不能慣,不能放任他們養成任性妄爲的壞習慣。
其實,孩子任性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有的孩子任性是爲了滿足某種物質要求,有的孩子任性是想得到别人的承認,有的孩子任性是因家長的教育不當。
那麽,如何防止和糾正孩子的任性呢?家長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一、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暫,家長可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轉移的特點,在孩子任性時,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使他高高興興地服從大人的要求。如去商店買東西,孩子不肯走時,可以說:“你看小朋友笑你了,你看把衣服都弄髒了,明天怎麽上幼兒園呀?”将其注意力轉移到别的地方去,以擺脫眼前的困境。
又比如孩子去兒童樂園玩滑梯,玩個沒夠,不肯回家,你可以說:“你看那邊有什麽好玩的,去看看。”這時孩子會停止玩滑梯跟你走。不過家長不可騙孩子,要真帶孩子去你們說的方向看看或買點東西給孩子吃。
二、家長要冷靜分析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
有的孩子任性起來很激動,家長一時難以說服。這時候,應讓孩子先冷靜下來,再給予教育,切忌“武力”解決。
家長要冷靜分析一下,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的,合理的應予承認,盡可能給予滿足,一時不能滿足的,也要給孩子講清道理。不合理的要求,家長一定不能遷就,否則,孩子會更加任性。
對于每當要求不能滿足就要糾纏不休的孩子,家長一定要耐心,不去理他,使他自覺沒趣,即使哭了也會停止。這時再給他講爲什麽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使孩子明白哭鬧既沒有用,也沒有道理,下次也就不再鬧了。
三、對比誘導法
任性的孩子好勝,自尊心強,可使用對比誘導法,用他所了解的英雄偉人的事迹與其行爲對比,使其好勝心和自尊心受到刺激,使他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問題,主動地改變任性的行爲。
此外,家長還可爲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多和同齡人交往,平等相處。
四、家長既有權威又能尊重孩子的民主型教育
這樣的家長能培養出情緒穩定、善于控制自己和約束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很少任性。
五、家長要注意檢查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任性
家長的任性往往會影響孩子,使孩子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也學會了任性。所以說,“孩子是家長的影子”。
此外,家長切忌以任性來對待孩子的任性,這樣做,孩子的任性非但不會減輕,反而會加重。因爲家長實際上起着“示教”和“榜樣”的作用。因此,在這樣的家庭中,隻有先糾正家長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六、家長要想辦法使孩子擴大視野,增長見識
孩子知識多了,就會改變自己過去一些錯誤的做法。
孩子愛“順手牽羊”怎麽辦?
皮特媽媽最近發現兒子回家後書包裏總是會多一些陌生的小玩意兒:蜘蛛人玩偶、漫畫書、玩具水槍。很顯然這些東西不是他自己的。媽媽經過了解,知道皮特竟然染上了“順手牽羊”的壞毛病,不禁爲此焦慮起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過失行爲,這些過失行爲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偶然性、試探性和好奇性。“順手牽羊”也是一種過失行爲,但學齡前兒童的這一行爲并不算是“偷”,因爲他們還不具有“偷”的概念。
例如,有時孩子玩餓了,找不到東西吃,或者看見别的小朋友有一種玩具,自己沒有,就會拿抽屜的錢去買或幹脆直接拿走。家長應理智地去分析,找出其原因,不可粗暴地把這種行爲叫作“偷”,不要用成人的是非标準來衡量未成年人。
像皮特那樣,把别人的東西偷偷地拿回家,這種現象在4—6歲的孩子中并不少見,産生這種行爲的常見原因有:
一、“别人的東西不可以拿”的觀念還沒有形成
由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于自我中心時期,尚沒有“物權”的概念,還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東西和别人的東西加以區分。隻要他喜歡的,他就認爲可以拿回自己家,至于是否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他還沒有這個概念,或者說這個概念的約束力還不夠強。
二、家長過于遷就孩子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過于遷就或立即滿足,孩子就會習慣于想要什麽,就能得到什麽。在他看來,他想得到的就是他的,拿别人的東西也就是自然的,不足爲奇。
三、孩子爲了顯示自己強大
如果此時旁邊的其他孩子也欣賞他拿别人東西的行爲,那麽,他就會錯認爲自己拿别人的東西是一種勇敢的表現。
四、孩子的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
由于孩子的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從家長那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又羨慕别人的東西,于是他就會采取“拿”别人東西的辦法。
五、父母不良行爲的影響
當孩子看到父母從工廠或辦公室把東西拿回家時,他會以爲拿别人的和公家的東西是正常的,于是他自己也會效仿父母去拿别人的東西。
如果碰到這種情況,家長該怎麽辦呢?
一、不聽之任之
即使在家長看來是不值錢的東西,也絕不能默然處之;也不能因爲愛面子,怕孩子的舉動會引起别人的誤解,索性教給孩子如何隐瞞;更不能采取贊賞縱容的态度,使孩子心安理得甚至沾沾自喜。這樣都會助長孩子的占有欲,使孩子養成貪小便宜的壞習慣,孩子将來就有可能發展到去偷竊。
二、不大發雷霆
在孩子的心目中,“自己”和“别人”的基本概念尚不十分清楚,隻知道“我想要”,不知道拿别人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是不道德的、不應該的。此時家長應該以溫和又嚴肅的态度引導孩子講出爲什麽要拿别人的東西,然後耐心告訴孩子不能随便拿别人東西的道理。家長可以和孩子讨論:“如果你喜歡的玩具不見了,你會怎麽樣?會難過是不是?”
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爲給别人帶來了不便和煩惱,并要求孩子及時把東西送還人家。送還的時候家長最好能陪孩子一起去,在這個過程中又可以加深對孩子的教育,告訴孩子:“不管什麽時候,隻要你拿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就必須把它送回去。”
如果家長剛發現孩子這種情況,就斥責他是“偷”别人的東西,甚至加以打罵,這隻能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使他連送還東西的勇氣都沒有了。因此,爲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家長在與孩子交談時,切不可使用“偷盜”等詞語,而要用“拿走”“帶走”這樣的詞來代替。
三、幫助孩子建立所有權觀念
家長要開動腦筋,盡早幫孩子建立起所有權的觀念,即讓孩子知道尊重别人的所有權。父母可以“以身作則”,在收好自己物品的同時,囑咐孩子及時歸置好自己的物品,并告訴孩子,“這是你的玩具”“那是爸爸的書”……家裏每個人都有私人物品,這些東西,如果沒經過它的主人允許,是不能随便動的。父母還可以向孩子借用玩具或紙筆,并告訴孩子要使用多長時間,征得孩子的同意,方可把物品帶走,在歸還時要向孩子說“謝謝”。
此外,父母還可以在平常帶孩子逛街買東西時,讓孩子體會“不是自己用錢買的東西就不可以拿回家”。這樣,孩子慢慢地就了解了什麽是可以拿的,什麽是不可以拿的。
是你“逼”孩子撒謊的
說謊是孩子常見的行爲,也是家長教育不當的結果。由于年齡小,孩子不能區分真實與想象、理想與幻想的不同,有時他是在表達自己的意向,可在大人看來就像是在說謊。4歲以前,孩子會把父母是否高興作爲衡量自己行爲對與錯的标準。比如,孩子把碗打碎了,認爲媽媽一定會生氣,這時他就會說“是貓把碗打碎的”。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是意識不到自己說謊行爲的性質的。
然而,對于6—7歲的兒童,如果家長沒有注意到孩子是因怕家長生氣而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行爲,也沒從道理上使其明白行爲的性質和界限,也不做必要的耐心的糾正,這種行爲就會慢慢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孩子就會用說謊來逃避責任。
說謊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家長“逼”出來的謊言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曾經說過:“當我們面對說謊的案例時,一定要看其背後是否有嚴厲的父母。”
孩子做了好事會被贊揚,所以做了任何好事都不會瞞着大人。但曾經犯錯被父母懲罰的孩子,由于習得的經驗,他們在下次犯錯時就會選擇撒謊來逃避懲罰。當撒謊逃避懲罰的行爲得逞後,孩子撒謊的行爲便慢慢固化下來了。
二、家長“教”出來的謊言
孩子模仿性強,可塑性大,家長的一言一行,他都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爲了滿足某種目的而說謊
這種情況常見于5—6歲的孩子,他們爲了得到某種利益而說謊。
對于父母而言,讓孩子知道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外面,說謊都會陷入更糟糕的麻煩中,這非常重要。
亞曆克媽媽接到校長打來的電話,被告知兩天前亞曆克在休息時間揍了某個同學,老師讓他帶張字條回家讓父母簽名,但是,亞曆克并沒有把父母簽名後的字條帶回學校。
當然,媽媽對字條的事一無所知,她謝過校長,答應等亞曆克回家後她馬上處理這件事。媽媽知道亞曆克的脾氣很暴躁,以前就沒少惹禍。
亞曆克放學回家了。
“媽媽,我回來啦!”他像天使一般。
“放學啦!”媽媽抑制住怒氣。她努力提醒自己小孩子常常會做這樣的事。
“今天學校沒有東西要交給我嗎?”媽媽想給亞曆克最後一次機會。
“沒有呀。”亞曆克一邊平靜地回答,一邊仔細地在餅幹罐中翻找着。
“我剛接到你們校長的電話。他說兩天前你就應該給我一張字條,上面說你在休息時間行爲不當。字條還得由我簽名。”
她很快提醒自己,覺得沒有必要再問他“你肯定嗎”之類的問題,那隻會給他再次撒謊的機會,且使自己受挫。
“哦,我弄丢了。”亞曆克低頭看着地闆說道。
“我知道了。”媽媽點點頭,“那你至少也要告訴我這件事。”
“我忘記了。”亞曆克聳聳肩膀說。
“但是我很懷疑。你可能隻是希望我不會發現吧!”媽媽就事論事地說。
亞曆克又聳了聳肩膀。
“亞曆克,你知道我不喜歡你總是惹禍,我想了解你究竟做了什麽。但讓我更難過的是,你還說謊。”
“我沒有!”亞曆克抗議說,“我什麽也沒有說。”
“那就是說謊。沒有把字條帶回家,于是說‘我弄丢了’,但事實上你沒丢。”媽媽做出解釋。
“我很抱歉。”亞曆克溫順地說。
“因爲你打人,我該罰你2天不能看電視。你知道爸爸和我已經跟你說了很多次,生氣時,要動口,不能動手。這次你還不把字條給我們看,所以罰你4天不準看電視。”
“這不公平。”亞曆克大叫。
“這很公平,因爲你說了謊。我們家是不準說謊的。而且,亞曆克,你以爲會發生什麽事?你當然知道我們早晚會發現字條的事,你以爲我會怎麽做?”
“我不知道……”亞曆克咕哝着,“我知道你會大發雷霆。”
“那又怎麽樣呢?”媽媽平靜地說,“就算我大發雷霆又怎樣呢?我還是愛你的。”媽媽微微一笑,“即使你4天不能看電視,那也是很短暫的時間。你現在明白說謊會得到加倍的懲罰了吧?”
亞曆克沒有再說什麽,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間。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撒過謊。亞曆克撒了謊,但和媽媽的對話卻讓他擺脫了心理上的包袱。其實,他内心明白父母早晚會發現的,而現在他知道了懲罰雖然令人不快,卻并不恐怖。他告訴自己,下次他會承認錯誤,那樣的話,他就不會錯過《貓和老鼠》一個星期的電視節目了。
培養一個誠實的孩子是很重要的,這樣的孩子在面對自己的錯誤時,不會感到自卑,反而會勇敢面對。孩子勇于承認錯誤,父母鼓勵,看重的是他的誠實,而非他的錯誤本身。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會認識到即使爲此受到懲罰,但還會感覺到被愛和受到重視。
說謊是一種不愉快的經驗,不管說謊者還是被騙者,都會感覺不舒服。簡而言之,如果能夠選擇的話,孩子很可能更願意不去說謊。他說謊隻是因爲他不想惹麻煩,擔心失去某種權利,無法再做某些他很想做的事情等等。
謹記,父母清楚地表明說謊會受到加倍的懲罰,孩子就會在冒險之前,再三考慮,因爲大多數孩子都明白謊言被揭穿的可能性是相當大的。要想有效制止孩子的撒謊行爲,父母應注意掌握以下一些技巧:
一、深究原因,給予懲罰
父母要深入探究孩子說謊的原因,并且有針對性地加強懲罰。如果孩子是害怕你生氣,你就需要解釋你的怒氣其實來自失望和受到傷害,因爲你相信你和他之間存在某種信任感,可以包容他偶然的犯錯。你應該要求他坦言是否做了錯事,你也向他坦言他應該接受相應的懲罰。這樣,你就不會太失望,因爲你不喜歡他再用說謊去錯上加錯。
二、父母一定要做到不撒謊
父母不但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不撒謊,而且還要注意不要提示孩子撒謊。因爲很多父母經常用啓發孩子說謊的方式了解他們幹的事情。
三、孩子拒不承認,你要查明原因
如果在證據确鑿時,孩子仍堅持不承認撒謊,你就應該平靜地問他爲什麽這麽做。換言之,你強調的重點不在于要他承認說謊,而在于讨論當事實已經擺在眼前時,他爲什麽還要堅持否認。這時,父母要盡量控制自己的怒氣,否則隻會讓他更難以面對真相。可以試着問他一個問題:“如果真相大白,你想你會怎麽樣?”
四、孩子坦白實情,你要先稱贊後懲罰
如果孩子決定不再撒謊,并告訴你實情,你一定要記住稱贊他,但不要忘記懲罰。你可以說:“我很高興你告訴我了,我相信你是可以信任的。你如果不說實話,我會罰你2天不準騎自行車。但現在,你隻需要爲那個錯誤承擔一定的責任,所以我把懲罰減少了1天。”
五、父母要自我反省
父母要扪心自問:是不是自己的原因促使孩子撒謊?你要試着誠實地評價:你是否無法接受壞消息?你是否經常做出強烈并且令人感到畏懼的情緒反應?如果是,那麽是你自己給孩子提供了撒謊的基礎。
說謊并不是悲劇,不過這種行爲表示孩子有所隐瞞。他不是害怕他的所作所爲,就是害怕你。不管哪種情況,如果孩子知道你會适當地處理不當行爲,并且考慮他的需要,那麽說謊的情況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最後,提醒有些父母,如果你認爲孩子小小的謊言沒有什麽危害,甚至覺得他們很滑稽可愛,那麽切記,撒謊一旦形成習慣,在孩子長大後就會變成罪惡的根源。并且,這種習慣一旦形成,再期望去改變它,隻能是事倍功半。
孩子驕傲自大?也許是你獎勵過度了
巴甫洛夫說過:“無論在什麽時候,永遠不要以爲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們把你們評價得多麽高,但你們永遠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個毫無所知的人。”
在現代家庭中,由于受到特殊的家庭環境的影響,獨生子女容易産生驕傲自大的情緒。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驕傲自大會對孩子的發展産生消極影響。驕傲自大的孩子往往不屑于與别人交往,心胸會變得很狹窄。他們雖能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往往隻滿足于眼前取得的成績,而且他們看不到别人的成績。驕傲自大的孩子很難和同學們友好相處,因爲他們不能做到平等相待,總是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對待人或喜歡指揮别人。
教育家卡爾·威特在教育自己的兒子時,就非常注意表揚的方式,爲的就是不讓小威特驕傲自大。
對于兒子的善行,老威特會加以表揚,但爲了防止他自滿,不會過分表揚。在向小威特傳授知識時,他也注意不讓兒子自滿,比如,他交給威特許多知識,但不告訴他這是物理學上的知識,那是化學上的知識等等,爲的是防止小威特狂妄自大。
在小威特長大一些以後,他父親就這樣對他循循善誘:“無論怎樣聰明、怎樣通曉事理、怎樣有知識的人,與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上帝相比,隻不過是九牛一毛,滄海一粟。隻有粟粒大的一點兒知識就驕傲的人,實際上是很可憐的。”“不要把人們的表揚放在心上,喜歡聽表揚的人必然得忍受别人的中傷。被人中傷而悲觀的人固然愚蠢,稍受表揚就忘乎所以的人更是愚蠢的。”
威特父親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教育小威特防止他驕傲自滿的,盡管這樣做要花很大的工夫,但他最終還是獲得了圓滿的成功。
與威特父親大不相同的是,當今的父母大多喜歡在衆人面前炫耀孩子在這方面或那方面的“與衆不同”,這樣就很容易使孩子滋生驕傲情緒。
據專家們研究表明,那些靠天賦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一些潛質很好的孩子之所以沒能如願地在未來成爲棟梁,正是由于孩子的驕傲自滿、狂妄自大。世上再沒有比驕傲自大更可怕的了,驕傲自大會毀掉英才和天才。
由此可見,家長和社會對孩子過多的誇獎與肯定,會讓孩子覺得别人都不如自己,從而看不起别人,産生驕傲自滿的情緒。除此之外,優越的家庭環境,以及父母表現出來的驕傲情緒也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當孩子出現驕傲自大的情緒時,父母應該怎麽辦呢?
一、對孩子的表揚要适度
有些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優秀,逢人就誇。這樣做滿足了父母的虛榮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卻極其不利,孩子會認爲自己就是最優秀的,從而看不起别人,狂妄自大。
二、幫助孩子樹立正确的價值觀,正确認識自己
比如通過給孩子講一些具體的事例來讓孩子知道“天外有天”,世界上總是會有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存在。切不可因爲取得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盲目自傲。
告訴孩子人各有長短,即使是最卑微、最弱小的人,也有其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樣,再強大的人也有他自己的弱點。不可用自己的長處去與他人的短處比較。
三、盡量不要給孩子過多的物質獎勵
過于優越的環境會讓孩子産生一種高高在上的心理感覺,從而看不起一些條件普通的同伴。盡量不要給孩子過多的物質獎勵,防止孩子因獲得過多的物質獎勵而産生畸形的滿足感,從而削弱進取意識。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好條件是父母創造的,他其實和其他同學一樣,沒有什麽特别的地方。
四、家長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任何的驕傲情緒
家長要爲孩子樹立榜樣,謙虛友善,胸懷坦蕩。家長的示範和家庭的良好氛圍,最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