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台灣最大小說網 > 玄幻奇幻 >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第五十三章《媽媽這樣立規矩,孩子最不會抵

第五十三章《媽媽這樣立規矩,孩子最不會抵

第一章 所有的抵觸都有原因可究

——孩子不聽是因爲媽媽做錯了最重要的幾步

錯誤1:不同年齡,同一對策

著名教育專家魏書生說過:“走入孩子的心靈世界中,你會發現那是一個廣闊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都會在那裏找到答案。”但現實生活中,别說是走進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想法,就是走到孩子的身邊,孩子都會十分地抵觸。無數家長爲此憂心忡忡,家裏不時充滿吵嚷和斥責聲,“火藥味”愈發濃烈……

靜下心來,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己有這樣的疑惑:孩子和同學、朋友甚至網友都能侃侃而談,唯獨對父母惜字如金。一旦問得多一些,孩子就會表現出不耐煩。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慨: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麽,明明孩子近在眼前,卻仿佛遠在天邊。這些家長急于想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但無奈孩子壓根就不開口。

那麽,現在的孩子心裏究竟在想些什麽呢?他們一些行爲的動機和根源到底是什麽?我們要如何面對這些孩子的行爲?如何才能打開那扇封閉在自己與孩子之間的大門?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跟蹤研究上千名孩子40多年,繪制出1—18歲兒童行爲變化與發展量表,他們的研究成果也許能告訴你答案。

1—2歲的孩子:“不”字打頭,任性固執,占有欲強

這個時期的孩子好奇心非常強,凡事都想去試一試,常常“不”字當頭、亂發脾氣、一意孤行。由于年齡還小,不懂得表達,因此出現這些“逆反”行爲也就不足爲奇了。這個時候,陪伴是最重要的,要接納孩子,把孩子的很多“壞行爲”理解成孩子探索、學習的求知行爲。

比如,你教孩子搭積木,他完全不理你,不聽也不看,自己悶頭一遍遍地把積木壘高,推倒,重壘,再推倒。這時,你應該把他的行爲理解爲,他現在對“造汽車”“建房子”等積木的常規玩法不感興趣,而對積木倒塌時的現象充滿了好奇,他在琢磨推與倒之間的關系。

對待這麽小的孩子,管教技巧以繞道和引導爲主,設法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安全第一,但是不要告訴孩子“這不許玩”“那不許碰”……應該把該鎖的東西鎖好,該收的東西收起來,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舒适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的自由天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對于一些孩子很喜歡的東西,即便他們不經常玩或者平時壓根不會看一眼,如果有其他小朋友來到家裏想取來玩耍,孩子也會表現出拒絕,很生氣地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

另外,随着國家二胎政策的開放,父母正在考慮要一個小弟弟或小妹妹,孩子馬上就會表現出不同意的意思——我不要弟弟妹妹,他們會搶走我的爸爸媽媽。孩子吃飯時,把最喜歡的食物往自己碗裏夾,孩子把最喜歡吃的糖果很小心地藏起來,這些都是占有欲的表現。

孩子的占有欲與生俱來,是一種正常心理,父母不必過于着急,也不必強制孩子必須與他人分享,而是應該更多地與孩子溝通,找一些合适的機會引導孩子,讓他懂得分享的快樂。

比如,當小朋友把玩具給他玩了,你就問他:“你拿到玩具開心嗎?”當孩子回答開心,你就可以對他進一步地引導:“當你把玩具或食物分享給别人,他們也會很開心的。”這樣不厭其煩地講給孩子聽,孩子在做了一次之後,慢慢就會體會到分享的快樂,懂得分享。

另外,父母在和孩子進行溝通時,還應采取接納孩子情緒的方式。比如,對于不喜歡小弟弟、小妹妹的孩子來說,可以這樣跟他交流:“在我看來,你對弟弟妹妹有兩種感受。有的時候,你喜歡自己的弟弟妹妹,因爲他/她的确挺可愛的。有的時候,你不喜歡他/她,你希望他/她走開。”如此一來,孩子就會逐漸地喜歡上自己的弟弟或妹妹。

3—5歲的孩子:友善平靜,易于接受也樂于分享

孩子從3歲開始,強硬态度逐漸減少,懂得分享,依賴感增強。他開始感受到自己的成長以及能力的提升,情緒快樂而穩定。許多孩子在這個年齡段都有他想象中的朋友,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動物。

4歲,是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飛速變化的一年,他們經常開口閉口都是“屎尿屁”之類的話。喜新厭舊,充滿了變幻莫測的想象力,開始學會讨價還價。對這個時期的孩子而言,一天中最高興的事情就是在睡前能聽父母講一些小故事。

5歲的孩子開朗而愉悅,懂事了,講理了,這一年是親子關系最親昵融洽的一年!孩子的意志力逐漸增強,開始體驗自己與别人的關系。與此同時,5歲的孩子自然而然變得懂規矩、有節制了,他喜歡遵守既定的規則、限制,讓每一位當媽媽的都感到格外貼心,所以這個年齡段也非常适合父母對孩子立規矩,孩子也能很好地遵守。更有趣的是,戀母情結也會在這個時候出現。

6—9歲的孩子:沉靜而敏感,情緒不穩定,獨立且執着

6歲的孩子,是一個小小的矛盾體,能同時在“很乖”和“很叛逆”兩個極端遊走。處于很容易受到傷害的敏感期,自尊心強,争強好勝,無法面對失敗。“别人的東西不可以拿”的觀念還沒有形成,因此順手拿走自己喜歡的東西是慣常現象。

7歲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孩子非常敏感,開始在意别人的評價,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價值。情緒不穩定,容易沖動,自控力不強。父母要随時關注孩子心态的變化,多鼓勵、肯定孩子。

8歲的孩子外向而活躍,渴望别人的認可和誇獎,對别人的批評非常敏感,很容易受傷。從情感上來說,是最需要媽媽的階段,他非常需要媽媽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對話和遊戲。所以,建議媽媽盡量多抽出點時間來陪伴孩子。

9歲的孩子開始慢慢擺脫對媽媽的依戀,更加獨立,做事也更認真、更有規劃。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排斥異性,因爲身體開始出現一些青春期早期的生理變化,比如女孩兒乳房開始發育,男孩兒開始長出陰毛,孩子在潛意識裏不願意讓他人發現自己身體的變化,所以,更重視哥們情誼或者閨密之情,而對于異性小朋友則表現出強烈的鄙夷。

10—12歲的孩子:懂事了,可以自得其樂

10歲的孩子善良、平和,愛父母、愛長輩,但是依然排斥異性。他們開始有自己的小小生活圈,有自己的朋友,不再像小時候一樣黏着家長。

11歲的孩子逐漸擺脫兒童的影子,進入成人的世界,獨立意識增強,出現叛逆的苗頭,喜歡和父母對着幹。但是在外面,他們是彬彬有禮、開朗樂觀的孩子。

12歲的孩子自信獨立、陽光沉穩、善解人意,這是一個讓人省心的年齡。異性之間不再排斥,同時興趣廣泛,偏愛集體活動。

13—15歲的孩子:情窦初開,有了自己的秘密,喜歡玩遊戲;叛逆與成長共存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于第二性征發育的階段,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身體都發生了許多引人注目的變化。他們對自己有了一個更清楚的認識,喜歡獨處,也喜歡交朋友,願意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他們不會什麽事情都跟父母說,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也有了自己喜歡的異性。再加上學業的壓力,很多孩子容易産生叛逆心理,頂撞父母和老師。

這時候,家長首先要做到幫助孩子正視身體的發育,接受身體出現的新變化。其次,家長要跟老師多交流。這個階段的孩子性格正在逐漸成型,有自己的秘密,要想做到不讓孩子煩還能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最好的方法就是跟老師多溝通,通過這個途徑也可以多方面地關注孩子的成長。再次,孩子喜歡玩遊戲,家長不應該全部禁止,而是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學會自己控制玩遊戲的時間。如果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不是太強,則應該幫助孩子設置遊戲的時間。最後,家長不要給孩子施加過重的學習壓力,跟孩子認真對待每一次成績的升降,一起總結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多和孩子交流,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16—18歲的孩子:考試焦慮症很常見,容易患得患失

這個階段的孩子性格基本成型,有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且懂得爲了目标而奮鬥。此時孩子的生活主要是以學習爲主,因此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多是跟學習相關。

由于學業壓力過大,很多孩子容易産生考試焦慮症,對成績排名過度關注,在生活中也患得患失。因此,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考試心态,确立合适的目标院校,尊重他的選擇,不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隻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對學習與生活。

愛孩子,就先去了解孩子。家長和孩子完全是不同的個體,不能用我們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想法,家長不能想當然地去應對。了解孩子的成長曆程、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改變教育方法和策略,孩子才不會抵觸。

錯誤2:規矩不夠具體、明确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幼兒園的王老師爲了培養孩子們的好習慣,從開學第一天就告訴小朋友們要懂禮貌,見到老師、同學要使用文明禮貌用語,見面要說“您好”,踩了别人的腳要說“對不起”,用過别人的東西要說“謝謝”,分别的時候要說“再見”等。爲了激勵學生們養成好習慣,王老師還使用了定期獎勵的辦法,誰使用了文明用語就給誰貼一朵小紅花,10朵小紅花就可以到老師那裏換一件小禮物。

有一天,王老師正在上廁所,一個女同學看見老師,馬上對老師說“老師好”,把老師弄了個大紅臉。不僅如此,女同學回教室以後,對同學們說她剛剛在廁所裏看見王老師了,還跟老師問了好。一些女同學認爲這是個獲得小紅花的機會,紛紛跑到廁所去給王老師問好。一時間,王老師不知道該怎樣回答。

這位老師要培養學生養成文明禮貌好習慣的心情是迫切的,但是在對學生做要求和指導的時候,講解不夠具體。她沒有講清楚在不同情形下該怎樣使用這些禮貌語言,隻告訴學生講了禮貌語言會獲得小紅花,小紅花可以換小禮物,結果搞出了如此難堪的場面。

父母有時覺得孩子和自己對着幹,其實也有可能是因爲父母定的規矩不具體,導緻孩子不知道該如何服從。因此,父母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提出非常具體的要求。這樣,孩子就有了目标,也知道不同的場合、時間該做什麽了。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父母更要形象、直觀、具體地提出孩子應該做的事情,要讓自己的要求看得見、摸得着。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沒有具體要求和具體操作步驟,提出的要求僅僅是條款、是概念,孩子就會不知道具體該如何去做。

例如,父母要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好習慣,就應該告訴孩子每天把自己屋子的地闆掃幹淨,自己疊好被子,整理好自己的書桌,而不要隻是抱怨孩子太懶,不知道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要給孩子規定明确的任務,孩子才可以按照父母的規定去做。

再比如,父母要求孩子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就要給孩子一些具體的規定:不要躺在床上看書,每天定時做眼保健操,看電視要離開兩米遠,每次上網、看電視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個小時等等。提出這些要求之後,父母還要認真監督,發現孩子有放松的時候要及時提醒。這樣日積月累,好習慣就會養成了。

有一個小女孩兒剛開始上小學,還不能很好地适應學校生活,存在貪玩、自覺性差、晚上不能按時睡覺等缺點,時間利用得也不好,她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爲此,她媽媽根據她做不好的幾件事情,設計了一個周考核表。表上共有5項内容,都是每天要做的事情,執行時間是周一到周五,包括:早晨起床、完成家庭作業、練琴情況、在家情況、晚上上床睡覺情況。

每一項都有具體的規定:早晨按時起床,不能讓媽媽提醒超過兩次;起床後穿衣服用時不能超過5分鍾;晚上按規定的時間上床,上床後不說話,盡快入睡等等。按照每天表現情況打分,每個項目滿分爲5分,一周滿分爲125分。一周得100分以上,給一種獎勵;112分以上,給兩種獎勵。獎勵内容包括出去玩、講故事等等。

3周過去後,小女孩兒的壞習慣都得到了明顯的糾正。

這位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很具體,她用考核表的形式來對孩子進行習慣培養,結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一所小學,有一個班的班主任爲孩子們開展了“糾正壞習慣、做個好兒童”的活動。老師告訴孩子們:

習慣養成的第一步是要有适合自己的“奮鬥”目标,而且不要太遠、太大。

下面是幾位同學結合個人特點制定的個人目标:

趙奇:我要改掉上課随便說話的毛病。

李陽:我的紀律性有點兒差,所以我定的小目标是本月被老師點名不超過5次。

王葉:我排路隊時走得慢,所以我的目标定爲走好路隊。

陳晨:我上課舉手發言不積極,所以我給自己定的目标是每節課至少發言一次。

瞧,這些小朋友的小目标多具體呀!這就是讓自己盡快養成好習慣的訣竅。在制定目标的同時,他們也找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後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改掉它們了!

習慣養成的第二步是要有切實可行的“絕妙”方法,從頭到尾都要做到具體細緻。

讓我們看看這些小朋友是如何根據這個規則讓好行爲成爲好習慣的:

李軒:我要養成按時做值日的好習慣。我早晨起床比較晚,有時來不及做值日。我改正的方法是:前一天晚上調好鬧鍾,第二天比平時提前20分鍾起床,做到準時到校。

王楠:我現在還不夠文明,我的目标是不再罵人。我改正的方法是: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說髒話,就是在生氣的時候也要做到有話好好說。

孫雅:我的不足是經常忘帶作業,我要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我的方法是:每天寫完作業,馬上把本子放回書包,晚上再檢查一遍。

高琴:我的目标是養成“上課鈴響,座位上坐好”的好習慣,現在我有時還做不到。我改正的方法是:課間休息時不去很遠的地方,在打鈴之前先回到座位附近活動。

孩子們給自己制定的目标如此具體,一段時間後,絕大多數同學都變得比以前更愛學習,也更守紀律了。可見,隻有制定明确的目标,孩子在控制自己的言行時才會有章可循,好習慣也才能一步步培養起來。

錯誤3:對待錯誤行爲零容忍、零耐心

北風和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它們決定比試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

北風先來。它鼓起勁,呼呼地吹着,直吹得冷風凜凜、寒冷刺骨。可是越刮,爲了抵禦北風的侵襲,行人越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接下來是南風。南風徐徐吹動、輕柔溫暖,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漸覺有點兒熱,于是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最終勝利。

人們把這種通過啓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達到目的的做法稱爲“南風效應”。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爲它順應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爲變爲自覺。

“南風效應”給我們的啓示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寬容比懲戒更有效。北風和南風都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樣,結果就大相徑庭。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要孩子認同你的意見,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他們遇到的問題,體諒孩子并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向上、向善的心,父母要尊重、關心、激勵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可能犯錯誤,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在處理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時,如果父母一味地要求或者命令孩子,效果反而會不好;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體諒孩子,就能很容易地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下面這幾段話是包林運老師寫到的關于女兒大雪犯錯誤時她的處理方法:

我允許大雪使用手機,但是告訴她不要玩手機遊戲。有一天晚上,我聽到大雪抱怨今天的數學作業太難了,題目不會做。我開門的時候,看到她急急忙忙地關閉手機屏幕,數學作業還沒有進展。我心裏明白,但什麽也沒說,因爲,如果我在這個時候拆穿孩子,孩子很可能不願意承認,然後兩個人就要扯皮,爲了事實到底是什麽說上半天,根本沒有教育效果可言,隻會把兩個人的情緒搞壞。

我若無其事地說:“今天的數學作業很難是嗎?要不我陪你看看?”然後我陪她看了兩道題目,找到了思路。後面的題目她忽然發現不難了,可以自己完成。我離開的時候順手把她的手機帶了出來,自己浏覽了一下。

這一天像平常一樣結束了,大雪上床睡覺,我去道晚安的時候,對她說:“其實控制自己不玩手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對我們大人來說也是如此。比如說,我有時候遇到困難的事情,覺得壓力太大,反而會無法做事,總是忍不住想玩手機呢。你知道這是爲什麽嗎?因爲玩手機比解決難題要容易啊。可是,如果放下手機,認真思考,做出了很難的數學題,不是比玩遊戲更有成就感嗎?”

這時大雪一邊點頭一邊把被子往臉上拉,我看到她的眼圈微微發紅。我微笑着說:“控制自己确實是很難的事,有一個辦法可以幫助你控制自己,那就是把手機裏的遊戲都删掉,比如……”我把她手機裏的幾個遊戲名字說了出來,她點頭同意。然後我們緊緊擁抱,互道晚安。

在對待孩子壞習慣的問題上,很多家長缺乏寬容與耐心,一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行爲,馬上開始不加了解地一味責備。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是讓孩子感到心灰意冷,即使有心悔過,但在父母粗暴的指責下,慢慢地就會變得抵觸,甚至變得越來越無所謂,破罐子破摔。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向包林運老師學習,給予孩子愛與理解、寬容與耐心,讓他們自己認識自身所犯的錯誤。

這裏也借鑒包林運老師的一些方法,父母不妨學習一下如何來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

一、避免對抗

避免陷入雙方争執的情景,特别是父母,注意讓自己不要陷入被觸犯被激怒的情緒裏。

二、設身處地

父母也是會犯錯誤的人,父母可以以這樣一種身份理解孩子、教育孩子,而不必将自己當作“正确”的化身,以爲隻有那樣才能教育孩子。其實“正确”的化身特别容易引發對抗。

三、絕非易事

父母要理解,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改正錯誤,絕非易事。當年孟母爲什麽要“子不學,斷機杼”?爲的就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來不是父母發洩一通情緒就可以輕易辦到的事情。在孟母看來,這是值得付出相當的經濟代價的。所以,當你發洩了一通情緒,卻發現孩子并沒有多少改觀的時候,就不用奇怪了。父母需要認真思考,自己努力做功課,付出代價,才能指望在這方面有所改善。

同時,“絕非易事”也意味着,父母發現自己做不到的時候不用氣餒,因爲這本來就是很難的事,我們隻管努力,哪怕隻有一點點進步,一次兩次成功,都對孩子大有裨益。

錯誤4:強制孩子服從自己,零尊重

一個人的心靈世界,是要靠自尊來支撐的。尊嚴可以帶給人自信,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這就是“自尊法則”。

孩子雖小,卻也有自尊。其實平等及相互尊重的關系不僅僅存在于成人之間,也存在于成人與兒童,以及兒童與兒童之間。

很多家長盲目認爲孩子必須服從自己,一直在做強制者,但其實父母最應該做的是引導者。家長給孩子立規矩時應該明确告訴孩子這樣做的理由,而絕非“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得聽我的”式的命令,媽媽要做到語氣平和、态度尊重,他才願意去服從父母,哪怕父母講的道理當下他并不能完全領會。

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尊重。而現實中很多父母打着“爲孩子好”的名義,做出的卻是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行爲。那麽,到底父母的什麽行爲會讓孩子感覺“傷自尊”?

一、偷窺孩子的隐私

孩子不是父母的從屬品,他們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尊重孩子,就不會做出令孩子抵觸的言行。而尊重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男孩兒喜歡寫日記,媽媽擔心兒子胡思亂想,耽誤學業,經常偷偷翻看兒子的日記。男孩兒一直懷疑自己的日記本被人動過,卻苦于沒有證據。

這天,男孩兒去上學了,媽媽又去翻看兒子的日記,這次兒子在日記裏寫的是媽媽:“媽媽,您頭上的白頭發又多了起來,您這是爲我累的呀!媽媽,您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體啊!爲了表達我對您的愛,我把您的白頭發珍藏在日記本裏。”

看到這一段字,媽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然而,她卻沒有發現本子裏有白頭發。媽媽以爲是自己弄丢了,就從頭上拔了一根白發,夾在兒子的日記本裏。

晚上,男孩兒放學回來,拿出日記本,發現了裏邊的白頭發:“媽媽,您又看了我的日記!”

“怎麽會呢,那根白頭發不就在你的日記本裏嗎?”媽媽說。

“媽媽,我根本就沒放白頭發。”兒子笑着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一樣。示例中的男孩兒用智慧識破了媽媽偷窺自己隐私的行爲,而現實中的很多孩子在發現自己的秘密被父母窺視後,通常會與父母大吵一架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與不滿,嚴重的會使親子關系走向破裂。

二、剝奪孩子的選擇權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穿什麽樣的衣服,買什麽樣的鞋,理什麽樣的頭發……都會受到父母的幹涉,父母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已經長大的孩子,然而父母不知道孩子的内心其實是很抵觸這樣的照顧的,因爲這會讓他們得不到他們想要的尊重,會讓孩子有挫敗感。

一個三口之家到餐廳用餐,服務生問過父母點什麽之後,就問坐在一邊的小女孩兒:“親愛的,你要點什麽呢?”“我想要熱狗。”女孩兒說。

“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牛肉三明治。”媽媽堅決地說。“再給她一點兒生菜。”父親補充道。

服務生沒有理會父母的提示,而是專注地看着女孩兒問:“親愛的,熱狗上要放什麽?”

“哦,一點兒西紅柿醬和蛋黃醬,還要……”她停下來怯怯地看一眼父母,服務生微笑着耐心等着她。在服務生的鼓勵下,女孩兒鼓起勇氣:“還要一點兒炸土豆條。”

這頓飯小女孩兒吃得很開心,回家的路上,她對父母說:“你們知道嗎?原來我也能夠受到他的重視。”

孩子也有“點菜權”,而大多數父母卻經常無視孩子的想法,自作主張地替孩子做選擇。如果孩子每次表達想法時,父母都無視、打壓和反駁,孩子隻會越來越不願表達,越來越自卑,等父母發現問題時,孩子的負面心理已經形成了。所以要想孩子擁有強大的自信,就要還給孩子選擇權,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做出選擇,這也是對孩子的尊重。

三、诋毀孩子的朋友

苛維性格開朗,爲人熱情、大方,在班裏人緣也很好。

生日那天,好多同學都帶着生日禮物來給苛維祝賀。大家七手八腳,洗菜做飯,海闊天空地閑談,不亦樂乎。

苛維的父母滿臉不高興,可當着苛維同學們的面又不好發作。午飯後,等同學們一出家門,苛維媽媽就把苛維叫來訓話:“你已經是初中生了,主要任務是學習,不應該與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來往。”

媽媽居然批評苛維的朋友是“不三不四”的人,她非常抵觸,大聲說道:“什麽‘不三不四’,他們都是我的同學,難道你以前就不到同學家玩嗎?再說同學之間多來往能夠培養社交能力……”

還沒等苛維說完,媽媽已厲聲打斷她:“我不是不要你的同學來玩,你是女同學,幹嗎要與男同學交往?來了一窩蜂,吵吵鬧鬧的,真煩死人了!一個小孩子家培養哪門子社交能力?”苛維聽完,氣得哭了起來。

父母最好不要幹涉孩子交友,因爲人是群居動物,不隻需要親人,也需要朋友。父母幹涉孩子交友,其實是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帶壞孩子,但幹涉行爲是錯誤的,會引起孩子的抵觸不說,還有可能會起反作用。不如好好和孩子談談,告訴孩子選擇朋友的标準以及自己的擔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而不是強權。如果孩子帶朋友回家,也要表示尊重,因爲這是對自己孩子的尊重。

錯誤5:“綁”着孩子成長

台灣詩人非馬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打開鳥籠的門,讓鳥飛走,把自由還給鳥籠。”

打開籠門,飛走的鳥兒獲得了自由,然而全詩的點睛之處在于,鳥兒獲得自由的同時,鳥籠也獲得了自由。

随着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和社會競争的加劇,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比任何時候都更爲迫切,與之相對應的是父母對孩子将來的規劃越來越多,甚至日常生活都要嚴加管理,時時刻刻地看管、監視和提防,這使得父母自己耗盡時間、心機和精力,就像一隻鳥籠牢牢地把小鳥拘在那一方小天地,還滿心歡喜地以爲孩子會感念自己的付出。

然而,結果卻與願望不相符。籠子裏的鳥兒——孩子感歎:好沒自由!父母這隻鳥籠也慨歎:管教孩子真累!

每個孩子都需要嘗試的自由,無論是事物還是人生,父母與其把孩子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還不如讓他自己去體驗,因爲這樣更有震撼力,也更容易讓他自己記住。

莉莎的兒子是一個好奇心重、調皮可愛的孩子。最近,兒子覺得所有的東西都是好吃的,因此,無論看到什麽東西,總是想放到嘴巴裏嘗一嘗它是什麽滋味。

莉莎越嚴厲禁止他動的東西,他反而興趣越大。莉莎不讓動的東西他偏要動動看,莉莎不讓做的事情他偏要做一做,莉莎不讓吃的東西呢,他就偏要品嘗一下才過瘾。

莉莎跟兒子說,辣椒是辣的,小孩子不能吃。但兒子對辣椒的辣百思不得其解,一直無法想象那是一種什麽滋味。

這天午飯時間,莉莎把新買的辣椒醬放到桌子上,轉身拿碗筷的工夫,兒子已經用手挖了辣椒醬放進嘴裏。

莉莎一回頭就看見兒子哇的一口把辣醬吐了出來,舌頭伸得老長,臉也在瞬間漲得通紅,雙手還在本能地抓撓舌頭。

辣椒殘留在口腔裏的感覺似乎是讓整個嗓子眼兒燃燒起來了!兒子拼命地喝水,連話都說不出來。

從此,辣椒的辣徹底紮根在了兒子的腦海裏。每次看見莉莎端出的辣椒醬,兒子總是本能地伸出長舌頭,笑笑卻怎麽也不肯再吃。

兒子喜歡洗澡,因爲每次洗完澡,莉莎都要給他抹上香香的痱子粉。那些白白的細膩粉末塗在身上的滑爽感覺讓他很受用。于是,兒子自然就對痱子粉的味道産生了好奇。

趁着莉莎給他抹粉的空當兒,他把整個手伸進了粉盒裏,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手整個兒塞進了嘴巴裏!

等莉莎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吐舌頭了。

又是一瓶子水安撫下去,才消除了兒子嘴裏的苦澀味。

髒兮兮、黑乎乎的泥巴陪兒子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快樂的日子。兒子對它們情有獨鍾,經常一整天都在玩弄那一小撮土。他曾試着把泥巴塞到嘴巴裏,想嘗嘗這麽好玩的東西到底好不好吃。遭到媽媽的堅決反對後,兒子居然學會了聲東擊西。他指着旁邊說:“媽媽,看那邊!”在媽媽轉頭的刹那,一團泥巴已經被他塞進了嘴裏。

莉莎已經沒有一驚一乍的感覺了,她壞笑着問兒子:“泥巴好吃嗎?”

“不好吃!”兒子大張着泥巴糊住的嘴,給了莉莎一個世界上最後悔莫及的表情。

每個孩子天生都擁有最徹底的好奇心和最真實的逆反心理。如果你執意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阻止,結果很可能是“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會出現反抗”。

生活也是這樣,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我們不可能手把手教會他如何成長,路要靠他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我們不必怕他跌倒而在一邊小心守候,更不可能背着他走一輩子,或是急着站出來替他鏟除一路上的荊棘。

生活的酸甜苦辣總要靠孩子的嘴親口品嘗,方能明白個中真味,沒有切身體會絕對不行。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那是不可爲、不可吃的,但是,如果無傷大雅,如果不對身體造成極大危害,如果能滿足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如果能增加他體驗百味的經驗,何樂而不爲呢?我們有義務給孩子體驗人生的自由。

不過,這裏所說的給孩子自由,并不意味着父母放手不管。

孩子由于生活經驗、社會經驗不足,年齡太小等,往往不能很好地處理事情,父母如果撒手不管,給予孩子過度自由,效果并不一定很好。這時就又用到了“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政策——“有保護地放養”,既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裏自由成長,又進行必要的追蹤保護;既不是放任自流,又不是管得面面俱到。

父母應該去除多餘的擔心,盡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體驗各種各樣的生活。家長不要過于強行壓制孩子,強制打壓帶來的隻有孩子的抵觸與反抗。

“有保護地放養”就是父母不斷地觀察和了解孩子的心态,在關鍵時刻及時伸出援手,向孩子們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則和思路,同時把最後的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承擔結果。

把孩子“放養”,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從小就具備一定的獨立自主的能力,養成一個爲自己生存負責的觀念。要讓孩子知道:他要靠自己努力,才能達到他的目标。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人都要爲自己負責,應該盡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标。

系鞋帶、鋪床疊被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教孩子系鞋帶的時候,父母要傳導給孩子這樣一個觀念:這是你的事,你要學會自己做自己的事。你必須做好你自己能力範圍内的事,如果你做不好,你就得自己負責任。

給孩子自由并不是說孩子可以不遵守社會規則,随心所欲做任何事。

事實上要想在現代社會生存,每個人都有必要遵守一些基本規則。如果孩子從小能将某些規則内化成習慣,他就不會覺得那些規則是難忍的束縛,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而那些沒有任何規則意識的孩子長大以後,在一個秩序化的社會将感受到更多的壓抑,甚至無法融入社會。

此外,社會通用的基本規則也能夠幫助孩子适當地克制他們的任性,使他們有計劃地、有條理地去完成他們要做的事,而不用父母事事督促,時時檢查。

比如在讓孩子自由安排自己生活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應該按時睡覺和起床,否則第二天上學将受到影響。這樣的規則延伸到學習上,孩子就會知道什麽時候該做作業,什麽時候該玩,用不着父母去催促。

如果孩子沒寫完作業就去玩,對他來說,就是頂着壓力去玩,玩不痛快,隻有做完了,他才能輕輕松松地玩。而爲了有更多的時間去玩,他學習的時候專心緻志,盡力提高效率。這一好習慣如果養成了,不但孩子能夠獲得尊重和自由,家長也獲得了很多自由,不用再爲這類事情操心。

事實證明,沒有高壓管理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學習向來不需父母督促,自己的生活也管理得不錯,算得上井井有條;能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比較有主見,較少受外界的影響。

錯誤6:拒絕孩子的壞情緒

一個深冬的早晨,在一個猶太社區中心健身房的走廊裏,有個2歲左右的小男孩兒突然大發脾氣。他先是一下子趴到地下,緊接着是躺在地上滾來滾去,大聲地哭起來。周圍人來人往,而這個小男孩兒依舊任性地躺在地上不起來,哭叫聲越來越大。

小男孩兒的母親就在他身旁,一句話也不說。她先是放下手裏的包裹,蹲下來,接着又坐下來,後來索性全身趴在地上,使她的頭和兒子的頭呈一條水平線,兩個人的鼻子也碰在了一起。走廊裏的人越來越多,母子兩人旁若無人地趴在那裏好久。

最後,小男孩兒臉上的憤怒表情慢慢消失了,顯露出平靜,哭叫聲變成了耳語。小男孩兒把哭紅的小臉貼在地闆上,母親也同樣把臉靠在地闆上。他們就這樣待了兩三分鍾:孩子看着周圍的腿、腳以及陌生人看他的目光,母親也跟着一起看。孩子看母親,母親就看孩子。最後,孩子站起來,母親也站起來。母親拿起丢下的包裹,向孩子伸出手,孩子抓住母親的手,兩個人一起走過長長的走廊。

到了停車場,母親打開車門,把孩子放在兒童安全座椅上扣好卡扣,親了一下他的額頭。這個時候孩子的情緒已經變得非常平靜。

在整個過程中,母親一句哄、一句訓也不用,卻将孩子的情緒安撫好了。那麽,究竟是什麽力量使母親安撫了這個原本情緒不穩定的孩子呢?是愛和理解的力量!正如一位教育專家所說:“孩子由于發脾氣或發怒而掙紮時,我必須成爲他的容器——一個可以容納他的精力和意圖的、由純潔的愛構建成的容器。”

所以,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突然爆發的大哭、吵鬧、恐懼、坐立不安等,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蹲下來,淡定地、充滿關愛地接納他的感受與情緒,允許情緒的釋放,而不是通過“吼一頓、吓兩句”或者講大道理安撫來止哭止鬧。

幾個小朋友在公園裏追趕着玩泡泡水,媽媽們在旁邊閑聊。突然,兩個孩子被絆了一跤,同時摔在了地上,泡泡水灑了,孩子不約而同地大哭了起來。

兩位媽媽連忙跑過來。

亮亮媽媽提着亮亮的胳膊把他拽起來,訓斥道:“叫你慢點跑、慢點跑,就不聽!沒事,就輕輕摔了一下,沒有出血,有什麽可哭的!那麽多阿姨和小朋友看着呢,羞不羞啊你。”亮亮繼續哭,不理睬媽媽。

亮亮媽媽又說:“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媽媽露出了嚴厲的表情,亮亮不敢哭了。

另一位媽媽呢?

萌萌媽媽抱住萌萌,說:“這真的是太難過了,泡泡水竟然灑掉了,你一定很傷心,媽媽抱抱!”萌萌委屈地抱着媽媽大哭,媽媽沒再說話,隻是輕拍孩子的肩膀表示安慰。萌萌的哭聲越來越小了。

“萌萌快看,那邊的小野花好漂亮呀,采一朵戴媽媽頭上好不好?”萌萌立刻停止了哭泣,拉着亮亮一起去采花。

結果會有什麽樣的不同呢?

萌萌采了一朵漂亮的小花送給媽媽,而亮亮的情緒一直不高,捏着小花不說話。萌萌媽媽問:“亮亮怎麽不去給媽媽戴花呢?”亮亮低着頭不說話,好久才說:“我怕媽媽不喜歡。”

相信大家已經看出來了:情緒經常被接納的孩子,通常性格也會更加平和、開朗,不輕易發怒,與父母的關系也比較親近;而經常被阻止宣洩情緒或者被否定情緒的孩子,通常很難建立真正的自信,他們的内心是壓抑的,有什麽話也不會輕易地對父母開口,親子關系也往往并不親密。

我曾經在一個深受家長歡迎的幼兒園的走廊上看到過這麽一張小貼士,上面寫着:

孩子情緒不好時家長需要做的四步驟:

一、家長要保持合理的情緒控制;

二、接納孩子的情緒;

三、搞清楚孩子爲什麽這樣;

四、幫助孩子心情好起來。

面對哭泣的萌萌,萌萌媽媽并沒有給予強硬的制止,而是認真履行了這幾條原則:首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沒有表現出煩躁和排斥;其次接納孩子難過的情緒,把“哭”的權利還給萌萌,等萌萌把不好的情緒通過淚水安全地釋放出去了,再處理問題;最後,幫孩子想個辦法疏導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其實,當我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情緒,并引導他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時,孩子的情緒表達就會向良性發展——不會因爲無助和受到挫折就大哭大鬧不止,而會逐漸做到遇到問題不驚慌失措,不發脾氣,會嘗試講道理并尋求幫助。隻有這樣,孩子才會擁有強大的内在,變得通情達理,從容不迫。

反觀亮亮媽媽,不給孩子表達情緒的機會,先譏諷後恐吓,這些話給孩子的暗示是:媽媽不喜歡我哭,哭是不好的行爲;我不能哭,否則媽媽就不喜歡我了。爲了取悅父母,孩子在想哭泣時就會壓抑自己。表面上孩子确實不哭了,但情緒背後真正的根源并沒有得到解決,内心掩藏了更多的恐懼。

所以,小小的孩子學會了察言觀色、謹小慎微、畏首畏尾,不懂得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也許他會成爲一個聽話的“乖”孩子,但也有可能他以後會越來越抵觸媽媽的專制強硬,越來越叛逆。

誠然,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永遠幸福快樂,生活中永遠充滿歡聲笑語。但是,哭和笑,都是一個人真實的情感流露。情緒本身沒有好壞,是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應。所以,當孩子哭時,我們不要慌,無須怕,正确引導就好。但是一定要避免一些錯誤的方式,比如亮亮媽媽的呵斥與恐吓,再比如下面這個小男孩兒媽媽的抱怨。

有一次在社區醫院,一個小男孩兒因爲發高燒,要采血樣檢查。但孩子一看到護士阿姨拿着針頭過來,就開始嗷嗷大哭。

孩子的媽媽感到很難過,因爲她也很怕紮針,覺得抽血對孩子來說太殘忍了。她一邊皺着眉頭一邊掉着眼淚說:“唉!我可憐的寶寶,真的不公平啊,爲什麽你們班偏偏就你生病發高燒呢。如果媽媽能代替你生病就好了。”

孩子一聽,哭得更厲害了,牢牢地抓住媽媽的衣服不放手。看到孩子和媽媽一起哭成淚人,護士和醫生也是無可奈何。

其實,看着護士手裏寒光閃閃的針頭,别說孩子害怕,有些大人可能都會直打哆嗦。這個時候,媽媽的态度和話語對于孩子能否從容地面對針頭至關重要。加拿大約克大學的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孩看見針頭就哭不單是怕疼,也因爲多數家長對紮針表現出的“不淡定”,感染和影響到了孩子,自然而然地,孩子也會抵觸打針。

看到孩子的痛苦和恐懼,如果媽媽能蹲下來,讓孩子能夠平視你,并明确告訴他,爲何要打針,會産生怎樣的疼痛之後,相信孩子的恐懼感就會減少一些。比如,媽媽可以平靜地跟孩子說:“寶寶生病了,打了針就會好,就疼一小會兒,然後就沒事了。相信寶寶可以的!”

當然,孩子可能還是會有點兒不情願,但他看到媽媽的平靜和理解,就會從中獲得勇氣,從而伸出自己的小胳膊。有了這樣的經驗,他會一次比一次勇敢。長此以往,就能培養出孩子積極向上的情感能力。用比較時髦的語言來說,就是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情商很高的人。

錯誤7:用成人的道德标準判斷孩子的感受

由于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不像成年人那樣完善,他們的表達和思維都是簡單化的,所以有時候會很模糊,有時候會很委婉,有時候也會很矛盾。但是,不管是哪種表達方式,都需要父母用心去聽,善于領會孩子傳遞出來的信息。

孩子對于一件事物的喜歡或者不喜歡,幾乎都是出于自己真實的情感需求,而不管是否符合成人所謂的道德體系。他們偶爾會說“讨厭父母”,可能隻是因爲父母忘記了曾答應過他們,周末一起去遊樂園。所以,不能用成人的道德要求去評斷孩子的情緒感受,而是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感,了解這種在成人看來不能接納的情感背後隐藏着他們怎樣的心理需求。

多多的爸爸媽媽是上班族,工作比較忙。所以,從多多2個月大開始,他們就雇用了一個保姆來照看多多。對于這位保姆阿姨,多多在不會說話的時候很喜歡、很信賴,可是從1歲零1個月會說話開始,每到早上媽媽要去上班,多多就嚷嚷着“打阿姨,打阿姨”。這種情況前後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多多媽媽變換了各種方法與多多進行溝通。

第一階段:強烈譴責

多多嚷嚷:“打阿姨,打阿姨。”

媽媽訓斥:“不能這麽說,打人是壞孩子!”

多多繼續嚷嚷:“就打,就打。”

保姆阿姨臉色很不好看。

第二階段:說服教育

多多嚷嚷:“打阿姨,打阿姨。”

媽媽說道:“阿姨像媽媽一樣愛你,你怎麽能打阿姨呢?”

多多繼續嚷嚷:“就打,就打。”

保姆阿姨臉色很不好看。

第三階段:不聞不問

多多嚷嚷:“打阿姨,打阿姨。”

媽媽就像沒有聽到一樣,根本不理多多。

多多的反應更加激烈:“打,打。”并且揮動小手。

保姆阿姨異常生氣。

第四階段:變換思路

多多媽媽開始思考:孩子爲什麽無緣無故地要打阿姨呢?

多多嚷嚷:“打阿姨,打阿姨。”

媽媽問道:“多多是想讓媽媽陪你,阿姨去上班,對嗎?”

多多點頭。

媽媽說道:“如果多多這樣想,要說出來,媽媽才知道哦。”多多一下子撲到媽媽懷裏。媽媽說道:“那媽媽以後每天都多陪你一會兒再走,好不好?”多多不鬧了。

即便是在成人世界中,我們也會用“氣死我了”“我想揍他”這樣的粗暴言語來表達感情。那麽爲什麽就不能容許一個孩子這樣表達呢?畢竟,孩子所懂得的語言并不多,當然,對于這種粗暴的語言背後的情緒,父母就得做到及時疏導,而不是要堵住孩子發洩情緒的途徑。

所謂“無條件地接納”,是指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态,不過多地對孩子的行爲進行評價,不輕易給孩子“貼标簽”,不批評和責備。

孩子的情緒,每時每刻都在傳遞着信息,但是很多家長察覺不到。家長往往會自以爲是地推理一番,粗暴地教育一番,然後就把孩子打發掉了。其實,孩子的任何想法、任何選擇都是有理由的,隻可惜很少有家長願意聆聽他們的想法,或者說有的父母即使聽了,也很少會進一步深究孩子的内心需求。

“今天晚上我們一起睡吧。”朵朵央求着媽媽。

“怎麽了,你的床不舒服嗎?不是剛給你換的新床單嗎?”媽媽不解地問道。

“我就是想和媽媽一起睡。”朵朵小聲嘟囔着。

“你現在都5歲了,已經是個大姑娘了,怎麽還能這麽不獨立,要和媽媽一起睡呢?”媽媽在那裏諄諄教誨。

朵朵聽完,什麽也沒說,噘着小嘴自己進屋了。

孩子長大了就應該自己睡,這是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給孩子立的規矩。但如果一直自己睡的孩子突然要求和父母一起睡,也許并不是孩子不夠獨立,很可能是孩子感到被忽略或者是遇到了什麽害怕的事情……就像上文的朵朵。然而很多父母都直觀地看到表面現象,卻沒有追蹤孩子出現這些現象的内在心理需求,反而批評孩子不獨立、黏人,就像朵朵媽媽。

所以,當孩子出現這些心理情緒和信号,父母應該靜下心來,走進孩子的内心深處,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做出合理的心理疏導。之後父母再對孩子提出合理要求時,孩子也會很配合。

錯誤8:自以爲是地“愛”孩子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爸爸媽媽給他的愛從不缺少。我們當然知道所有的母愛都是濃烈的、真摯的,但你是否想過,如果你“愛錯”了或“愛過”了,孩子會怎樣?

有一位媽媽,出于擔心和愛護,常常在15歲的女兒面前唠叨:要好好學習,少與男生來往。有一次,有幾個同學來約女兒一起去給一個男同學過生日,竟然遭到了媽媽的一頓數落,這使女兒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她覺得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同學們也不願再跟她來往。她因此怨恨母親:“你們不讓我好過,我也讓你們難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氣你們!就是不好好讀書!就是要把你們的錢拿去花光!”

當然,父母的焦慮和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隻要和孩子好好溝通,孩子肯定能理解家長這種擔心。可是,示例中的媽媽雖然爲自己的孩子操碎了心,卻不顧孩子的感受,粗暴地制止了孩子的行動,這讓孩子内心産生了深深的無助與痛苦,也引起了孩子的抵觸。父母這種方式的關心,是典型的把力氣使錯了地方,極有可能會把孩子推向極端。

試想一下,如果上文中的媽媽換一種做法,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想和同學出去玩,也能體會到你的感受,可是,你要記住你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請你在玩的同時不要忘了學習,可以嗎?”這時候女兒一定能理解媽媽,也會做到按時回家,好好學習。

其實,隻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孩子的感受,與孩子的感受産生共鳴,對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是有着莫大的裨益的。

陳宇飛是一名七年級的學生,門門功課都很優秀,除了體育課。原來身體瘦弱的他特别害怕上體育課,有時候甚至裝病來逃課。陳宇飛的老師把這個情況告訴了他的爸爸,爸爸決定跟兒子好好談談。

晚上下班以後,爸爸走到了宇飛的房間。

“兒子,今天你們老師告訴我,你沒有去上體育課。”

“爸爸,我不喜歡體育課。”

“我知道。”

“你知道?”

“對,因爲爸爸小時候也很讨厭上體育課。那時候的我個子比較矮,也比較瘦,體育課上老是被同學們嘲笑。”

“那後來呢?爸爸也沒有去上體育課嗎?”

“不是,後來我每次都去。”

“爲什麽呀?”

“因爲勇敢地去面對才是男子漢啊。不能因爲害怕就逃避,相反,要去克服。你說呢,小男子漢?”

“好的,爸爸,我會試着去克服我的害怕,去上體育課的。”

“對嘛,這才是男子漢,不要害怕,隻要勇敢邁出第一步,就會不一樣的。你看爸爸現在不是很壯嘛。”

學生的職責就是上課、學習,這是很多父母不用立規矩孩子也知道的事情。陳宇飛因爲自己瘦弱自卑就不上體育課,無論從哪方面來說,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對的。如果爸爸用一般的做法也就是擺出成年人以及父母身份的姿态來指責孩子,強迫孩子去上體育課,其結果也會不言而喻。但幸運的是,陳宇飛爸爸是一個高情商的父親,他站在陳宇飛的角度上,用自己的經曆告訴陳宇飛,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克服才是解決之道。

一顆種子成長爲一棵大樹,是一個複雜而微妙的過程。孩子的成長亦然。十五六歲正是這個複雜而微妙的過程中的一個很微妙的人生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身高上超過父母,心理上超越父母,他們會慢慢地試着自己去解決一些生活或者學習中出現的小問題。如果這種權利被剝奪,父母仍舊以自以爲是的愛來替代孩子做事,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以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爲來表達,比如頂撞父母、厭學等。

羅傑斯說:“生命就是做自己、成爲自己的過程。”高情商父母絕不會冷酷無情地下命令,讓孩子毫無變通的餘地,也不會把孩子裝在愛的蜜罐,寵溺孩子到無法無天。他們都懂得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慢慢地引導孩子成長爲勇敢獨立的人。正如一位教育專家所說,要“用心用情不用力”,要看見孩子、心疼孩子。

錯誤9:剝奪孩子說最後一句話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聲,家長一定要耐心傾聽,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做好親子之間的溝通,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當孩子在說話時,無論家長有多忙,一定要用眼睛看着孩子,不要随意插嘴,盡量傳達出聽得很有興趣的信息。如果家長在某一重要原則上表示不同意孩子的看法,應告訴孩子不贊同他的什麽觀點,并說出理由。但是,在提出反對意見時不要過于武斷,應等孩子說完他要說的話後再評斷。即使你感覺孩子是在胡說八道,也要控制住火氣,不妄下定論。

一位媽媽問她5歲的兒子:“假如媽媽和你一起出去玩時口渴了,一時又找不到水,而你的小書包裏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麽做呢?”

兒子小嘴一張,奶聲奶氣地說:“我會把每個蘋果都咬一口。”

雖然兒子年紀尚小,不谙世事,但媽媽對于這樣的回答,心裏多少有點兒失落。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樣,對孩子訓斥一番,然後再教孩子該怎樣做,可就在話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變了主意。

媽媽握住孩子的手,滿臉笑容地問:“寶貝,能告訴媽媽你爲什麽要這樣做嗎?”

兒子眨眨眼睛,滿臉童真地說:“因爲……因爲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吃!”

那一刻,媽媽欣慰極了,她在爲兒子的懂事而自豪,也在爲自己給了兒子把話說完的機會而慶幸。

孩子的天真爛漫、純真善良,都在這最後一句話裏盡顯無遺。隻不過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像上文中那位媽媽一樣,給孩子說出最後一句話的機會。大多數父母往往都會在孩子說把每個蘋果都咬一口的時候就覺得寒心失望了,然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去責怪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甚至有的父母會說自己照顧孩子長大付出了很多,有多麽辛苦,結果養出來一個不懂回報不知感恩的孩子,感歎自己命運悲苦之類的。奉勸各位父母,先不要“戲精上身”,多給孩子幾秒鍾,讓孩子把話說完,因爲,孩子讓我們感到驚奇的一刻往往就在最後。

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氣行爲統統斥責爲“犯錯誤”,孩子有着不同于大人的思維模式,他們的思維大都是發散性的,充滿想象力,沒有生活經驗的束縛,也不會帶有任何的道德意識。父母一定要去理解孩子的這種思維,不能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者道德要求去對孩子未說完的事情做評價,這對孩子的心靈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他是個單親爸爸,獨自撫養一個7歲的小男孩兒。每當發現孩子和朋友玩耍後受傷,他對過世妻子心中的歉意便更深,心底不免傳來陣陣悲涼的低鳴。

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當天發生的事。因爲要趕火車,沒時間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離開了家門。一路上擔心孩子有沒有吃飯,會不會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達了出差地點,也不時打電話回家。可孩子總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擔心。因爲心裏牽挂不安,他便草草處理完事情,踏上歸途。回到家時孩子已經熟睡了,他這才松了一口氣。旅途後的疲憊,讓他全身無力。正準備上床睡覺時,他大吃一驚:被子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

“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的兒子的屁股一陣狠打。

“爲什麽這麽不乖,惹爸爸生氣?你這樣調皮,把被子弄髒,要誰洗?”這是妻子過世之後,他第一次動手打孩子。

“我沒有……”孩子哭着解釋,“我沒有調皮,這……這是給爸爸吃的晚飯。”

原來孩子爲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時間,特地泡了兩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給爸爸。怕爸爸那碗面涼掉,所以放到被子下面保溫。

爸爸聽了,緊緊抱住孩子,看着碗裏剩下那一半已經泡漲的泡面說:“孩子,對不起,爸爸錯怪你了,這是世上最美味的泡面呐!”

即使再年幼的孩子,也有話語權,做父母的應耐心地讓孩子把話說完。如果父母發現錯怪了孩子,就要勇敢地向他們說“對不起”。隻有這樣,才能建立健康、和諧的親子關系。

每個孩子都有無數的驚喜等着父母去發現。給孩子立規矩前,請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别剝奪孩子解釋的機會,以免錯失感受孩子的童真和内心的愛的機會。這對于每個父母來說都是一門必修課。

追書top10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道詭異仙 |

靈境行者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深海餘燼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詭秘之主 |

誰讓他修仙的! |

宇宙職業選手

網友top10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苟在高武疊被動 |

全民機車化:無敵從百萬增幅開始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說好制作爛遊戲,泰坦隕落什麽鬼 |

亂世書 |

英靈召喚:隻有我知道的曆史 |

大明國師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這爛慫截教待不下去了

搜索top10

宇宙職業選手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靈境行者 |

棄妃竟是王炸:偏執王爺傻眼倒追 |

光明壁壘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這遊戲也太真實了 |

道詭異仙 |

大明國師

收藏top10

死靈法師隻想種樹 |

乘龍仙婿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當不成儒聖我就掀起變革 |

牧者密續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從皇馬踢後腰開始 |

這個文明很強,就是科技樹有點歪 |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重生的我沒有格局

完本top10

深空彼岸 |

終宋 |

我用閑書成聖人 |

術師手冊 |

天啓預報 |

重生大時代之1993 |

不科學禦獸 |

陳醫生,别慫! |

修仙就是這樣子的 |

美漫世界黎明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