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執行的誤區
誤區1:小孩不守規矩很正常,應該多一些寬容有一位老師曾經和我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12 歲的小路是班裏的大隊長。
有一段時間,班裏的學生時常向老師反映,自己的學習用品總是莫名其妙不見了。于是老師私下調查,偶然發現偷東西的人正是小路。老師感到很奇怪,因爲小路的家庭條件并不困難,可他爲什麽要偷同學的東西呢?再三思考之後,老師沒有直接找小路談,而是把這個情況告知小路的父母。
聽到老師反映的情況,小路的爸爸媽媽同樣感到很震驚。雖然兩口子生于鄉下農村,生活比較節儉,可對任何小路生活和學習上需要的東西,都沒有到買不起的地步。而且從小到大,小路都特别懂事、聽話,在生活上從來不大手大腳地花錢,在學校更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可是他爲什麽現在變得這樣了呢?
爲了找到問題的症結,媽媽開始留心觀察起兒子來。漸漸地,她發現小路跟一個同齡的女孩兒走得很近,上學放學一起走,周末的時候,兩人也約好一起出去玩。原來,小路早戀了,他把錢都私自花了,沒錢買學習用品,隻能趁同學不注意的時候拿他們的。
想到小路小學都沒畢業,卻出現這樣的情況,媽媽決定跟兒子談一談。
這天晚上,小路放學回到家,發現自己的書桌上躺着一封信,收件人處的名字寫的是自己的。他好奇地打開一看,原來是媽媽寫的。于是他耐心地讀下去:
親愛的兒子:
看到你跟女同學相處得不錯,我感到很高興。可是,每個年齡段都有每個年齡段的任務,對你來說,現在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因爲目前來說,你還未成年,依然要依靠父母生活,沒有獨立擔負起家庭責任的能力,所以請不要輕易向對方許諾。尤其是你最近的表現,不僅對自己不負責任,還辜負了人家對你付出的感情。
我相信,等你将來長大了,成爲獨當一面的男子漢時,再來向你喜歡的人表白,那個時候,你們彼此的真心付出會讓你們相濡以沫,攜手走得更遠……
讀完信,小路立刻明白了媽媽說的是什麽,再回想這幾天自己的惡劣表現,他後悔極了。想明白之後,小路找了個機會,跟那個女同學保持了距離,更沒有出現過類似偷東西的情況。
雖然父母教導孩子不能随便拿别人的東西,可是對未成年的孩子來說,未必能理解這種行爲引發的後果以及背後需要付出的代價。所以,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像小路這樣偷别人東西的行爲時,千萬不能縱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嚴肅對待,找出孩子偷東西背後隐藏的無法言說的原因,然後冷靜處理。
因爲打罵并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處理不當,還有可能讓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強。
現實生活中,很多因爲偷竊而入獄的人都埋怨自己的父母,小時候沒有及時阻止自己,以至于養成了偷竊的習慣,最終付出慘痛的代價。所以說,不怕孩子犯錯,但是如果他們犯的是原則性的錯誤,父母一定不能聽之任之,要及時糾正和引導,防止孩子誤入歧途,反過來還會責怪父母。
方法一:弄清楚孩子不良行爲形成的原因确立規矩之前,父母首先要弄明白孩子爲什麽會出現這種行爲,而且要多搜集資料或者向兒童心理專家咨詢,尋找科學的解決辦法。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挑食,肯定不是平白無故的,要麽是家人挑食,要麽是學校有挑食的孩子,要麽是孩子自身缺乏某種營養元素導緻的胃口不佳……不管哪種情況,隻有找對了原因,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一天,我在辦公室裏接待了新宇的媽媽。她是一家企業的高管,看上去非常幹練,說話也幹脆利落。說實話,對于這樣的職業女性,我總會心生羨慕和敬佩,因爲一個女人能夠做到這樣,确實不容易。
簡單寒暄了兩句後,她告訴我,新宇正在上四年級,幾乎每天都無法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英語作業。老師多次打電話反映情況,她也說過新宇不少次,可他就是不聽。最後實在沒辦法,就來找我。
我給她分析新宇出現這種狀況可能存在的幾個原因:上課聽不懂,下課不會做;認爲老師留的作業太簡單,不屑一顧,懶得寫;他和老師之前存在誤會,不喜歡老師;或者是其他情況引起的。我建議她回家後跟孩子好好溝通,看到底是因爲什麽不寫英語作業的。
第二天晚上,我接到她的電話,她告訴我說,她回去之後就跟孩子溝通了,新宇說自己提前預習、課後複習,老師講的自己都懂,即使不寫作業,知識點也都掌握了,所以他想騰出更多的時間給其他弱項的科目。爲了證實兒子說的,她對兒子進行了考核,果不其然,課本上的單詞、句式、朗讀、背誦……他都對答如流。然後,她便将這一情況跟老師做了溝通,老師表示,如果新宇保證成績不下滑,允許他可以不寫作業。
一般情況下,孩子不寫作業,我們會習慣性認爲他們沒有掌握知識點,不會做。可實際上,新宇已經全都掌握了,隻不過是把做英語作業的時間用來複習其他科目。由此可見,弄清孩子行爲背後的真正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方法二:堅守愛與堅持的原則
立規矩不等于束縛孩子,而是其中包含着滿滿的愛,讓孩子嚴格遵守規矩,是爲了讓他們擁有更好的将來。因此,隻有将愛和堅持統一起來,規矩才是有效的、正确的。
給孩子制定規矩時,父母應該考慮好,怎樣立,才能讓孩子遵守,同時又不會失去安全感。如果在立規矩、執行規矩的過程中,孩子鬧情緒或者反抗,那麽父母千萬要重視起他們的心理感受,及時安慰,并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引導他們用正确的态度對待和執行規矩。
跟新宇媽有了上次的接觸後,我們慢慢地成了朋友,互相加了對方的微信。
那年的暑假,我在微信朋友圈裏看到她發的信息,漸漸了解到,爲了讓新宇在假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把弱勢科目的成績趕上來,她給新宇定了很多規矩,比如幾點起床、幾點洗漱、幾點吃飯、幾點午休、幾點溫習功課、幾點上床睡覺……隻要是跟孩子有關的,她都一一陳列。在她看來,隻有對新宇高要求,才能促使新宇進步越快。
可事與願違,新宇的狀态讓她感到很困惑。後來,她在微信上問我這到底是怎麽回事,我一針見血地指出:“你隻給了孩子規矩,卻沒有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如果你能抽時間多陪陪孩子,跟他一起學習和進步,我相信他的狀況肯定會有所改善。”
之後,她反思了自己的問題——平時忙于工作,缺少對孩子和老公的關心,認識到這點後,她決定改變,減少一些沒有意義的應酬,多騰出時間陪孩子,适當的時候跟孩子一起執行作息時間表,在孩子做作業遇到困難時,引導孩子尋找解決難題的辦法。果真,一個暑假下來,新宇的弱勢科目成績終于得到了提升。
誤區2:孩子還小,沒關系,長大自然就好了孩子不聽話、不服管教、站沒站相、坐沒坐相,一點兒規矩都沒有。有人認爲孩子還小,無所謂,等他們長大了就會改好。錯!常言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被無數實踐驗證的一條真理。所以不能因爲孩子年齡小就幫他們推脫,而要教導他們,讓他們學會爲自己做的事承擔責任。
學校放暑假,果果的爸爸媽媽因爲工作的原因,決定把果果送到外婆家去住一段時間。
沒去外婆家之前,果果每次吃飯都規規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專用小凳子上,但是暑假快結束的時候,爸爸媽媽把果果從外婆家接回來之後,發現果果之前的好習慣都不見了,總是一邊吃飯一邊看動畫片。爸爸媽媽吃完飯要收拾桌子了,果果又吵着鬧着還要吃。好幾次,果果媽被氣壞了,爲什麽隻一個月沒管他,好習慣就全沒了?
後來,果果媽才知道,在外婆家的時候,外婆十分寵愛孩子,每次吃飯,都得哄着果果,他想做什麽就做什麽,總之不願意讓果果受一點兒委屈。
開始的時候,外公還提醒外婆:這樣不好。可外婆卻說:“他還小,知道什麽呀,由他去吧。再說,咱們都是入了半截土的人了,還能陪他幾年呀。”
聽了老伴兒的話,外公也就不再堅持了。最後就是果果被兩位老人寵壞了。
爲了扭轉果果的不良行爲,果果媽加大了對他的引導,要求他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内吃飯,如果到點了沒有吃完,就會收拾桌子,不給他留。如果他餓了,就隻能餓着。開始的時候,果果也反抗過,後來發現媽媽動真格的,也沒了轍,漸漸地就改了過來。
“孩子還小,等他們長大懂事了,再給他們定規矩也不遲。”不少家長存在這種觀點,事實證明,給孩子立規矩,越早越好。規矩立得越晚,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引發親子之間的戰争。就像案例中的果果,原本吃飯習慣很好,可是由于外公外婆的這種錯誤思想,不加以約束和管教,導緻果果出現了不良行爲,讓媽媽再次耗費時間和精力去糾正果果的不良行爲。
不得不說,有些人總是戴着有色眼鏡來看待“規矩”,其實,它并不是機械、簡單地要求孩子不做什麽、應該做什麽,而是爲了在和諧的狀态中達到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目的。如果父母覺得孩子做得有些過分,卻隻在他們逾越界限後才想起來給他們劃定界限、制定規矩,着實不妥。因爲之前你給孩子太多的自由,現在要約束他們,必然會引起他們的抗議。所以,正确看待規矩,盡早花心思讓孩子懂規矩、守規矩,以後教育孩子就會輕松很多,能省下不少時間和精力。
方法一:不要在該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選擇放縱一個孩子正确的成長軌迹應該是這樣的:越長大,父母越要放手。也就是說,小的時候給孩子定下的規矩越多,他們越容易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行爲處世的方法,随着他們逐漸長大,父母要信任他們,放手讓他們成長起來。就像龍應台在《目送》中說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一次,我到一位朋友家做客,無意中看到他們家牆上貼着幾張A4 紙打印的家庭守則,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很詳細。我問朋友,朋友說:“這些規矩主要是給孩子定的。”
我很好奇,又問:“你家孩子今年多大了?”
“13。”
我更納悶了。“都13 歲了,你們怎麽還要求他早晚認真刷牙,起床疊被子?”
朋友說:“不要求不行了,現在他是牙刷不幹淨;被子胡亂疊一下就算了事。”
“之前你們怎麽不早點兒要求他呢?”
“現在國家不是都提倡減負了麽,我們也覺得孩子的童年就應該是玩,所以疏忽了對他的約束。”
聽了朋友的話,我無奈地笑了笑。玩确實是孩子的天性,可不能把玩和給孩子定規矩一刀切。認真刷牙、把被子疊整齊這些本該在幼兒園期間遵守的規矩,如今孩子都13 歲了,還在被父母要求執行好,說起來實在就有點可笑了。
通過這件事我也領悟到了一點,那就是除了給孩子立規矩之外,孩子越小,越要教他們注意細節,這樣一來,之後的教育就會事半功倍。
套用當下一句流行的話警醒所有父母:千萬不要在該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選擇放縱。
方法二:給孩子立規矩,最晚從2歲時開始對兒童心理進行研究發現,通常情況下,2 歲以前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因此0 ~ 2 歲這個年齡段,父母要全身心、無條件地關愛孩子、呵護孩子。2 歲以後,孩子開始嘗試探索,自主能力逐漸提高,并且能夠初步具備一些簡單的行爲判斷能力。所以說,給孩子立規矩,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最遲不得晚于2 歲。
我仔細回想了一下,女兒2 ~ 6 歲時我給她立規矩的情況,大概如下:2 歲的時候,我要求她:能夠自己吃飯、喝水,餓了、渴了能夠表達出來……3 歲的時候,我要求她:能夠自己整理書架,控制玩遊戲的時間……4 歲的時候,我要求她:能夠自己管理情緒,跟小朋友們友好相處……5 歲的時候,我要求她:能夠自己洗自己的襪子,幫我做簡單的家務……6 歲的時候,我要求她:能夠背誦簡單的唐詩宋詞,懂得關愛老人……現在想想,女兒自從上了小學之後,無論生活還是學習上,我都沒怎麽操過心,而這得益于我之前對女兒制定規矩,并且她堅持執行下來。所以,現在我們家的牆上雖然也貼着一些家庭規則、行爲規範,可是遠沒有别人限定的那麽多。
總之,2 歲是給孩子樹立規矩意識的最佳時期,如果你的孩子2 歲前,你疏于培養他的規矩意識,那麽從現在開始,一定不能忽視了這一階段。
誤區3:隻有言教無需身教,孩子慢慢就學會了我國傳統家庭教育觀念是以父母爲主體,父母具有權威性,因此更多的是父母向孩子說教,讓孩子照着父母的意思做事。随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教育理念也不斷更新、完善,如今的家庭教育觀念則側重父母言傳身教,即父母既要給孩子講道理,還要起到榜樣和示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而且身教比言傳更重要。
洋洋從小活潑好動,說話做事還喜歡模仿大人。看到媽媽打掃房間,她總會搶着幹,雖然掃完地後地面上還是有灰塵、桌子擦得也不是特别幹淨,但是看着她幫忙幹活的樣子,媽媽十分開心。
星期天,媽媽帶着洋洋去外婆家吃飯。飯後,媽媽對洋洋說:“外婆年紀大了,你幫媽媽一起收拾桌子、洗碗吧。”聽了媽媽的話,洋洋爽快地答應了。于是媽媽找來圍裙給她系上,洋洋像模像樣地挽起袖子收拾碗筷。
媽媽告訴她,盤子碗容易碎,萬一摔碎了容易傷到自己,于是教她怎麽收拾桌子更省時省力,然後又教她怎樣才能把碗洗幹淨。雖然收拾的時間花費了半個多小時,但經過洋洋的努力,盤子和碗終于被她洗得幹幹淨淨的了。媽媽開心地沖洋洋伸出了大拇指,表揚她,洋洋受到鼓舞,隻要有機會,就主動要求洗碗。
有一次我帶女兒去公園玩,女兒自己玩自己的,我打算去廣場旁邊的涼亭裏看書。剛坐下,正好她們娘倆兒過來,隻見洋洋快跑幾步過來,将小書包放到椅子上,然後從書包裏掏出衛生紙,認真地擦了幾下,然後再讓媽媽坐下休息。我跟洋洋媽打招呼,告訴她很少有孩子像洋洋這樣懂得給媽媽擦座位的。洋洋媽笑着說:“我沒給她提出過這樣的要求,是有一次我帶着她跟她奶奶過來玩,她看到我給她奶奶擦座位了,就記在心裏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時時刻刻在影響着孩子,并在他們的内心印上很深的烙印。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品行端正,舉止有禮,愛學習,愛勞動,父母首先要從自身做起,除了說教,還應該切實做到遵守各項生活規則并嚴格執行,給孩子起到示範的作用。
方法一: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想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就要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孩子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然就會信賴和尊敬父母。
我的高中同學王倩在一所中學教語文,同時兼做班主任,在我的印象中,她就是一個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上高中的時候,她每次做完了作業,都要認認真真從頭到尾檢查一遍,所以她的學習成績從來都是班裏前五名;而且我記得當時她總是把課桌上的書本擺放得整整齊齊的。一次高中同學聚會,閑聊時,她告訴我們,她每天早上準時6 點半到校,跟學生們一起晨讀;每天除了上課、備課,她還會抽時間看報紙、讀書,時間充裕點的話,她就繞着操場跑半個小時;每天晚飯隻吃蔬菜不吃葷……
後來,從其他同學的口中,我得知,王倩的女兒小穎比我女兒大一歲,也在上小學。小穎深受王倩的影響,每天早上6 點起床,洗漱、吃過早飯後,她就自己在書桌前預習功課,到了上學的點,爸爸先送她去上學,然後再去上班;下午放學回來,小穎先複習當天老師講的知識,全都掌握之後再開始做作業;晚上8 點半準時上床睡覺,保證充足的睡眠。
由此不難發現,父母的身教比言傳更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自己的孩子。
所以說,培養孩子規矩意識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說到做到、嚴格要求自己,尤其是給孩子制定規矩後,父母隻有按規矩行事,孩子才沒有理由違背。
作爲父母,如果你還沉浸在傳統的舊家庭教育觀念中,從現在開始,請進行調整,因爲你的一點點改變,有可能換來孩子100% 的優秀。
方法二:隻有正己,才能化人
想讓孩子怎麽做,父母一定要先做到。
被譽爲“德國教師的教師”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隻有當你不斷地緻力于自我教育的時候,你才能教育别人。”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欲教子先正其身。”孩子剛出生,都是純真無邪的,父母日常的一舉一動都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記,然後“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假如父母懶得學習、懶得動腦,即便說再多的“要好好學習,善于思考”,也不會對孩子起到有效作用。
老公的一個同事叫李強,平時喜歡抽煙、喝酒,平均每天兩盒煙、三兩酒,而且不管什麽樣的聚會,每次都屬他抽得多、喝得多。爲了他的健康,親朋好友都勸他少抽煙、少喝酒,可他根本不聽勸。在家的時候,他給兒子定了個規矩,不準兒子抽煙、喝酒,說他年齡小,抽煙喝酒會影響他的身體發育。
李強的兒子今年上初三,馬上面臨中考,學習壓力自然不必說。有一次,可能爲了緩解壓力,李強放學後偷偷地跟同學在外面抽了煙,回到家,李強的媳婦在給兒子洗衣服的時候發現他衣服上有煙味。
晚上,李強的媳婦告訴了李強。沒想到李強一聽就火了,指責兒子,并跟兒子大吵了一架。兒子反駁他說:“你不讓我抽煙、喝酒,你自己不天天離不了它們嗎?你都管不住自己,憑什麽管我?再說,我就今天抽了一根,又不是犯了什麽十惡不赦的大錯,你至于發這麽大火嗎?”
爲了兒子不誤入歧途,夫妻倆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溝通,幸好李強還算是個明白人,爲了兒子的前途,他向妻子保證戒酒戒煙。
有一次,李強來我家找我老公,聊天時他說已經戒了煙和酒。聽他這麽一說,我着實感到吃驚。可是,他卻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如果就我一個人,抽、喝也就無所謂了,可是我還有老婆孩子,我确實不能不替他們着想。尤其是我兒子,我必須爲他做個好榜樣。”
一向嗜酒的李強都能爲了兒子、爲了家庭下決心改變自己,并且他成功地做到了,他的精神和做法确實值得每個父母學習。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如果想糾正孩子的行爲,除了給他們制定規矩,還要反思自己、糾正自己。如果身爲父母自己都做不好,就不要妄圖讓孩子照你說的做了。
誤區4:爲了取悅孩子,犧牲規則
父母給孩子制定了規則,就要鼓勵并監督他們堅決執行,千萬不能爲了取悅孩子而置規則于不顧,那樣的話,不僅會浪費之前制定規則的良苦用心,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環環今年4 歲,媽媽最愁的就是帶她出去玩,因爲隻要她一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走不動了,總嚷嚷着要買。隻要不給她買,她就耍賴、哭鬧。
爲了解決這個事兒,爸爸媽媽絞盡腦汁,想了各種辦法都行不通,最後他們給環環定了一個規矩:一周隻能買一個玩具。
一天,媽媽帶環環去商場。一進門,環環就看上了一個玩具,愛不釋手。媽媽表情嚴肅地說:“昨天爸爸才給你買了玩具,咱們不是說好,一周隻能買一個玩具了麽,所以今天不能買,得等着下周再說了。”環環看了看媽媽,低下頭,答應着:“嗯。”逛完商場要走的時候,環環又看到自己喜歡的那個玩具,還是要媽媽給她買。媽媽對她說:“你怎麽又忘了,我們規定好的,一周隻能買一個玩具。”說完要領着環環走,沒想到,環環委屈地哇哇大哭。看着女兒的樣子,媽媽心疼了,想了想,無奈地說:“好吧,不哭了,我給你買。不過就隻能破例一次啊,下次可不能這樣了。”說完,就掏錢把這個玩具買了下來。
現在很多家庭隻有一個孩子,所以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能滿足的都會盡量滿足,像環環媽這樣,一看到孩子哭鬧就會心疼,然後向孩子妥協。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當環環提出要再買玩具的時候,媽媽本來應該說“不”,可是她最終因爲不忍心、心疼孩子而妥協了。對此,我想說的是,規則既然已經定了,就不能無故破壞,犧牲規則取悅孩子的行爲,等于在告訴他們:父母給他們制定規矩不過是說說而已,沒什麽大不了的。
所以,父母在給孩子制定好規則後,一定要貫徹執行,絕對不能因爲孩子的無理取鬧就輕易破壞。
方法一:即使再愛孩子,也要讓孩子守規矩就算孩子再可愛,父母再愛他,也一定要明白:孩子都有不好的習慣,如果想改變這些,給他們立規矩并嚴格執行,悉心引導,這樣做才是真的愛孩子,因爲他們因此而享受到更多的快樂。
清明節的時候,我帶女兒去北京八達嶺長城。登長城的時候,我看到一個頭花有些花白的老大爺坐在旁邊的台階上,滿頭大汗。不遠處一個六七歲的男孩兒沖他喊:“爺爺你怎麽還坐下了,快點跟上啊!”
老人上氣不接下氣地說:“乖孫子,你讓我歇會兒咱們再走,我實在走不動了。”
男孩兒不聽,跑到老大爺身旁,搶過老大爺剛從書包裏掏出的半瓶礦泉水,咕嘟咕嘟自己喝起來,一眨眼就喝完了,然後把空瓶抛出了城牆外。
老大爺無奈地說:“咱們帶的水不多,我說不來,你偏不聽,現在水都讓你喝了,不如咱們回去吧。”
男孩兒不高興了:“那怎麽行,不到長城非好漢,咱們怎麽也得爬到頂啊。”
爺孫倆就一直在那兒僵持着……
愛孩子無可厚非,但是不能讓他們輕視規則,尤其是尊老愛幼、愛護環境。
如果打着愛的名義而讓孩子不受規矩的制約,那最終受害的不是家長,而是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
孩子從樓梯上猛沖下來,即使可能不會受傷,也要及時警告他們下次堅決不能再這樣做;
孩子在公園裏摘花踏草,即使你很喜歡他們爲此興高采烈的樣子,也要立刻制止;
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即使你不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也要提醒他們保證充足的睡眠,上課認真聽講;
……
總之,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那就請讓他們從懂規矩、守規矩做起吧!
方法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
我們經常會對一個外人表示尊重,卻往往做不到尊重自己的孩子。實際上,每個孩子對尊重的渴望不亞于我們,當他們做出的選擇得到了我們的肯定,多半會信賴我們,以後我們說的話,他們也會願意聽。
有一位媽媽,爲了提高孩子的英語成績,她給孩子定了個規矩,要求孩子比平時早起,誦讀英語半個小時。可是,孩子卻不同意,因爲他希望這半個小時的朗讀放在晚上,早上可以多睡會兒。媽媽卻一門心思地認爲,早上的誦讀效果才是最好的。雙方各不退讓,結果孩子開始讨厭英語,成績怎麽都上不去。
爲了讓孩子對老人尊重,爸爸對兒子說:“你要懂得尊敬爺爺奶奶,隻要是他們提出的要求,你都要盡力滿足,或者給他們提供幫助。”有一天,兒子爲了迎接期中考試,正在屋裏抓緊時間做測試題,爸爸切了個西瓜,非要讓兒子給老人端過去。兒子不耐煩地說:“你閑着沒事幹,甯肯看電視也不自己端過去,我馬上就要考試了,多點時間複習功課不行啊?”爸爸笑了笑,說:“好,看我怎麽給你做個好榜樣啊!”兒子撲哧一聲笑了。
親子關系相處好與不好的例子,相信每個父母都遇到過或者聽說過。所以,當自己和孩子出現意見分歧的時候,你會選擇怎麽處理呢?最佳方式就是在尊重孩子想法和選擇的同時,尋求一個滿足雙方意願的解決辦法。也就是說,在爲孩子定規矩的時候,要以尊重孩子爲前提,約定他們要怎麽做、不能怎麽做,獎懲措施也要明确,不要最後因爲孩子違規而批評他們的時候,讓他們感到稀裏糊塗的。
本章小結
★ 不怕孩子犯錯,但是如果他們犯的是原則性的錯誤,父母一定不能聽之任之,要及時糾正和引導,防止孩子誤入歧途,反過來還會責怪父母。
★ 常言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被無數實踐驗證的一條真理。
所以不能因爲孩子年齡小就幫他們推脫,而要教導他們,讓他們學會爲自己做的事承擔責任。
★ 父母首先要從自身做起,除了說教,還應該切實做到遵守各項生活規則并嚴格執行,給孩子起到示範的作用。
★ 規則既然已經定了,就不能無故破壞,犧牲規則取悅孩子的行爲,等于在告訴他們:父母給他們制定規矩不過是說說而已,沒什麽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