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you Jiaobuhao de Haizi Zhiyou Buhuijiao de Fumu Gaibian Jiaoyang Fangshi Xionghaizi Bian Guaihaizi
這是一個崇尚能力的時代,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了能力的培養。
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不僅學習成績會提高,孩子心理發展也會更健康。
生活能力:沒人會幫你一輩子,一定要學會自食其力
父母皆愛孩子,但是這種愛需要放在心上,而不能放在雙手。替孩子打理生活,事必躬親,包辦代替,未必是好父母,因爲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你獨立生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孩子獨立生活,才是真正的愛!
佳佳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全家人隻有這麽一個寶貝,父母對她疼愛有加,從來都不讓佳佳做任何家務,她的自理能力非常差。
有一次,幼兒園午飯的時候,每個小朋友都得到一個熟雞蛋,但是佳佳因爲不會剝蛋殼,雞蛋沒吃成,最後把雞蛋帶回了家。老師告訴佳佳媽:“佳佳自己不會吃飯,老師不喂,她就不吃,看着飯就發呆……大小便從來都不會提前說,老師每天都要提醒她,可她幾乎天天尿褲子。”
更加讓人擔憂的是,佳佳今年已經6歲了,但是連穿衣服、脫衣服這樣簡單的事情都不會做,每次都得讓父母幫忙。眼看就要上小學了,佳佳媽真替她發愁……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樣的孩子是什麽感覺?好笑?我覺得更多的是可悲。如今的孩子都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可爲什麽卻失去了生活能力?
有些父母認爲,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至于生活,父母能夠幫助。殊不知,如果孩子連自己的生活都處理不好,怎麽去處理其他的事情?爲孩子事必躬親,
親力親爲,包辦代替,将自己對孩子的好都表現在手上,是不利于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對孩子好,應當在心中,不在手上。所謂愛,就是給孩子一雙翅膀,讓其自由飛翔!
在妞妞兩歲時,我就嘗試着讓她自己穿衣服、穿鞋、戴帽子。戴帽子比較容易,但穿鞋子,對兩三歲的孩子有些難。妞妞總是分不清左右,每次都需要我耐心地在旁邊告訴她應該怎麽穿。
看着我這樣,開始時,婆婆很不理解,總是說:“孩子那麽小,幫幫不就得了?還節省時間。”我每次都會給婆婆解釋,而且我從來沒有幫過妞妞。
在我的“懶散”下,妞妞3歲時就可以自己吃飯、洗臉、刷牙、穿衣服、上廁所……等到上幼兒園時,生活完全可以自理。
我還記得她第一天上幼兒園放學時,老師都很驚訝,說:“你家妞妞簡直太棒了!看着她自己做得井井有條,都不忍心去打擾她。”
後來,妞妞長大了,我就開始讓她嘗試幹更多的事情,4歲洗襪子、5歲倒垃圾、8歲學着做飯……如今,每到星期天,女兒都要自己洗衣服,幫我收拾家務。
古人都說“父母之愛子,必爲之計深遠”,身爲父母,愛孩子,就必須爲孩子的将來打算。古人都能明白,我們怎麽能夠不懂?
我國著名的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都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在日常生活中,要本着“父母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通過具體、細緻的示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教孩子一些自我服務的技能。
一次,我去一個朋友那裏辦事。下午時,朋友接到她7歲兒子打來的電話。
兒子在電話裏和她說,他已經把米飯焖上了,正在炒菜呢,發現冰箱裏沒有西紅柿了,讓朋友回去的時候能不能順道買幾個。當朋友将這些内容告訴我時,我很吃驚。一個7歲的小男孩,怎麽懂得媽媽沒有回家時就主動做飯?
我問朋友是如何做到的?朋友說,兒子上了小學後,每次做飯,她都會把兒子叫到廚房,告訴他哪些菜怎麽做。有時,她下班回家晚了,就會打電話讓兒子去做她教過的那些菜,做好再等媽媽回來吃。慢慢地,兒子回家隻要看到媽媽不在,就會自己做飯吃。
“我兒子不僅僅能自己做飯,在我身體不舒服時,還懂得照顧我。有一次,我有點兒頭疼,在沙發上躺着,兒子就給我倒了一杯水,并給我的身上蓋了毯子,自己才寫作業去了。”
“這孩子真是太棒了!”聽到這裏,我不禁感慨。
朋友笑了笑,接着說:“我兒子還會自己洗衣服、刷鞋。小夥子長大了,也愛幹淨,經常一天一換。最開始時他不會洗,我就耐心地教他,慢慢地,他就學會了。”
讓孩子學習做家務,等長大後,他們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孩子自理能力如何,直接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态度,如果想讓孩子具備生活能力,就要讓孩子參與家務管理,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比如穿衣服、整理床鋪、洗自己的襪子、整理自己的房間等。
而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密不可分。所以作爲父母,不要小看做家務,适當的時候引導孩子參與進來,越早給他們機會,他們也才能越快擁有一雙勤勞的雙手,越早養成自力更生的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學習能力:授子魚不如授子以漁,方法比成績更重要
未來的社會,不但要有知識,更要有學習能力。學習能力伴随孩子的一生,是其工作、學習、生活的基本能力。因此,父母一定不要将眼光局限于孩子的成績上,而是更多關注孩子學習能力的提高!
李廷成績優秀,人品好、相貌好,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一天李廷做作業時,遇到一道難解的數學題,便拿着作業本問爸爸:“爸爸,這道題怎麽做?”爸爸一看,這是一道方程題,想了想,按照題意一步步寫出了算式,每寫出一步,就給孩子解說一句。寫完算式,李廷高高興興地往本子上一抄,作業就算完成了。
幾天後,李廷做作業時,又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可他還是不會做,又問爸爸。怎麽回事?爸爸有點生氣,可是仔細一想,才明白:把答案直接告訴孩子,孩子沒有經過思維過程,接受的隻是現成結論,沒有真正理解,印象不深。
爸爸改變了對他的輔導方式,采用反問的方法,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回答。而且,孩子光“嗯”一聲不行,還要講出道理來。
作業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高學習能力。即使父母知識再淵博,也不能替代孩子學習。
未來的社會,學會學習比掌握知識更重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
存》一書中指出:在未來社會,文盲将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不會自行更新知識的人。是否具有學習能力居然被提高到是否要被列入文盲的地步,可見學習能力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很多孩子遇到疑難問題時,總希望父母給出答案。父母對孩子有問必答,雖然可以解決當時的問題,可是從長遠來看,孩子就會很依賴父母,遇到問題時,不會獨立思考,不會自己尋找答案,對發展孩子智力沒有好處。
娜娜學習成績很好,但是有些功課學得比較吃力。有一次媽媽洗漱完畢,準備睡覺了,娜娜仍然伏在桌上。
媽媽邊問邊朝娜娜走去。“你做什麽哪?”
娜娜說:“代數。算不出這道題。”
“用不用我幫你看看?”
娜娜說:“不用,我自己想想吧!”
半小時後,娜娜還沒想出詳細的解法。媽媽看了看題,給娜娜一個提醒,然後讓她順着思路自己思考。最後,娜娜終于做出了正确答案。
第二天,全班同學中,隻有娜娜的這道數學題做對了,并且步驟最詳細。
聰明的父母在面對孩子遇到問題時,都會啓發孩子獨立思考和分析,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孩子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知道該怎麽辦,父母就要給他們進行示範,幫助他們查閱資料或者告訴他們方法等,總之,讓他們自己去想,鍛煉他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的關鍵是技巧和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錯誤的方法則會事倍功半,因此,要讓孩子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記得在妞妞快上小學一年級時,爲了讓她更好地掌握學習内容,我對她說:
“我們做一個有意思的遊戲,好不好?”
妞妞一聽遊戲,立刻就來勁了,高興地說:“好呀,什麽遊戲呀?”
我取出來一本書,說:“我聽你們老師說,你喜歡看故事。現在,我要考考你。”
聽到我要考她,妞妞更來勁兒了,說:“好呀,怎麽考?”
“我手裏拿的是一本小學生看的書,不知道妞妞能不能看懂?”
妞妞懷疑地看着我,接過書一看,原來是小學語文課本。之後,她就順手翻看起來,裏面的小故事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我說:“這樣,每天你隻看一個故事就行,看完一個就給我講講。還有,要留意那些不認識的字。”
“好的。”妞妞欣然答應。
我還特意給妞妞準備了一個漂亮的小本子,專門讓她把那些她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句。經過這樣的不斷練習,妞妞上了小學之後,語文成績一直排在班級前五名。
掌握正确的學習方法,不僅能夠減輕孩子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成績,還可愉悅身心,讓孩子愛上學習。就像我讓妞妞做好預習一樣,如果孩子能夠對将要學習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數,就可以提高聽課效率;學過之後及時複習,就會更加紮實和鞏固所學知識。
交往能力:人脈是财富,朋友是效益,讓你一生受益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時時刻刻都處在一個群體之中。可是,很多孩子不善交際,不懂得怎樣與老師、同學相處。作爲父母,千萬不要認爲傾聽孩子、關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沒必要的,一旦他們習慣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時,就會變得孤僻。
在一個座談會上,一位媽媽向我抱怨:“我女兒平時在家挺愛說的,可是看到陌生人之後就一句都不敢說了。在學校也是,她根本不會主動和同學說話,更不會與同學們一起玩。上課時,她也不敢舉手發言;即使站起來回答問題,聲音也像蚊子一樣,小的聽不見。下課後,從來不出教室,一個人縮在角落。幾天前,老師因爲作業的事找她談話,原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是她卻不願意上學了,好說歹說,終于說通了,可是她的學習成績也不斷下降,怎麽辦?”
聽了她的話,很多父母都開始附和,一位老人也站起來說:“我孫子陳陳正在上二年級,在家時很懂事,也會幫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是一個實打實的乖孩子。可是,有一點讓我們很擔憂,就是他不願和别人接觸。他爸媽讓他去找同齡的小夥伴玩,他不去;家裏來了客人,他也不和客人打招呼,躲在屋裏不出來;老師也反應,陳陳在校不愛言語,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
交往能力被普遍認爲是通往成功的必備素質。隻有懂得交際,善與人交往,
才能和别人熟悉,進而成爲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才會得到更多人的鼓勵和幫助。反之,一個不懂交際的人,現實生活總會處處碰壁,被人擠對,更别說會得到别人的照顧和關心了。
三年級時,妞妞班裏來了一個新同學,老師将他安排跟妞妞同桌。開始時男孩很局促,對妞妞有一定的戒備心。妞妞也不喜歡老師給她安排的這個新同桌,對忽然來到身邊的男孩很冷漠。
回到家裏後,妞妞跟我講她的“煩心事”,并且希望我跟老師提提,将那個男孩重新安排一下座位。
聽到妞妞的不滿,我讓她換個角度去想想:“如果你的同桌也不喜歡你,你會怎麽樣?”
妞妞如實地回答:“難過。”
“對啊,現在你不喜歡這個新來的男同學,還要求老師重新給他調座位,他的心裏是什麽感受?”
“他肯定也會難過的。”女兒忽然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說話聲音越來越小。
“對啊。到新環境中,周圍都是陌生人,沒有朋友,如果這個時候你讓老師把他調走,他肯定不開心,會感到更加孤獨的。”頓了一下,我接着說,“反過來,隻有學會關心别人,别人才會願意跟你做朋友。不管是誰,都不喜歡和‘冰塊臉’做朋友。”
第二天,妞妞去上學,走之前還拿着自己心愛的文具盒,說要送給那個新同桌,并且爲昨天的冷漠态度向新同桌道歉。
換位思考對方的心情和感受是孩子懂得與他人相處的一個途徑,讓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問題,他們才不會以自我爲中心,從而理解對方的需要,進而做出更加友善的行爲,拉近彼此的關系,增強交往能力。
上大學時,李可一直努力學習,每天都在宿舍、教室之間往來。讀了研究生之後,指導教授看到他基礎知識掌握得不錯,又踏實肯幹,就讓他參與了自己的一些研究項目。爲了做完這些項目,李可總要走出校門,到外面的實驗室做實驗。
一天,教授忽然接到一個電話,是李可所在的實驗室打來的。電話中,實驗室的人對教授說:“你爲什麽要派李可來呢?”
教授覺得非常驚訝:“因爲他在我們這裏成績最好。”
研究員也很驚訝,問道:“是嗎?但我們一點都看不出來,覺得這個人很孤傲,很難相處,跟我們無法溝通,一點都不懂得尊重……”
結果,李可因爲不尊重别人,不懂跟大家如何交往,被實驗室的人排斥。
聽到這個消息,李可的母親熱淚盈眶,說:“都怪我!你小時候,我們隻看重你的學習成績,忽視了你的人際交往!”
在現實中,很多父母都忽視了這一點,認爲孩子小,不急着學這些技能,事實證明,這樣想是不對的。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很好生存,就必須懂得如何跟人溝通、與人交往。所以,父母一定不能輕視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有過錯誤想法的父母,從現在開始,改變之前的教育方法,尋找機會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并鼓勵他們跟同齡人交往。
表達能力:抓住關鍵期,培養孩子的表達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孩子思維和智力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标志。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語言是智力發展的基礎,也是所有知識的寶庫。”孩子的表達能力,直接影響着他們的成長。孩子語言表達力不強,就無法表達自己内心的真實想法,在與他人溝通、交往過程中自然會引發各種問題,甚至矛盾。
朋友有個5歲的兒子,非常調皮,一次朋友給我打電話,大訴苦水:
月底他們幼兒園裏要舉行講故事比賽,看看誰是“故事大王”,老師讓每一個小朋友都準備一個故事,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參加。我給兒子選了一個不長、容易講的故事,反複練習了幾天,可他還是磕磕巴巴的,一句完整的話都講不下來。一個3分鍾就能複述完的小故事,兒子硬是站到那裏磕磕巴巴講了近半個小時。爲了讓他在最短的時間裏記住,我盡量把每句話都變得更加簡單,還是不行。
我問兒子:“你講不下來,是不是太緊張了?”
兒子反問我:“媽媽,什麽是緊張?”
“就是你站在那裏,覺得有點害怕,有點不好意思,有點害羞。”
“沒有啊!”兒子大大咧咧地告訴我。
我不死心,讓孩子天天練,持續了半個多月,終于到了講故事比賽的那一天。
老師邀請父母觀摩,結果我發現很多孩子都講得很好,尤其是一個和兒子差不多大的小姑娘,口齒清晰,故事很長,但講得有聲有色;相反,兒子站在台上依然是磕磕巴巴的,東一句,西一句,費了好大工夫才将一個小故事講完。
朋友一邊給我打電話,一邊長歎:“他都5歲了,怎麽連一個這麽短小的故事也講不好?”
其實,這裏就涉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隻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不善表達、表達能力弱的孩子:本來有很多話要說,可是張着嘴卻說不出來;想表達某個意思,卻不知道用什麽語言來表示;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本來知道答案,卻無法做出正确的回答……這些都是孩子表達能力弱的體現。
想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父母完全可以将其跟孩子愛玩的遊戲充分結合起來。在培養妞妞語言表達能力的時候,我就是這樣做的:
妞妞到了五六歲的時候,我就開始有意識地鍛煉她的語言表達能力。每天晚上,我們一家三口都會一起玩文字遊戲,其中她最常玩的那就是成語接龍、繞口令等。
記得第一次玩成語接龍的遊戲時,由于妞妞比較小,我們對她也就沒有提什麽太多的要求,隻要通順即可。由于是第一次,妞妞跟不上節拍,玩了幾次之後,她自己就悄悄記下了許多成語。
當然,除了這些,我們還很喜歡繞口令,比如:國國和哥哥,樹下分果果。哥哥給國國大果果,國國把大個給哥哥。哥哥讓國國,國國讓哥哥。都說自己要小個,外婆見了樂呵呵。
一開始妞妞将自己繞暈了,一口氣下來,弄不明白說的是果果、哥哥還是國國,最後大家笑作一團。漸漸地,練習多了,妞妞的口齒越來越清晰,許多比較長的、很難的繞口令,她也可以清楚地讀下來了。
文字遊戲是鍛煉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最好方式,如果想改善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完全可以嘗試一下。其中,最常用的主要有以下三種:
(1)繞口令
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教孩子繞口令。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還能鍛煉孩子的思維敏捷和清晰度,自然對記憶力的鍛煉也大有益處。
(2)以字找詞
以字找詞,就是用一個中心字尋找相關的詞。比如,根據一個“電”字,就能夠找到許多與“電”相關的詞,如“電燈”“電扇”“電視機”“電冰箱”等。這對于豐富孩子的詞彙,培養孩子發散思維能力,非常有用。
(3)接字遊戲
接字遊戲,就是要将所有的詞前後相連,形成一串詞,和成語接龍大同小異。比如:“電燈”下面可以接“燈泡”,以此類推爲“泡泡糖”“糖果”“果實”等。
有的孩子喜歡聽故事,甚至晚上睡覺前不聽媽媽講故事就睡不着。在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将這些小故事充分利用起來,引導孩子自己講。時間長了,孩子的表達能力自然會逐漸提高。
在我們家的書房,有一大堆卡片,都是妞妞小時候玩的,有的是從書報上
剪下來的,有的是她自己親手畫的,還有的僅僅是幾個字而已……這些卡片,每張都有一個故事。
每張卡片上都有一個場景、圖案,每次我都會嘗試着讓妞妞根據圖中的事物編故事。開始時,她隻能說一句話,後來就成了兩句,慢慢地越來越多,在七八歲時就可以根據一個簡單的圖片或場景說上百個字了。
其中,有一張大海的圖片,開始時妞妞隻能簡單地陳述“好美麗的大海,我喜歡在海裏面遊泳”,逐漸地就加上了自己的聯想,什麽美人魚、海底世界等。
日本木村久一說過這樣一段話:“對于幼兒,沒有比故事更爲重要的了,因爲孩子是這個世界的生客,這個世界對他是個一無所知的世界。”實踐證明,故事對于孩子的感知、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對于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故事也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激素”,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
在聽父母講故事的過程中,不要讓孩子單純當作聽衆,完全可以讓他們主動參與進來。一個故事講完了,讓孩子根據他的理解複述一遍,或者父母給開一個頭,讓他們接着往下編。過程當中,父母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将故事編得合情合理些,尤其要注意孩子的思路是否清晰,表達是不是準确流利,必要時加以糾正。
适應能力:不能改變環境時就調整心态去适應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經曆環境的變遷,入升學、轉學、換老師……适應能力強的孩子,會在短時間内融入一個新環境;适應能力弱的孩子,則會不知所措,無法很快融入。孩子适應能力的強弱對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的郵箱中有一位媽媽曾經給我留言:
我兒子4歲,内向,膽怯,最近轉了幼兒園,每天精神都很緊張。幾天前,他跟我說不想上幼兒園了,誰說什麽都沒用。後來,他告訴我,他不喜歡現在的幼兒園,跟老師和小朋友們都不熟。雖然之前我告訴他,要主動跟小朋友說話,跟他們做遊戲,但實際上他還是無法适應,不知道如何跟陌生的小朋友相處。
我很着急,到底怎麽做才可以讓他很快地适應新環境呢?怎麽做才能讓他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呢?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爲對新環境比較陌生,适應能力很弱。父母在這方面一定要多加關注,一旦發現孩子适應能力不強,就要及時想辦法
幫助他們克服,因爲孩子對環境的适應能力會直接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造成重要影響。
小時候,韓瑤不喜歡出門,即使是去親戚家,也會覺得别扭。媽媽覺得這樣下去對孩子不是一件好事,決定多帶孩子出去見識見識。于是,隻要一有時間,媽媽就會帶韓瑤去公園、兒童樂園等人多的地方玩,同時将必要的禮儀教給她。慢慢地,韓瑤的适應能力越來越強,到了新的環境,也不覺得拘束了。後來,韓瑤不管上幼兒園還是小學,都能很快适應新環境,在最短的時間裏跟老師、同學打成一片。
韓瑤上初中時,跟爸爸媽媽搬到了北京。從小縣城來到大城市,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陌生的大都市、陌生的學校、陌生的同學。爲了讓韓瑤更好地融入,開學之前,媽媽就帶着韓瑤去學校周圍“考察”。此外,趁着假期,媽媽還帶着韓瑤到陌生的小區、公園玩,和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和陌生的鄰居打招呼……逐漸地,韓瑤慢慢接受了這個新環境。因此,韓瑤從入學的第一天開始,就擺正了自己的心态。
有些孩子來到陌生環境,會感到不知所措,無法很快融入。對于這樣的孩子,父母要引導他們去發現新鮮有趣的事物,增加适應環境的能力。可以先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裏接觸更多的人,再帶着孩子走出家門,讓他們在充滿安全感的狀态下,去接受并适應新環境。尤其是孩子在新環境中結識新朋友時,父母要對他們進行表揚,讓他們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樣他們就更能自覺融入新環境中,更好地跟他人交往。
我曾做過一個有關“孩子适應環境”的調查,在調查中遇到了這樣一個孩子:
小霞上一年級,但開學沒幾天,就對媽媽說:“媽,我不想上學了,我不喜歡班主任。”在她的眼裏,班主任總是闆着臉,一點兒也不溫柔,太嚴厲……反
正就是各種不喜歡,覺得沒有幼兒園的老師多麽好。
相信,很多一年級的孩子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小學不同于幼兒園,小學老師也不同于幼兒園老師。因此,很多孩子都無法适應這種改變。在孩子眼裏,老師應當是幼兒園那種“阿姨型”的老師,可是小學老師的保育色彩逐漸降低,教育成分則逐漸增加,師生關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這樣的狀況時,父母就要引導孩子換個角度去分析,并教他們懂得尊重老師,努力适應學校環境、适應老師。
抗壓能力:适當的挫折教育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孩子若從小生活在掌聲之中,聽得最多的就是表揚和贊揚,很少經曆失敗和挫折,很少遭到批評的話,将來一旦遇到困難或者壓力,就會一時想不開,心情郁悶,或者引發不可挽回的後果。由此看來,對孩子進行适當的抗壓教育,讓他們的内心變得強大,才能讓他們更好地面對這個充滿競争和壓力的社會。
明軒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可也是一個相當不幸的孩子。上幼兒園時,媽媽因爲車禍去世,爲了彌補他的幼小心靈,家人整天都圍着他轉,給他好吃的、好穿的。在幼兒園,老師對其所遭受的不幸深表同情,幾乎全是表揚,從來都不敢正面批評,班裏有任何活動,隻要他願意,都讓他參加,甚至不用參加選拔……
如今,明軒已經8歲上二年級了,因爲之前家人和幼兒園老師的過分疼愛,他沒遇到過一點挫折,所以現在他無法忍受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拒絕。有時候,老師一個批評的眼神會讓他整天悶悶不樂,因爲失去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而鬧幾天情緒,因爲家人無意的一句話而大吵大鬧……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遇到生活打擊時,如果沒有一定的抗壓能力,的确會在這些打擊面前一蹶不振,甚至會引發意想不到的惡果。
2013年1月6日,集美大學一個大一學生從17樓墜亡;11日,“火箭班”
初一學生因學習成績排名下降從11樓跳下;12日,一位24歲的大學生求職不順,與父親吵架,在荊州古城外跳河自殺;17日,一名初三學生留下遺書稱因“害怕”不得不自殺,随後從教學樓5樓跳下;18日,一名女大學生從薊門橋西過街天橋跳下身亡,警方從她嘴裏找到5頁遺書,她在遺書中說自己壓力太大了。2014年12月,18歲女孩丁雙琴疑在古鎮街頭遭遇詐騙,留下遺書離家出走,自殺身亡……
這些悲劇之所以會出現,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小時候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長大後因無法承受現實壓力,生活、工作、情感上遇到一些不順便心灰意冷,輕易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面對一幕幕血淋淋的事實,身爲父母的我們還要無動于衷嗎?不要覺得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提前做好防範和引導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妞妞從小就有禮貌,成績也好,她的繪畫作品幾次被學校展出,鋼琴也彈得不錯,所以,她總被老師、親戚和朋友誇獎。可是,我很快意識到,在這樣的環境下,她會非常容易産生驕傲心理。于是,我和丈夫便有意給他設置一些障礙,增加她受挫的機會。
有一天,我特意帶妞妞去斌斌家裏玩。因爲我知道斌斌比妞妞更優秀,我想讓妞妞知道,人外有人,任何時候都不能驕傲。
兩個孩子第一次見面,很快熟絡起來。可是,不一會兒,妞妞就有些不高興了。原來,在玩兒智力遊戲時,妞妞總是輸。斌斌熱情地邀請妞妞玩,可是妞妞卻堅決要求我帶她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我告訴妞妞說:“我知道你不高興,是不是因爲玩遊戲總是輸?”
妞妞瞥了我一眼,沒吭聲。
我接着說:“你知道嗎?斌斌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比你小一歲,但是已
經跳級了。”
妞妞開始對斌斌好奇了:“是嗎?那他挺厲害的。”
“是呀,斌斌非常優秀,但他從來都不會炫耀這些,做什麽事情依然很努力,學習也是。”我停下來,微笑着對妞妞說,“你也是個優秀的孩子,但學無止境,所以你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能驕傲!”女兒心領神會。
任何人都會遇到困難與挫折,成長中的孩子也不例外。孩子走慣了平坦路,聽慣了順耳話,做慣了順心事,隻要遇到一些生活上的坎兒,就會束手無策,變得極度消極。所以,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父母不妨有意識地人爲設置一些障礙,鍛煉并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但是,設置障礙也是講求方法的,如果方法不當,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樂樂非常好強,上小學時,在班級裏總是第一名。可進入初中後,身邊優秀的同學越來越多,樂樂就不那麽突出了。期中考試,斌斌從第一名降到第三名。媽媽知道後,故意很生氣:“你這孩子,真讓人失望,這次期中考試竟然下降到第三名!”
“第三名?這還叫下降?”樂樂爲自己打圓場。
“可不是,曾經都是第一名,這次考了個第三,這退步太大了!”
……
樂樂的臉色越來越難看,不一會兒就站起來說:“我知道我爲什麽下降,因爲我笨!”說完,他扭頭就走。
孩子遭遇失敗時,反複地批評會降低他們對自我的評價,長此下去,孩子就會失去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動力,甚至将來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是,可能會一蹶不振,最終一事無成。所以,鼓勵孩子正确面對失敗,幫助他們具體分析失敗的原因,他們才能鼓起勇氣去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困難。
領導能力:領導力的強弱可以預測未來成就的大小
有些父母總是錯誤地認爲,有人天生就有領導者風範,人家天生就是當領導的料。實際上,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爲領導者,因爲領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培養起來的。所以,不要羨慕别人的孩子,隻要努力培養自己孩子的領導力,你的孩子也可以脫穎而出!
關于孩子領導能力的缺失問題,我曾經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段子:
小學時,媽媽說不能老跟其他小朋友玩,要好好學習。初中時,媽媽說你還小,什麽都不懂,早戀是錯誤的。高中時,媽媽說現在是最關鍵的時期,絕對禁止談戀愛。大學時,媽媽說,要在各個方面提高自己,戀愛會分散你的精力。畢業了,媽媽問我爲什麽不談戀愛?工作後,媽媽問我爲什麽沒有一點兒領導潛質、天生一個打工的料……
父母一味地讓孩子争氣、有出息,但請問:你們反思過自己嗎?你們用心地培養過孩子的領導才能嗎?沒有!而正是這些從來都沒有注意培養孩子的領導力的父母,卻在孩子長大之後希望他成爲一個佼佼者,想起來,夠可笑!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智慧,比如“木秀于林,風必
摧之”,雖然現代年輕父母的育兒理念越來越先進,可是類似的觀念還是根深蒂固地存在我們的骨子裏,以至于我們總會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低調是一種美德。孩子被父母影響,多少也會變得不愛展現自己。
現在很多孩子都不願意在衆人面前自信地表現自己,比如選舉班長時,讨論活動負責人時,更多的孩子表現出來的都是默默地低頭不語,這是典型的領導力缺失的表現。長期這樣,孩子會越來越封閉自己,乃至會造成自信感的缺失。
對于孩子來說,最能培養領導能力的想必就是當班幹部。爲了被選爲班幹部,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提高演講能力,因爲要競選演說;提高學習成績,學習差的孩子是無法當班幹部的;提高與人相處的能力,不懂與同學相處,也就無法做好班幹部工作……而所有這些,都是領導者應該具備的。因此,如果想培養孩子的領導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孩子參與班級競選。
上周五妞妞放學回家,告訴我:“下周,班裏要競選班長。”
“你有沒有打算去競選呢?”我試探着問。
“有啊,可是我把握不太大,因爲參加競争的幾位同學都挺有實力的,而且其中一位之前就做過班長。”
“閨女,你這是有點不自信啊?”我笑着說。
妞妞撓了撓頭,說:“不是不自信,我相信自己的實力,但是也不能小看别人啊!”
聽到妞妞這麽說,我真的是很欣慰,點點頭,鼓勵她:“媽媽相信你,也支持你參加競選,不論結果如何。”
妞妞點點頭:“我知道,媽媽,所以這個周末,我要好好準備一下競選演講!”
美國作家艾裏姆夫婦在《養育兒子》一書中曾說:“走進男孩的世界,我們會發現,在任何場合,男孩最關心的事情就是:誰是頭兒?”其實,不僅僅是男
孩子,所有的孩子都一樣,在他們走進一個班集體後,都會關心一個問題:誰是班幹部。而且,所有的孩子在競選班幹部時,都會表現出濃烈的興趣。
然而很多父母對于孩子競選班幹部有所顧慮,害怕他們會耽誤學習。要知道,很多出色的領導者和管理者都是從小就開始鍛煉的。因此,身爲父母,在孩子告訴你他要競選班幹部時,一定不能扼殺了他們的這種欲望,相反要好好鼓勵他們,讓他們在班級中嶄露頭角。
況且組織能力是領導者重要體現,不具備組織能力,即使當了領導,也無法取得成績,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有這樣一個試驗:
一天,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學校,找到一些小學生,把他們分成兩組,讓他們用積木進行搭塔比賽。
第一組小學生急于搭塔,取來大小不一的積木,争先恐後地往上搭,希望取得比賽的勝利。眼看就要搭到塔尖,積木一下子散落在地上,他們又不得不重新開始。
第二小組的學生沒有急于搭塔,而是在一個學生的組織下,圍成一圈,一起談論如何搭塔,最後他們決定用大積木來搭塔底,中積木搭塔身,小積木搭塔尖。在那個學生的指揮下,他們分成兩組,一組負責運送積木,另一組負責搭塔……
雖然第二組開始得比較晚,可是大家分工明細,很快就搭成了一個又高又穩的塔,取得了比賽的勝利。
可見,擁有組織協調能力,能夠幫助孩子有條不紊地順利完成某件事,期間還能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和友好相處。因此,父母在平時就要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組織能力,放手讓孩子組織一些活動,比如大掃除、家庭聚會、郊遊、購物、節假日活動等。随着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增長,孩子的組織協調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将來步入社會參加工作之後,就會很快脫穎而出,被領導賞識。
創新能力:隻有懂得創新,才能長遠發展
事物的發展需要創新,固守原有的思想不變,世界就會僵死。對于孩子來說,未來最需要的就是創造力。可以說,誰擁有了創造能力,誰就能在激烈的競争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父母一定要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爲了研究孩子的創造力問題,我曾經對幼兒園的孩子和小學生進行過這樣一項調查——一個杯子可以有什麽用途。結果發現,小學生的回答比較類似,最多被提及的是喝水、喝茶、倒熱水暖手、透過玻璃杯可以看到東西等。可是,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給出的答案卻更加豐富多彩,比如扣骰子、打人、摔碎了做拼圖、養魚、栽花、當傳聲器、當作禮物、當玩具……
經過研究,我發現,幼兒園小朋友在創造力方面優于小學生,而且孩子年齡越小,思維越開闊。
創新能力是孩子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隻有不斷創新,才可以保證在今後激烈的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無數事實也充分驗證了,面對這個日新月異、充滿機遇的世界,不創新,就落後,被社會淘汰。
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呢?要想創新,就離不開細緻入微的觀察,任何富有創意的好點子,基本上都是通過觀察得來的。因此,要提高孩子的創新
能力,就不能忽視了孩子觀察力的培養和引導。
在我們小區有個與衆不同的小男孩,我非常喜歡他。每次在小區遇到他,他都在靜悄悄地觀察動物、植物。去年夏天的一天,我下班比較晚,回到小區時,已經8點多了,孩子們都在院子裏成群結隊地跑着打鬧。唯有這個小男孩坐在小院子裏,借着微弱的燈光,觀察一隻小蜘蛛。看到他專注的樣子,我不忍心去打擾,饒有興趣地站在他身邊。
“鑫鑫!”突然一個聲音傳到我耳朵裏。小男孩的媽媽來了,她跟我打完招呼,就對兒子說:“整天盯着這個看啥,要不去玩,要不回家寫作業。”
“媽媽,我的作業寫完了。”鑫鑫小聲地說道。
“寫完了,那就去玩吧。”
“可是,我能不能觀察完了這隻小蜘蛛再去跟他們玩呢?”
“整天看這些,一點兒用也沒有。你要是閑得沒事做,就回家複習功課,要不幫我幹點活兒!”
……
看到鑫鑫被媽媽數落一頓,我忍不住上前勸說:“我覺得孩子做得挺好,别以爲這些跟學習無關,我看你兒子将來絕對有出息,就憑着他現在有耐心并細緻地觀察事物。”
“你不是開玩笑吧?天天觀察這個就會有出息了?”
“當然,觀察力可是創新的基礎。鑫鑫觀察力這麽強,他的創造天賦肯定也不弱,這樣的孩子,将來肯定能成事。但有一條,你可千萬要注意,不能再繼續打擊他了,要不……”
鑫鑫媽将信将疑地點了點頭,一邊走,一邊小聲嘀咕道:“難怪上次老師說他思維很活躍,在家也經常會提出不一樣的觀點,難道是因爲這個?”
觀察力,确實是創新能力培養的第一步。隻有學會觀察,才能不斷發現問題,主動探索問題的答案,并動手實踐自己的設想,從而形成自我特色的創造力。因此,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愛觀察,說明你的孩子正在走上創新的道路,這種時候,一定要支持、鼓勵他們,千萬不能打擊和扼殺他們的這種行爲。
除了觀察力,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另一隻翅膀,促使創新思維的萌芽。
在妞妞很小的時候,我就注意激發她的想象力。以至于現在不管遇到什麽事情,妞妞都喜歡想象,而且很多時候她給出的問題答案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包餃子時,妞妞伸着小手,一邊捧着餃子,一邊說:“媽媽,這個餃子好看。”
“那你說,這個餃子像什麽?”
“元寶!”
她坐在沙發上吃蘋果,我就說:“這個紅蘋果,又大又圓。”
她就會接着說:“像圓圓的月亮。”然後咔嚓咬掉一口,笑着說,“現在成了一個不太圓的月亮。”
她在紙上亂塗亂畫,根本看不出來是什麽,我就問她:“你畫的是什麽呀?”
她就會有模有樣地指着畫告訴我:“這是房子,這是兔媽媽,這個是小花,這個是草……”
每個孩子的頭腦中都有一個豐富的世界,經常問他們像什麽,其實就是調動他們腦部資源,引導他們将眼前的事物和頭腦中的某個形象聯系起來,而這個過程就是在開發他們的想象力。有了想象力,才會有創造力。“發明大王”愛
迪生曾說過:“想象永遠比知識要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可見,想象力對孩子的思維開發以及創造力的培養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父母一定要在适當的時機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