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you Jiaobuhao de Haizi Zhiyou Buhuijiao de Fumu Gaibian Jiaoyang Fangshi Xionghaizi Bian Guaihaizi
爲了教育好孩子,父母一般會采用各種方法,
可是這些方法真的适合自己的孩子嗎?
不正确的教育方式,隻會傷害到孩子,對孩子無益!
唠叨型父母:父母整天唠叨,孩子會“選擇性失聰”
會教育孩子的父母,是寬容的、寬松的、寬厚的,而不是一味地唠叨;反過來,如果孩子長期被唠叨,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面對逃無可逃的處境,就會啓動“選擇性失聰”來保護自己。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父母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
2014年的一天,我在小區門口遇見了薇薇媽,她一見到我拉着我訴苦:
唉,現在的孩子,怎麽一點兒都不知道理解父母呢?早上,薇薇吃完飯,收拾書包準備上學,我一邊幫她收拾,一邊叮囑她:“上課好好聽講;放學後别在路邊攤買東西吃,上回亂吃東西拉肚子,你還記得嗎?”……還沒等我說完,她就不耐煩地皺了皺眉頭,對我說:“媽,我知道了,你别啰嗦了!”
下午,薇薇坐在書桌前寫作業,我走過去,說:“薇薇,今天都上什麽課了?老師講課都聽懂了嗎?能跟上老師講課進度嗎?跟不上我給你請個家教怎麽樣?你們老師的普通話不好,我和學校說說?”
我沒覺得自己說了什麽不該說的話啊,可是她卻沖着我大喊:“哎呀,媽,我求求你别說了!你真唠叨!聽得我耳朵都起繭子了!”
你看看,現在的孩子怎麽這樣和自己媽媽說話?我還不都是爲了她好!
不難發現,薇薇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喜歡唠叨女兒,以至于女兒産生了抵觸情緒。
唠叨幾乎是每位中國父母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問題。父母愛孩子,爲了讓他們少犯錯誤、少遇到些挫折,時常喋喋不休地提醒他們:放學早點回家、下雨記得帶傘、天冷了穿厚點兒……
要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而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确實需要引導,但并不想每天父母重複同樣的話。試想,工作中,如果你的上司整天對你唠唠叨叨,你會不會感到厭煩?如果你是個敏感的人,或許還會覺得領導不相信你的能力。孩子同樣如此,他們需要父母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唠叨。父母整天以愛的名義唠叨孩子,他們遲早會疏遠我們,那麽如何不唠叨地愛我們的孩子呢?
一個夏天的午後,天氣悶熱,我騎着電動車送妞妞上學。炎熱的太陽照着我,感覺皮膚都在發疼。終于快到學校了,我松了一口氣,結果妞妞突然小聲說:“媽媽,我差點兒忘了,老師讓買水彩筆,下午有美術課。”
我感到陣陣“疲憊”,有點不耐煩地說:“你不早說呢,現在騎回去買,你就遲到了。下次如果老師要再讓買東西,你早點說,可别像這次似的。再說,送完你,我還要工作呢……”我的話還沒說完,女兒便跳下車,一臉不高興地說:“不買了,學也不上了!”然後,大步流星地往家的方向走,全然不顧人來人往的車流。
我在後面騎車追,沖到她面前,剛想質問她爲什麽這麽不聽話,卻看到她兩眼紅紅的,眼淚不停往下掉:“媽媽,我覺得我很可憐!”
我的頭像被木棍打了一下,悶悶的疼。妞妞越哭越大聲:“媽媽,你心煩時可以沖我發火,可是我也委屈啊!……”
“我覺得我很可憐”這句話使我猛然驚醒,意識到可能在教育方面出了問題,
給了孩子不好的感覺。這件事情後,我開始有意控制自己的情緒,變說爲聽,認真聽孩子内心的想法,不論自己多忙、多累。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是不是對孩子太疏于引導了。我反倒覺得,這是爲人父母必須做到的一點。自從轉變了相處模式,漸漸地,我發現與女兒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溝通也順暢多了。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絕不會對孩子做的每件事指手畫腳,而是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和寬容。放手讓孩子去做,隻有在他們犯原則性錯誤時加以引導,往往這樣更容易獲得孩子的信任和認同。作爲父母,更應該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做到真正、全面地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唠叨孩子。
我的一個同學,40歲時才懷孕,結果孩子早産,生下來才4斤多點,在北京兒研所的保溫箱待了半個月才順利活下來。爲了表達孩子的來之不易,他們給孩子起名爲星星。
星星簡直就是他們一家人的心肝寶貝,我這個同學更是恨不得将最好的都給孩子。星星不僅吃的是進口奶粉,穿的、用的也全是品牌貨。星星漸漸長大,但體質比較弱,時不時生病,我同學就更心疼了。擔心孩子吃不飽,就端着碗在後面追着喂;孩子不愛喝水,她就想方設法設置各種獎勵。
星星上了小學,每天早上我同學都會叮囑他說:“在學校要多喝水!”“今天天氣有點冷,你多穿件衣服。”……最開始星星耐心答應,慢慢他就厭煩了。有一次,星星被問急了,竟然瞪着眼說:“媽,你能不能别總唠叨我!”
當同學跟我說起這件事時,她滿臉的無奈:“我也知道這樣喋喋不休地問,孩子肯定會厭煩,可是我真的擔心他的身體。”
我安慰她,并給她分析了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然後提出一些建議。從那以後,她減少了對星星的唠叨、叮囑,也不再追問學校發生的一切了,母子
倆的關系也逐漸改善。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可是如何把握愛的分寸呢?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對孩子的事情件件插手,飲食起居事事操心,不停地叮咛囑咐,不厭其煩,很容易讓孩子出現負面影響。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孩子适當的愛。
獨裁型父母:不懂平等,再怎麽溝通都是無用功
很多父母不懂得與孩子之間也是平等的,總是爲了顯示自己的威嚴,說什麽就是什麽,孩子必須言聽計從。長期下去,父母與孩子之前就會因爲缺乏溝通而出現矛盾。
2015年的一個周末,妞妞叫了幾個關系很好的小夥伴到家裏玩。這幾個小家夥中午都沒吃多少,我怕他們下午玩太瘋早早就餓了,打算做些小甜點。之後,妞妞便跟小夥伴商量吃什麽,蛋撻還是曲奇。
一個名叫靜靜的孩子說:“阿姨,我非常喜歡你!我爸媽從來不會聽我的意見,而且我說什麽他們都認爲不對。妞妞有你這麽好的媽媽,真幸福!”
我問她爲什麽這麽說,她便說了一下新近發生的一件事。原來,他們家一個月前買了新房子,爸爸媽媽商量着如何裝修。有一天,媽媽問:“靜靜的房間怎麽弄?”
“她的房間放張書桌,放一張床就夠了。”靜靜還沒有回答,爸爸就直接說道。
“我想把我的房間刷成藍色,和天空一樣的顔色!”靜靜忍不住插嘴道。
“你懂什麽?小孩子的房間越簡單越好!”爸爸不耐煩地說。
“我們班的闆報都是我畫的,大家都說我畫得好……”靜靜小聲嘟囔了一句。
“今天你喜歡這樣的,也許明天就不喜歡了,刷一次牆很費功夫的。”看着
爸爸不滿的神情,靜靜的眼淚一下子湧了出來。
孩子與母體分離的一刻,就成了獨立的個體,雖然他們一直在父母身邊,卻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當他們開始認識與感知這個世界時,更有了獨立的思想。作爲父母,應該最大限度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千萬不能因爲孩子小就不跟他們溝通。那麽,如何溝通才有效呢?
孩子的内心是非常豐富的,不耐心聽他們說話,隻知道訓斥他們,連解釋的機會都不給他們,甚至認爲他們的話無足輕重,采取敷衍的态度來對待他們……都是錯誤的。
妞妞上幼兒園的時候,隻要在家,她就圍着我轉,并把她遇到的有趣的事說給我聽,上了小學之後也會給我講有關同學和老師的事。
那段時間,正是我事業的上升期,工作非常忙,根本沒有時間去聽她說那些“小事”。不論她對我說什麽有趣的事,我都會說:“好,我知道了。”如果她跟我說自己遇到的困難,我會停下手頭的工作,安慰她一下:“這次已經這樣了,下次要注意避免。”多餘的話,一句都不說。
有一天,妞妞回到家,沮喪地對我說:“媽媽,今天運動會,我參加了100米賽跑,是最後一名。”當時,我正忙着寫稿,聽她這麽說,我捧着她的臉蛋說:“沒事,下次努力就行了。我現在很忙,你自己先玩會啊。”聽了我的話,妞妞轉身回了自己的房間。
後來,班主任老師給我打電話,說妞妞運動會比賽時本來可以跑第一,可是跑到一半,一個同學不小心摔倒了,她爲了幫助同學才影響了比賽成績。老師爲此誇獎了妞妞,說她關愛同學的品德值得表揚。我突然意識到,那天妞妞或許想把整件事告訴我,我卻因爲寫稿沒能聽她把話說完。
我知道自己做錯了,也很後悔,從此以後,妞妞隻要跟我說她的事,我都
會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傾聽。妞妞做得好時,我表揚她;妞妞犯錯時,我耐心糾正。現在,妞妞什麽都願意對我說,我們的關系更貼近了。
在孩子向你陳述一件事情時,如果你隻顧自己而忽視了他們的感受,他們就會覺得你是不關心他們、不愛他們的,很可能下次再發生了什麽事情時,他們就不會跟你說了。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這一點:當孩子跟你說話時,一定要認真聽,千萬不要讓他們覺得你心不在焉,敷衍他們,這樣隻會讓他們不信任你。
我的父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雖然隻上過小學,沒有太多文化,但他對我的教育卻一直影響着我。
在許多人看來,父親都是高高在上的、威嚴的象征,可是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從來沒有對我嚴厲過,不會把我當成一個孩子來看待。我小時候,他跟我說話總會蹲下來,保持跟我的目光平行,一邊注視着我,一邊耐心地告訴我應該如何做,他聽我說話時也是如此。
由于受父親的影響,妞妞出生後,我和妞妞爸就做了一個約定:要傾聽孩子。
很多人都說“孩子是一種神奇的生物,與孩子簡直是無法溝通”,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問題,是因爲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無法做到與孩子平等。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父母站在那裏大聲呵斥孩子“快過來”“一邊去,别煩我”……諸如此類居高臨下、命令式的語言腔調确實能顯示出父母的威風,可是在孩子心目中,這樣的父母是不可敬的,所以才導緻雙方溝通不暢——不論父母說什麽,孩子都仿佛沒有聽到。究其原因,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而且,孩子年齡越大,父母在與他們溝通時,越要注意糾正這一點。
權威型父母:不切實際的高要求,隻會壓扁了孩子
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提出高要求,對待孩子也很嚴厲。可是,當孩子無法承受重壓時,就會采用各種方式來欺騙父母,最終與父母的美好願望背道而馳。
2015年8月的一天,我在網上看到一位林女士發的帖子,很有感觸:
我兒子今年9歲,非常懂事。我對兒子的要求十分嚴格:不能打架,不能拿别人的東西,寫完作業前不能看電視,對人要有禮貌,見了長輩要打招呼……我把這些寫下來貼在牆上,兒子每觸犯一條,我就打一次他的手掌。
前段時間期中考試,兒子因爲感冒沒發揮好,考了90分。當他把成績單交給我時,雖然我知道原因,但看到錯題,知道原本可以不扣分的,于是我非常生氣,順口說了句:“這些都不該錯,下次考不了滿分就别回來了!”
昨天,我做完晚飯後,發現兒子還沒有回家。他從來都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我和丈夫都非常着急,怕孩子出事,趕緊聯系兒子的班主任老師,并請所有的親朋好友出去尋找,就差報警了。找了許久,終于在一家超市找到了他。原來,學校進行數學單元測驗,兒子考了95分,想到上次我說的“考不了滿分就别回來了”,就真的沒敢回家。
看了這個帖子,相信很多人都會譴責這位林女士,心疼她的兒子。
現實中,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對孩子的要求非常苛刻。雖然孩子的表現在别人眼裏已經非常好了,可是他們依然不滿意,認爲孩子做得還是不夠好。殊不知,父母一味地吹毛求疵,很容易讓“家”和“父母”失去原本的味道,使孩子産生畏懼,親子關系也會因此變得緊張。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差錯或做出不盡如人意的事都很正常。況且孩子的成長本來就不可能一步到位,事事完美,他們需要不斷嘗試、不斷學習、不斷改正,從而變得更好。明智的父母一定要記住:他還是個孩子,不要提過高的要求。
一天下午,我在浏覽網頁時,看到一個關于小蟲子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種小蟲,隻要遇到東西,它就會将其扛到肩上,又不願放下,于是越積越多,終于有一天,它被這些東西壓倒在地。有人可憐它,幫它取下一些減輕負擔,不承想,它爬起來繼續前行,依舊将看到的新鮮事物扛起來。
小蟲的夢想是有朝一日自己可以越過高牆,看看牆外的世界。結果,它因爲長時間負重前行,終于力不可支,在爬牆的過程中墜地而亡。
想想看,這隻小蟲的行爲是不是跟當今時代大多數父母的做法很像?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有着殷切的希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停地給他們施加壓力,還不顧他們的感受。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上進心,而且爲了不落于人後,他們也都在努力着。這時候,父母再給他們提出過高的期望,反而會給他們造成巨大的壓力,嚴重時,還會對他們的身心發展産生負面影響。
雖說壓力也是一種動力,但作爲父母,一定要把握時機恰當施壓。在孩子因進步而情緒高漲時,适當地給孩子一些壓力。這樣,父母的期望才不會變成
孩子的負擔,而是變成一種可以促使孩子積極向上的原動力。要求過于苛刻或者無休止地提要求,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隻有對孩子的要求合情合理,才能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妞妞有一個好朋友叫楊麗,不僅活潑開朗、長得可愛,學習成績也好,而且能歌善舞,學校裏的各種演出都能看到她的影子。
有一天,妞妞問我:“媽媽,你爲什麽從來不給我報輔導班?楊麗的媽媽每個暑假都給她報各種輔導班。”
我問她:“你喜歡這樣的暑假嗎?”
“當然不喜歡!而且楊麗也說,她暑假過得比上學都累,她還說她很羨慕我呢。”
“我上學的時候也報過輔導班,那個時候我也不喜歡。我之所以不給你報,第一是想讓你好好休息一下,度過一個快樂的假期;第二是覺得有些課程你沒必要上。最重要的是,你根本不喜歡,強迫你去,你願意嗎?”
“不願意!”妞妞搖了搖頭,笑着說,“我暑假隻想畫畫,我還是比較喜歡畫畫。”
看着妞妞開心的樣子,我笑了。
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本無可厚非,可如果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不僅無法教育出優秀的孩子,還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得不償失!
溺愛型父母:無條件滿足,這不是愛,而是害
對孩子一味溺愛,對于孩子的要求不打折地滿足,隻會讓他們的欲望越來越膨脹。“溝壑難平”的道理大家都懂,但面對孩子的時候往往将其抛之腦後,事實上,隻有适當滿足孩子的欲望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段描述:
我小時候家裏條件不太好,沒吃過太多好吃的,所以等我自己有能力掙錢時,經常買零食吃。在我的影響下,女兒也養成了吃零食的習慣。我對她的饞嘴需求也是有求必應,抽屜裏随時給她備着零食,沒有了就去超市買一大袋補充上。看着女兒開心的樣子,我也高興。
随着女兒漸漸長大,她對零食開始不感興趣,轉而喜歡上了各種玩具。以我家的條件,雖說可以滿足她,但是她看到什麽就要買什麽,現在家裏的玩具多得都可以開玩具店了,可她還是不停地要買……
你的孩子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相信很多父母都會給出肯定的答案。我想說的是,孩子雖然是家庭的希望與未來,但父母不能無原則、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管他們要什麽,都盡可能地滿足,完全依着孩子的性子來,
父母的這種做法是最不明智的。
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全部滿足,他們就會覺得這是爸爸媽媽應該爲自己做的;等到哪一天你沒做到,他們就會覺得你不好。有了這種理所當然的态度,孩子的心理就會逐漸扭曲,對父母的付出視而不見,并且逐漸擴展延伸索取的範圍,認爲所有人都欠他們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是什麽樣?面對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如何讓孩子不被其裹挾呢?
妞妞記事之後,我和丈夫就給她定了個規矩:進超市隻能選一樣,買衣服、買鞋等必需品時,價位都不能太高。一次,我帶妞妞去商場買衣服。一到商場,看着琳琅滿目的衣服,妞妞興奮了好一陣。看着那麽多漂亮的衣服,她歡喜得不得了,可最後還是選擇了一件中等價位的。
我相信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這一點。不管自己的經濟條件能否承擔,有些父母都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滿足孩子,從來不會給他們定個上限。
不要覺得這是一件小事,無關緊要,這種平常事,做好了,也可以讓孩子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對于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不打折扣地加以滿足,孩子就會在心裏形成一個定勢:我要什麽就有什麽,我想要的東西沒有得不到的……一旦孩子養成了想要什麽就有什麽的思維習慣,就會放縱自己,不懂得克制。時間長了,他們就會表現得貪心無度,期待不勞而獲,甚至缺乏奮鬥意識、缺乏耐性、抗挫折能力差等。
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可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要被滿足,滿足合理的需求自不必說,那些超出實際的不合理需求,父母該拒絕了還是得拒絕的。例如,給孩子買東西,父母事先跟他們商量好價格的上限。必須讓孩子知道,不是他們想要什麽就能得到什麽的。
記得妞妞5歲時,有一次我帶她去天津玩。臨走前,我給她準備了一個小包,裏面裝着預計可以用到的所有東西,包括吃的、喝的。一上火車,妞妞就興奮地左顧右盼,對什麽都感興趣。
售貨員推着售貨車來到我們身邊,妞妞見别的孩子家長有買的,于是小聲對我說:“媽媽,我想喝那個飲料。”我拿出手機裝作沒聽見。妞妞沒有放棄,又說了一次:“媽媽,我想喝那個飲料。”我看了她一眼,搖搖頭。
售貨員也在旁邊勸說:“孩子想喝就給她買一瓶吧。”說着,就要把飲料遞到妞妞手裏。妞妞眼巴巴地望着我,我依然拒絕了她的要求。
售貨員見我不買,就推着售貨車走了。然後,妞妞就坐在我旁邊生悶氣。
“妞妞,爲什麽想要喝飲料?”我問她,她不說話。
“是渴了嗎?”妞妞聽了點點頭。我從包裏拿出礦泉水遞給她。“咱們自己帶着水呢,渴了你可以喝這個。”妞妞沒有伸手接礦泉水,依然低着頭不說話。
“是餓了嗎?”妞妞又點點頭。我則從包裏拿出了火腿腸。“餓了你可以吃咱們帶的火腿腸。”妞妞低着頭玩自己的手指。
“既然我們有吃的喝的,就沒必要再買飲料了,你說是不是?”妞妞可能意識到自己錯了,點頭說:“嗯。”
孩子當着别人的面向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因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大哭大鬧、賭氣不說話時,父母往往礙于面子向孩子妥協。這種妥協,隻能在當時制止孩子的哭鬧,下次再遇到這類情況,他們會比這一次更加不好哄。所以,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堅持原則,不要讓孩子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激勵型父母:鼓勵方式不當,會讓孩子走上不同的人生路
物質激勵不是引導孩子進步的長久之策,反而是一個看不見底的深淵。最初的一點點物質滿足确實會讓孩子嘗到甜頭,可時間長了,他們就會越陷越深。
夏天一個周末的傍晚,吃過晚飯,我帶着妞妞去小區旁邊的公園玩。妞妞玩得很開心,時間過得也很快,不一會兒太陽就快下山了,我們打算回家。走到公園門口時,我看到這樣一幕:
一位年輕媽媽對一旁玩得正起勁的小男孩說:“走吧,我們該回家了。”
小男孩頭也不擡地說:“你先走吧,我再玩一會兒。”
“你不走,一會兒天黑了就會有壞人把你抓走。”
“我不走,我還沒玩夠呢。”
媽媽沒辦法,隻好從包裏掏出一根棒棒糖,對他說:“你想不想吃這個?”說着,晃了晃手中的棒棒糖。
小男孩的眼中閃着一絲渴望:“想!”
“想吃就跟我回家。”
小男孩想了想,最終選擇了棒棒糖。他嘴裏吃着糖,一步三回頭地跟着媽媽回家了。
爲了讓孩子乖乖聽話,很多父母都會使用這種見效快的方法。當然,并不是說一點兒都不能采用這種物質激勵的方式,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方式錯誤、方法不擋,就會導緻孩子無法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就拿上述的案例來說,不是因爲天黑了小男孩應該回家,而是在棒棒糖的刺激下,他心不甘情不願地跟媽媽回了家。類似這種教育方式,長期下去,隻會加重孩子對物質的看重,将來孩子長大步入社會,很有可能在面對物質誘惑時動搖而犯下大錯。
2014年暑假的一天,妞妞一個人在擺弄積木,不一會兒就擺出一個“長城”。她迫不及待地跑過來,拉我去看她的大作。我看着她期待的眼神,簡直像是把“快表揚我”四個大字寫在臉上一樣。
我一邊看着她拿積木擺出來的“長城”,一邊豎起大拇指說:“真棒!越來越厲害了!”聽到我的表揚,妞妞很興奮地告訴我她是怎麽擺的,這裏如何擺,那裏怎樣弄……
妞妞說完,我告訴她:“其實,你還可以擺得更像。你看,把這裏稍微改動一下就更像了,是不是?”看了我調整的,她覺得果然更像了,于是高興地點了點頭,承諾下次一定擺個更大更好的。
有些父母總是在孩子展示自己精心設計的“作品”并期盼着鼓勵時不耐煩地來一句:“我正忙着呢,你先上一邊玩會兒……”要明白,這樣的行爲忽視孩子的努力和成績,會傷了孩子的心。如果這種時候父母可以認真、耐心地聽聽孩子的心聲,引導孩子與你分享創作過程中得到的快樂,并适度地誇贊一下孩子,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讀初一的望舒很喜歡打羽毛球,尤其對記分制很感興趣。于是,爸爸媽媽專門給他制訂了一個管理表格,把他的學習成績、生活習慣、體育鍛煉等都列進去,并設置評分标準,比如及時完成作業得多少分,準時睡覺得多少分,作
業沒完成扣多少分……表格的内容以及評分标準是望舒和媽媽仔細商量過後定的,不合理的地方也早在制訂規則時就已經提出并修改過了。就這樣,每天的生活像個記分遊戲一樣,望舒玩得不亦樂乎。
每到周末,一家三口會聚在一起核對分數,進行統計,根據分數對望舒進行獎懲,比如看動畫片時間的長短,零花錢的增減,或者父母是否陪他去吃肯德基,去遊樂園玩,去聽音樂會,去旅遊……除了周評,還有月評,到年底還有總評。到年底的時候,望舒不再像往年一樣期待着要壓歲錢了,心裏想的盼的是看自己這一年的總評……
多麽細心的父母!我相信,爲了設計并執行這個模式,望舒的媽媽一定沒少花心思。而且,不得不說,望舒父母的教育方法也非常實用:
(1)通過加分、減分,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期望。
(2)有加分項,有減分項,有獎有罰。即便是獎勵,孩子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這樣孩子才不會産生貪欲。
(3)在管理上,父母和孩子共同參與。管理過程很有意思,就像個好玩的遊戲。
每個人都渴望榮譽,尤其是孩子,所以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這個心理,用榮譽激勵他們,将來的某一天,你會發現孩子帶給你的奇迹。
分數至上型父母:成績歧視是對孩子的一種無形傷害
如今的社會,唯分數論,以至于從孩子上學的那一天開始,父母們就把孩子的成績看得比什麽都重要。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分數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準,一味地看重考試得分,是對孩子一種無形的傷害。
一天下午放學,妞妞和同學小艾一起回來。妞妞悄悄對我說,小艾不敢回家。我問她是怎麽回事,她說小艾媽讓小艾考前三名,小艾這次考了第十一,沒達到她媽媽的要求,所以不敢回去,她隻好将小艾帶回來了。
快到吃晚飯時,小艾媽打來電話,問小艾是不是跟妞妞在一起。我将妞妞告訴我的話委婉地說了一下,小艾媽卻在電話那頭說:“小艾平時整天就知道玩,不好好學習……”
聽了小艾媽的話,我有些心疼孩子,不禁說道:“小艾現在的成績已經很好了。況且她還是個孩子,玩是孩子的天性嘛。”
“她少玩會兒,成績肯定比現在要好。”
“那她考第幾你才滿意呀?”
“起碼在班裏排前三名吧。”
“那你在單位排第幾?或者,在同行中,你的業績排第幾?”小艾媽一聽我這樣說,頓時不說什麽了。
隻有考試全得滿分才說明孩子是優秀的?考不了班裏前三名就意味着孩子貪玩?父母因爲追求成績而對孩子的嚴苛,最終傷害的都是孩子。因爲對于孩子的一生來說,有比分數重要得多的東西。
作爲一名普通的父母,我也有望女成鳳的願望。但我知道,妞妞的學習成績不是最重要的。也許她成績不怎麽好,但是她善良、真誠、有愛心、愛讀書,和考試得分相比,這些品質對她未來的人生更有意義。
現實中有不少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品行不佳,同學們都不願意理他;還有一些孩子,雖然成績平平,但人品不錯,能跟同學們打成一片。這也充分說明,孩子的未來不一定是成績決定的,隻有品行良好的人,步入社會之後,更容易獲得大家的支持和幫助。
所謂求知欲,指的是一個人對知識的一種内在渴望。通俗來講,就是簡單的兩個字——愛學。孩子最初的求知欲表現在好奇心上,一旦對周圍的事物感到好奇,覺得新鮮、有趣,他們就會去觀察、去觸碰。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引導得好,就可以把孩子的好奇心轉換成強烈的求知欲,繼而養成一種愛學習的習慣。
現實問題是,孩子年齡越小,求知欲越不穩定,今天對這個好奇,明天又喜歡上别的,過一段時間又對什麽都不感興趣了。這時,我們就要注意培養、激發孩子的求知欲。爲了提高孩子的求知欲,可以先熟悉孩子最近學過的知識,并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使孩子體會到所學知識的意義。
有一次,我和丈夫在玩圍棋。妞妞對棋子很感興趣,也想加入。我抓出許多棋子,擺在她面前,說:“你想不想得到這些棋子?”
妞妞堅定地點點頭說:“想!”
“那這樣,如果你比我數得快,就給你玩,怎麽樣?”
“好,我一定會比媽媽數得快!”
我在一邊故意慢慢地一個一個的數,她則用前幾天老師剛剛教的兩個兩個的數法專心緻志地數着,沒過一會兒,她就準确地數出了棋子。最後,妞妞得到了這些棋子,開心極了。
其實,培養孩子的求知欲一點兒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難,隻要平時留心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把孩子平時學到的内容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或者用孩子學過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進一步鞏固孩子學習的知識,還能提升他們的求知欲。當體會到所學知識的益處後,新的求知欲往往又會被激發出來。
自戀型父母:自以爲是,怎麽能教育出謙遜的孩子
俗語道:虛心萬事能成,自滿十事九空!自以爲是、目中無人的孩子,隻會在人際交往中碰壁,隻會讓自己與成功南轅北轍;反之,保持一顆謙虛之心,才不會失去人緣,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小傑剛來我們小區時,古靈精怪,十分招人喜歡,小區裏的人見了他都喜歡逗他。可是,自從上了幼兒園,小傑變得越來越淘氣,還經常欺負其他小朋友,小區裏的孩子漸漸都不樂意跟他玩了。
爲什麽會這樣?原來,他們本不住在這座城市,因爲小傑爸爸工作調動,小傑才跟着爸爸媽媽來到這裏。那時候,小傑才兩歲。由于自身家庭條件不錯,媽媽經常告訴他:不要跟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玩;小傑上了幼兒園,更是将小傑班上的同學分成三六九等,讓他跟那些聰明的、家境比較好的孩子交往。
俗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而久之,小傑就變得驕傲起來。在他眼裏,自己是最優秀的,沒有人比自己強,一般的小朋友根本沒資格跟他一起玩。而因爲小傑的自負,同學跟小夥伴們也開始疏遠他。随着小傑漸漸長大,他開始意識到别人不喜歡自己,他的性格也随之發生了變化。
小傑驕傲、目中無人,他的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由于自身條件比較優越,小傑的媽媽就給他灌輸一些錯誤的認知。所以,要想培養優秀的孩子,
父母首先要糾正自身的問題,爲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隻有父母做到爲人積極、樂觀、謙和,孩子才不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旭堯很早就表現出了驚人的閱讀和寫作天賦,媽媽發現這一點後,便開始有意培養她這方面的能力,以至于每次旭堯寫的作文都被老師表揚,甚至當成範文供同學傳閱。日複一日,旭堯開始驕傲起來,認爲自己比别人優秀,看不上這個,瞧不起那個。旭堯媽媽雖然意識到這一點,但并沒有過多在意。
小學三年級時,旭堯對媽媽說自己長大以後想當一名優秀的作家。看到女兒有這樣清晰的目标,媽媽感到很欣慰,而且覺得如果她能以此作爲前進的動力,也沒什麽不好。旭堯爲了早日實現自己的理想,她開始嘗試給報紙投稿,結果她投的稿子都被退了回來。
看到對方“不識貨”,旭堯一臉的不高興:“不識貨、勢利眼,我這麽優秀的作品都不發表!”還發誓說,等自己将來成爲文學史上閃耀光芒的大作家時,就算對方求着自己投稿,自己也不會投給他的。
更嚴重的是,旭堯開始不尊重自己的老師,她覺得老師隻會照本宣科;而且她開始讨厭學習,認爲課本上的東西都是别人寫的。漸漸地,旭堯的成績一落千丈,到年底期末考試時,她的數學考了17分,英語考了24分,平時連她引以爲傲的語文也隻考了60分。
看到如此糟糕的成績,旭堯媽感到很着急,決定改變對旭堯的教育方式,把謙虛教育放在第一位。
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其未來的發展。而且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驕傲自大的情緒在所難免,作爲父母,我們要做的不是指責或放任,而是正确引導,讓孩子既在看到自己優點的同時也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及時改正,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兒童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曼說:“小時候過度被父母表揚的孩子,步入社會後,往往會遇到更多的失望。因爲有些父母爲了鼓勵孩子,脫離客觀事實,誇大其詞。父母的過分賞識導緻孩子飄飄然,無法對自我價值進行客觀的判斷。”
爲了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有些父母會經常表揚孩子。可是,這樣做真的能讓孩子更加自信嗎?不!從早到晚,如果孩子不管做什麽都能獲得父母的表揚,一旦量變演化爲質變,孩子就會對自己盲目自信,甚至出現自負心理。
2016年3月的一天,我去一個朋友家做客。朋友有個8歲的女兒叫曉彤,從3歲開始練習舞蹈,并獲得過很多獎項。我進門後剛坐下,朋友就對曉彤說:“快給阿姨表演一段,讓阿姨看看我們曉彤的本事!”
曉彤經曆過大大小小的比賽,并不怯場,大大方方地跳了一段。跳完後,我趕忙誇贊:“曉彤跳得真是太棒了!”
朋友看着我,自豪地說:“我閨女是她們學校裏跳得最好的!”
這時候,曉彤說:“媽,你也跳一段吧。”
朋友說:“我哪兒會跳啊,我可沒長跳舞的細胞。”
“一個沒有舞蹈天賦的媽媽居然能生出我這樣的舞蹈天才,簡直就是個奇迹!”曉彤的話讓朋友感到非常尴尬,一時不知道該說什麽。
曉彤之所以會說出這樣的話,不得不說要怪我這位朋友,正是因爲她總想炫耀女兒的能力,在人前誇耀女兒跳舞有多好,才讓她變得自大、傲慢起來。
因此,當我們在表揚孩子時,要把握好尺度。真正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的表揚,往往不需要浮誇,有時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欣慰的微笑、一個喜悅的擁抱都比贊美之詞的堆積更能收獲意想不到的作用。
情緒型父母:消極情緒的父母養不出好性格的孩子
情緒是一種奇怪的東西,會傳染。你若高興了,身邊的人就會變得高興;你若愁眉苦臉,身邊的人也會陷入抑郁的陰影中。因此,爲了讓孩子積極向上,擁有一個好心态,父母一定要告别愁眉苦臉,給孩子一個大大的微笑,營造愉快的氛圍。
2016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一個咨詢電話,一位父親向我述說:
我今年45歲了,在一家大公司做會計。平時工作壓力很大,也比較忙,基本上沒時間出去旅行。這兩年我總覺得事事不順心,看不清前方的路。我身邊也沒有什麽朋友,無法傾訴自己的苦悶,即使是遇到開心的事,我也高興不起來。
長期的憂郁、愁苦導緻我經常失眠,腸胃炎時不時也要犯一次。我的情況逐漸影響到家人的心情,但我又無法擺脫,有時真的想一死了之。
妻子陪我去看醫生,醫生說我得了抑郁症。爲了緩解,妻子經常跟我談心,偶爾也會給我講一些笑話,可是作用并不大。妻子改變不了我,還被我給影響了,最近她動不動就對兒子發脾氣,兒子也漸漸變得不愛笑,不愛說話了……
在多數人眼中,自己愁眉苦臉仿佛與他人沒什麽關系,可事實卻并非如此。尤其是身爲父母,整天郁郁寡歡,孩子自然也就高興不起來,心情抑郁;樂觀向上,孩子多半也不會滿臉愁雲。因此,如果想讓孩子樂觀一些、積極一些,就不要将工作上的焦慮憂愁帶到家。
一天,我帶着妞妞跟我朋友一家三口吃飯。朋友的孩子叫栎哲,是個自閉症患兒。
從身高來看,栎哲像個四五年級的學生,但實際上他剛上小學一年級。栎哲兩歲前,夫妻倆并沒發現孩子有什麽異常,隻覺得他愛哭鬧。有一次,他們帶栎哲去看兒科,醫生感覺不對勁,做了進一步檢查之後,醫生告訴他們,孩子有自閉傾向。
席間吃飯時,朋友一口一口地喂着栎哲。栎哲低着頭,用彩筆在紙上一圈圈的畫着什麽。沉默的他偶爾發出一兩句隻有他媽才聽得懂的話。
她微笑着看着栎哲,對我們說:“現在,栎哲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之前,帶他到公共場合吃飯,我都擔心他吵到别人。”有時候栎哲會做一些很可愛的動作,或者發出尖叫,朋友就會給我們解釋:“這表示他太高興了。”
栎哲的一切雖然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隻有我知道他的父母曾經多麽痛苦。被診斷爲自閉症後很長時間,他們才接受了這個事實,不再抱怨“爲什麽是我們家”,并積極地帶孩子接受特殊教育。朋友笑着對我說:“也許真的是命中注定吧,我們接觸的自閉症家庭中,許多自閉症患者的父母工作都不錯,薪水也相對較高。我們經常安慰自己,也許就是因爲自己承擔得起,所以孩子才會投胎到我們家。”
面對自閉症孩子,你會怎麽辦?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會感到束手無策,實在忍受不了時,還會對孩子大發脾氣。可是,栎哲的父母卻用樂觀、平和的
心态來面對這一切。有理由相信,在父母的引導和幫助下,栎哲的病會慢慢得到緩解。
父母整天愁雲慘霧,就不要怪孩子不給你好臉色。尤其遇到問題時,父母保持樂觀的态度,積極想辦法解決,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樂觀向上,很容易受其影響,自然會變得樂觀起來。
有一次,我在飛機上遇到一個特别有意思的孩子,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記着他的名字——哲洋。
剛上飛機時,我就注意到了他。那時他五歲,長得虎頭虎腦的,跟媽媽一起去旅行。
一登上飛機,哲洋就有禮貌地和空姐打招呼。看到媽媽放行李,哲洋就問:“媽,要不要我幫忙?”吃零食前,他也主動地問媽媽:“媽,你要吃點嗎?”媽媽搖頭說不吃,他才開吃。
哲洋的言行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包括我。坐在他們旁邊的一位女士羨慕地看着哲洋的媽媽,說:“你兒子真有禮貌,還懂得關心人,你是怎麽教育他的?我兒子和他年齡差不多,可一點兒都不知道心疼人,還總是吃獨食,一不順心就把家裏人折騰得夠嗆。”
哲洋媽聽了,笑着說:“我并沒有專門告訴過他要關心人,這都是孩子他爸的功勞。我比較喜歡旅行,有時間就會帶着孩子出去玩。每次出門前,他爸都會像哥們兒一樣對他說:‘你已經是個男子漢了,要替爸爸照顧好媽媽。’”
從後來的聊天中我得知,哲洋爸在一家私企當主管,經常去外地出差,每次臨走前都會囑咐哲洋照顧好媽媽。漸漸地,哲洋就有了這種意識:我需要照顧媽媽!
在充滿友善和愛的家庭氛圍中,孩子的身心才能夠健康成長;如果父母每天
吵吵鬧鬧,或者說不了幾句就大打出手,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臉上又怎麽會露出燦爛的微笑呢?也許你會說,我們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啊!我要說的是,這個“愛”不單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還有彼此之間的相親相愛。
包辦型父母:适當放手,不做萬事包辦的家長
“中國式父母”日漸成了一個新的流行詞語。所謂“中國式”,就是說小到穿衣吃飯,大到就業結婚,隻要父母能代勞的,一律包辦。父母愛孩子本無可厚非,但愛不是無原則的包辦,而是放開手,讓孩子學會獨立。
瑩瑩出生後,瑩瑩媽就辭職當起了全職媽媽,收拾家務,安排孩子的生活起居。本來辭職就是爲了孩子,于是孩子的事情她能做的就全代勞了。漸漸地,瑩瑩習慣了媽媽的一手包辦,變得行爲懶散,做事也不動腦子。
一天,班主任老師給瑩瑩媽打電話:“瑩瑩這段時間經常不帶課本,上課時注意力也不集中,模拟測試成績下降很快。”瑩瑩媽聽了之後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将閨女的事情都包辦了,孩子不好好學習,整天都在做什麽呢?
這邊剛挂了電話,那邊瑩瑩就踢門進來了,沖她大發脾氣:“我今天被數學老師罰了……都是你的錯!收拾書包也不幫我檢查一下課本……”
看着女兒委屈的樣子,瑩瑩媽竟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不可否認,瑩瑩之所以頻頻犯錯,主要原因就是瑩瑩媽的一手包辦。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曆、需要體驗,将本該屬于孩子的磨煉統統被剝奪,就不要期望孩子會對你滿懷感激。父母萬事包辦,看似是爲了孩子好,實則往往會培養出高學曆、低能力的人。難道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嗎?
2016年元旦,同事來我家串門。妞妞正好從外面回來,靴子上沾滿了泥。
我爲她準備好拖鞋,并蹲下給她穿了一隻後就招呼着同事進屋去了。同事詫異地問我:“爲什麽不都給孩子穿上?”
我笑了笑,說:“這是我創造的家庭勞動教育法。就是不管做什麽事,隻爲孩子做一半,另一半讓她獨立完成。給孩子紮辮子也是,我隻給她紮一邊,另一邊留給她自己紮。這樣,一方面可以促使她自己動手,鍛煉她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她獨立自主的能力。”
同事聽了,大爲歎服。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什麽都會,也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獨立的,這都需要後天的鍛煉來完成,靠父母的引導來實現。因此,父母一定要懂得适當放手,給孩子提供參與勞動的機會,做一半,留一半,有時确實是一種培養與鍛煉孩子的有效途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做的一半,爲孩子做了一個樣子,教孩子如何去做,起着引導示範作用;而剩下的那一半,給了孩子動手的機會,可以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
提到“放手,讓孩子獨立”這個話題,我想起這樣一個場景:
兩個小男孩在幼兒園裏玩拼圖,可他們怎麽都拼不好。
這時,其中一個小男孩的媽媽蹲下來,對孩子說:“還是我教你吧!把這個放在那個上邊,把底下那個放到左邊……”
另一個孩子回頭看了媽媽一眼,媽媽用鼓勵的眼神看着他,然後說:“再多嘗試幾次。”後來,孩子經過多次失敗後,終于拼好。孩子看着自己獨立完成的拼圖,開心地笑了。
這兩位媽媽,你更欣賞哪一位?
在生活中,大部分父母總想替孩子把一切都搞定,即使孩子玩兒,也要在旁邊給出各種指導。但事實告訴我們,這樣做,是對孩子探索能力和抗挫能力的一種破壞。有時候孩子需要自己去完成一件事,需要經曆失敗,隻有經曆過,孩子才能增長經驗,他們的翅膀才能逐漸長硬實!
大撒把型父母: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孩子與父母關系冷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父母的潇灑甩手。要知道,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伴,哪怕隻是靜靜地陪在孩子身邊,無須多言,一個眼神,足以讓孩子那顆不安的心安定下來。
我跟之前的同事小張同一年結婚,同一年生的孩子。不同的是,女兒妞妞從出生到現在,一直都是我帶,我生活的重心也是她。而小張則是把孩子推給老人照看。
2009年十一假期前,小張約我一起去麗江玩。我想要是去的話,少則三天,多則一個星期,妞妞從出生到現在從來沒離開過我這麽長時間,我對她實在放心不下,便婉言拒絕了小張。小張知道了我拒絕的原因後,說:“你讓孩子的奶奶或者姥姥幫忙照看一下不就行了。我家孩子自從生出來就一直在她奶奶家,你看我現在無拘無束的,多潇灑!”聽了她的話,我無言以對。
眼看孩子要上小學了,考慮到北京的教育相對較好,小張就把孩子從老家接了回來。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孩子跟她一點兒都不親昵,這時候她才意識到,這些年她錯失了什麽。于是,小張總是尋找機會彌補,可是孩子每次都跟她保持距離,說話也十分客氣,像是對待陌生人一樣。每當看到其他孩子在母親身邊撒嬌時,小張都很羨慕,因爲她的女兒從來都不會跟她撒嬌,就算遇到問題,
也不會問她,而是打電話給奶奶。
我之所以要把小張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就是想告誡現在的一些年輕父母,孩子出生之後,如果需要工作,需要老人幫着照看,一定要适度。如果在最開始的那幾年你沒有參與孩子的成長,那麽之後付出的精力會遠比其他父母要多,有時甚至花費一生也都彌補不了。
對孩子來說,與之最親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在孩子懵懂無知的時候丢給老人,你可能暫時覺得潇灑了,可是親子之間的距離卻漸行漸遠。
在我的老家,有一位50後父親,他跟我父親一樣,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小時候家裏沒錢供他讀書,家裏孩子也多,作爲家中的長子,他不到10歲就辍學回家做農活,幫父母分憂了。
就是這樣一位父親,他的兒子卻出奇的優秀,不僅懂事,學習成績更是名列前茅。每次兒子坐在書桌前認真學習時,他隻要有時間,必然坐在兒子身邊,拿起筆,抄抄詩詞或者練練字,無聲地陪伴他。
雖然這位父親沒什麽文化,但是他想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兒子:我是愛你的,不論遇到什麽,我都會在你身邊。他用自己真誠而簡單的方式滿足着孩子的陪伴需求。
受教于這位父親,我一直謹記“陪伴”二字,努力做到陪孩子一起成長。有時候,父母真的無須多言,隻要默默地陪伴着孩子,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有些父母誤以爲努力掙錢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殊不知,情感的付出遠遠超過任何物質上的滿足!
華南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的馮夏婷教授這樣告誡父母:“職場父母一定要多擠點時間陪陪孩子。你可以把孩子交給保姆、老人,但是誰也取代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千萬不要以忙爲借口把孩子推給保姆、老人,不管多忙,
一定要記住和孩子多聊天、多溝通。”
孩子出生後,爲了追求自己的事業,很多父母把孩子交給老人,等他們有時間了,想陪伴孩子,孩子也長大了,卻不願意跟他們溝通。當别人問起,他們會自我安慰說:我也是爲孩子着想,想給他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
他們的話看似有道理,不過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并沒有真正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和物質的滿足相比,孩子更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和關注。也許有的父母會說,我知道,但這很難實現,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一不留神就會落伍。對于這樣的言辭,我想說:你不僅是職場人士,更是孩子限量版的父母!
作爲父母,不論自己平時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時間來跟孩子在一起,有了你的真心陪伴,孩子就會心安很多,也會讓他們明白:父母确實在意他、愛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