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橡樹,假如能夠充分地生長,可以長到30米,但事實上能夠長到30米的橡樹很少,一般隻能長到12米至15米;一個孩子,假如他的天資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最終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但如果放任不管,就隻能成爲30分能力的人。天賦遞減法則告訴我們: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天賦遞減法則
很少有父母能夠知道,兒童的潛能培養遵循着一種奇特的規律——天賦遞減規律,即兒童的天賦随着年齡增大而遞減,教育得越晚,兒童與生俱來的潛能就發揮得越少。
早期教育是開發兒童潛能的必要方式之一,早期教育更容易造就天才。比如一棵橡樹,假如它能夠充分地生長,可以長到30米,那麽這棵橡樹就具有長到30米高的潛能。但事實上,能夠長到30米的橡樹很少,一般隻能長到12~15米,生長環境不好的甚至隻能長到6~9米;如果肥料充足,再加上精心培育,則可以長到18~21米,甚至是24~26米。
同樣,一個孩子,假如他的天資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最終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那麽100分就是這個孩子的潛能。如果放任不管,就隻能成爲具有30分能力的人,他的潛能隻發揮出一小部分;如果對他進行适當的教育,他的能力就可以達到六七十分,甚至是80分。專家的教育研究表明: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将來也隻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就隻能具有60分的能力。這就是天賦遞減法則的具體體現。
由于孩子的各種能力有着不同的發展期,而且各個發展期是基本不變的。雖然某些能力的發展期可能很長,而另一些能力的發展期則很短。如果一切能力不在發展期内得到發展,就永遠不會再有發展。
在我國國民教育普及的今天,傑出的手工藝人反而少了,這也是天賦遞減法則的一個體現。據有經驗的老漁夫說,如今沒有像過去那樣善于遊泳、搖橹、撒網的人了,這是因爲孩子們在十一二歲期間都在上學,而水上功夫必須從10歲左右開始練起。
孩子的外語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從10歲以前開始學習使用外語,就很難掌握地道的外國口音,腔調總會有點“怪”。甚至不少專家認爲,鋼琴如果不從5歲開始練,小提琴如果不從3歲開始練,就不可能達到很高的境界。也就是說,兒童的能力,如果不在發展期内進行培養,就會出現兒童潛能遞減的現象,這就是早期教育能夠造就天才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會認爲早期教育不利于兒童的健康,剝奪了孩子的正常少年生活,就已經存在的成功範例來說,卡爾·威特受到過這種指責,湯姆森兄弟的父親受到過這種指責,穆勒的父親也受到過這種指責。
但事實上,童年時代的威特是個非常活潑健康的孩子,湯姆森兄弟、歌德也是如此。穆勒的體質雖然比較弱,但他的身體不好是否是早期教育造成的,還有待商榷。皮特的體質也不好,但他生下來就是如此,和早期教育無關。塞德茲博士、伯利博士和威納博士的孩子都很健康、活潑。而且,從他們的壽命來看,威特、威廉勳爵、歌德都活到了83歲,詹姆士活到了70歲,韋斯特伯裏勳爵是73歲,都稱得上是高壽。
因此,早期教育會影響孩子性格、身體發育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我們家長應該知道,越早對你的孩子進行教育,開發他們的潛能,你的孩子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認人爲母的小鴨子
對于幼兒的潛能教育,一位名叫洛倫斯的生物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洛倫斯将一些剛剛出生不久的小鴨子與它們的母親分開,讓它們分布在自己的周圍,他在它們周圍踱步。當洛倫斯故意走開時,可愛的小鴨子都會跟着他走。
此後,洛倫斯把它們的母親放出來,盡管母鴨對小鴨子百般“示愛”,但小鴨子卻“視而不見”,不再理睬它們的媽媽。原來這些小鴨子把洛倫斯當成了它們的“媽媽”。
科學研究發現,小鴨子的生長存在一個認親關鍵期,在小鴨子出世後的十幾個小時内,首先出現的動物會成爲它們的“媽媽”,這也被稱爲動物的“追随現象”。
同樣,小雞也有“追随母雞的能力”的發展期。這個時間大概是小雞孵出後4天左右,如果不在這段時間内發展這種能力,它就永遠不會具有這種能力。所以,假如在小雞孵出後4天左右這段時間裏,把它和母雞隔離開,它将永遠不再追随母雞。此外,雛雞“辨别母雞聲音的能力”的發展期是在孵出後8天左右,假如在這段時間裏不讓它聽到母雞的叫聲,它就會永遠喪失這種能力。
很多實例證實:人類的嬰兒如果被狼、熊、猿猴等野獸撫養長大,他們長大之後變得幾乎和這些動物沒什麽兩樣,無論是外貌或是生活習慣,以至于心理都是這樣,他們變成了所謂的狼孩、熊孩、猿孩,身上不再具備人類的特點。
猶太教育觀念認爲,嬰兒有辨别母親面孔與聲音的能力,嬰兒的這種模式記憶能力,既是最原始的,也是最高級的智能。早期教育要重視嬰兒的這些卓越能力,使孩子最爲珍貴的能力得以保存。機器人無論多麽先進也不能做到這一點。
具體來說,嬰兒在3歲之前獲取知識的方式與3歲後不同:前者是一種模仿學習,即“無意識學習方式”,後者則被稱之爲“主動學習方式”。所以,猶太人特别重視孩子的“無意識學習方式”,即孩子的無意識模仿學習。重視“模仿學習”是猶太人獲得高智商的最重要因素。
某生理學博士經過實驗研究發現:如果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裏,分别撫養那些出生不超過9個月的嬰兒,他們各自會形成适應身邊環境的能力,而環境中不存在的東西則無法培養。因此,即便同樣是人類的孩子,由于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差異,在西方國家出生的孩子和在東方國家出生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有巨大的差異,形成千差萬别的性格與生理特征。
另外,由于每個孩子父母的情況完全不同,即使身處同一國家或地區,他們生活的環境也有天壤之别,所以他們長大後也肯定是千差萬别。
你已經晚了兩年半
生物學家達爾文不但對物種起源研究精深,對育兒的見解也頗有獨到之處。
一天,有位美麗的少婦抱着自己的小孩子去找達爾文,向他詢問有關育兒的問題。
“啊,多漂亮的孩子啊!幾歲了?”看到這麽漂亮可愛的孩子,還沒等少婦開口,達爾文就高興地向夫人問道。
“剛好兩歲半。”少婦誠懇地對達爾文說,“當父母的總是希望孩子成才。你是個科學家,我今天特意登門求教:對孩子的教育什麽時候開始才好呢?”
“唉,夫人,很可惜,你已經晚了兩年半了。”達爾文惋惜地告訴她。
自出生之日起,孩子就會通過嘴、舌頭及其他感官來探索外界事物。也就是說,一個人從生命的開始,就有了感知的欲望。許多父母認爲孩子太小,教育他們應從适當的年齡開始。事實上,生命本身就賦予了孩子們求知的渴望。
教育學家一直提倡兒童應盡早地進行教育,這是因爲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訓練了大腦。不管是選擇學音樂或其他知識,這些都不重要,最關鍵的問題在于:不論學什麽知識都要盡量提前。而一般情況下,2歲的幼兒就應該開始接受教育,主要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身體運動能力及對周圍環境的認知能力。3~4歲的兒童要進行系統的知識訓練。
大腦剛開始發育的時候也是大腦感應度最強的時期,随着年齡的慢慢增長,感應度開始逐步減退,就和繃緊了的弦一樣慢慢松弛下來。如果将人的嬰兒期看成一個起點,那麽随着年齡的增加,這種适應環境的靈敏度反而會逐步減退,适應的速度也會越來越慢。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觀點:人的大腦靈敏度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強。事實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隻有不斷培養新能力,人的能力才會得到增長。一個人一旦成人,就已經不知不覺地适應了環境,生理機能上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爲适應環境變化提前做好了準備。随着人逐漸成長,内在能力會迅速消失,所以條件許可的話,能從出生開始最好,這是應該特别強調的。我們極力推崇進行早期教育,而且開始得越早越好。
鈴木老師的建議
曾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指出:“在剛滿2歲時,每個兒童都是語言天才,但是如果這種能力得不到加強,在五六歲的時候就會迅速地消退。”越是接近出生時間,這種潛能就越發充足,内在能力也就越高。因此,對幼兒施行早期教育是必需的,而且極爲迫切。進行早期教育的時間越早、越及時,孩子異乎尋常的能力就越能被挖掘出來。
用音樂開啓“天才教育”的大門而轟動全世界的鈴木鎮一老師,對此最有發言權。他用實踐證明,天才不是天生的,任何一個孩子,隻要教育得法都能成功。在鈴木老師的音樂學院中,學生是不經過考試篩選的,從幾歲到十幾歲都有。
在教學的過程中,鈴木老師發現一個發人深思的現象:在學習某種技巧的時候,十幾歲的孩子不管怎樣努力都達不到要求,但是才幾歲大的孩子卻很容易就達到了,越是幼小的孩子,學習的效果就越好。
爲此,鈴木老師決定針對一些初生的嬰兒做一項教育實驗。他找到一些剛生了小孩的母親,指導她們讓嬰兒聽最優美動聽的古典音樂,而不是通常的兒歌。他特地挑選了一些5分鍾左右的曲子,其中包括管弦樂和器樂,涵蓋了莫紮特、克萊斯勒的曲目。總之隻要母親喜歡聽的曲子,就不斷地重複,連續地給嬰兒播放。即使在嬰兒哭泣或生氣時也不間斷。
這項試驗從嬰兒降生之初開始,一直持續到孩子的第5個月,在這基礎上鈴木又做了進一步的實驗:在他們已經聽了5個月,十分熟悉的曲子中,加進去一些他們從沒聽過的曲子,摻在一起放給他們聽。
聽到那些從未聽過的曲子,嬰兒們的臉上露出奇怪的表情,他們顯得吃驚而不安;而當聽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時,他們的臉上露出會心的微笑,身體不自覺地随着音樂晃動,好像是在打拍子。5個月的嬰兒就已經能記住樂曲了!這實在是一個令人驚歎的發現。
受這種效果的啓發,鈴木老師進一步延伸了他的教育方法:當孩子還是個嬰兒時,鈴木就讓母親們不斷給他們聽樂曲,等他們長大一點,就讓母親們抱着孩子到鈴木老師的教室來聽小提琴現場演奏。當孩子2歲大時,就正式開始教他們拉小提琴。
雖然幼兒的年齡很小,但聽老師的演奏卻能使他們産生一種感覺,與那些到了少年時代才開始學小提琴的孩子相比,後者無法達到的程度,幼兒們卻能輕易地達到。
與鈴木教育交相輝映的是偉大的音樂家莫紮特。3歲的莫紮特就能登上音樂廳的舞台演奏樂曲了,這麽出色的音樂素質源于什麽呢?毫無疑問,是他的家庭環境所具有的良好音樂氣氛。
莫紮特的父親是當時著名的宮廷演奏家和優秀的作曲家。當莫紮特還是嬰兒的時候,他的父親爲了培養他的樂感,每天都讓兒子聽5支不同旋律的鋼琴曲,經過這樣的教育,莫紮特在3歲時就已經能登台演出了。很難想象,如果不是父親的精心培養,莫紮特的潛在能力還能不能如此迅速地被發掘出來?
曾經聽說一名傑出的女音樂家,5歲時父親去世,經商的哥哥收養了她,嫂子非常善良,小女孩年僅8歲的時候,腳還沒法夠着鋼琴踏闆,就在嫂子的嚴格要求下開始學習彈鋼琴,有時嫂子很溫和,有時則非常嚴厲,當别的小朋友開心地玩耍的時候,未來的天才卻一邊哭着一邊彈琴,因爲嫂子對她要求很嚴格,連讓她出去玩一會兒都不肯。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數不勝數。父親和母親都很愛下棋,孩子常常坐在旁邊看棋,耳濡目染,幾年之後,這個孩子的棋藝已經非常高超了,連附近的成年人都不是他的對手;有位父親因爲推廣心算法出名,女兒從小受到熏陶,現在已經具備一級心算的水平了。
很多人認爲,從事某些行業或者成爲優秀的人,都需要有特殊的才能,但是嬰兒不會說話,我們怎麽知道他有沒有這方面的才能呢?因此,隻要從嬰兒時期就開始進行強化訓練,就能把孩子的内在能力開發訓練出來,使之成爲優秀的人。如果想培養孩子們超常的能力,萬萬不可錯失孩子的嬰幼兒時期,隻要及時地對孩子施行合理有效的教育,就會在他們身上看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2~5歲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時期
俗語說“3歲看長,7歲看老”。一個孩子的心理狀态和性格,三五歲的時候就決定了,日本古代馴養名莺的方法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據說,野生幼莺在很小的時候,馴莺人就把它從巢穴裏捉來進行周密訓練。在這些野莺的身旁,通常放着一隻名莺,名莺的歡叫異常優美。馴莺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幼莺每天都能聽到名莺的叫聲,使野莺也能叫出美麗的聲音。
當優美的聲音傳進幼莺的耳畔,幼莺的生理機能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改變了,不斷跟随名莺的“教育”發生變化。在幼莺向名莺的發展過程中,馴莺人還要進行其他訓練。馴莺人認爲,如果沒有第一步訓練作爲基礎,就沒有必要進行後面的訓練了。也就是說在整個訓練過程中,挑選一隻能起示範作用的名莺是最重要的步驟,這樣便于幼莺模仿名莺的叫法。
其實,不管是幼兒還是幼莺,如果在幼年時期就對他們施以良好的教育,他們就會深深地記住這些内容,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一位父親在這方面有深刻的體會。
這位父親一共有3個孩子。大女兒出生時夫妻剛結婚不久,因而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女兒在還沒上學的時候常常去鄰居家玩耍,鄰居家有個姐姐天天都要讀書寫字,女兒就時常在旁邊觀看,不知不覺中記住了很多字、詞。大女兒上了小學以後,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
不久,大兒子也出生了,根據女兒的經驗,父親同樣是聽之任之,不去管他。在兒子開學的兩個月之後,學校組織了一次家長會。到了學校,父親才發現不會識字的隻剩下他兒子一個人了,而且兒子對上課沒有一點興趣,一心隻想着玩。
在此之後,父親開始輔導兒子的功課,希望通過強化訓練,使他得到迅速提高。但是父親精力沒少花,卻一直沒取得成效,兒子似乎對讀書一點都不喜歡。從小學一直到初中畢業,大兒子的學習一直都很一般。
鑒于這個教訓,對于二兒子,父親很早就開始教他讀書認字。對二兒子的教育相當有效,上學之後,二兒子當上班長,學習很好,性格也非常開朗。
著名教育學家楚可普斯基在《從2歲到5歲》一書中明确地提出:在2~5周歲期間,人精神的傾向性就已經基本形成了。幼兒時期所形成的性格和心靈特征将會影響人的一生,在幼兒時期心靈上留下的烙印,和留在膠片上的影像一樣,是難以磨滅、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如果我們在孩子兩三歲的這個關鍵的年齡段裏,不能給孩子正确的教育,那麽孩子是成爲“名莺”,還是“野鳥”?您一定很清楚了。